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集中营里的摄影师》影评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集中营里的摄影师》影评摘抄

2020-10-20 07:04: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集中营里的摄影师》影评摘抄

  《集中营里的摄影师》是一部由玛·塔尔加纳执导,马里奥·卡萨斯 / 理查德·范·韦登 / 阿兰·埃尔南德斯主演的一部传记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集中营里的摄影师》精选点评:

  ●五颗星给音乐。

  ●和照片素材相比真实还原度很高啊

  ●被还原的历史真相就是靠这些珍贵的照片资料。最后还是迎来了胜利和解放的时刻,而很多人已经等不到这个结局了。片尾有很多真实的照片,太过残忍。

  ●在最黑暗的时刻,记录真相,历史终将彻底清算!

  ●男主形象突破很多,电影压抑沉重,那段历史太疯狂。

  ●一个爱好拍照的纳粹摄影师,在毛特豪森集中营里喜欢各种摆拍,而里面的关押的犯人则是摆拍的道具,帮忙归档的犯人BOIX在集中营被遗弃的时候把拍摄了诸多暴行的底片都保存下来最后公之于众。

  ●集中营的电影太多了,这一部虽然略显平淡,但依然具有震撼力。

  ●我不知道看人进焚化炉是这种恐怖的感觉……在奥斯维辛也见过焚化炉,但不知道看到推人进去是这样的恐怖。无产阶级政党的地下工作无论是哪个国家的,好像都挺有声有色…………天生有这个强项吧!

  ●都是靠信念活着 舞台的脚步跟囚坚下死亡阶梯的蒙太奇挺厉害的 还有逃跑失败那位被吊死的长镜头也不错

  ●这种灯塔视角的二战集中营片子有点看腻了

  《集中营里的摄影师》影评(一):还可以

  电影《集中营里的摄影师》改编自真实故事,讲述了德国集中营中的西班牙摄影师冒着生命危险保留下德国人恶行的证据。 有一处让人觉得有瑕疵的点是,主人公在行为暴露即将被枪决时,德国人仓惶逃命,没有杀掉他。其实这里稍显刻意,如果德国人是弃车而逃,主人公存活下来更自然合理,枪都顶到脑门上了真不差按下扳机的时间。 总的来说电影优点不少。尤其是最后,西班牙共产党员们为了拖延时间而为德国人表演,与此同时所进行的任务以及被杀掉的西班牙人,这段的节奏非常出色。后来的剧情,则是各种各样的人出乎意料的团结,死守秘密,也从侧面反映了德国纳粹恶行的民愤。 其中有一个德国人角色算是比较少见有特点的。导演塑造了一个看起来不沾恶行,但实则内心高高在上的角色,其本质只是胆小怯懦,又自视甚高。

  《集中营里的摄影师》影评(二):现实根本不存在,或者每一个视角都是一种现实

  典型的冷战后结构现实主义作品。把纪实拍成艺术电影,这是每一个电影人都该有的追求。

  该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影片中诸多的黑色幽默细节。一个试图将纳粹罪证带出集中营的囚犯被处以绞刑,一个动作夸张滑稽的指挥带领一帮乐师开路,把死囚拉到操场正中。第一次行刑,绳太细勒断了,没吊死,只能重新奏乐,再吊一次。集中营全部200多名囚犯被要求从刑毕的尸体下一一经过,抬头观看。这个镜头足足有5分钟,通过每一双瞳眸,窥见每一名囚犯面对同类死亡的心理。

  这种“旁观”的心理,与纳粹摄影师以及身为男主的囚犯摄影师都是截然不同的,形成鲜明的对照,呈现出强烈的戏剧效果,同时也暗合了纳粹摄影师所坚守的艺术理念:现实根本不存在,或者每一个视角都是一种现实。

  我说它是结构现实主义作品,指的是它呈现的方法,看似客观无心理,却有一双不经意的手,把残忍一片一片撕给你看。尽管两位身份不同的摄影师身在其中,不可能无动于衷,但影片的最顶层始终保持着冷静的旁观。

  当你不再以正义与邪恶而是以人性来判别人类的行为时,世界便会向你呈现出更为复杂多变的形态。

  《集中营里的摄影师》影评(三):在遥远的毛特豪森,有5名中国人曾被关押在这里...

  没有人会忘记“二战”的存在,在这场浩劫中逝去的7千余万灵魂,每一位都值得后世永远铭记。

  然而在遥远的奥地利毛特豪森集中营,有5名中国人曾被关押在这里。如果不是一位西班牙摄影师的勇敢行为,恐怕他们曾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丝痕迹,将永远不会被世人所知。

(弗朗西斯科·博伊克斯)

  一位名叫弗朗西斯科·博伊克斯(以下简称Boix)的西班牙摄影师,在二战期间的毛特豪森集中营被关押着。由于拥有过人的摄影才能,被纳粹军官选中成为了集中营内的摄影师,为德军军官及犯人拍照记录,深受德军的信任。

  二战后期,当德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之时,毛特豪森集中营也将面临遗弃。在临走之前,德军下令焚烧所有文件资料及照片素材,试图销毁残暴的罪行。而Boix在面对德军的严密监控下,机智勇敢的将大量照片底片保存下来,将德军在毛特豪森的种种罪行公之于众,让这里洒下鲜血的生命得到安息。

(Boix拍摄的毛特豪森集中营内的囚犯)

  二战期间的毛特豪森集中营,共有199,404名囚徒遭到囚禁。其中,约有119,000人死于恶劣的环境、精疲力竭、营养不良和过度劳累,其中包括38,120名犹太人,还包括至少5名中国人。

  唐阿汀,男,1908年5月3日生于广东;

  夏津凯,性别不详,1902年10月26日生于浙江;

  王楠平,性别不详,1909年8月10日生于中国某地;

  阿明杰,性别不详,1910年5月9日生于中国某地;

  乔治·谭,男,1903年1月3日生于柏林。

  而这5名中国人,有2人死于集中营,死因一栏中写的是“血液循环不良,急性结肠炎”。这是集中营档案中常见的一种死因,但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还有一名幸存者在集中营被解放5天后去世。

(二战时期的德军视察毛特豪森集中营)

  二战结束后,毛特豪森集中营被改建成纪念馆。在发现遇难者中有中国人后,中国政府决定以中国驻奥使馆的名义在这座集中营为遇难同胞立碑。2003年5月11日,毛特豪森集中营举行了中国遇难同胞纪念碑揭幕仪式。深色的大理石纪念碑上镌刻着:“纪念在此集中营遇难的中国同胞”。

  让我们回到电影《集中营里的摄影师》,本片还在第33届西班牙戈雅奖上拿到了4项提名,虽然无一斩获惨遭陪跑。

(《集中营里的摄影师》海报)

  在影片中饰演Boix的,是西班牙演员Mario Casas。

  相信很多影迷一定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2016年由他主演的《看不见的客人》,凭借超强的文本和过山车式反转的剧情,俘获了中国影迷的大量好评。

(《看不见的客人》剧照)

  在电影中,每个被关押的囚犯,都通过囚服上的三角标识,来划分不同的阶层与权力等级。第一波被关押的囚犯,主要以罪犯、杀人犯等法外者组成。他们化身为德军的忠犬,利用手中的棍棒来向他人宣告自己拥有暴虐的权利。

  而主角Boix的胸前则是一个蓝色的S,象征着在战争中失去国家、自由、尊严的无国籍人士。这些人才是整个集中营的“中坚力量”,苦活累活的包揽者,而且每天都在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较为独特的阶层符号在影片的一开始就交代出来,将集中营等级森严的残酷性,通过这三重阶级互相依存并剥削的关系,表达得非常直白。

  电影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冬季。凋敝的树林,严酷的寒冬,纷飞的大雪与冰冷的围墙,在冷色调的处理下,显得是那么凄凉。

  而当囚犯们在夜晚聚集在营房中互相依靠之时,影片整体转为偏暖的色调。明暗交替的色调在本片中极为普遍,一方面阐明了主人公及其他人所处的艰苦环境,又表达了角色内心的冷暖对比。虽然这种手法很常见,但却是本片中不可多得的亮点之一。

  但是,本片的剧情则问题较多。很明显的可以看出来,编剧是通过每一张真实照片素材后猜想或真实发生的许多小故事,来进行相互串联起一整部前因后果的情节。

  这样的操作,使得影片本身忽略了整体文本的连贯性。导致整体的节奏问题较大,且由于需要为照片串联而让步,导致几个主要人物在表达上显得不够充分,甚至缺乏逻辑。

  oix从德军手中保存照片底片,是本片最主要的故事主线。然而影片在交代具体实施过程和手法上,太过简单粗糙,且过程中没有遭到过太紧张的危机事件。这也导致了影片中间部分,除了展示了一些德军残暴的小范围个例以外,观众对主线剧情的紧张感是几乎没有的。

  到了影片后半段,Boix以为自己的行为即将败露,于是主动挑衅德军。然后男主就大开主角光环,痛殴德军军官不仅不被就地正法,被关在毒气车里,也能轻松顺利的脱出,非常顺拐。

  本来观众是抱着观影期待,以为结尾会有一场针尖麦芒,或是一段惊险刺激的脱出,结果都没有,就像是平庸故事的结尾那样,从一开始就容易猜到的那种结局,看完过后有一种卸了劲的感觉。

  不过,影片最后部分,展现了Boix的原型人物在军事法庭上出庭指认,并放出了部分与电影情节中相呼应的原始照片。这一段看着还是很有感触的。但看完原型再回过头来想电影本身,就有一种,本来能做好,但没有做到位的感觉。

  总得来说,电影《集中营里的摄影师》的整体表现还算中规中矩。虽然在故事的连贯性和逻辑上,显得有些不足。但在符号的建立,与影片色调的运用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喜欢二战题材电影或是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电影的朋友们,还是值得一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