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进化论与伦理学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进化论与伦理学读后感摘抄

2020-11-10 04:08: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进化论与伦理学读后感摘抄

  《进化论与伦理学》是一本由[英] 赫胥黎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进化论与伦理学》精选点评:

  ●有点意思,19世纪社会科学仍然没太细分时的作品,博物学、人类学、社会经济教育全沾,语句平实、内容丰富。严复译作则非常风格化,有力地延续了中国论说文的传统,譬喻侈蕃、理脉纤微,颇有辞令僭越论说之风,着实糟糕。不过也是很不容易

  ●严复用文言文翻译英文....对我来说,文言文和英文都读不懂。

  ●《天演论》未读。

  ●翻译的是直译,很多句子理解起来很复杂,不过原著抛出的许多思想还是能大题知道的。宇宙大自然不讲伦理,所以强者生存,而社会因为有了伦理,最符合伦理标准的在进化中有优势。我觉得很值得思考。值得静下心时再仔仔细细看一遍。

  ●可以。

  ●拖拖沓沓看了半年,看一遍忘了,过了太长时间第二遍也忘光了。奔着社会达尔文主义去看的,没想到这本刚好是反面,侧重伦理学的。人类社会里道德伦理对生存竞争的抑制。导言部分,就是作者说的常识,或他在很多地方已经讲过毫无异议的部分,却看得最high收获最大…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想水平真是还在初级阶段啊。天演论真是看不进去,远不如白话译文轻松切题。后续选书避开时代意义的,侧重学术和思想的。

  ●科学家反科学主义典范之一

  ●严复翻译为天演论时正是中国救亡图存之际,强调要自强保种,是符合当时实际问题的,而当今的社会顽疾正是忽视伦理和道德的原因,重新白话文直译很重要

  ●没错我也知道严复那部分特别重要。。。可是文言文都还给高中老师了+老是戳中我笑点的奇怪翻译——亚历山大大王什么的。。。就让我看不下去。。。但是赫胥黎腹黑君写的好好~

  ●介于亚当斯的道德情操论式的感性浅显的鸡汤(无贬义,是褒义)跟马克思的复杂的难懂的科学的逻辑的资本论之间。既不太好读,也不太难读。书的内容嘛,可以总结为以进化论的眼光去了解伦理的产生和发展。

  《进化论与伦理学》读后感(一):摘记

  1.在经历了中日甲午战败的巨大创痛之后,天演论所传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则对中国起到冲激作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胡适、毛泽东等人都曾深受影响。2.赫胥黎阐述了三个方面的思想,1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宇宙过程的产物,处于不断进化之中,人类社会及其伦理道德也不例外。2宇宙过程与伦理过程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类型,二者处处分庭抗礼,宇宙过程鼓励生存斗争,意使最适者生存,伦理过程抑制生存斗争,意在使尽可能多的人适宜生存。3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是通过伦理本性不断战胜宇宙本性、伦理过程取代宇宙过程来实现的。3.道德的基础在于坚决不说谎,不假装相信没有证据的东西,也不转述那些对不可知的事物提出莫名其妙的命题。4.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个人,做一个强者是明智的,做一个不欺负弱者的强者是善良的,做一个扶弱济困的强者是伟大的。5.每个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在自行其是和自我约束之间寻求一种与其个性和周围环境相适应的中庸之道。这是人生的主题。6.人类的情感,最初在很大程度上铸就了维系人类社会的原始纽带,后来逐渐进化为一种有组织、人格化的同情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良心。7.

  《进化论与伦理学》读后感(二):进化文化

  自己的古文不好就适合看这种翻译成白话了非常感谢严复先生能在那个年代为中国引进这样的思想理论

  能够持久存在的,不是生命形态这样或那样的组合,而是宇宙本身产生的过程,而生命形态的各种结合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在生物界,这种宇宙过程最典型的特征之一就是生存斗争,即每一个体和整个环境的竞争,其结果就是选择。也就是说,那些存活下来的生命形态,总体上最适应于某个时期存在的各种条件。因此,就这一点而言,也仅仅就这一点而言,它们是最适者。

  2、不论人为状态处于何处,只有反抗“宇宙过程”才能建立起来。

  3、我指出,人类社会起源于功能上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人类的模仿和同情心上;在人类同自然状态以及作为自然状态一部分的其他社会组织进行的生存斗争中,逐步走向密切合作的那部分人类群体,较之其他群体占有极大的优势。

  4、尽管维系人类社会的纽带可以阻止社会内部的生存斗争,但当这种纽带逐渐增强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提高作为一个共同体的人类社会在宇宙斗争中的生存机会。我把这个纽带增强的过程称之为伦理过程。

  5、通常所说的社会中的生存斗争,是一种竞争,但不是为了争夺生存资源,而是争夺享受资源。

  6、不管是从社会的内部利益来考虑,还是从社会的外部利益来考虑,让权力和财富掌握在静力最充沛、最勤劳肯干、才智出众、意志最坚定且对人类富有同情心的人的手上,是一种很理想的情形。

  7、摆在人类面前的路,就是通过不断地斗争,维持和改进一个有组织的社会的人为状态,从而与自然状态相对抗。

  8、在伦理体系中,最古老和最重要的原理是正义的概念。除非聚集在一起的人们同意相互遵守一定的行为规则,否则社会是不可能形成的。

  9、人之为人的“本性”是一种最高级、出于支配地位的能力,对其最贴切的称呼,用现今的哲学语言来说,就是纯粹理性。它是这样一种本性,树立至善的理想,要求人的意志绝对服从它的命令。正是这种本性,命令所有的人相互友爱,以德报怨,彼此视为一个伟大国家的同胞。

  10、社会进步意味着处处阻止宇宙过程,并代之以所说的伦理过程。其结果,不是那些碰巧对所处的整个环境最适应的人生存下来,而是那些从道德观点上看是最好的人生存下来。

  11、社会的道德进步既不是靠效仿宇宙过程,更不是去逃避它,而是与之进行斗争。

  12、 我是这样理解唯物主义的主要原则:宇宙中只存在物质和力,一切自然现象都可以解释为这两种本源的产物。……首先,正如我前面所暗示的,在我看来极为明显的是,宇宙中存在着第三种东西,那就是意识。无论意识现象的表现形式与被视为物质和力的现象有多么密切的关系,我固执的心灵和倔强的头脑,都无法将意识视为物质、力或任何可以想象出来的物质或力的变体。第二,笛卡尔和贝克莱曾论证过,我们获得的知识不可能超出我们的意识之外。

  13、 资本从来不是劳动单独创造的,资本不依赖于人类劳动而存在,资本是劳动的必要前提,资本提供了劳动的原材料。唯一必不可少的资本——生命资本,无法由人类劳动创造。

  14、自然过程似乎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而是非道德的。

  15、与最典型的个人主义者一样,我坚信,每个人在各方面都享有行为自由,只要其行为不影响他人的自由。

  《进化论与伦理学》读后感(三):(2)赫胥黎的进化论

  托•亨•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25-1895)年轻时就进入了英国皇家学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他在认识达尔文后很快成为进化论的信奉者。由于达尔文与世无争的性格,赫胥黎肩负起了为新学说正名的重任,号称“达尔文的斗犬”。他属于那种对进化论的科学意义了解最清楚的人,不过也认为宇宙中许多部分同样适用进化原则。他的理论有两部分:第一部分代表当时(十九世纪后半叶)最正统的进化论思想,其他人不过是他的末流;另一部分则是他自己的独特理解:宇宙过程与伦理过程是相冲突的,人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伦理过程不断取代宇宙过程。

  我们先来看看前一半,看看当时科学的进化论是什么样的、它带来了什么样的后果。赫胥黎讨论“生命形态的进化过程”时 ,强调了三点,

  第一,所有的动植物都表现出变异的倾向,不过变异的原因尚待查明;

  第二,任意特定时间内的生存条件,总是有利于最适应它们的变种的生存,于是产生选择;

  第三,所有生物都有无限繁殖倾向,而生存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有)生存斗争。这是自然状态下推动选择过程的原动力。

  正如刚才分析的,遗传变异机制不明晰是当时进化论的一个遗憾,科学家赫胥黎很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严复则想都没想就接受了)。比如赫氏自己就曾指出,群体的遗传变异在当时几乎是无从描述的 ,而后人的研究则证明群体(种群)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另外,第二点则依旧像是同义反复(不过这也能保证它的真理性)。最后,第二点和第三点合力描述出一种定向选择机制:不很清晰全面,但足以说明问题。

  这种理论仍然是十分容易理解的 ,我甚至觉得它的说服力不次于几何证明(正如前文所言它隐含的分析性),这也是它能在每个地方都造成巨大影响的一个原因。有人说进化论只是一种假说,永远不会得到证明:但实际上没有任何足以与之相比的替代性假说,而到现在为止也并没有任何足以致命的反证。这种理论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典范(paradigm),此后几乎全部生物学研究都是在进化论的基础上展开的。

  但是,生物的进化论带来了许多与科学无关的后果。首先,当时它被认为对神创论(creation theory)造成了威胁。有人说,新教比天主教更信任圣经,因而新教徒也更反对那些与教义直接违背的学说 。另外,进化论者认为人是有类人猿进化来的,这既违背了圣经的教条,也被认为会在某个意义上降低人的“高贵性”。以上两点其实是西方独有的,待会我们会看到中国人接受这些观点并不吃力。生物进化论的成功还鼓舞了形形色色的社会进化论。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是当时一个典型代表,他在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之前就持进化论观点,这留待讨论严复时再说。

  赫胥黎在某种程度上也支持社会进化论,即他同样认为自然选择的机制对社会起作用。但他独特的地方在于,他认为社会内部的运行不是靠物竞天择的宇宙原理,而是合乎人类目的的伦理过程。他把自然状态和人为而成的状态对立起来:以花园为例,花园必须得经人的不停照顾才能保持美观整洁,这是人为状态;而园丁一旦撒手不干,花园很快就会荒芜,更适应环境的野草将生根,围墙也会最终坍塌,这是自然状态 。

  当然,赫胥黎自己也明白人类的力量归根结底也是从自然中来的,说人类反抗自然似乎有些逻辑问题。虽然他半调侃地说:“then I’m sorry to logic”,但他还是要面对这个悖论。在他看来,即使伦理道德在某种程度上能促进社会的适应性(按一种社会达尔文主义观点),不应当把生存斗争直接作为指导行动的准则:因为人类的智力不够(可联想哈耶克批判计划经济)。并且,还是应当认为伦理本身有其内在价值,而自然选择学说并不能对伦理价值作充分的辩护:它不仅能选择善,也能选择恶;而且它对人类的选择作用很有限。因此,把进化论应用于道德伦理领域后,我们反倒应当更去自觉抵制宇宙中自然而然的残酷斗争原则,甚至要反对那些在宇宙斗争中曾取得过成功的东西(比如残忍、好战、贪婪的性格),而坚守人类自己的伦理价值 。

  总之,赫胥黎的观点可以分成科学的和伦理学的。前者基本被普遍认同,而后者则引起了广泛争论,严复对它的质疑即是一种。

  《进化论与伦理学》读后感(四):不要去推挤、践踏竞争者,让我们徜徉在赫胥黎的花园

  

【一百年来,我们误读了天演论】

1860年9月15日,赫胥黎的长子死了。他的日记记下了那哀恸时刻,字字震颤人心;

"这孩子,诺威尔,我们的长子,我们四年来的欢欣与喜悦,被四十八小时的猩红热给带走了。上个星期我还跟他蹦蹦跳跳地玩着。上星期五,一整天,他的头、他那蓝晶晶的眼珠、他那满头乱成一团的金发,在枕头上翻滚着。十五号,星期六晚上,我把他抱到书房里来,把他冰冷的身体放在我写字的地方。星期天晚上,他的妈妈和我,就在这里,跟他做了圣别。"

  赫胥黎坦然接受了命运。他虽然不相信宗教,他却相信天道,在长子去世几天之后,他在给牧师的信中,他表示,自己心甘情愿匍匐于"大自然的法则"之前:

"我相信'天道'——如果能用这个词来表达'事物之道'的话"——是绝对公正的。我越发了解了别人的生活(且不用说自己的),就越发觉得恶人不会发迹,好人不会受惩。"

  但到了1887年,赫胥黎的爱女年仅28岁的玛丽恩死了,当时,赫胥黎已经六十二岁了。丧女之痛让赫胥黎抛弃了认为大自然公正的观念。这个被称为"达尔文的斗犬"的伟大学者,着手撰写一部后来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的巨著。1893年,《进化论与伦理学》发表,书里描述了一个赶尽杀绝的竞争世界:

"生存竞争总是倾向于把那些无法适应其生存环境的分子淘汰掉。最强、最傲的总是去践踏较弱的分子。"

  热带丛林差不多就是霍布斯世界

  该书出版次年,中日爆发甲午海战,满清王朝惨败,感愤于国难的严复读到了这本书,即着手翻译,1897,这本书以《天演论》的汉语名字问世了。译文之美,至今无出其右: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

  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天演论》犹如晴空惊雷,震醒了一大批传统士人,劈开了百年启蒙的大幕。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观念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竞争自强的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国人的心和血。

  严复译《天演论》,仅商务印书馆,自1905年到1927年的22年间就刊印了25版,可见国人的欢迎程度。鲁迅是在1901年至1902年间,知道了《天演论》这本书,并且可能买了两部,其中一部送给了弟弟周作人。他回忆说: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

  胡适在《四十自述》中回忆道:

“'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等术语都渐渐成了报纸文章的熟语,渐渐成了一帮爱国志士的'口头禅'。还有许多人爱用这种名词做成自己或儿女的名字。陈炯明不是号竞存吗?我有两个同学,一个叫做孙竞存,一个叫做杨天择。我自己的名字也是这种风气底下的纪念品。我在学校里的名字是胡鸿骅,有一天的早晨,我请我二哥代我想一个表字,二哥一面洗脸,一面说,就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适"字,好不好?我很高兴,就用'适之'二字。”

  严复的《天演论》是意译的,如果和《进化论与伦理学》对比,可发现,严复的翻译基本就是"做",对达尔文学说的演绎,脱离了科学的基础,片面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观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演化观,用以召唤一个"尚武"的"自强保种"的中国,沦为片面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宣传。

  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政治丛林里,国族不存的危险使得救亡的要求压倒一切,使得当时的人们,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成警世格言,奋勇求强求存。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表了《抵抗力》一文,实为百年前批判国民性之先声!他感叹中华民族"退缩苟安,铸为民性,腾笑万国"!他把"物竞天择"的观念与老子的名言相印证,呼吁改造国民性,勇斗众列强:

"众生相杀,孰主张是?此老氏所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故曰'天道恶'……兼弱攻昧,弱肉强食,中外古今,举无异说。"

  他用"世界一战场,人生一恶斗"做文章总结。陈独秀是个狠人。老版战狼!

  但人生真的就如此悲惨吗?天道如此?人道也如此?人类社会,不是捕食者就是被捕食者?必须指出,这实际上不是赫胥黎的观点。他从来就没有把达尔文基于对生物演化的观察和结论应用于人类社会。在他看来,道德情操和伦理责任才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础。回头看看书名——《进化论与伦理学》。这本书,一部分讲演化,还有一部分讲伦理。严复把题目翻译错了!除了天演,还有一半是道德和伦理。我们才发现,我们读了一百多年的赫胥黎,才读了一半。重读这本书吧!

  故事继续往下说。

  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从来就没有承认过,自然规律可以统治人类社会。从来没有。让我们注意下面一段重要的论述。这段一百多年来,或者从来没有人注意、或者被刻意歪曲和否定的重要论述是这样的:

"社会的进步,就意味着要步步为营,用人道(ethical process)来制衡并取代天道(cosmic process)。其目的不在于让那些碰巧最能适应既有环境者生存,而是在于让那些最有伦理意识者(ethically the best)生存。不要冷酷的自大,我们要自制;不要去推挤、践踏竞争者,我们要求每一个人不只是尊重,而且要去帮助他人;其目标与其说是适者生存,不如说是让最多的人都成为'为适者而生存'……"

  那么,如何实现人道的进步呢?为了更形象的阐述这一观念,赫胥黎讲了一个花园的故事:

  他描述了一个花园,由于园丁的辛勤劳动,筑起围墙,清除杂草,引进稀有植物,鲜花盛开、蔬菜丰收。这是一个与围墙外的自然环境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是人工艺术的结晶。自然法则是无序的,但园丁是人,是有思想的。他可以让一些植物子孙兴旺,即使它们没有很强的竞争能力;也能让一些本来很强势的植物断子绝孙。但是,园丁走了,当地生存能力强大的杂草侵入了,人工培养的奇花异草被干净杀绝了。

  赫胥黎总结说:

"这种由人类在大自然的状态下另创出来的'艺术的状态',是必须一直依赖人类去维持的。"

  赫胥黎把人类社会比作"花园",而文化、观念和奠基于此之上的制度,就是这个花园的"园丁"。胡适说,以人事之仁,补天行之不仁,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人生天地间,难免有竞争,人在世上,难免有成功失败,有孤苦彷徨,会有奋勇竞争者,也有退缩迷惑者。一个友爱的社会,应该建立起这样一个制度,让所有奋进的、迷茫的、强者、弱者,都在一个有道义的竞争秩序里,知道自己并不是孤零零的,都能成为人道的花园里的一份子,找到人的尊严。

  可惜的是,今天还有人,还在宣扬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还在宣扬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来组织社会,宣扬"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理",维护"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制度,美化"人人不仁,以他人为刍狗"的人际生态。这样的社会,就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霍布斯丛林社会。

  这样的人和这样的学说,肯定不是蠢!绝对就是坏!

  120多年过去了,赫胥黎的一些论点,经过历史的检验,变成了真理,并且,在今天的社会里,他的思想还在焕发着新的人文光芒,成为修正制度之缺、改良社会之恶的思想资源。

  这就是赫胥黎的花园。天道残酷,人道制衡。

  (原创作品,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参考书目

  《精读严复》 鹭江出版社 2007年第一版

  蒋永国《鲁迅购读<天演论>的时间和版本考辩——兼及2005年版<鲁迅全集>中相关撰述和注释的补正》(网络资源。原载《鲁迅研究月刊》2018年第二期)

  沈永宝、蔡兴水编《进化论的影响力——达尔文在中国》 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江勇振著《舍我其谁——胡适》第二部《日正当中》(上篇)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第一版

  《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三号(1915年11月15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