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资本的崛起》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资本的崛起》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3-29 03:06: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资本的崛起》经典读后感有感

  《资本的崛起》是一本由编者:赵迪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308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0-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资本的崛起》精选点评:

  ●再补一下纪录片—中国股市记忆。天朝的资本市场的发展轮廓便清晰可见了。

  ●看校友,给三星吧

  ●了解中国股市历史的佳作。

  ●编年体概述

  ●这本书水平一般 不如《喧哗与骚动》 但是也是不错的 也已作为收藏书之一

  ●许多疑问很多可以在里面找到答案

  ●得常常复习才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很浓的行政色彩。

  ●百度百科的大集合

  ●CCTV, 还不如看老股民的回忆帖子

  《资本的崛起》读后感(一):本书内容浅显,真的不怎么样,不建议购买

  本书主要是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没有任何深刻的分析。包括327国债,519行情等等,看过之后,有种作者非常浅薄的感觉!

  没有故意想诋毁作者,但因为看过袁剑的《中国证券市场批判》,李志雄的《中国股市17年》,这两本书中对历史特定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得比较透彻,对于读者来讲具有较好的指导,启发意义。但本书真的不敢恭维,看过之后,内心只由一个想法:还我买书钱! 非常不值!

  当然,如果仅仅是想了解一下中国股市的一些历史的话,本书还有些许作用。但本书的作者因供职单位的问题,显然比较侧重于深圳市场,一程度上有些片面,偏颇!

  《资本的崛起》读后感(二):激荡二十年

  激荡二十年

  评《资本的崛起》

  “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也许是我们最经常听到关于股市的一句话了。现状,股票已经进入了中国各地的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谈论股票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话题。然而对于中国股市的历史,相信很多人了解的并不多。

  从1990年12月开始,股市到现今已经整整二十年了。回顾二十年的历史,有国家管理者的苦心,有股市初创者的艰辛,有改革试验者的努力,也有很多股市风云人物、小人物的悲喜剧,伴随着众多股民们的应该是那根跌宕起伏的K线,而在这个背后更多的是政策制定者的抉择、创业者的艰辛、股民们随着股市震荡的欢乐和失落。总结过去,才能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资本的崛起》让我们见证了中国股市的成长,见识了二十年来股市的风云人物,认识了中国股市成长中还存在的不足,也为我们认识股市的现状、预测股市下一步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我们知道,中国的资本市场一直以来是随着改革开放慢慢打开的,在初期发展的阶段更多的是采取的“拿来主义”。在初创时,我们感慨于先驱们的魄力和远见;在成长时,我们感慨于改革的艰难和资本的残酷。由于体制、机制原因,定位为“有效配置资金分配的市场”的中国股市,似乎还未真正进入成熟阶段,比如说股市上的很多政策还有漏洞,监管还不到位,操作还不规范,股民们还只是热衷于短期的投机行为而不是长远的价值投资行为。

  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描述的是中国企业从改革开放开始以来的成长之旅,《资本的崛起》介绍的是中国股市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而这两本书更多的引起读者思考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在这些可以总结的历史、可以借鉴的经验当中,有哪些是真正已经用到了现实的经济和社会中?《激荡三十年》主要是从企业的发展角度,对企业发展和政府监管两个角度总结了历史。《资本的崛起》则是从政府管理市场、证券交易机构管理、企业募集资金等多个角度,描述了故事发展的诸多大事。

  而在这两本书当中,我认为存在两个共性的问题。第一是政府的监管问题,政府作为订立、执行法律和管理的机构,对企业、资本等都负有直接的管理责任,而改革开放就是政府为先导、社会扛大旗的一次经济飞跃;改革开放30年过去了,现在很多的先例和经验都可以供政府决策参考,不能老是“摸着石头过河”了,不断完善监管机制、为企业发展、股市健康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第二是企业改革和政策背景的相互关系,企业作为经济运行的主体,当然要选择一个良好的政策形势来为自己改革添砖加瓦,但是多年来的历史证明,企业的领导人经常落入了“政治”的枷锁,企业的发展由此而进入了停滞;选择合适的发展时机,做好与政府的沟通、与政策的关联,来为企业发展壮势,不仅需要企业家们有优秀的企业管理能力,还要有灵敏的政治嗅觉。

  书中第241页从下往上数第7行中的“随朝”应为“隋朝”,应为印刷错误。

  2010-12-13

  《资本的崛起》读后感(三):财富与梦想,激情与疯狂——评《资本的崛起》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而身处其中的人往往会在回眸时感慨万千,特别是参与股市的人们。如今中国股市也到了弱冠之年,在它成长的这些年里,千万的人、万亿的钱,在股市里游走着;有人赚了,有人赔了,有人笑了,有人哭了,有人离开,有人来了,有人在这里获得重生,有人死了……但不变的是一双双渴望的眼,一颗颗躁动的心,红绿数字飞舞,财富起落,影响的、改变的,是人,是生活,是心。《资本的崛起——中国股市二十年风云录》详实记录了中国股市发展的这段不平凡历史,作者从专业媒体人的敏锐视角,以时间为坐标,将股市这二十年跌宕起伏的经典瞬间浓缩于一本书中,里面的故事既有宏观市场的波澜壮阔、又有草根股民的悲喜沉浮,既有成功者的喜悦、也有失败者的悲戚,当然更不缺少投机者的疯狂与毁灭,让我们在那些缔造了财富神话的故事中冲动的同时,又清醒于资本枭雄折戟沉沙的教训,读罢让人久久不能平静。以史为鉴是读史的最终目的,《资本的崛起》就是这样一面镜子,照出二十年中国股市的来龙去脉,也照出其中人性的欲望与贪婪。尽管我们不能预测出未来股市的走势,但可以肯定的是,股市依然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中的主角,因此全面了解它、客观分析它对我们很重要。

  书中的风雨历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股票交易市场的发展史,从只有一只股票交易的上海静安营业部,到如今的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金融市场;从一批创业者全力、忘我的推进下,在当时条件并不成熟的情况下“荒原拓路”,到如今创业板和股指期货的相继推出,中国股市用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成熟市场几百年的道路,成就是辉煌的,发展史迅速的,但是,也正因此,这个市场中的问题也是错综复杂的,如同我们的城市建设和企业建设一样,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完成国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硬件建设,但不可能一下子解决其中会经历的各种问题,也就是管理上的经验和水平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压缩、速成,虽然管理模式可以照搬,但如何嫁接到我们的体制当中,如何解决飞速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才是对我们管理层真正的考验,所以尽管我们的股市监管从不完善到不断完善,但还远达不到完善,经历过股市沉浮的人都冷暖自知,比如:二十年来,一直是管理层调控股市冷热重要手段之一,而且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效果的印花税、加息等,其实都是一种相对滞后却后果严重的干预。

  所以,对于一个普通投资者来说,全面客观了解中国股市的历史、历次重大事件的启示之后,才可能做出准确的投资判断,才能正确的将财富的梦想照进股市这个诡异的现实,才能控制自己的激情不变成疯狂的欲望。而《资本的崛起》恰恰是通过对样本事件和人物成败的描摹,努力把一个全景式的股海呈现出来,通过对二十年股市的剖析,通过二十年众多真实案例的还原,从“天”到“地”,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阳”到“阴”,将破解股市财富大门的“密码钥匙”自然呈现出来。

  《资本的崛起》读后感(四):不规范的资本市场

  1984年11月新中国第一只股票飞乐音响发行,次年发行延中实业。

  1990年深沪两地开通证券市场之前,中国还没有股票市场,只有证券营业部,很多股票都是在黑市交易,直到1990年才正式成立证券市场,而非证券交易所,说是用交易所的名称是批不下来的,用市场就可以马上批,可能把它和菜市场小商品市场归为一类了。深圳首批发行的股票有发展、宝安、原野、万科、金田五家(书中把原野发行新股时间1989年错写成1999年了),次年就爆出原野财务造假事件。这么多年,上市公司造假事件几乎就没有中断过。

  1991年,黑市交易引发深圳股市危机,股市持续下跌10个月,政府出台救市,似乎从股市开通以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就没有停止过干预——美其名曰调控。

  1992年,邓小平南巡为改革定调,随后由于证券发行机构内部腐败,发生“8.10风波”。 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股票,我和同事通宵排队领取认购证,结果在新股申购过程中发生大规模舞弊,排队者大多空手而归引发股民愤怒,也斩断了我的第一次股票梦。正是此次事件触发了中国证监会诞生。

  1993年,宝安暗中违规收购延中,引发“宝延风波”。我是这一年入市的,买的第一只股票是深发展,入市不久股市就开始下跌,踏入漫漫熊市。两年多时间前后投进去5万,最低时账面市值只剩1万,跌去80%,算是交了学费。

  1994年,政策救市,325铁底。

  1995年,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魏振雄从财政部拿出一份属于国家最高机密的红头文件,给了时为中经开操盘手的儿子魏东,引发“327”国债风波,导致管金生被判17年徒刑,尉文渊离开上交所,这就是信息的作用。类似事件至今层出不穷,且愈演愈烈,人大教授任淮秀、央视主播周瑛锋一夜暴富,余秋雨参股徐家汇,200万成一亿……已经成了股市潜规则之一,有内幕有钱赚,普通股民是股市中的虾民,失聪又失明,只有被大鱼小鱼吃的份。

  1996年,周道炯12道金牌加一篇人民日报社论打压股市。

  1997年,邓小平逝世,绝大多数股票跌停开盘,为防止股市恐慌,政府托市“挽狂澜于既倒”;民间资本德隆系横空出世;香港回归;金融大鳄索罗斯掀起亚洲金融风暴,香港政府救市。

  1998年,香港政府大战索罗斯,君安张国庆梦断MBO;证券法出台。

  1999年,政府政策救市,“5.19”行情爆发;网络股上演神话。

  2000年,胡舒立主编的《财经》杂志发文揭露《基金黑幕》。

  2001年,吴敬琏发表“股市赌场论”引发大争论;国有股减持揭开大幕;

  2002年,QFII开闸。

  2003年,恶庄操纵股市,垃圾股康达尔变身中科创,“吕梁神话”倒塌,庄股覆灭。

  2004年,德隆崩盘。

  2005,股改启动。

  2006,IPO中小板启动,催生“黄金十年”梦想。

  2007年,股民唱“死了都不卖”,政府“半夜鸡叫”,“5.30”暴跌;蓝筹股最后的疯狂,股市冲上历史最高点6124,这是山顶上的绝唱,随后股市就一路下滑。

  2008,金融海啸,雷曼倒台,全球股市暴跌。

  2009,各国纷纷救市,中国四万亿振兴产业,创业板上市。

  2010,股指期货出台,创业板成创富版、泡沫版。

  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里的资本主要是金融资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几乎从不涉及这一概念,只有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才有资本,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后也基本没有涉猎,因为觉得股票这些金融工具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国家是不能存在的。所以到了改革开放十几年之后才开始把金融资本搬上经济舞台。中国股市诞生在一个不成型的资本市场,而且一直不是按照自由经济市场规律运作的畸形发展,谈崛起还为时过早。

  1994年有专家发表文章《中国股市之怪现状》:一缺乏基础研究;二主次颠倒,投资者地位低下;三鼓励投机;四有法不依,出尔反尔;五粉饰太平;六不同股同权;七内幕交易大行其道。这七条除了第一条有所改善,其他几条至今也变化不大。

  网络上的那些暴富故事总是很受欢迎,传奇人物的暴富经历让很多人艳羡不已。最近一个叫马进的又成为一个新传奇人物,据媒体报道,马进最早是重庆工商银行职员,没有任何背景,在资本市场上靠2万元起家,通过17年的投资运作,成为千万富翁,造就资本市场上一个“普通投资者”的神话。

  但是仔细研究马进的发迹史就会发现,说背景其实有背景,普通人其实不普通。奇迹一般只有在不规范市场才会不断出现,假如在一个成熟规范的资本市场上几乎是不会出这种奇迹的,这也是所有暴富发财的中国富人的原罪。

  马进是个银行职员,所以他才有内部信息知道各地国库券的差价,才敢借钱投机获利。说实话1988年的平均月工资也就百十块钱,两万元差不多相当于两年的收入,要是没有确切的内部信息一个普通银行职员敢一下子借这么一笔巨款去投资是很难的。靠这个内部信息,他一年赚了10万元,获得了第一桶金。

  马进的第二桶金是1992年被调到工行证券部后赚得的,他利用职务之便,亲身去那些准备上市公司的公司调查,然后买进他们的原始股票,股票上市抛出就获得数倍的利润,用这种方式,三年赚了200万。他是证劵部员工,本身炒股就已经违反规定,他利用职务之便购入内部股更是违规之举。他后来投资实业,参股有土地储备的公司,也是需要关系才能做到的,作为普通投资者根本想投资也不得其门而入。

  这就是中国资本市场、包括所有商业行为的最大弊端,市场信息与地位不对等,有内部信息、内部关系就可以发大财赚大钱,普通投资者就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为什么中国股民一赚二平七亏损,这就是重要因素之一。

  2001年吴敬琏曾发表“股市赌场论”,认为中国股市是个赌场,而且认为是很不规矩的赌场,因为赌场也是有规矩的,比如不能偷看别人的牌,而我们的股市有特权这是可以偷看别人的牌,可以作弊出老千,甚至是诈骗。坐庄、炒作、操纵股价可以说无所不为。比如广发证券重组延边公路之前没几天发布公告称没有任何重组的信息,股价随之大跌,导致之前听信传闻的股民损失严重,但是没几天,广发证券宣布重组延边公路,明显是两家联手欺骗股民,到最后不过是罚了几十万块钱,他们从中获益何止上亿,股民的损失又向谁去喊冤,只有大骂几声解气,自认倒霉。类似的悲剧几乎每天都有,掌握权力、内幕的人和机构永远站在盈利者行列,普通股民永远是被宰的冤大头,不规范的市场永远只有投机没有投资。

  说实话现在我们国家的资本市场还不是一个真正的资本市场,只是政府、庄家、机构、银行、基金们的竞技场,由于信息、权利不对等普通投资者根本无法进入,进去也只能是炮灰。是在老虎嘴里觅食,投机加玩命,活着的囫囵出来的不多,就是那“一赚二平”,其余70%的都折腾进去了。什么时候有了公平的投资市场环境,完善有效地法规,普通投资者能够得到一个投资者的公正待遇,享有同股同权信息同步,才是一个真正的资本市场,资本才能真正地崛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