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双面人”手记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双面人”手记读后感1000字

2020-11-11 02:10: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双面人”手记读后感1000字

  《“双面人”手记》是一本由潘凯雄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07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双面人”手记》精选点评:

  ●胆略和直言不讳让人感佩。其实很多事情要回到常识分析甚至解决起来并不难。出版人的思辨能力需要多多捶打!

  ●文倒还算挺专的,但也不是完全读不下去。潘凯雄倒是很诚实,序言里就承认这书算是托关系出版的……

  ●很多都是工作手記,有些書業評論。觀念上還是比較追求質量的。不過還是沒有解決之道啊。

  ●比较朴实接地气的一本书。从整个出版行业的现状的介绍出发提出了一些问题。也给我等门外汉描绘了一个编辑生涯的图景。职业阅读也许让人审美疲劳,我还是向往。其中书评也写的很好,鞭抷入理不耍花枪。这样的作者值得敬重。

  ●有共鸣!

  《“双面人”手记》读后感(一):转帖 评《“双面人”手记》:把自己放进去

  评《“双面人”手记》:把自己放进去

  近年来,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外延无限扩大,但真正称得上范文的“散文”,所谓大家匠心,一则思想收放从容,二则布局密不透风。由散文而派生出随笔,就更不是拉拉杂杂随便写,而是杜绝闲笔,刀刀见刃,才为上品。好的随笔,关键有两味:“性情”和“见识”。有了性情,文章才会动人。但是在我看来,光有性情,没有见识,还是停留在阅读的“生理”层面。有性情有见识才是旨归,阅读者才会产生精神和生理双重愉悦。

  因此,要向《“双面人”手记》的作者致敬,潘凯雄把自己放进了文字,他让我看到了出版大局、评论勇气和一个人的情怀。从“出版人”到“读书人”,可能是“双面人”的由来,但在我看来,刻意强调的“双面”恰恰只有一面,这一面贯穿全书,也贯穿其人,它就是担当的情怀――作为一个出版家,他在思考出版的出路与困惑;作为一个读书人,他试图回到文学本身;作为一个有七情六欲的现实中的人,他对恩师和身边的亲朋萦怀挂牵……还有什么比这样的情怀更加珍贵,更加吸引人?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0-10-19

  《“双面人”手记》读后感(二):转帖 潘凯雄推出《“双面人”手记》

  潘凯雄推出《“双面人”手记》时间:2010-10-28 09:31   来源:文汇报

  作者认为目前业内对出版规律的研究其实与实务脱节,研究者缺少实践经验,实践者缺少对典型案例的归纳与总结,缺少类似MBA教学的那种对鲜活案例的解析。

  评论家潘凯雄的文集《“双面人”手记》近日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引起业内关注的是:作者以评论家与出版家的双重身份指出:目前业内对出版规律的研究其实与实务脱节,研究者缺少实践经验,实践者缺少对典型案例的归纳与总结,缺少类似MBA教学的那种对鲜活案例的解析。

  该文集精选了作者近10年在工作之余所写下的评论文字,内容涉及到作者对出版和读书的思考及感悟。以《“双面人”手记》命名,既是与该书所涉及的出版与读书两部分内容相吻合,也是作者对“出版人”内涵的一种理解:“出版人就是文化人、职业文化人、文化商人,这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文化人’更是‘出版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该书第一辑收录的文章记录了作者作为出版人对出版行业的观察和思考。作者在文章中指出,对出版规律的研究应该是一种理论与实务高度结合的研究,或者说应该是立足于实务,在对大量实务包括案例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寻找总结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该书的写作时间前后跨越近10年,因此读者也可在书中一窥我国出版业在这10年中发展变革的轨迹。而作者也在书中表达了自己对新兴媒体出版的思考。如在《全媒体出版》一文中,作者就指出,数字出版的出现所带来的变化决不只限于工具的层面,其深刻的变革在于最终要影响到人们的表达和思维。因此,在研究数字媒体载体的同时,更要研究数字媒介的核心竞争力,开发出有针对性的产品。只有这样的产品出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媒体出版。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是同一内容在不同介质间的平移。

  收录在该书第二辑的文章则是作者近10年读书的部分写照。全辑所表达的是作者对“出版人”身份的另一种思考:作为出版人,可以暂时不写作,但不能不读书。(作者:徐璐明)

  《“双面人”手记》读后感(三):转帖:读《双面人手记》

  www.jyb.cn 2010年11月04日 作者:余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双面人手记》作者、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是出版业中难得的才子和君子。其外形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面形象:浓眉大眼,鼻正口方,身高八尺,样貌端方,形容俊逸。称其才子,基于他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在中国改革开放、文化启蒙之初,迅速成为中国文学评论之重镇而持续30年来为中国文化的复兴繁荣鼓与呼,先后出版《现象与沉思》、《性与爱的困惑》、《文学批评学》、《历史描述与逻辑演绎》等文化批评作品。称其君子,概因其江湖行走,阅历丰厚,“写作勤疏不均,读书性情犹存”,以书涵养内在,书生意气不改——史学野说,巨著小品,杂学经典,皆入视野,涵养而内化。同时品性正直,行为端方,与文学界从大家至新手,为文处事,相互效力,融为一体,引为同道——虽这些人流派不同,性情各异,纠葛多端,流变绵长,但对潘凯雄评价则同出一辙:也才子,也君子。

  《双面人手记》是潘凯雄作为文化人和出版人双重身份呈现的一个完全的精神域界。潘凯雄在自序中这样说:“双面人既指出版与读书,更是我对出版人的理解——2006年,我有幸获得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当时谈到出版人之内涵:文化人,职业文化人,文化商人。出版人首先是文化人,文化人第一要义是必须要读书……因此《双面人手记》更多地散发出沉郁而内在的书卷气息。

  作为读书人,该书中包括“读闲书,闲读书”、“阅读的深与浅”、“拒绝边缘化”、“传媒批评该是啥模样”、“读书有感系列21则”等读书随感;作为出版人,既有对出版领域如退货、书展、维权、书价的专业点评,也有“出版十惑”、“大众读物的双效问题”、“我所理解的出版创新”等宏观大略,更有对铁凝、王安忆、王朔、池莉、阿来、张炜、杨志军等作品的真知卓见——不全是肯定,更有中肯的要害点穴和七寸正打!

  如,一篇文章列举了三种让人不胜其烦的文本样式:一是沉溺于一己之小情感和小情调,嗅不到一点点时下生活的气息;二是作者故作冷峻状,不带丝毫情感;三是皮相般地玩技巧,怎么疙瘩怎么来。用潘凯雄的话说:这些作者在拒绝读者,也并不关心民生疾苦。书中也说到:有许多出版人不读自己出版的作品。对此,他是不屑的,他不愿做那种不看稿、不读书却在那里夸夸其谈的所谓出版人。

  众人都说:你们这个工作就是看书,真好啊。而在潘凯雄看来,“作为职业出版人,终日以读书为业,只不过这时的所读之书伴随着专业而行,谈不上个人有多少选择的自由。”他认为,阅读分为两种:职业阅读和读闲书两种。职业阅读往往苦乐参半,读闲书则无拘无束。作者更倾向于后者。他主张:“读书致乐”,先有乐,才能读,读多了,总有用。

  当下文化大潮,热热闹闹,鱼龙混杂。潘凯雄的无奈在于:“曾经我们倡导的是多读那些经得起推敲、耐得住咀嚼的厚重之作。而它的权威地位却在今天受到了挑战。”浅阅读时代来了,大量快餐式的、蜻蜓点水式文字大行其道,读者更倾向于读图或读一些浅显且篇幅较短的文字。

  但他坚持认为,现代人浅阅读的心态是,没有多少人还能耐得住性子去体验、去追求那种深度阅读的愉快。我极赞同“深度阅读的愉快”这样的比喻。这样的愉快,只有在你平心静气,潜入书中,才能获得与作者的通感。如今,多数人已经没有这样的情趣了。在《手记》中,提问是针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提问,困惑是面对多元文化的复杂困惑,坚持是发自内心的性情所致。

  当下文化,主流支脉会际,大潮浮沫混杂,《双面人手记》是一本真实、深刻、炽烈、能留下来的精髓读物。(余文)

  《“双面人”手记》读后感(四):出版人的学者情怀

  出版人的学者情怀

  作为一个出版业的后学者,《“双面人”手记》让我受益良多。《“双面人”手记》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的新书,“双面人”是他身份的特征,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出版人和读书人。在他看来,“出版人首先应该是读书人,再退一步讲:我心目中所尊重的出版人必须是读书人。”作为一个出版人,在到处被“经济效益”追咬、忙于图书策划推广发行之外,还坚持大量的阅读和深入的分析研究,对忙忙碌碌的图书市场和层出不穷的文学作品激扬文字分析评判,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一种难得的出版人的学者情怀。

  出版人的学者情怀,首先意指用学者的眼光来做出版,在出版工作中处处以学者的特点来分析研究。整日忙于“低头走路”的出版工作者,很容易“当局者迷”,似乎少有闲暇“抬头看天”,认真思考一下走路的方向、步伐、节奏,而“学者情怀”则增加了“旁观者清”的可能性。“学者”,常常给人以身居象牙塔、与实践脱节的刻板印象,但学者的长处恰恰在于善于归纳总结、分析研究,以挑剔的、批评的眼光看待事物。于是,以学者眼光做出版,给出版增加了理性反思的空间,出版中的问题便有了清晰呈现的机会。如在《出版十惑》中,作者显示出学者特有的研究问题的方式,针对目前出版市场上的品种过多、销售脱节、回款困难、库存增大、畅销快餐、盗版猖獗、抱怨书价、书号买卖、特权保护、体制机制等十大问题,他一步步加以分析,道出中国出版界当前存在的顽疾,并提出根本因为在于固有机制导致的改革滞后、市场经济不健全,其大胆追问可谓入木三分、鞭辟入里。又如《说畅销系列》,他从学者的角度来对此起彼伏的畅销书进行研究,深入分析作家品牌、爱情小说、武侠小说、智侠小说、纪实作品、畅销书营销等“畅销密码”,分类分层研究,最后抓住关键点:畅销书“至关重要的一点则还在于研究、捕捉、满足、迎合社会的某种共同需求与心态”,畅销书“摆脱不掉它自身的宿命,依然是类型而非个性的”——作者清醒的头脑,与众多患上“畅销书综合症”的出版业中人形成鲜明对比。此外,在《说传媒系列》中对报刊、电视、网络等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发问,值得传媒中人认真思考。说实话,对于出版现状、畅销书、传媒等话题,传统的学院派学者不一定能发现问题所在,或即使发现了也不一定屑于研究,而只有兼具出版人和学者特长的人才会切实感觉到问题的存在,才会“放下身段”俯身观察。这于出版业的良性发展无疑是很重要的。

  出版人的学者情怀,亦指作者早年以文学批评为世人所知,虽后来转行,但仍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对文学批评写作的兴趣。在书中“第二辑·读书人”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现状和文学批评一直在观察、思考和研究,如在《“回到文学自身”回头看》一文中,反思上世纪80年代提倡的“回到文学自身”观念对文学批评的影响,虽然曾引入符号学、叙事学、心理学等诸多批评方法,带来“文艺批评方法论热”和“文艺新学科”建设的热潮,但后来却逐渐走入歧途,“全然没有了理论的生命和文学的鲜活,剩下的只是现成的框架和晦涩的术语”,提出“只有从文本实际而不是教条地使用所谓新式武器才是真正地回到了‘文学’或‘文本’”。在《传媒批评该是啥模样》里提出传媒批评要形成既与特定媒体相适应、又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的文体文风,就要做到信息真实、信息量大、传递快捷、价值判断准确,文风要明快、简捷、单刀直入。对当下数量众多的具体作品来说,他仍然保持着非常高的阅读量。从其《终审札记系列》中可以看出,他对终审的稿子都是认真阅读研究过的,这其中既有知名作家如张炜、阿来、池莉、王安忆、王朔的作品,又有新兴作家如罗伟章、鬼子、李师江的作品,他对作品的分析往往直击要害,善于联系文学阅读和市场的大环境进行思考,这对于文学批评的建设、提携后进作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终审阅读研究自己出版社的图书是“分内事”、不得不看的话,作者对其他出版社图书的关注则更能体现其学者情怀了,例如在《读书有感系列》里,对黄永玉《比我老的老头》、张洁《无字》、余华《兄弟》、池莉《给你一轮新太阳》等等都有非常精辟的分析。

  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现代出版史上成就卓越的出版大家“没有哪一位不是学富五车的读书人,有的甚至本身就是某一领域大师级的人物”。然而,在当前,却出现了过分强调经营、市场、管理的现象。这些虽然是当代出版人必须具备的,“但这一切与读书与否并不构成替代关系,只不过是传统出版人的知识结构在现实面前所必需的一种拓展”,“出版人经营的全部产品就是内容,是文化而不是一般的物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兼具出版人和读书人的品格,保持出版人的学者情怀,既是作者的理想,也应该成为中国当代出版人的理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