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踉跄画西游》读后感锦集
《踉跄画西游》是一本由吕欣著作,平装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14-2-1,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踉跄画西游》精选点评:
●我的地铁图书 哈哈 作者行文越往后越流畅 有几篇特别喜欢 会惊讶 咦 这个联系还不错 要是没有每篇结尾有点狗屁不通的诗词可以有4星 画风是我喜欢的 要是能在上海有画展 肯定去现场瞧瞧
●颇喜欢看画家的文字,总是别有一番趣味
●有趣已是难得,更难得的是图和文都有趣。
●这画我真理解不来,不评价了。。。
●按春节期间最流行的相声的说法,这绝对是一本梳理学术脉络的书,从西游延展到封神榜、水浒、秦淮名妓、巴尔扎克、王朔。。。真正学富五车,但又脉络清晰,趣致横生,再加上书里的插画,很有种调侃、批判、自得、出世的意味。既然人生殊途同归,与其四平八稳的寡淡,为什么不在踉踉跄跄中感受瞬间平衡的快感呢~
●画的比说的有意思
●有四川人的风趣和幽默。
●是先买了《野生动物在长春》,史航的文字,吕欣的漫画。漫画会让人觉得内容特别饱满丰富,堆的满满的,所以知道吕欣还有另一本关于西游的,我以为还是漫画… 这本书闲暇看看可以的,毕竟西游记真的是百看不厌,但我好像从来对这类书都不太喜欢,主观对故事情节强行理解,然后发发生活里的牢骚,没什么意思。
●并不能算绘本,但是吕老师太逗
●在读库看过,写得很棒~不知道这本书是不是和里面内容完全一样……
《踉跄画西游》读后感(一):怎么,这么难?——画得好,写得好!
遇见这本书,遇见这个人,遇见这幅画,就想推荐给合适的人。
最开始,首张画《真的吗?》令我莞尔一笑。
是因为那次春天里的故事会,
五岁的孩子听完博老师骑龙去摘星星的故事后,
对其中一个细节,
天下雨了,下了满地的猫狗,猫狗一着地就相互吵打,
发出疑问:真的吗?
睁着和少年吕欣一样的疑惑大眼睛。
结果,吕欣说,
那是自己少年时感冒打针后,
走在峨眉山前的暮春时节田野边马路上,
病恹恹地仰天问道:长大后,我会成为孙悟空吗?
妈妈笑了:会的。
于是,有了这幅甚至田垄上真的隐约可见的猫狗的画,
真是那个故事的最好插画。
哦,不行,这画里,吕欣是在问一个终极人生问题呢,
怎么会是一幅小小的插画呢?
但是,我确实喜欢这画。
特别是这幅画,《怎么这么难?》,
悟空被唐僧驱逐时,以头抢树,注意是一颗聚焦视线的孤独的树,
两位师兄护驾师傅远去,留下愤懑、委屈的悟空,孤独着。
给我的来访者,给我的学生,给我自己。
然后,我们就笑了!
《踉跄画西游》读后感(二):呔!妖孽,我是你孙爷爷!
小时候没有小人书的童年是悲哀的,比没看过小人书更悲哀的是没看过央视99年的动画片《西游记》。
当然,你非要说这些都不如校门口卖的三无小食品,那我也同意。
在没怎么读过吕欣老师的文字之前大概会觉得他比鹦鹉史航稳重些,毕竟见天瞅着史航在微博手撕这个手撕那个,简直花样演绎为什么长春人在东三省被戏称为“前有狼,后有虎,中间夹个二百五”。
“能拥有一整套的《西游记》小人儿书是我儿时梦寐以求的事,但作为多子女家庭的孩子,这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我只有几本借了小朋友未还(也不打算还)的单册。尽管扉页上还写着狠话: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借了不还,全家死完。”
我担着被灭门的风险,厚着脸皮连累着全家,在战战兢兢中,平平安安地苟活到现在。由此印证了一条真理:在欲望面前,诅咒是无力的。其中有一本《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我翻得稀烂,最后不知所踪。几年前一个朋友送给了我一本一模一样的,我才知道是连环画大师刘继卣所绘,画得真好!
每当我向爸爸提出买小人儿书的无理要求时,爸爸总是慈爱地叫我快快长大,进小学识了字就可以看大人书了,到那时我就会觉得看小人书的小孩是多么的没出息。因为爸爸说小人书之所以叫小人书是因为看小人书的都是小人。”
打趣归打趣,史航和吕欣都是够可爱的。《野生动物在长春》也是够珠联璧合的。这一回,单看吕欣老师这一本,也是够逗的。
想起最初到北方,很多南方同学说光听路人说话就可乐。那时候的男友也说,这里好像每一个 人都会说相声啊。
这还不是后来从星爷发轫的那种“搞笑”,尽管两种幽默里都充满智慧。北方的段子更多走的是文字游戏,依托这个,放到纸面上,才更耐得嚼。
《踉跄画西游》读后感(三):我的烙铁,我的忧伤……
看读库的时候,无意间看到的文章,很精彩更是意外,当我知道这是一个画家的文笔时。文章中的很多语言,诙谐巧妙,能让人在安静阅读的时候笑出声;也有很多无奈,让我们不禁思考人生。
在看完读库里的那部分后,有了想收藏书的念想,马上就上网买了下来。书到手后发现,比读库里的内容多了些,不过精炼的在读库里也有得差不多了。
整本书以时间为脉络,从作者小时候对西游的喜欢开始,到长大后的多方面阅读和积累,加上一个画家的情怀,洋洋洒洒地写下了关于西游,关于人生,关于朋友、孩子、家人的种种认识和感怀。
感情真诚,文字精炼,画作传神。
下面罗列一些我觉得非常值得回味的文字,这也是我看书的习惯——摘抄:
一个惦记着电烙铁的妓女,其实本质上就是个裁缝。
由于生命所能承受的负重有限,所以人们总是选择性的冷漠与健忘。
任何小人物的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这与性格、机遇以及好运气是分不开的。
看得穿,但不一定就意味着活得好。
人总是在经历过极端的变故后才会开始思索终极问题。没有享过极人之福,没有受过极人之罪,怎能看破这万丈红尘,开悟得道?
一个个偶然的选择和被选择早就了我现在的生活,但在这偶然的背后隐藏着一张必然的大网,这大网不断向四面八方延伸的经线是我的经历;围绕着经线,一圈圈被逐渐放大的纬线是我的阅历,以及因阅历而改变的性格。繁复杂乱的经线与纬线彼此交织缠绕,我早已梳理不清是我造就了我的生活,还是我的生活造就了我。面对终极的虚无,在忙忙碌碌中,我不知道自己能真正把握什么。我不想徒劳地为此纠结,权当作造化的安排。
艺术家的任性程度与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成正比。在一个极端的社会制度下,个人意志不堪一击,只要有足够的压力,艺术家就会向任何背后有强权支持的人低头,或噤若寒蝉,或装疯卖傻,或为虎作伥。标新立异、坚持自我的后果就是找死。
人生有时就是如此:我们津津有味地咀嚼并由衷赞叹的东西,其实都是人家吃剩的。
所以,有趣的故事对于一个人的身心成长是必须的,重要性超过了大道理。大道理对于涉世未深的人不会产生任何触动,而有趣的故事却会丰富一个人的人生。
理想与现实对撞后的失落与喷怒,是每一位文艺青年都不可避免的心路历程,文学、绘画、电影、摇滚乐早已将这种情绪进行了太多的描述与演绎。这些太把自己当一回事儿,轻佻俗套的情绪,很容易消磨激情,耗费才华。与之相比,自嘲与顺其自然的姿态更显智慧。
《踉跄画西游》读后感(四):不能做爱,就去读书。
如何判断一本书好还是不好?几年前我有这样一个理论:看完一本书,产生一种立马就想写出一本同样好的书,这样的话这本书就是好书,这个作家就是牛逼的作家。
我过去遇到过很多这样牛逼的作家,金庸,古龙,海岩,余华,蒋峰,王小波,王朔,笛福,小仲马,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等。近两年来由于各种说不清的原因,我愈发的读书少了起来,看的小说就更少,很多时候都会懊恼,埋怨自己变了,埋怨牛逼的作家少了,埋怨自己没有变成牛逼的作家写出牛逼的故事,总之就是我的精神世界很苦,一半是因为我变坏了,一半是因为世界变坏了。
说回前两天刚看完的,要推荐的这本书:《踉跄画西游》,作者,吕欣,岳麓出版社出版。这不是一本小说,虽然其中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这也不是一本画册,虽然其中配了很多副画并且每一副都很独特;这也不是一部育儿经,虽然作者的目的就是想给女儿留下一些东西;这也不是回忆录,虽然作者从小时候讲到现在,从家乡讲到各种漂泊;
那这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呢?我翻了翻扉页和封底,发现出版社并没有如常规一样写上建议上架类型。看,多么操蛋,他们也弄不清楚
。
买这本书是三月底,看完是在五月初,中间断断续续一个月。闲来无事就会翻开,读两篇文章,看两幅配图,优哉游哉。读别人的故事,看别人的人生,享受别人的路途,并且从中得到领悟,得到从容面对人生的态度,这一切只需花二十多块钱和几个懒散的下午,多么的超值,所以我推荐朋友们阅读,不仅只是这本书,更是阅读的生活方式。
无论在人生那个阶段,阅读都是最快捷的享受,书本都是比逛街吃饭做爱更超值的服务。当然不是让你只读书,毕竟老话讲: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谈好多爱情,给一个姑娘幸福。
如果你有幸看了我这篇即将结束的文字,并且出于好奇或者对我的信任买了这本书,那我一定要叮嘱你记得仔细读这本书中的一篇文章——《我的烙铁,我的忧伤……》。是作者写给他一个朋友的文章,尽管这本书里其它篇幅仍旧很好看,但这篇文章要着重推荐。为什么?你看了就知道了。
要结束这篇书评了。我不是一个认真的人,很难认真坐下来仔细写一写看过的书,写出来它的好,它对我的影响,它给我的感悟,它让我明白的世事人情,它让我泛起的往事回忆。这恐怕也是我至今生活不如意的根源,不认真的人怎么可能有满足的生活?何况这个人还懒惰,容易长期沉溺于自我满足。
这是个病吗?恐怕是。需要看吗?正在治。如逐渐一字一字敲打出来的文章,我想总有一天,我会敬畏文字,敬畏艺术,敬畏走过的旅途以及所有生命里出现的孤独。
【如果你读到这儿了,我须交代,这篇书评的标题是瞎写的,没错,我是渴望吸引眼球的标题狗,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