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随泰坦尼克沉没的书之瑰宝》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随泰坦尼克沉没的书之瑰宝》读后感锦集

2020-10-27 02:09: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随泰坦尼克沉没的书之瑰宝》读后感锦集

  《随泰坦尼克沉没的书之瑰宝》是一本由[英]罗勃·谢泼德著作,海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随泰坦尼克沉没的书之瑰宝》精选点评:

  ●太短了,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的长度。涉及书籍随泰塔尼克号一起沉没的章节大概就一页纸,哦不大概就两段话;对装帧发展、萨氏公司的介绍也不多,恐怕也不是纪实。图不错。

  ●……有没有搞社会史的来把这个题目扩一扩,当博士开题应该都行了。

  ●有一点想不通

  ●明明一篇博客就能说清的事啊

  ●将书的外在形式发展为艺术,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书籍所承载思想的尊重,虽然其意义很难评价;而这样的存在大概本不应该留存于世间吧

  ●一篇文章可以讲完的事。胜在图片精美

  ●图片比正文的信息似乎更丰富。当出版业徘徊在工业和手工之间的时候,仿佛有许多故事可以讲。

  ●既是介绍《伟大的奥玛》诞生史,也是书籍装祯艺术入门的一本书,在排版装祯上稍微下了点功夫(灌水?),不过68块的简装版太不伦不类了,还印5千册这么多……精装毛边版也是伪毛边,限量版又是仿皮装祯,格调跟书的内容实在不符啊!

  ●一本书的命运 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悲情写照

  ●对古董书增加了了解。

  《随泰坦尼克沉没的书之瑰宝》读后感(一):8开真皮收藏版将在孔夫子网进行独家预售

  各位亲爱的书迷们,

  《 随泰坦尼克沉没的书之瑰宝》有两个版本,68元的为16开版,8开的正在筹备印制毛边珍藏和真皮珍藏版,本月中旬,将在孔夫子网进行独家预售。

  具体时间将另行通告各位书迷们。

  此版书将随书赠送《伟大的奥玛》——随泰坦尼克沉没的那本《鲁拜集》纪念封面。

  《随泰坦尼克沉没的书之瑰宝》读后感(二):“落洋”纸贵

  当初翻开这书就是冲着封面去的,硬壳精装,配色小清新,每个点都戳中我。海豚的装帧设计不得不说都挺别致,but也都特么贵!68大洋我真心有点想跪orz

  之所以吐槽贵是因为这书性价比不算高。有料的内容少,多是介绍诗集和书的装帧设计历史。不过读书何必有用呢?!插图都是华丽丽的复古书封面,这可算大饱眼福。其实买来收藏也不错的!或者设计专业的小伙伴可以买来参详参详~本来是想写写读后感,现在完全变成了售卖员,果然是职业病的缘故吗?

  还是挺唏嘘的,这本书介绍了一本叫做《伟大的奥玛》(《鲁拜集》)的书,此书比起这本书那可贵太多,在当年就1000多块钱。不过那设计满满的珠宝镶嵌在封面上能便宜到哪里去。有时候我觉得喧宾夺主的设计会不会掩盖了书本身的价值呢?但是没有好看的设计吸人眼球,又何来翻开的冲动,哎万物都是矛盾统一的。下次再看《泰坦尼克号》时,除了为主人公们哀怨惋惜外,又多了本土豪书。

  不要虚度光阴

  也不要在种种尘劳与争端面前徒劳追寻

  面对挂满枝头的葡萄要欢欣愉悦

  不要等到它苦涩枯萎时再忧郁悲伤

  ——《鲁拜集》

  注:《鲁拜集》是12世纪波斯诗人奥玛·海亚姆的四行诗集;Ruba's阿拉伯语意思是“四”

  《随泰坦尼克沉没的书之瑰宝》读后感(三):躺在时光深处的传奇之书

  好莱坞电影《泰坦尼克号》凄婉悱恻,令世人扼腕长叹。这部经典浪漫灾难片有一件至关重要的道具——海洋之星,一颗无比珍贵的瑰丽的蓝宝石。其实,如果把“海洋之星”换成《伟大的奥玛》——一本镶嵌无数宝石的“世上最奢华之书”——那才是真正的历史。

  1912年4月15日凌晨3点,这部精美绝伦的书,连带包装它的雕花橡木盒子,与搭载的泰坦尼克号一起,沉没于大西洋的海底。为世人重新打捞这段沉没的历史的人,是英国著名的SSSZ书籍装帧公司总经理罗勃•谢泼德,他于2001年出版《随泰坦尼克沉没的书之瑰宝》,讲述《伟大的奥玛》的成书经过及其设计师桑格斯基&萨克利夫的故事。我国学人杨小洲于旅欧途中在旧书店邂逅《随泰坦尼克沉没的书之瑰宝》,遂毫不犹豫以高价购得此书,携带回国后经出版人俞晓群联系到谢泼德先生,向我国读者推出中文版。

  如今我们无缘得见《伟大的奥玛》的真容,只能依靠当时的文件记载和报刊报道,一点点拼凑、一点点想象。根据谢泼德先生搜集到的资料的描述,这本书共镶嵌了1050颗宝石,包括红宝石、绿松石、紫水晶、托帕石、橄榄石、石榴石和一颗祖母绿,每颗宝石都镶嵌于一个金色扣环中,与下面的摩洛哥羊皮衔接得完美无缝。书封上有三只美丽的孔雀、一株环绕的葡萄藤,它的累累果实由250颗紫水晶镶嵌而成,金色的树叶,一条盘曲虬结的蛇,牙齿由象牙做成,眼睛则镶嵌了一颗祖母绿,正好可以配第58节诗,象征死亡的骷髅头骨,玫瑰则代表着生命中需要思考与解决的种种命题,所有冷峻的主题都以精致的设计与装帧表现出来。

  我们很难想象世上居然会有这样华丽的书籍,但在欧洲文化史上,收藏古董珍稀书籍是一项古老的传统。安伯托•艾柯就曾感叹:“爱书是一种很昂贵的兴趣爱好。”他在《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一书中就说过,如果想要拥有古腾堡印刷的最初的42行《圣经》其中一本,那必须至少拥有70亿里拉的资产,之所以说“至少”,是因为那是最新的拍卖价格,目前在市场上早就有价无市了。热爱与疯狂往往只有一线之隔。对于爱书者而言,通常爱的不仅仅是书的内容,也因为它的外在形式,我们在选书时也会考虑书的印刷、纸张和装帧设计,但那些极端的爱书狂会过度受视觉、触觉的刺激,由此产生对书的盲目的崇拜形式,像《伟大的奥玛》这一类书就专门为他们而生。

  可惜,《伟大的奥玛》生不逢时,20世纪初期已经不是古腾堡《圣经》那个追求奢华的时代了。桑格斯基和萨克利夫是当时书籍装帧师中的新生代,两人深受装帧大师科伯登•桑德森的影响,同时也受到19世纪末英国艺术与工艺运动的影响,该运动旨在维护和坚持传统工艺,并以此应对飞奔而来的工业化浪潮。桑格斯基和萨克利夫花费数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制作《伟大的奥玛》,高超的技巧营造了极端的器物之美,那是一个即将逝去的时代的匠心情怀。

  通过现代科技的电脑复原技术,我们可以看到,《伟大的奥玛》完全展现了桑格斯基的天才禀赋,“俗艳的设计和淡淡的奢华只有一线之隔”,桑格斯基很好地掌控了这一微妙的平衡。优良的质地、合适的形态、淡雅的色彩,是确保美的要素,也是器物耐用的性质之一。但是,正如现代日本美学大师、民艺家柳宗悦所说的,“如果美与生活相脱离,则人类的美之意识就会降低。”《伟大的奥玛》诞生后的遭遇或许可以说明这一点。虽然在出版界一片叫好,报章媒体也有大幅报道,可是社会大众很少有人关心,《伟大的奥玛》叫好不叫座,它那冷艳的高贵姿态(包括昂贵的价格)让它找不到买主,同时在1912年初英国煤矿工人大罢工的经济危机影响下,只能以远远低于设计师期望的1000英镑价格,最终以450英镑售予美国商人维斯,这部书就此踏上了泰坦尼克号的不归之旅。

  这是宿命的安排?抑或是,一个箴言和隐喻?当社会环境发生了改变之后,美是否也要相应改变呢?随着泰坦尼克号的沉没,那也是一种书时代的陨落。世上已再难觅《伟大的奥玛》这样奢华极致、美丽极致、形式和内容完美统一的书籍。在如今这个烂书泛滥的时代,世上更难觅桑格斯基这样注重书籍质量、工艺精湛的做书人了,而他的理念与现实的分隔也或许注定了豪华珍品书终将没落?在快餐文化、消费主义浪潮的冲击之中,我们又该怎样平衡自身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呢?

  有些东西,静静地躺在时光深处,让后人在遥想中怅惘、唏嘘……

  主要方向:历史、人文、社科、财经、科普、教育类书籍。喜爱具有知识深度、逻辑严谨、思维周密的书籍。出版社新书推介、报刊编辑约稿,请联系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