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医生》经典影评有感
《英国医生》是一部由Geoffrey Smith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国医生》精选点评:
●very very emotional 纪录片做成这样太不容易了
●@bjdoc
●it is not the dishonesty involved, but about avoiding truth and try not to tell lies. 医生医学生必看
●小成本纪录片 像医生的vlog剪辑出来的。这个医生的书里就说自己一直处于anxious和brave之间 性格孤僻 工作投入 导致他的第一段婚姻27年以后结束。每个病人都不一样 但是每个医生的性格也很不一样吧。这段在乌克兰的影片里的是Henry一个人孤独的身影 独在异乡 面对别人的生死
●乌克兰真美,医生三观又正,音乐也好~嗯~
●
●医生,要时刻克服无力感,无法拯救的生命,心悸
●我在电影院看的,很震撼。不过后来再看过其它一些纪录片之后,觉得这片子处理得太艺术了,不过这可能跟导演的美学观念有关~
●生活是残酷的,只有直面它
●背景音乐几处很棒
《英国医生》影评(一):经典台词太多 摘录几个 完全听译 格雷什么的去屎吧……
Hospital is just like a prison, it is place where a small number of people do nasty things for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Yeah the reality,the reality is that, though she looks young and beautiful and looks very well, she is going to be blind and probably die within next two to three years......None of us, all human being, we can not look our end, particularly that age. We can not look at death and shrug it off.
It is not the dishonesty involved, but...avoiding the truth and try not to lie. It is terrible.
What are we if we don't try to help others? We are nothing. Nothing at all.
《英国医生》影评(二):客观的生死
《英国医生》这部纪录片是2008年最后一天我采访“真实中国”总负责人干超的时候他推荐过的,讲的是英国脑神经外科医生亨利·马什到乌克兰基辅的安全委员会医院定点支援医疗的事。马什医生为英国公共医疗服务系统行医,但厌倦了它繁复的计划安排,讨厌这种体系的低效率和其在医疗器械上的高额浪费。他在基辅的搭档伊戈尔医生也是优秀的脑神经外科医生,他们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认识,并在此后多年中一直合作。伊戈尔会组织疑难病例患者们集中,并定期请马什到基辅来会诊和亲自动手术。
在乌克兰,东欧剧变以来有些东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也有些东西完全没变。比如伊戈尔医生曾多次被调查,还曾被吊销过两年行医执照。这里缺少足够的医疗资源,医生不足,病房不足,病人大多穷困,医院也缺少很多药品和器械。马什经常亲自动手制作木箱,并收集二手器械带给伊戈尔。他说,自己很享受制作木箱的过程,伊戈尔则是见到新的器械就会把玩不停。他们拥有许多共同的追求,他们在联合行医的过程中寻找自己的位置,理解生死。
脑神经疾病是对人影响极大的病症,有些肿瘤因为长在不可手术的位置,病人会被直接宣判死刑。有些可以手术治疗的兵力,则需要依靠医生来作关键的判断,马什说最难的是研判动手术的时机,这是脑神经外科诊断的核心。一旦发现病人的肿瘤已经不治,他和伊戈尔会非常慎重地决定如何告诉病人他的病情。
马什不能忘记一个病人,是他刚到基辅行医不久时遇到的一个小女孩,当时她只有七八岁,来到马什面前的时候双脚无法站稳,脑部肿瘤严重影响她的运动机能。小女孩的妈妈叫卡迪娅,后来她还是失去了自己的女儿,但她感谢马什医生当时给了她们母女希望。马什诊断后决定手术治疗,但后来证明这个选择不明智,小女孩后来逐渐失去语言能力,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尽管如此,卡迪娅母女依然快乐地生活,直到小女孩迎来生命的尽头。
病人面对死亡的态度令马什感到震撼和困惑。在为又一位病人动过手术之后,马什按计划来到乡下,像以往多次那样去探望卡迪娅和她的家人们。马什对大家说,自己和伊戈尔一同致力于脑神经医疗事业,希望有所成就,是真诚的,诚恳的。他说,自己在这个国家迟早会出医疗事故,因为这里的条件有限,而出现的却是越来越严重的病例。
马什再次来基辅是为一个名叫马利安的小伙子动手术,马利安是个看起来身体不错的男青年,他的脑部肿瘤曾使他走路时猛然在院子里昏倒,这病随时可能使他面临死亡。马什与马利安会面,了解了马利安是个义无反顾的青年,他能乐观地面对自己的病情。马利安来到基辅之前,在社区教堂接受了大家的祈祷和捐款,他是个很穷的人。
在手术中,马什要求马利安一直保持清醒,以便及时反应他的右半身的活动状况,因为手术要在马利安的左脑切除一块肿瘤。马什对马利安说,开颅时会很吵,但不会痛。人脑像一块豆腐一样,质地柔软,在这上面动大手术要像吸管一样操作。虽然马利安在手术当中一度出现痉挛,但很快就恢复正常了,有惊无险。看上去真是惊心动魄,手术最终获得了成功。
马什和马利安这对医患,在片中屡屡呈现各自行走的镜头,他们最终相会,完成一桩生命的重塑和挽救。两人都走过了墓地,马什望向小女孩的坟地和塑像时陷入沉思,马利安却在穿过墓丛时从容地面对夕阳并最终找回了继续生活的机会。虽然本片反映了一些东欧与西欧医疗现状的差距,但更多反映的是普通的医患关系,以及面对生死时人的选择与表现。我们平常很难密集地看到很多人面对自己将死或亲人将死的事实时的表现,本片中的诊断场景就很多,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客观。
《英国医生》影评(三):英国来的白求恩
2008年5月,第51界旧金山国际电影节进行的如火如荼,电影开场前为了碰运气看能否淘到一张票入场的队伍常常排出去大半个街区。尽管类似这样的热门电影往往只能有十几位幸运观众得以入场,大家仍然等待得不亦乐乎,简直乐此不疲。
我能赶上《英国大夫》实属巧合,也极其走运。除了名字相似,这部纪录片与《英国病人》没有任何相似之处。93分钟的电影描述的是英国脑外科医生Henry Marsh于2007年到乌克兰给一位患脑肿瘤的年轻患者进行肿瘤切除手术的过程。脑肿瘤的切除可说是外科手术中风险最大的一种,即使患者性命无忧,也很可能因为手术中意外伤及正常的脑细胞而丧失人体的重要功能,比如视力,行动能力,甚至思考能力。
主人公March医生是个典型的英国小老头:粗大的老式黑边圆眼镜,裤管挽进长毛袜里打扮得如同一个牧羊的老农民,骑着个二八的黑笨自行车去上班;可一进手术室,这个其貌不扬的老头子立刻变得生龙活虎,目光敏锐,言语俐落。老头平时爱做木工活,叮叮铛铛锤锤敲敲。我想不通他白天在医院给患者的头盖骨上钻完孔,怎么回家了还是喜欢在木头上钻孔呢。
片中除了主人公Marsh医生,还有两位个性鲜明的重要人物。一是Marsh医生在乌克兰的好友,脑外科医生Igor Kurilets,二是他的病人Marian Dolishny。Igor医生很外向,面对镜头总有很多的话要说,在苏联解体后社会环境迅速变化的乌克兰,除了治病救人的个人理想之外,Igor医生还有不少政治诉求——他想在腐朽低效的国家医疗体系之外建立高效先进的私人诊所;而因为Marsh医生这样的“海外关系”,他面临着很大的舆论压力与病垢;可他临时租用的医院却是曾经处处排挤他的前克格勃系统的医疗大楼。Igor医生崇拜乌克兰的民族英雄哥萨克人,认为自己也是直面变革搏击逆境的斗士。
Marsh医生和Igor医生在乌克兰相遇,两人最兴奋的是打开Marsh医生的大箱子把玩他从英国带来的各种二手医疗器械。Igor医生的妻子要来开饭,Marsh医生像个小孩一样恳求:“让我们再玩十分钟。”Igor医生的诊所买不起进行脑外科手术的医疗器械,一个在英国做完手术就扔掉的钻头可以在乌克兰用上十年;而装钻头的电钻还有吸除肿瘤的吸管也都只能去卖钉子锤子榔头的五金市场采购。
病人Marian的性格与Igor医生完全相反。Marian穿着灰暗的西式蓝外套,对着镜头腼腆的笑着,上门牙左右两边的牙齿各掉一颗,这让他看上去有点像只卑微的土拨鼠。Marian很安静,医生要他做什么就做什么,从不争辩,甚至连问题都没有。由于脑肿瘤而引发的癫痫已经把这个年轻人折磨得没了生命的活力,贫苦的他除了相信医生把自己的命运交给Marsh医生与Igor医生之外,别无他法。
电影除了细节刻画手术过程之外——很多时候甚至过于细致,钻头在头骨上高速旋转的兹兹声,锯齿切开坚硬头骨的咯咯声让影片的某些片段如同恐怖片一样可怕——最引人思索的是Marsh医生对待手术的态度。Marsh医生并不忌讳谈论手术的风险,对医生所掌控的决定患者命运的能力也直言不讳。影片除了追随Marsh医生的乌克兰之行记录Marian的肿瘤摘除手术外,还有他访问以前手术失败的一位乌克兰小女孩家属的过程。Marsh医生说因为他的失误,在救助小女孩的强烈愿望下决定冒本不该冒的风险实行开颅手术,结果手术失败导致女孩子的寿命缩短了两年。“面对患者的求生意愿,医生很难什么都不做,”Marsh医生承认,“你无法告诉患者‘没办法了,请回去等死’这样的话,可事实上有时却只能如此。”
对失败的坦然刻画,对这些令人黯然神伤的病患失望表情的记录使《英国大夫》保持了难得的中立态度。我喜欢影片的整体乐观基调,欣赏在失望中仍积极寻求希望的人生态度;但更感激导演Geoffrery Smith对不那么讨喜的失败与失望的刻画。正因为正确认识并面对风险,切实的希望才成为可能,否则那只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或情感泛滥的冒险。影片不仅完整细致的描述了Marsh医生的行医原则,同时还在短短93分钟内涵盖了多个层次:Igor医生所代表的乌克兰的社会变革与Marian所在西部农村的贫困生活。难怪电影结束后的问答时段里,有多位来自乌克兰的观众表达了对Marsh医生的由衷谢意,同时也高度赞扬了导演Geoffrery Smith如实刻画乌克兰的认真态度。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影片对乌克兰医疗机构的描绘让人一下子就想起来七八十年代中国的医院:长走廊,门口拥挤的患者,茫然或紧张的表情;而雨后泥泞的乌克兰农村小径与室内昏暗简陋的小土房又像极了中国的贫穷农村。Marsh医生对乌克兰的热爱与数十年如一日的援助,也让人不得不联想到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那位来自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很多天,我都不能忘记Marsh医生站在那位手术失败的乌克兰小女孩墓碑前表情凝重的脸,还有那句掷地有声的话——
“我们必须帮助他人,若非如此,我们便什么都不是!”
发表于《电影世界》2008年6月刊,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