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密码读后感摘抄
《毕加索密码》是一本由菲莉丝·麦克达夫著作,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89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8-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毕加索密码》精选点评:
●不错啊
● 這是一個堪比女強人的媽媽
●不知道是我自己没有艺术细胞还是怎样 感觉这本书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神秘 不说错乱的时间顺序和繁杂的人名让我到最后完全看不下去 而且我真的不知道这本书和毕加索有什么联系 甚至连密码两个字都是勉强粘的上边的 不过这本书里的人情味很浓 我很喜欢书开头的时候写他们一家在澳大利亚的生活 温暖 感动 令人向往。 其他的..不敢恭维
●不甚喜。
●非常值得一读的书,许多生活情节都很有意思,尤其是书的前半部分
●读完了 印象比较深的不是故事情节!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刚开始没有看完,但是感觉一直不错。后来想再次去看,却忘记了书名,经过各种途径方法,我终于想起来了这本书的名字,并且购买了下来,现在看来,虽然已经没有那种得不到的揪心煎熬,书的故事也还可以的。
●平淡美好有些真相其实并不需要全都知道,那些被贝蒂娜隐藏的所谓的真相只是为了保护她深爱的孩子们吧~
《毕加索密码》读后感(一):没什么意思
看着后面的书评,下决心拿回了家,但是实在不怎么样。
我原以为与毕加索有什么关系呢。那幅有着毕加索签名的素描都被毕加索的女儿否认是毕加索的作品了。
翻看了几页,没有阅读的兴趣。看来,以后不能凭广告购书了。
《毕加索密码》读后感(二):跟毕加索是没啥关系啊......
也不是那么差吧.....
贝蒂娜说她自己的女儿很珍视以前家里的产业.....这些都是不重要的.
让我们去探寻她的内心.
还有乔每天步行一英里去喂养小狐狸.都是让人感动的.
写作的视角..可以拍成一部不错的电影.
《毕加索密码》读后感(三):无关毕加索的事
当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是因为又看到毕加索的名字,大师的名字,作品应该也不会太差吧,所以就从图书馆接了回来,看了一晚,就看完了。没什么深度,不用太多的思考,有一点很让人反感的是,不知道主人公怎么理清那么多人的关系,那么多人同名字,还有一点事,太多的名字,太杂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太复杂了。讲的大概就是为了逃避纳粹党的追杀,逃去另外另外一个地方,然后,女人就觉得母亲有很多事情没有告诉他,所以,他就去理清这些东西。故事没有结局。
《毕加索密码》读后感(四):真实的“奥义书”
小时候,问过爷爷:“您的爷爷叫什么名字?”爷爷告诉了我。我又问:“那您爷爷的爷爷呢?”爷爷想了一下,无奈地说:“我不知道。”
普通人的历史,其实就是一段段生活、一个个人湮灭无闻的过程。留下的,仅是大的时代背景和著名人物的传说。属于普通人的故事,不断地在时间的尘埃中被淡漠,乃至掩埋。当我们试图参与历史,回顾有关我们自身的真实,总是无奈地遇到种种障碍和疑云,从而走入别人想要我们知道的那些构图中。而所谓真实,在这世间,就像一杯牛奶,迅速冷却,转瞬成空。甚至于,我们都难以考证,自己爷爷的爷爷,叫什么名字。
我们自身也参与了这种掩埋和扭曲的过程。记得我年轻时,找自己生平第一份工作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履历看上去更符合需要,便捏造了一份虚伪的事实。谎言的最大理由,其实无非是生存。真实这个词所代表的意义是美好的,但真实这个东西的本身,未必会带给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生活早就教导我们认识了这一点。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做一个屈从者,屈从于一个所谓的真实,并使之产生混淆。因为我们认为,生存是高于真实的,正像在某些时候,面包也高于理想。
《毕加索密码》呈现给我们的,就是一份经过扭曲后重新进行复原了的真实。贝蒂娜,一个一生都生活在纳粹阴影下的女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告诉自己的女儿一连串虚伪的真实,以致于,在女儿菲莉丝的眼中,母亲就是一个“双面人”,拥有着“双重生活”,并以这种怀疑为开端,和母亲的关系由亲密转为敌对。虽然回忆录的最后,母女之间恢复了理解与爱,但在女儿的心目中,很多缺憾已不可弥补。
结果在这本书中,从头到尾,都没有真正的真实。母亲的自述总是言不由衷,而女儿的猜想却又未必全部符合当时的实际。这不是贝蒂娜的错,因为在她的心目中存在着太多的阴影和无奈;也不是菲莉丝的错,因为她永远也无法真正地理解一个不属于她的时代。
没有真实,这是人类的悲哀。其实早在几年前,轰动文艺界的《达芬奇密码》中,笔者已经暗示了我们:这个世界,往往并不需要真正的真实。
可是,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接受那些所谓的真实,而穷究着梦的真解?我们的追问和探求,对这个世界和我们自己有何重要的意义呢?
接受一个只留下美好景象的记忆拼图其实并不难。母亲口中马槽上的宠物兔;雨地里的净水桶;父母的爱情故事;为了安慰一个贫穷的老妇人父亲吃下了生蛆的冷烤肉,那可能是老妇仅剩的食物;女儿生日的时候父亲馈赠的小撬棍,这个小撬棍撬动了整个童年……所有这些事实,都富含了人类情感所需的大量养分。
但是,这并不完整。因为世界并非只有阳光,如果不了解阴影也不可能更真切地认知阳光。菲莉丝需要知道的是完整的真实,因为她需要回报母亲的也将是一份完整的爱。
在从童年到青年,那纷繁的意象中,菲莉丝一点一点,剥丝抽茧地探索着母亲。突如其来的分别,突如其来的财产,突如其来的朋友和亲人,突如其来的毕加索遗作,以及古老城堡中的加冕游戏,风雪之夜饥饿地吞咽着白菜炖牛肉的逃亡儿童,化妆舞会上神秘的蒙面客,两个先后到来、互相冲突的消息,这一切都成为菲莉丝追寻历史的钥匙。最后,菲莉丝知道了母亲其实是一个犹太人,知道了母亲曾帮助了无数犹太人逃离纳粹的魔掌,甚至还猜测着母亲是一个为协约国工作的情报员。随着对母亲了解的深入,在她心中沉睡了的对母亲的爱一点点被唤起,并且变得深沉而理智。
“不要问为什么。”这是母亲的告诫。母亲知道,真实就像她早年那讳莫如深的逃亡经历一样,并不美好。但女儿勇敢地追寻了下去,因为她需要一份完全的历史。从这一意义来说,这部回忆录的主角并不是被追溯的对象贝蒂娜,而是追溯者和本书作者菲莉丝。
同为“密码”,《毕加索密码》与《达芬奇密码》是不同的。《达芬奇密码》是对历史的拷问和揭秘,而《毕加索密码》是对生活和人的解读与还原。菲莉丝的探索也许不如兰登(《达芬奇密码》的主人公)那样激动人心,但其中流露的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对自身归宿的寻找,却更富于存在感。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知道真正的真实?因为只有我们知道自己来于何方,才会了然自己将情归何处。这就是探索的最终奥义。
虽然最终作者菲莉丝选择了告别历史,面向未来,但她需要的那份对真实的触感,其实她已经得到。这真实的触感,就是对母亲的历史那份血肉相连的认知。
(老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