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为什么你会做不喜欢的事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为什么你会做不喜欢的事读后感100字

2020-11-10 04:45: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为什么你会做不喜欢的事读后感100字

  《为什么你会做不喜欢的事》是一本由欧文·古德尼克著作,25.00元出版的2010-11图书,本书定价:239,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什么你会做不喜欢的事》精选点评:

  ●翻来覆去讲一个理写的再好也腻了

  ●因为这个封面读过……

  ●很多道理不仅适用于父母与子女,也可以套用在人际关系处理上

  ●好书啊~~,为什么看的人那么少?

  ●我找到我行为上与父母的关系。

  ●负罪感和内疚感是造成不快乐的两大原因。

  ●主要讲了各种童年环境(主要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但把所有问题归结于此,有些片面,况且人无法避免受环境、父母的影响,这种影响同样有积极地一面。

  ●通过挖掘童年心垢治愈成年后的心病

  ●这本书与家庭治疗有关,如果有觉得对自己的某些性格、行为很苦恼,并认为是来自于父母的影响的人,推荐看这本书。 如果你发现自己正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周围的人对你不满,你也没有足够的意志力来改掉惯有的做法,那就说明有一些不受你控制的东西在左右你的行为。

  ●清除父母、兄弟姐妹投射在你身上的性格缺陷?

  《为什么你会做不喜欢的事》读后感(一):从孩童时代的经历分析成人的行为

  这本书对我帮助很大,童年时代的经历塑造了我们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即文中提到的“心绪模式”,这种思维模式正是导致我们做不喜欢的事情的根源,找到问题根源,改变固有模式,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生活会更美好!希望有小孩的父母也能读一读这本书。

  《为什么你会做不喜欢的事》读后感(二):挺好一本书,读的人咋那么少?

  大家应该都有过不自觉的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儿吧,做完之后又愧疚,不做又愤恨,于是就在这种矛盾中摆来摆去,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凡是成年中暴露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你的那些潜意识里的想法在制约着你。。。,他们是如何形成的,如何作用的,这本书写的很清楚了,我觉得人人都会受影响的,只是严重不严重罢了。不过书中写的是否真有道理先不管,但至少给我们提个思路,能不能解决是后话,知道了原因问题就解决了一半了、

  《为什么你会做不喜欢的事》读后感(三):逆光之旅

  孩子是光。有时微弱,有时夺目。

  我们距离某种真相越近,逆光越强。这是疼痛起源,犹如逆光刺目。

  当与父母关系失调时,作为孩子的我们会付出诸多代价。

  ●迁就

  为了感到被爱,孩子迁就父母的过错。这缓解了因未能达到父母期望而伤害他们的愧疚感。

  ●反抗

  在拒绝服从父母要求的过程中,孩子会体会到某种快慰,因为他们觉得在保护自己独有的价值和兴趣。

  当反抗行为挫败了父母期望而产生的负罪感逐渐累积,他们往往会退回到令自己痛恨的更加服从的态度,重新开始这一恶性循环。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使得他人痛苦——即成为恶性的施加者而非承受着——可以帮助你忘掉因迁就父母而导致自我发展受阻的痛苦。

  最彻底的除去痛苦的方法就是从受伤转向伤人。

  于是我想起了很多,两年间发生的事情都可以被拿来作为典型在这里一一被印证。

  我们用父母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在对父母的负罪感,以及对自己的愧疚感,两者之间徘徊。

  不管哪一方占比重,带来的后果都是对自己和别人毁灭性的伤害。

  书看完了,把自己和父母剖析完了。该擦干眼泪重新上路了。

  记住,你不是父母或兄弟姐妹不快乐的原因。你是他们问题的受害者,这意味着你不应为他们的缺点负责。你应该重视这个真相,因为它能减轻你对家庭的负罪感,使你觉得为自己做的更好是值得的。

  这也能使你摆脱你所憎恨的行为方式。

  《为什么你会做不喜欢的事》读后感(四):【开卷有益】阿月仔每周一书120720《为什么你会做不喜欢的事》([美]欧文·古德尼克 著)

  2012.07.20 周五

  《为什么你会做不喜欢的事》

  (美)欧文·古德尼克 著

  付玲毓 译

  “为什么我们总是一边抱怨一边顺从地生活?”

  “为什么我们重复泛着同一个错误,教训深刻却不管用?”

  “不清楚真相,就无法改变!改变,从认识自己开始!”

  月仔读后感:

  最近看到很多小孩子自杀的新闻,以及很多读到硕士和博士的学生自杀的新闻,觉得相当难过,许多人非常不负责任的把这样的事情完全归咎于教育体制的问题。

  据我长期以来的观察,只得到了一个认识——好家庭胜过好学校。当初不愿意成为教师的很大原因就是,不希望看到我的教育成果,轻易地被家长们破坏了,用偏激来形容现在的大部分家长真是不为过,我真的不知道在这样充满暴力思维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即使奥数全世界第一又能如何,孩子在你们的教育下已经完全变成了一部考试机器,学习永远是第一位的,即使他生活不能自理、完全不会与周围的同学相处,只要成绩好,就给奖励,成绩不好就打骂,甚至日后成为博士,为犯罪集团利用,成为犯罪分子也无所谓?

  根据以上,我要说,中国大部分的父母都应该送进教育机构进行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系统培训,甚至有些父母应该回到幼儿园去学一学这个社会的基本规范。有个笑话,是说,中国家庭教育可以用一句话做总结:“小时候一个劲的教你做好人,长大了一个劲的教你做坏人”。笑话归笑话,说得还是很中肯的。所谓教育,不外乎言传身教,言传基本在教师,身教几乎都在家长身上。老师就算“言传”几百遍:在公共场所不要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也不及你家长在街上乱扔垃圾和“咳——呸”那一声的“身教”来得有用,比起教师大道理的“言传”,家长的“身教”厉害之处在于潜移默化,在不知不觉间对孩子的造成了相当大的或好或坏的影响。

  所以想教育好中国的孩子,应该先教育好中国的家长们。中国的大部分家长长期以来一直忽视孩子们的想法,他们认为“我是你老子,你就一定要听我的!”我想问,凭什么!他从你妻子肚子里出来以后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你们的附属品,更不为实现你们的梦想而存在。那是一个生命,是一个孩子啊,不能因为他们暂时还不能完全支配自己就能理所当然地忽略他们的感受,没人有这个权利去剥夺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一切感知。小时候将孩子养在温室里,接触他们的东西都得经过过滤,看到全部都是这个社会美好光明的一面,那么,有一天他们突然被搬出了温室,直面这个社会残酷黑暗的一面时,你叫他们怎么马上就适应,心理环境得不到缓冲,就容易出问题。

  中国大部分家长一直天真的以为孩子的见识和心理是可以任其摆布的。醒醒吧,孩子的世界一样是有光明和黑暗之分的,不要认为打骂或忽视就能解决问题,教育最有效的方式是引导和疏通,而不是围追堵截。

  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孩子弑亲的悲剧,就是中国不良的家庭教育种出的苦果。中国的很多家长往往喜欢用很极端的方式解决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比如孩子早恋,不沟通,一上来就先打骂一顿,强迫孩子与喜欢的人分手。

  这样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导致的结果是惨烈的,要知道作用是相互的,也许家长的这种做法,孩子年幼的时候尚不能做出什么反抗,但是被迫与喜欢的人分手(这点请家长们换位思考一下,感情说来就来,谁规定一定要满多少岁才能恋爱?“早恋”一词只有中国有,真是扯蛋),这种恨会在埋下复仇的种子,等到有一天,他具备了反抗能力,轻则离家,重则弑亲。作为家长,你连问为什么的资格都没有,因为是你先剥夺了他爱的权利,就不要怪他们记恨到今天,想尽一切办法离开你们;是你教他们可以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处理问题,所以被杀也是你们活该,我可怜的是孩子们,他们不仅失去了青春时期的爱情,还要承担因为你们糟糕的教育造成的犯罪的后果。

  时常听到抱怨孩子与自己日渐疏远、说他们没良心的家长们,你们想想当年孩子卸下心防与你们交心时,你们对他们的态度如何?就能找到答案。多半的情况都是当年你们怎么对他们,他们就怎么对你(排除那种父母对他们很好,教育也不错,但是生而为人渣的人)。

  终于要来说正题了,上面说了一大堆主要是因为这周要介绍的书是一本自助心理书,要发挥自助心理书的最大功效需要的就是思考和自我剖析的能力。

  由于网络联通了世界,使得我们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变得相当容易,想知道的事情上网一搜就能知道。每天大量的碎片式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脑袋,以至于现代人很少能有时间静下来好好进行思考。

  我常说,中国到现在还沿用孔孟老庄之道,除其真正在思想上的高度之外,是因为现代人习惯了不去思考。古人虽然科学技术没有这么先进,知识信息没有现在这么丰富,但是古人有的是时间,他们闲暇时没有网上啊,想找朋友聚会也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方便,好多都要翻山越岭的,晚上又没有灯,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于是晚上躺床上睡不着啊,都在干嘛呢,都在想,想什么呢?什么都想,想自己明天吃什么、穿什么、做什么,想着想着就开始想人是什么、动物是什么、这个世界又是什么。于是一个个思想家、教育家就是这么诞生了。

  《为什么你会做不喜欢的事》是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博士写的,这本书最牛的地方在于很多心理书都是给你摆案例然后分析,这本书则能引导如何进行自我剖析,只有正确认识了真正的自我,你才能在直面过去,改变现状及未来。

  “为什么你会做不喜欢的事?这是令许多人都感到困惑的问题。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得背离自己的本意,例如,你会在售货员的劝说下买下本不想买的东西;或者不顾自己的兴趣,对别人的建议和请求一律答应;还有,几乎所有的人都曾放纵自己,不顾体重和健康问题贪吃美食,而我们的快乐并没有因为事后的懊恼而消失……或许,你会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类的话来为你的行为找到一些合理性因素,而事实上,这不过是一而再再而三重蹈覆辙的借口。”

  我之所以会介绍这本书,是因为书中有非常多的内容涉及到家长与孩子的相处,比如第三章“左鞋穿到右脚上:当亲子关系失调时”,其实父母子女之间有矛盾,不是因为父母讨厌孩子,孩子憎恨父母,只是亲情让双方都忽视了一点,除了有血缘关系,你们本质上还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人,是人就会有不同的性格,这个性格是很随机的,不会因为你们刚好在同一个家庭就一定能非常融洽,经常会出现父母之间性格不匹配,家长与孩子之间性格不匹配的情况,所以会有吵架、离婚、孩子离家出走等等问题的产生,其实就这么简单,如果把问题放在纯分析的角度上,那么事情就好解决多了。找出大家性格的矛盾点,尝试解决,如果大家都还想维系家庭的话,解决的过程中必然有人需要付出代价,如果付出的人愿意承担,那么这个家庭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则走向破裂。

  但是我想能这么冷静分析处理家庭问题的人少之又少,感情是人类最微妙的一个组成部分,说来就来,往往很难把握,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估计一般都挺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感情。比如本来不想生气,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被某句话,甚至某个字眼激起怒气,火气一上来就口不择言这种情况,事后觉得伤害了对方,自己有内疚感,去道歉或者摆出一副老子就是这样的态度(看个人性格而定)。

  尤其是在中国,中国人重感情,往往把感性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理性的作用。这本书就是帮助大家如何分析自己,找到自己的心理模式,赶走心理病毒,做理智的“性情中人”。本书提供大量表格,首先让你找到自己或家人(他人)的行为模式、性格类型、然后告诉你这个类别下,你的行为表现,再延伸到这个表现行为的深层含义,最后告诉你你这一方面性格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会对你的心理产生的影响,如何去贯彻好的影响,如何解决不良的影响。

  本书在排版时,将一些具体的行为模式用粗体表现出来,往往一语中的,比如“最彻底的除去痛苦的方法就是从受伤转向伤害他人”、“如果你顺从了父母的期待,你会发现自己牺牲了很多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功”、“几乎所有人都曾放纵自己,不顾体重和其他健康问题贪吃美食,而我们的快乐并没有因为事后的懊恼而消失,也没有因懊恼而约束自己。”等,这种排版方式,很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仔细阅读加粗的部分,看来作者连读者阅读时的心理都考虑到了。

  阿月仔于2012年7月20日 下午18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