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的读后感大全
《局外人》是一本由[法] 加缪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局外人》精选点评:
●一个人面对荒谬时的赤裸无助。 结论:社会需要的是那些会在他们母亲丧礼上哭泣的人。或者:用来判我们刑的,永远不是我们自己认定的那个罪名。 我愈是进行回忆,愈是从记忆中挖掘出了更多的已被遗忘或当时就缺乏认识的东西。 每个日子都丧失了自己的名字。 这就是审讯的形象,所有一切都是真的,但又没有任何东西是真的。
●莫名其妙的关心主角和玛丽会不会结婚。。。
●
●很好看 暑假在书吧读了一半 课上讲到存在主义加上最近看的电影有点相关涉及就找来读完了 有时间写短评
●感觉一开始没什么感觉,读了以后,和别人聊起来很有感觉
●多数人 少数人 局外人
●我们都是局外人
●「日子,过起来当然就长,但是拖拖拉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就混淆成一片。」
●想作局外人
●为什么要在今天读这本书,我并不清楚。一切似乎都出于偶然。
《局外人》读后感(一):我们都是“局外人”
加缪的作品总是写人的现实生存困境,揭露世界的荒诞性。
就像在《等待戈多》中,一幕又一幕,他们都知道他在等待戈多,却不知道戈多是谁?就像我们处在这个世界,渺小微弱,却不知道我们要走向何方。
孤独,无人懂得的痛苦,即使是小说中与男主角默尔索最亲密的玛丽,也不曾真正理解过他。
而所谓的法院的审判,从是否“杀人”,变成‘在母亲下葬时没有哭泣”的决断,也因为这个被判了死刑。
多么荒诞啊!
《局外人》读后感(二):局外人
一年前的7月,知津楼一楼的考研自习教室,风扇从早开到晚还是会一动就冒汗,脖颈黏黏的。就是在南方那个闷热的暑期,我才认识了加缪。 “我知道这世界我无处容身,只是,你凭什么审判我的灵魂?” 冷淡极了。 《局外人》其实很薄一本,也不知道是不是算是小说。又去查了一下故事梗概,还是不太记得主人公为什么开枪,他跟玛丽的情节也只大概记得他们在游泳池边的情景,以及他对玛丽美好肉体的欣赏。记性差是我一贯的毛病了。 不过也确实有几个记得极深的地方。不是所有的书都会有这种情况。 第一个是他在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的时候的淡漠;第二个地方是他在葬礼上,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对他表示安慰的时候他假装没事实际上是真的没事,心里面想的却是这里的咖啡牛奶真的很好喝很想再来一杯。 后面就记得很模糊了。莫名其妙打死了阿拉伯人,上了法庭,大家纷纷开始揭露他的道德“罪行”以便让他顺理成章成为一个粗鲁不孝、冷漠残暴的杀人犯。 这样才符合大众的期待嘛。 仅记得的这一点点东西,却让我迷恋上了加缪。这一点点的记忆,让一个活在自己世界、情感冷漠的形象烙在我心里。 大概大众不喜欢这种设定,或者不愿意去承认,觉得大家公认的情感、准则是每个人都要有的,你没有,你就是怪人;你没有,也绝对不可以说出来。每个人都要对父母的去世感到难过、必须要为了爱情才能结婚。 主人公试过坦白,但他们不接受。 他们不接受不符合他们世界观的坦白。 《人间失格》里面的主人公十分讨厌身边的女孩子,可他在大家眼里却十分受她们欢迎特别会逗她们笑。他的想法是他只要顺从她们的想法表现出她们期待的样子,就会避免很多麻烦;他小时候被一个人一眼看穿过他是假装的,这让他很害怕。 这两个细节总会让我想到《局外人》。 感觉他们是同一种人。
《局外人》读后感(三):倒置的罪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实在昨天,我搞不清。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令堂去世,明日葬礼。特致慰信。”它说得不清楚,也许是昨天死的。 这是《局外人》开篇的第一段,亲情在此被被淡化。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正常人所表达的,亲情被一种绝对的平静所替代。探求的不是母亲死的本身,而是其外延的时间,作者在此设下了一个疑问;死是一种既定的现实,那么是否探求其外延的未知比确定既定的东西更重要? 墨尔索是本书的主角,他是一个荒诞的家伙,面对母亲的死可以无动于衷甚至表现出一种绝对冷漠,在无意识的杀人之后他并没有急于脱罪,而是任由人们讨论他的本身。 行为流于表面,意识埋藏在深处。律师在对他的审查中,抓住了这一点,不去过分的追究他杀人的直接原因,而是选择对墨尔索的人格进行解剖。这也体现了开头的疑问,是否要探求外延,而远离事实? 事实永远是既定的,无法改变,想要得到众人的支持就要从外延入手。比如你知道他杀了人,而不知道他如何杀人,如果将杀人本身细化,你就可以调到起最大的情绪。如你是一位刽子手,刑场上有两个罪犯,二人都是杀人犯,此时你需要抉择杀其中一位。想必这绝对是一道困难的选择题,毕竟是剥夺生命。但如果你知道其中一个人的杀人手法(投毒?),此时我想你应该知道杀哪一个人。 对墨尔索的审判中,反方律师利用大量的外延给墨尔索定罪。过分的追究其为人,而忽略他杀人本身的事实,至始至终,墨而索扮演的都是一个局外人,明明他自己是杀人犯,却被倒置,审判更像是一场关于道德的戏剧,而道德又是公共产物,自我本身需服从大众道德,在此杀人的事实需要满足大众的欲望,毕竟在杀人的罪行面前,人们更希望罪得到的是严惩而不是罪犯的自我呻吟。 治罪的过程需大幅度的符合正方的伦理道德,因为罪的本身指向“恶”,人们畏惧恶,治他人罪的同时需要把自身的恶转移,换言之就是尽力的去揣测,将事实更符合于自身的臆想。 我知道人类社会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两人拥有同样的缺点,当一方因为缺点被指责时,另一方会感到愉悦?虽然都是相同的缺点。如同你自己说脏话的同时也知道说脏话是不文明的行为,但当你看到别人因为说脏话而被指责时(别人不知道你也会说脏话),你是不是会去凌驾对方,觉得自己是高尚的。 我这个观点说得不太清楚,但绕两圈应该还是能明白。 审判的过程就是多方的恶凝聚与一人的过程,对罪的打压,能让审判者自身得到满足。 也许这就是加缪的荒谬哲学的荒谬之处。 刘小枫在评论电影《十戒》中曾写道:“雅泽克的辩护律师是刚从法学院毕业的见习律师,人民法庭安排他为雅泽克辩护。自从走进法院那天起,他就觉得,律师是相当尴尬的职业,好像站在一把巨大的剪刀中间,一边刀刃是法理的抽象性,另一边刀刃是个人性情的具体性。” 法律定罪本身是抽象的,因为没有一个罪是能相同的。但其具体在于其自身更注重论述事实,道德的具体事例可以让人们倾向于自我的意愿而忽略了罪的本身。 司法制度能惩罚不正当的具体罪行,却不能填补因个人因素所产生的空洞。最终在律师所探究的外延中,墨尔索被判处死刑。 此处判处死刑不是法律,而是众人的空洞,因为它判处的不是罪的本身,而是墨尔索的人性。
《局外人》读后感(四):终于把世界扒出了一道口子
写书评一如既往的不知道从哪写。从哪聊。说的浅显加没营养。
看书之前,同学和我说,这是一部很压抑的书。看了很久,我几乎还是没有感觉。
不是我很喜欢的类型,因为我看着觉得有点无聊。这的确是我一开始的想法。从妈妈的葬礼写起,从一切与主人公无关紧要的人写起,我甚至不明白这个故事存在的意义。即使深知这是一个局外人,却当时的想法是,仅仅是在写一个局外人而已。
妈妈的葬礼结束了,一切很平淡的结束了,我也相信他所说的,他拥有和平常人一样的情感,只是为了母亲好把她送去了养老院。互不干扰的生活似乎是最棒的。毕竟他是一个局外人。
然后才一点点感受到他的冷漠。
从他开始提到玛丽,开始提到他的邻居。这个局外人在看着别人的生活。他起初没有加入过这些人的生活。依旧是不冷不热平平静静。感觉还是与世隔绝的感觉。
大概是从他成为杀人犯的那一刻开始,扒开了这个世界的口子。起初我是这么想的。说实话,我觉得可能更早点。从,这个叫雷蒙·桑泰斯的人,开始和他说话,成为朋友的时候。当他一次一次地像“我”征求意见,尽管“我”给的意见看上去那么不走心,或是赤裸裸透露着不想参与这些事的想法,可他还是接触了这个世界,局外人的身份给我的感觉似乎总有那么一些些淡化。这大概是我觉得故事开始有意思的时候了吧。
不得不说因为这段相识,才有了“我”和阿拉伯人的交际。才开始那一场在海边的“意外”。书中最有意思的转折点出现了。那个与世隔绝的“我”,在海滩对方没有威胁的情况,自己作为一个一直在劝雷蒙,对方没有动静,就不用动了的人,却步步走向阿拉伯人,出乎意料地开枪了,第一枪…停顿了,又开了四枪。真是惊人的转折。
他在干什么!直到他死前,我想也还是没有人能解释他的想法。无论是雷蒙,玛丽,预审法官,律师,指导神甫…他自己呢
但他明白,就像书中的那句“这就像我在苦难之门上急促地叩了四下”。他真正地,开始脱离局外人的身份。如果说,认识雷蒙他们是铺垫,这枪声大概是导火索。而立案变成为了,他脱离局外人身份的标志。
这个时候,一切的不友好真相开始喷涌而来。那个养老院院长,一开始对“我”的理解,法庭下全变成了指责。一切莫不相干的人纷纷牵扯其中,控诉着对于“我”不孝的不满。“我”才意识到这些人多么讨厌我。故事这样子荒诞地延续着。
一场曾被律师沦为有胜诉几率的小案子,在这个无聊的没有轰动的社会,无限的放大放大。就像蝴蝶效应一样,一切开始席卷而来,有条不紊的发展,甚至没有人去质疑故事发展的合理性,和所谓的逻辑。
我想,他们只是想要一个批判的过程,和一个如同弑父罪大恶极的罪名,然后就此毁了这个人的自由。道德绑架大概亦是如此。
即使那个法庭上的主人公,没有来得及说任何话,为自己正名过任何东西。期初只是为了让母亲过得好点,送去养老院,却被否认了自己像常人一样爱着自己的母亲,被否认了道德,舆论,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因为“我”的无动于衷这么让他们看不过去吗?原本以为的局外人的生活,却为自己拉开了太多的仇恨。好不容易在这个世界扒开了一道口子,却越来越大,再想回归那个冷漠的生活的“我”,却回不去了,这个时候任何的冷漠,都成了没有悔过之心罪加一等的理由。毕竟已经深深陷入了这个案件,陷入了这个让自己措不及防的世界,而因为自己那一时想要,进入这个世界,却像黑洞一样,一发不可收拾地被吸进了无敌深渊。
想撒手不管了,想像以前一样了,却再也没有办法了。所谓的自由,被囚禁在这监狱里,那是自己曾经唯一向往的东西。可是错误的发现,一切都有了新的限制。一旦牵扯了太多人的生活,就没有办法继续做个局外人,羁绊多了,也便不自由了。这突如其来的转变,根本没有办法给他思考的余地回转的余地,也不该给他这种余地。毕竟他选择了一种最极端的方式,让所有人关注到这个本来置身事外的局外人的存在。一下子成了焦点,就只有接受。
书中还有一个,重要人物,玛丽。很神奇地成为了这个主人公与外界最大的联系。却也不是那么深刻。毕竟主人公对于玛丽的喜爱也是停留在,玛丽想要就给的层面,并不是说自己内心付出多少,爱多少,真打算与她产生越来越多的羁绊。主人公不缺她,有了谁都可以,只要是一个,能满足他对“自由”的渴望。这也是我在书中对于主人公那种冷漠和置身事外体会最深的地方。而并不是后来在教育中对于神甫说的内容没有感觉的那段(自认为那个时候他是在挽回他的原本的生活,却束手无策了渐渐)“女人就是自由”这是对主人公概括很到位的一句话,也是主人公在监狱里最追悔莫及的理由。
他与神甫的最后一段对话,彻底的歇斯底里了,那种渴望欲求爆发了,上一分钟对生死的时间点还没有任何感觉,下一分钟,就是对自己盼望生活的放弃,倾泄的情感。筋疲力尽。这是一种压抑了太久的感情。而做了那么久的局外人必定会比常人有人更多的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掩饰。就像一个在大家面前笑了很久的人,几乎所有人都以为他不会哭的人,突然有一天被人发现了这种苦笑,就像被揭开了自我保护的面具一样,所有的爆发会一点一滴地涌出,来的更加猛烈。更难以让人承受。这大概与那些受了刺激,然后疯了的人有相似的道理。(电影《超脱》,男主人公越到后来,那种发泄就很像这种感觉。
事实证明,稍微荒诞点的故事发展,即使是置身事外的态度,对什么事都不多说一句废话,其实想要表达的内心和常人一样,也是不为人所理解,所谓局外人,荒诞点地发展便是会同样的引火上身的结局。
这种感觉很像是,你笑了,大家不懂你在笑什么,等到你哭了,他们开始明白你笑了。等到你不予理解他们的笑,他们也就对你开始了排斥。甚至还要怪罪到你。于是你没有办法,又开始笑了。却没有办法挽回了。大家这便是悲剧的所在。无非就是这样你置身事外,别人不懂,你想要接触他们,他们却批判你的置身事外,你为了逃避这一切开始回归局外人的身份。却已经被扣上了这样一顶大帽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