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楼梦》丝绸密码》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红楼梦》丝绸密码》读后感摘抄

2020-10-28 01:33:2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楼梦》丝绸密码》读后感摘抄

  《《红楼梦》丝绸密码》是一本由李建华著作,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楼梦》丝绸密码》精选点评:

  ●不过不失的一本书,对于原型考证算是无功无过了,三颗星。科普了许多丝绸方面的知识,而且事件梳理确实有理有据,最后一章写得节奏紧凑,的确有种濒临衰样的紧迫感!四颗星。

  ●一般般 看个热闹

  ●江南三织造 江宁织造——贾家 苏州织造——史家 杭州织造——王家

  ●红楼梦和丝绸的结合了。触类旁通。

  ●一本红楼梦养活了多少学者,不过比起刘心武天马行空的猜测,觉得李建华老师虽然推测不多,但感觉相对比较靠谱。至少普及了丝绸文化,和江南三织造的地位与贡献。江南三织造各自的技能天衣无缝薄如蝉翼和缂丝都算是让人大开眼界。尤其是点到红楼梦中的对联中造龙袍的器具,孔雀裘,窗纱和凤姐的缂丝衣物也觉得挺奇妙的。以前没有想过元春省亲点的是康熙南巡。

  《《红楼梦》丝绸密码》读后感(一):编辑推荐

  一位普通的丝绸文化学者,以淳朴的心情,在一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读物——《红楼梦》中,作了一次丝绸微史性阅读。微史不微,遇见无数人与事,照见现实与理想,遂将那个时代丝绸世家里特有的人生风景书写出来,给读者读,不为别的,只为还原一个“本真的中华丝绸史貌”。书中文字质朴,史料丰富,时见精彩,值得一读。

  《《红楼梦》丝绸密码》读后感(二):云锦技艺国家级传承人 金文 戴健推荐

  李建华先生的书中提到的孔雀裘、龙袍等都是中国云锦的巅峰之作,李建华先生通过这样的形式让读者了解、爱上云锦这一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云锦的传承和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金文)

  感谢丝绸文化专家李建华先生通过《百家讲坛》为我们开拓性讲解了丝绸织造世家曹家掌控江宁织造六十多年地风风雨雨。尤其是对《红楼梦》中提及地大量云锦品种的深入研究,为我们鲜活展示了当时各社会阶层的人物服饰形象,进一步理解了中国丝绸文化的源远流长,如何让人不感谢!(戴健)

  《《红楼梦》丝绸密码》读后感(三):宋锦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国家级丝绸专家 钱小萍推荐

  李建华先生虽是一位丝绸企业家,但却认真研究丝绸文化,尤其是一直致力于丝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他不辞辛劳,赶赴河南荥阳青台村,去寻找我国距今五千六百余年最早的丝绸文物残片;他往返于法国和敦煌,为复原敦煌失落的唐代壁画艺术而不懈努力;他又多次奔波于北京、杭州、苏州和南京,将丝绸与《红楼梦》、江南三织造的内在联系,结合在一起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填补了丝绸学术研究和红学研究的空白。他著书立说,登上了《百家讲坛》。他既用心做强丝绸企业文化品牌,又努力创造民营企业丝绸博物馆,我们从中看到了他对传播和弘扬丝绸文化所作的独特贡献,对一个企业家来说是可贵的,他不愧是一位丝绸专家,也是一位丝绸文化忠实的传播者。

  《《红楼梦》丝绸密码》读后感(四):小册子,有干货

  这是2017年读的第一本书,从4.23读书日发蒙的读书意识终于有了行动,欣欣然要留个纪念。

  久不读书,自知心浮气躁,就选了本自己有兴趣又不厚的书来读。

  一百多页的小册子,装帧不错,红皮硬封,内容颇有干货。

  主要讲了以江宁织造为核心的江南三织造的职能和红楼对应的佐证之处。

  织造府的职能:生产丝绸加地方密探

  江宁织造:

  一、龙袍(天衣无缝)

  二、孔雀裘——书里俄罗斯之说,贾雨村言,实系贾府制作

  1、晴雯这小人儿见过,并知道咋补,外头能工巧匠一律不知

  2、制作方法,金线,孔雀毛和真丝捻制,拇指食指搓的工艺,非见过无从知晓

  三、圣旨——电视里的都是低级假圣旨

  1有彩色,官员等级越高颜色越多

  2汉文从右往左,满文从左往右,中间回合

  3圣旨一般有两米长,再长五米都有。读圣旨是脑力活更是体力活。

  4圣旨有防伪标志,上下两端有银龙线织纹。

  曹家对应贾家,从曹玺开始任职江宁织造,曹寅为康熙的侍卫,孙氏为康熙小时候的保姆,非亲妈,此保姆为高级的,教养礼仪之类。

  苏州织造:李家对应史家

  理由:李煦的妹妹嫁给了曹寅,儿子名字,鼐,鼎,对应湘云的两个叔叔。

  特产,缂丝,王熙凤身上罩的那件袍子,一寸缂丝一寸金。

  宫内用的其他丝织物品

  杭州织造:孙家,对应王家

  理由:预备接驾未得,掌管过粤海关,负责外使接待等职

  特产:蝉翼纱,给林妹妹糊窗子用的,软烟罗。

  还有装饰用的大量织物品。

  三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织造上大量亏空,一则四次接驾花钱如流水,还有织造下拨的银两固定,实际生产消耗大,有亏空。几百万之巨,康熙朝已有败迹。康熙只护着,并不想办法。心力交瘁,曹寅早逝。

  待雍正上台,一朝天子一朝臣,找个理由就办了。

  之后织造就没密探职能了(之前就是打听地方人情,天气,地方官,包括告老回去的高官的情况等等,都是密折来往,朱批有时回复在其他折子上,非本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