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禅与精神分析》读后感锦集
《平常心禅与精神分析》是一本由巴里·马吉德著作,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175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平常心禅与精神分析》精选点评:
●禅修和心理学地有机结合,对于在家人的修行有很好帮助!
●难得有个人能同时描述明白禅与精神分析
●绝美的理论组合
●佛学和心理学的交集还是很多的,这本书也只是一个思路
●听过
●听了一遍。
●每个章节后都有禅宗公案。可以把每个章节当作一节课,加以咀嚼。这是一本需要细细体会的书。对禅理叙述的挺透彻的,言语也很顺畅。
●佛即是心,心是即佛。
●英文有点意思。
●到位! 强烈推荐!
《平常心禅与精神分析》读后感(一):半年后偶然想到的事情。
作者如何平衡自己的双重身份,尤其是当有到中心打坐的和接受分析治疗的重合在一起,他怎么调节禅师和分析师的身份?当一个习惯于孤独打坐的人从禅修中心走出,走到咨询室的躺椅躺下时,这是何等特别的体验?
或者是时候让我重看了。
《平常心禅与精神分析》读后感(二):读后感
作者既学禅也学精神分析。单学禅的人看不会有趣,比较适合学习精神分析的人,另外对于禅有好奇和一些体验的人看。
看的时候会被一些句子的内容所打动。但说到底,不管是精神分析还是禅都是要一点一滴在生活中修行才能有所得的。
这样的书,慢慢看比快看有益。
隔一阵再看也挺好。
《平常心禅与精神分析》读后感(三):若有所悟,禅和心理学的融合
对禅的些许兴趣是从老师那里得到的,老师讲赵州和尚“吃茶去”公案,公案即公开的案例,高僧从谂禅师,常住赵州观音寺,人称"赵州古佛"。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吃茶去和洗钵去这两个公案从某个角度讲有异曲同工之妙,个人理解的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是其所是,体验每一个真实的当下。正如书中所说无所执,即接纳当下的所有,好的或者不好的,完美的另一代名词。
狗有没佛性,有两种回答,对于执着于万物皆有佛性的人,对曰“因为有业识在”对于执着于狗没有佛性的,对曰“因为它明知故犯”。因为佛性本是空,答“有”答“无”,其实是一样的。
说起平常想到林清玄的说的平常心是道,想起《士兵突击》里某人说的:“平常心平常心”。平常心是道的公案,赵州问南泉:“什么是道?”南泉回答说:“平常心是道”。“道可有趣向?”“拟向便是乖逆。”赵州又问:“如何了解道?”南泉回答说:“道不属於知,也不属於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赵州言下廓然洞明,无门慧开因此写下此偈,来赞颂这段公案。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那样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亲人的离世,友情的疏离,爱情的背叛,诸如此类,道法自然,平常心面对之,平常心不是默然,而是为之之后的不逃避,接纳生活中的一切,也是这本书的核心,禅即安于当下。我想这是或许为什么平常心在这本书封面那么显眼的原因吧。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洗钵去”。
和心理学有着不解之缘,尽管我对它的理解还是那么肤浅,作者巴里·马吉德是一位纽约的心理治疗师,同时接受精神分析训练。看到精神分析想到的更多的是弗洛伊德,卡伦霍妮,通过精神分析,来访者把内心的压抑释放出来,达到心理某种意义上的和谐。我肤浅的言语说多了也没意思。
最后,“只管打坐”。
《平常心禅与精神分析》读后感(四):无常就是完美,平常心乃是道途
其实不是书评,只是看书时及读完后记下的一些流水账而已。想到也可以在这里分享出来。喜欢这一套书,适合对精神分析和佛学都感兴趣的跨界者。作者跨界多年,渐渐在内心将这分别源自西方和东方的深邃智慧相整合,当太平洋的水与大西洋的水相遇、相连,作者的体验让我意识到,其实它们都是水,和普天下所有的水一样……我拥有这套书好长时间,但真正细细读,似乎有个缘分,是我在专业领域积累更多,也开始更多正念的实践,自己生活中也有更多感悟时。弱水三千,我们一瓢一瓢慢慢饮……
1.最震动的一句话,“无常就是完美”,来自作者的老师净香·贝克
接纳每一个当下。让一切如其所是。
“接纳不同于屈从,后者是放弃,是死气沉沉的结局,前者是生机勃勃的开始。它不是消极的,是回应和拥抱生活的态度。”
去年年终总结,我写到,这一年的收获之一是老老实实接受生活所给予的一切,但不困于无力感。“无常就是完美”可能是我的感悟的升级版,更宽广,也更生机勃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2.“更大的容器”
“精神分析和禅修都能提供一个更大的容器,接纳并重新组织过去的情绪体验,使之更富有建设性。”
容器其实是关系吧(真实的关系,以及我们内心的关系),我们心灵的第一个容器是妈妈的心,心理治疗擅长的也是提供一个心灵的容器(你我之间),在治疗关系中修复旧伤发展新体验。而内心逐渐内化稳定容器的人,在治疗或禅修中,这个容器会慢慢扩大,乃至所有人,万事万物,整个宇宙……这大概是一种既结结实实又澄澈透明的“无我”状态。而一味不是退行的融合全能感,而是“自体和他人既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个,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共同组成了一个融合的场。”
3.“禅修就是通过与某事物的连接,忘记自我……心理治疗也是,治疗师需要尽最大努力抛开自己的世界观,从来访视觉看待生活。”
心理治疗的本质,是理解拥有更困难命运的人的困难,协助他们恢复生命的活力。我们也经由这个历程部分体验他人的人生,与人类各种各样的苦与挣扎相连,也一遍遍见证苦海深处也未熄灭的生命之光……像是多活了n辈子,还都是hard模式,多么珍贵的经历,而这是我们这份工作最难得的福利。
4.人们对禅修的误解
空性不是自体的空虚感,分离不等于逃避与隔离,接纳也不等于受虐。“佛法中,积极的分离意味着对无常的接纳。分离并不等于放弃这个世界中的事物,只是接纳它们的离去。不是和他人或我们自己的情感分离,而是放弃神经症的、自我中心的尝试,以及使事情和关系永久化、使事物符合我们需要的自私愿望……正确的分离意味着修通我们的自私,从而生出慈悲心。然后,我们就能和他人建立真正的、成熟的依恋,而这正是西方心理学所珍视的。”
所以,殊途同归。那些为逃避亲密关系逃避欲望逃避情感而参禅的人,可能迟早也得补这一课,面对人的七情六欲。成熟的关系,是接受分别及拉扯之苦,享受亲密也享受单独。
5.禅修和精神分析的适宜对象
“只要一个人对正在持续的进程能够保持基本的信任,两种实践都是有效的。有分离感和剥夺感的脆弱的个体,在建立起对自体与他人稳固的感觉之前,更适合做面对面的治疗。”
所以,两种都有效,都能提升人的心智化能力,前提是对师傅(或者某种方法乃至整个世界)有基本信任感,若信任感(依恋安全感)较低,心中尚无基本安全的客体形象(通常也无稳定连续的自体感),独自面壁打坐或躺椅治疗可能都会相当困难,面对面的心理治疗可能更能修复这样的早期缺损。
6.禅修就是生活本身
“真正的禅修并不全是在禅堂里。它不取决于你打了多少次禅七,甚至不在于你在坐垫上有什么样的体验。真正的修持是关于你如何面对日常生活。”
“我们在禅修和心理治疗时所做的,就是观察我们如何面对——甚至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面对——生活本身。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么所获得的任何体验和洞察都将毫无意义。”
“禅修是对生活的接纳,而不是逃避,躲在新奇的禅堂里欣赏一段精神插曲……禅七可以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但只有当我们的修行深深立足于每日的平凡事务之中时,所获得的洞察才会如细雨般悄然改变生活本身……在所有禅修形式中,那种不能满足我们特殊的自恋感觉的禅修也许是最困难的(也是最真实的)。”
“生活本就是我们的道。但,做到真实地停驻在我们的每一寸肌肤上,完全地沉浸在当下的每个普通的时刻,将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正是,平常心就是道途。
7.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和尚住在一座古老的寺庙里,照顾年长的禅师和花园。花园很美,远近闻名。有一天,有远方客人来参观,他花了整个上午仔细清扫,用扫帚把散落的树叶聚集起来。他做完后年长的禅师看了下他的工作,说,“非常好,但是缺了一些东西”。“缺了什么?” 老禅师抓住墙边一棵树的树枝,用力抖动,树叶洒落砂地。“好啦,现在完美了。”
或许这里有修行的两个阶段或路径。清扫花园是“日日勤拂拭”——保持觉察,留心念头,我们对内心花园的景致有什么样的期待?哪些能容忍哪些不能?
而晃动树枝的调皮老禅师则在提醒我们,“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作者说“我们的修行不是一劳永逸地清除落叶,而是建造一座大而又大的花园,能够容纳越来越多的落叶,直到能够包容我们在生活中所发生的任何事情。当花园扩大到能容纳整个世界时,当我们能真正做到接纳和回应生活中每个当下的时候,那么,我们会发现,每片树叶都落在它应该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