神弃之地读后感精选
《神弃之地》是一本由[美] 唐纳德·雷·波洛克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弃之地》精选点评:
●恶徒终将受到审判,罪孽深重的神弃之地,犹存一线光明。
●如果真有万能而无私的神,世间为何有恶,又为何总是离你而去
●一口气看完,这故事处处弥漫着罪恶和绝望啊,还好是个恶人有恶报的结局。期待明年荷兰弟和桃总的电影版。
●读完很兴奋
●不是很喜欢这类美式硬核小镇故事,一开始以为是推理小说
●翻译充斥着“傻逼”“nm死了”“打飞机”等当代流行话,读来令人十分无语
●我喜欢这种风格~
●开读。然后发现,19年改编真人么,那不是万一引进,万一好看,可以为票房做贡献
●好流畅的故事 我觉得有这本书的氛围烘托 可以翻回去再看看真探
●跳着看了腐败警察的部分,渲染的悲情气氛很到位。为了妹妹向男主报仇而死,虽然是传统意义上的最后反派但是刻画也不落窠臼。作者功力很强。P.S.,看完全书觉得,不要盲目信仰,否则容易被利用去作恶。像桑迪那样随波逐流亦不可取。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坚毅。
《神弃之地》读后感(一):我在世间徒步万里,从未见过神的踪迹
两个晚上看完,阅读体验很好。进入小卡说的"心流"的状态,放任地被这个故事巨大的黑暗氛围裹挟。
画面感强,很多暴力暗黑的情节都有种诗意的唯美,一边杀人纵火,一边交响乐的神秘仪式感。甚至几次被震撼的热泪盈眶(我不用感动,毕竟还有三观。
《神弃之地》读后感(二):信仰与罪恶
含剧透,慎点
本书从威拉德的回归开始,以阿尔文的出走结束。而全书都贯穿着暴力、谋杀和信仰。海伦因西奥多的嫉妒和罗伊所谓的“信仰”而死,威拉德为夏洛蒂而死,卡尔和桑迪因自身的贪婪和罪恶而死......
在这个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小镇,充斥着暴力、贿赂和谋杀。虽然生活很艰辛,但仍有一群人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以爱玛和莱诺拉为代表,威拉德自身却是在夏洛蒂生病之后转变为一个基督徒,但是他的信仰充满了浓浓的绝望,太过于血腥,他从战场的噩梦之后逃离,却在夏洛蒂生病之后坠入另一个噩梦。
而爱玛、伊尔斯科尔和莱诺拉则是阿文心中的一根绳,这些人算是他自己的信仰。所以他会耐心报复在学校欺负莱诺拉的混混,以及最后杀死牧师为来诺拉报仇。阿尔文的前半生是悲惨的,但是母亲,奶奶和舅爷的关心让他心中仍有一丝光芒。
很多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信仰,即使是恶人也相信“天兆”并信奉耶稣。只是这块土地像是被诅咒了一样,没有神的眷顾。很多人都在贫穷和暴力中苦苦挣扎。当信仰成为自己的救命绳,唯有抓住它才会让心里有一点安慰。
只是书中的大多数主角都没有善终,过着悲惨的一生。而他们所犯下的罪恶却是最终连在一起,形成因果循环。以死亡开端,也以死亡中结,作为小镇的走出者阿尔文背负着记忆,走向未来,不知是走向光明还是走向另一个地狱。
注:本文言论只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不同观点,欢迎讨论。
《神弃之地》读后感(三):神弃之地---The Devil All the Time(魔鬼无处不在)
第二部分:猎杀
总体而言,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内心极其压抑。从故事中寻找共识,但我真的无法感同身受。什么样的内心,才会走上那条猎杀之路。他们欺骗"模特",最终将他们杀害。很难考究在最初第一次这样子做的时候,他们的内心是否有过挣扎与后悔? 我在猜测,可能这就是他们的一生了吧,大好青春年华,却在一次次沦陷。在故事的开始,卡尔的内心从渴望自己母亲可以得到健康,慢慢发展成变态,定期给她拍照,甚至到最后希望他的妈妈死去,从而得到解脱。可能也应了那句"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可能是他走向犯罪道路的本源吧。
再说到卡尔与桑迪之间,已经名存实亡的夫妻。两个人彼此都没有了性的需求。桑迪在一次次出卖自己,去勾引"模特",搜刮"模特"的物品。在这部分最后,他们即将回家之际,又遇到了一个搭车客,也许他们的猎杀之路也不会停下吧....
这部分的细节描述,作者描述的十分具体。其中不得不提的是三个6。分别为汽车旅馆的房间收费,在旅馆中卡尔数着苍蝇的数量,和他们“合作”的模特数量。在中国,666代表着打call, 但在西方世界,圣经 启示录中,代表着”反基督者“的意思。
全文感想:最大的感受就是无奈。明白了作者起名 The Devil All the Time 神弃之地的意思。魔鬼无处不在!!每个文中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无奈。这个小地方是个连神都抛弃的地方。
在片尾,阴差阳错(亦或者注定的)几个角色的遇见,也由此形成了每个人的结局。
莱诺拉的遭遇让我既感慨,又气愤。作为受害者,她不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一时的诱惑让她迷失,导致最终未婚先孕,并被那个渣男牧师抛弃,不得不以自杀来了结自己。她的故事让我想到最近发生“总裁父亲性侵未成年女儿”的新闻。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却依然没有被制裁,还有韩国之前也发生过同样的事件。对于未成年的保护,是欠缺的,特别是女孩儿,她们羞于发声,会害怕社会影响。让更多无耻之徒愈发放纵。对于他们的惩罚,在法律程度上没有更加严格的条例法案,道德的制裁也在后来的热门中慢慢淡化....
其中让我十分影响深刻并且很惊喜的是阿尔文的蜕变。文中不仅一次提到他的父亲痛打了口中侮辱他母亲的人。他从小用拳头说话,为妹妹报仇杀了那个牧师,为保护自己,在不得不的情况下杀了卡尔和迪桑。他不信教,但有自己的信仰。他的内心是十分强大的。小时候的经历,让他更加坚定。
原文摘录:每次爱玛问他大家的事情,阿尔文总会想到自己的父亲,还有很久以前那个潮湿的秋日,他在“牛栏”停车场捍卫了夏洛特的尊严。尽管那是他记忆中和威拉德共度的最棒的一天,但他却从没跟任何人说过,也没提起过接踵而至的那些倒霉日子。
听说今年“神弃之地”电影即将播出,汤姆 赫兰德,帕丁森,萨巴斯蒂安 斯坦,Eliza Scanlen, 和 Mia Wasikowska 联合出演,阵容强大,相信一定会超级棒! 期待!!
《神弃之地》读后感(四):好到我没有勇气再读第二遍
刚看完,十一点多快十二点多了,这本不是我写作的点;每天在八点左右开始写作,持续到十一点,每年大概有三十万字左右的产出,持续了几年都,写乏了没有动力,看书和运动就成为了动力的源泉;然而跑步荒废了大概一个星期,喝了几次酒,书也看了几本,这个月重读了《狼厅》和《指环王》的一部分,也提不起兴趣,动力也不是十足。
我所追求,并激励我的是那种有深度的类型小说,《神弃之地》好处在于一个类型长篇该有的良心——叙事效率,没有废话,叙事快捷,阿尔文的成长史和几条人物线的转换交织没有任何毛病,虽然关于那些过于黑暗的美国南方或许已经是在南方的土地以下了,也就挖的过于深就像是土地之下的东西,以至于显得有些刻意、不真实,但那种在此刻的触动感是真实的。
我想到了奥康纳的《好人难寻》; 安妮·普鲁 笔下的俄亥俄;《老无所依》;《真探》第一季,这些以南方或这种黑暗所承载的东西都有着极相似的一脉相承,但他们都更文学化,《神弃之地》则有着类型小说的架构,我想这些叙事效率应该是小说家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即:可以深刻,触动,吸引读下去,有那么区别于那些毫无追求的类型小说;
小说的未来难道不是应该在这样的地方。就像斯蒂芬.金能把《肖申克的救赎》写的那么紧凑、可读、深意,但是一旦扩充成《绿里奇迹》,虽然无数的闪光,值得追随的人物,但废话还是太多了一点。
以上,我想还是来自于故事沉淀期的短暂,对于整个故事基础框架搭建缺少足够的耐心;甚至有人认为想写作长篇小说是存在天才的,但我觉得那真的是天大的屁话,而我这么的大言不惭,究竟TM的为了什么,就像想说那些经典名著例如《战争与和平》、《指环王》的第一部分、《往事与随想》,在基本的叙事和可读性上是那么的低下、近乎于中世纪,可从未有人指出这一点。
好吧!请允许我大言不惭;我都不知道这是否算得上一个书评。
上一次拿起一本让我这样“窒息”的书还是布洛克的《行过死荫之地》,一个来自奥莉塔维亚的中篇《亲手骨肉》;说实话,我不喜欢这种黑暗到骨子里的东西,而马修的故事里还有救赎。
在福克纳《去吧,摩西》中的《话说当年》和《熊》里,美国南方的那些人物多少有些日渐消散的活力,他的作用在于提醒我们去关注自己脚下的那片土地,父辈们的历史,但说真的,我有时候有会抱怨,像《熊》这种能把人读 high 的作品,后半部分写的到底是什么鬼——我会想,这不是我的阅读水平所能批判的,所以只是独自的抱怨吧!
但叙事效率呢?如果没有这种关于写作的基本道德,那么正如莫言在和 勒·克莱齐奥 对谈中所言,文学正在成为一种越来越专门化的学问,所构建起的壁垒越来越高,除非受过专业训练的读者,否则你很难享受它——对此我想,基于这一点,罔顾叙事,一味自high,不去考虑一个故事为什么是一个故事这样基本的问题,那么,只是一味抨击网络文学和二流的类型小说是可耻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说这些,大概是化解《神弃之地》在我心中的黑暗压力吧!而且,我有多少年没有这么不加节制的写这么自恋的东西了。
而且我也知道,在这个文学理解力日渐势衰,人们的敏感性和阅读耐心深处谷地的年代,所谓这样的关于那些荷马讲故事的初衷是否还有被重塑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