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蔷薇》读后感100字
《金蔷薇》是一本由(俄)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蔷薇》精选点评:
●六年级
●美
●高考完的暑假在出租屋读的,难以言喻的夜景。
●看了一半,也没多大感觉
●关于灵感的讨论印象深刻:灵感是一种严谨的工作状态,有其自己的诗的潜台词,绝不是搔首弄姿地挥舞手臂,批评家们把灵感与亢奋混同了起来。
●美不胜收
●哆哆嗦嗦发现金蔷薇居然有这个版本的…… PS:这套书我最先买的是香水(比电影出的早~),然后无意买了夏洛的网……但是我得说这套书的选材实在是天马行空不知所谓…里面还有1984动物庄园~瓦尔登湖~情人~相约星期二~炼金术士…到底是在搞哪样…捂脸= = PSPS:作为给小朋友的普及名著一套送出去倒是很漂亮……我一直觉得这套的装帧风格很童书~仔细想一想倒是可以按成长史排一下…(喂,你够了!)
●文学创作经验谈 学写作的推荐看一下
●正真正铭毛味,字里行间都是毫不掩饰的真挚,一边看一边掉眼泪
●评论见《金蔷薇手札》
《金蔷薇》读后感(一):写作需要你的心。
说起《金蔷薇》,还要提到我的语文老师。作为高一我的语文老师,光伟老师送了我这本书作为作文被选登在文集里的奖励,我也荣幸地成为了全班唯一得此殊荣的学生。帕乌斯托夫斯基我之间没有接触过,听说都没有听说过,但是这个背了我一个下午的名字现在注定被我记住。因为他指点了我该如何写文章,如何提高,如何满足以飨读者,如何写出感情,如何注意文章的细节,如何提取素材,如何注意句读,如何.....成为一名好写手。我想,不论是谁,文章写得好坏与否,都应该读读《金蔷薇》,让它洗涤你的心灵,成为你阅读写作的舵手。
这是部不可多得的好书。帕乌斯托夫斯基是苏联文史上赫赫有名的作家,也是一位在社会主义极富有规律性制度性下的一位鹤立鸡群的作家。他喜欢在白天写作,在安静的森林里写作,在废弃的澡堂里写作,在湖边写作,在火车站写作,在房东的阁楼里写作。他热爱他的俄罗斯,热爱黑海,热爱自己,热爱文学,甚至到了痴狂的程度。这样,写作出好文章便是很有基础的一件事了。
总之,写作要用心,要用心灵去和美丽的文字,注意韵律、色彩、对比、节奏,注意与人物交流,这样子才是写作的要素。
祝大家愉快。
《金蔷薇》读后感(二):那一夜,我撸过300页
这是这样的一本书,它谈论文学写作,从一个作家的角度;
这是这样的一本书,看过之后,我猛搜作者的其它书籍(然而未果,无货神马的...),想知道作者本人功力如何;
这是这样的一本书,它充满着作者对文学的深切的爱;
这是这样的一本书,不吝赞美之词,献给作者所提及和崇拜的每一位作家;
这是这样的一本书,作者只从文学写作去评判,而绝不是八卦或者花边。
这是这样的一本书,看罢之后,想扩展去选读作者提及的那些作家作品。
这是这样的一本书,让你阅读过程中始终充满了对作者的尊敬,时而被感动到热泪盈眶...
小遗憾:苏俄作家的部分名家只是一笔带过,也许另有评价打算,也许名家实在难评,也许已然公推无需评判,我不得而知。
假如作者把其熟识的作家都汇聚到一起评判成册,那么某国人士的排行榜啊藏书之爱啊统统可以烧火煮茶了,可惜并没有假如。
阅读期间,我破解了多年以来困扰我的谜团,也就是给“为什么我们的现代当代作家成大器者凤毛麟角”找到一个答案:对生活的爱,对这个民族的爱,还远远不够!
批判总是多于热爱,从过去,到现在,以及可想而知的将来。
这姿态,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你一生的拙劣。
《金蔷薇》读后感(三):尘埃里的金蔷薇
你看这花美的好像假的昨晚上看完这本书,看之前还有点昏昏欲睡,然后就越看越清醒,然后看完了,睡觉前脑海里还是回荡第一个故事里“让,会有人送我一朵金蔷薇吗?”。今天我准备写书评的时候,转身发现自己有支金蔷薇,是真的24K黄金的蔷薇花,是多年前一个叫简简单单的追求者送的,后来她结了婚,后来这支花一直放在我的书架上,每每看着,心里就笑当年他的傻和我的笨,我想要不要联系他,我去翻了手机号,复制去搜微信,没搜到,我去翻QQ联系人,早就删掉了,果然还是灰飞烟灭了,我呀,找什么找,还是当年那么笨呀?
人生第三个12年剩下一个尾声了,脸上的皱纹日趋明显,心里的就不说了,简直就是大裂谷,从小到大对文学的迷恋一直到今天,想着趁着想着有些碎片化的时间,我一定不要辜负自己,我要用起来。这本书不单单讲故事,还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教我们怎么写作,怎么从普通的日子里找到不普通,怎么在平凡的人身上看到不平凡,怎么去描写春天的生气夏天的激情秋天的沉稳冬日的内涵,怎么去爱去恨去愤怒去拒绝,怎么去热烈疯狂地去相遇怎么去悄无声息地离开。。。
如果你是一个妈妈,一定要给孩子好好看看这本书,鼓励孩子去观察去体会去热爱生活,去好好写日记写作;如果你是一个老师,一定要给你的学生介绍这本书,激励学生去记录去留意去更好的热爱青春和爱情;如果。。。
每一分钟,每一个在无意中说出来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流盼,每一个深刻的或者戏谑的想法,人的心脏的每一次察觉不到的搏动,一如杨树的飞絮或者夜间映在水洼中的星光----无不都是一粒粒金粉。然后,送那个最爱的人一朵永不凋零的金蔷薇。
《金蔷薇》读后感(四):美极了的金蔷薇
《金蔷薇》这本书于1956年出版,并于20世纪50年代末被译介到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某大型文化运动中被判为封资修性质,定性为“黄色书籍”。这个定性让我对这本书非常感兴趣,并且感觉我现在看的可能是本假书。
关于这本书的体裁,一直有些争议。作家本人把它称为“中篇小说”,有些评论家将其归为探讨人文科学的“科学小说”,也有些人将其称为“散文”。无论你觉得它是什么体裁,我建议你,去感受它的美就好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当然是因为它真的美啊。
从第一篇文章《珍贵的尘土》起,相信你就已经感觉到这种美了,或者不妨说,你已经被“深深震撼”了。如果这篇文章是出现在别的书里,其实我觉得文章末尾的总结提炼是比较多余的,“中心思想”这东西可以留给读者自己去感受。但放在这本书里就不一样了。因为这是一本有关创作的创作,所有文章都是关于文学写作的,本文的最后提炼部分不但不多余,反而是点题之处。
《摩崖石刻》这篇文章让我想起《老人与海》。《老人与海》让我感觉最震撼的段落不是老人与鲨鱼的斗争,而是结尾,“老人正梦见狮子”。这样的老人是不会被大海打败的,哪怕他八十多天打不到一条鱼,哪怕他将来可能被大海吞没。
《摩崖石刻》中描写的勇士们也是一样,他们可能会死在海上,但不会屈服于海。
我们也应该一样。我们可能被生活蹂躏,但不该被生活打败。人活着应该有挑战大海、挑战生活的勇气。要是一辈子只活在舒适区里,那可太没意思了。所以,趁着天热出去做点想干但不敢干的事吧,比如跟同性谈个恋爱啥的。算了,当我没说。
我对《作品人物的反叛》印象深刻。凡是写过小说的朋友(哪怕是像领读人这样只写过一些非常粗糙、无法发表的故事),一定对这篇文章提到的“作品人物会反叛”有所感触。当你下笔塑造人物时,他们总会自己动起来,发展方向跟你提前想好的提纲非常不同。这是怎么回事呢?也许因为他们(跟我们一样)是活的。也许我们也是别人故事里的人物。作者在塑造我们,我们却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我们在跟我们的作者抗衡。他也许想让我当个反面人物来着,可是写着写着,发现没法让我作恶多端,因为我太善良了。嗯。
《钻石般的语言》写的是俄语,所以有些部分读起来可能并不能与作者感同身受,但我在阅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时常想,我们的汉语不也是如此吗?博大精深的汉语,有多少美丽的词汇呀!我们在上学的时候都考过,为什么说“雪正下得紧”中“紧”字用得精妙之极,“僧敲月下门”和“僧推月下门”哪个更好,当时觉得这些题目好烦啊,可是现在想想,这不正是语言之美的绝好例子吗?(只是千万不要用考试毁了它们。)
这两年央视做了很多优秀的文化节目,《汉字听写大会》《诗词大会》《成语大会》《朗读者》这类节目,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汉语之美。不妨一看。但我是不看的。不是因为我清高,是因为我要看孩子。
《似乎无足轻重》这篇文章里巴尔扎克的故事给人印象非常深刻。为什么一个作家能做到“未卜先知”呢?为什么他能事先写出未来真实发生(大体上)的事呢?其实这个问题不该这样问,而应该说,为什么作家写下的故事能够成为真实事件呢?那可能是因为写得太好了。你听听这像不像胡扯。但我觉得这句还真不是信口胡言。我认为啊,这里面有个心理学的问题,就是所谓的心理暗示。那个修女读了巴尔扎克的故事后,给了自己一定的暗示,让她潜意识中向往大都市的生活并认为自己可以留下来,这对她日后真的留在巴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于说“让娜没法回到修道院去,因为巴尔扎克先生没有给他洗去耻辱”,只是她让自己留下的一个借口罢了。那么为什么那个故事能给这个修女那么强烈的心理暗示呢?我写的故事为什么不能给人心理暗示以至于改变他们的人生呢?这就说回来了,就是因为人家写得好呗,逼真呗,令人信服呗。你看,这还挺有道理的吧。
我对《车站餐厅里的老人》非常有私人感情。因为这篇文章的内容,我在十几年前就听过,但那时我不知道它出自这本书。我是在南开大学蹭外国文学课时听到这个故事的,那位老师可以说是我这辈子遇到的最好的老师,虽然我们从未成为亲师徒。当然,那是我个人的事,各位并无兴趣。扯回正题。当年老师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讲这个故事时,我便几乎热泪盈眶,多年后终于读到原文,更加感慨这文章的细节描写多么登峰造极。如果没有那些细节,这故事便毫无感染力。同样,如果没有丰富的细节,《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都可以总结成一句话:一个贵妇出轨了,后来她死了。这谁还会感动呢?我们自己写的文章没那么动人,很多时候就是因为缺乏生动的细节。我们以后在做写作练习时也应该多多注意这一点。
《夜行的驿车》可以说是全书中最华彩的篇章了,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大概没有谁会不喜欢这个故事吧。
在读这个故事之前,我对安徒生的印象是不怎么好的。我一直觉得他是个因丑陋和贫穷而自卑、阴郁,又因性格缺陷而一辈子没娶上媳妇儿的单身汉。看了这个故事,才知道安徒生还有这么一段浪漫的经历。不管它有多少真实成分吧,至少让我对这位童话作家的印象有了改观,以后再想起他,大概首先会想起这个故事。
题外话:安徒生很可怜的,据说他孤身一人生活,一直担心自己睡着后会被人当成死人埋了,所以每天睡觉时都在床头贴张纸,上面写着“我只是睡着了”。要是他当初拥有了那段美好的爱情,是不是会过得好一些呢?
我们应该从这个故事中吸取教训,不要因为花会谢就不因花开而欣喜,不要因为美好的事情会结束就拒绝它们开始。我们每个人都会死,难道就因此不好好活了吗?不要啊!
在《早就打算写就的一本书》里,帕乌斯托夫斯基写到了另一个大作家——莫泊桑。
不知道大家看完书有没有搞清楚莫泊桑是死于什么病。反正光看这篇文章的话我是搞不清。作者的用词非常收敛,大概是为了维护莫泊桑的形象。据说莫泊桑是死于梅毒,另外还有精神病(可能是由于长期被梅毒折磨,无比痛苦所致)。这位大作家一生风流,在确诊患上梅毒后直言不讳,他写道:“我告诉你,我从来没有想到,我很生气,但是最后我说,‘有什么治疗方法?’他回答说,‘水银和碘化钾。’我去看另一位外科医生,诊断结果也是一样,还说这是‘老梅毒,六七年前感染的。’简而言之,这五个星期我每天吃4克的水银以及30克的碘化钾,觉得好多了。很快的,水银成了我的主食。我的毛发开始生长,屁股上的毛正在长。我得了梅毒!终于!真的是梅毒!不是不值一提的淋病、菜花之类的,是梅毒,弗朗西斯一世就是死于梅毒,雄伟的梅毒,纯粹简单、优美的梅毒,我得了梅毒,我觉得骄傲。去他的布尔乔亚。哈利路亚,我得了梅毒,所以我再也不必担心被他人传染,和街上的妓女与荡妇干过之后,我跟她们说,‘我得了梅毒。’她们恐惧莫名,我则是大笑。”
当然,并不能否定莫泊桑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甚至有人认为他能写出《羊脂球》这样的杰作,正是因为受梅毒刺激的结果。他还拿“得梅毒后传染给别人”作为主题,写成了《第二十九床》。
关于本章节中提到的女工去向莫泊桑告白却沦落风尘的情节,不知道大家有什么感想呢?你认为莫泊桑在这件事中有没有责任,有多大责任呢?
这个事情让我想起十多年前那个挺轰动的旧闻,一个名为杨丽娟的女孩疯狂迷恋刘德华,父亲卖房卖肾给她筹资去见刘德华,最后老父跳海自杀,留遗书大骂刘德华。
你觉得这个事情刘德华有没有责任?有多大责任?
以上所提两件事,当然细节和后果都不同,但是否同一性质?
《洞察世界的艺术》这篇文章让我感慨,艺术是一通百通的,很多能写的人也能画,能画的人也会做美食,还会养多肉。
还不光是艺术,许多作家在科学方面也深有造诣,比如汤姆·斯威夫特系列的作者维克多·阿普尔顿就是电离层研究的先驱,1947年,他由于在高层大气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电离层F层的发现,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汤姆·斯威夫特系列出版后,影响无数孩子对科学产生了兴趣,连科幻大神阿西莫夫都曾受其启发,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更是直接将自己成为计算机科学家归功于汤姆·斯威夫特。
去年,有人在研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的档案时,发现了一箱“不可思议的材料”。箱子里装满了电脑打印的资料,上面是一些看起来毫无关联的词汇。以下略去一千字关于对这项资料进行研究的详细描述,结果是,人们发现,库切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如何用电脑程序写诗了!
是不是令人感叹这些人都是天才?他们咋啥都会呀?但我们也不要因为自己是庸才而过分气馁,不要过于迷信天赋。天才也不是啥都行,比如霍金运动能力恐怕也差点儿意思。我们只要好好努力,应该也是能培养出一两个拿得出手的业余爱好的。
《在卡车的车厢里》这篇文章,看完就只想说,活着真好啊。要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白云和黑土,热爱粮食和蔬菜,热爱螃蟹和皮皮虾,热爱鸡鸭鱼肉,热爱我们彼此。
《金蔷薇》读完,意犹未尽,打算继续读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另一本劳动作家札记——《面向秋野》。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