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蔷薇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金蔷薇的读后感10篇

2019-09-23 23:1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蔷薇的读后感10篇

  《金蔷薇》是一本由[苏]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著作,浦睿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456,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金蔷薇》读后感(一):筛出尘土中的金粉

  对于作家来说,生活就像含有微量金粉的尘土,作家要将金粉筛出来铸成如金蔷薇一般珍贵文学作者用第一篇《珍贵的尘土》中讲述故事形象生动地道出作家与生俱来使命,“我们的创作旨在让大地美丽,让号召人们幸福欢乐自由而斗争的呼声,让能战神黑暗人类广阔心灵理性力量,像不落的太阳一般光华四射”。

  书中作者并不像教科书系统性说教那样罗列和分析各种写作手法技巧,而是以自己经历经验作为案例讲述文学创作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第一篇短篇小说》和《一部中篇小说由来》讲述自己小说的生活原型展示了一个作家如何将生活中积攒的素材加工成文学作品的。关于素材的积累,在《心灵的印痕》中他告诫人们不要一味地做笔记,不要将素材很急忙地就要用作品中去,而是作品需要时候才安放进去,并且作者自己的一篇小说创作经历来阐述这些想法。在《发生在阿勒斯万公司的一件事》中一个老编辑只是在改动标点符号情况将一篇之前看起来很烂的文章变成一篇美文。相比遣词造句文章结构标点符号问题会很容易被人忽视,得不到足够重视。作者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提醒想要进行文学创作的人标点符号的重要性。作者用《生命力的发端》和《夜行的驿车》两个篇幅说明想象力对作家的重要性和影响

  作者热爱森林,热爱大自然,在书中向善于描写自然的普里什文表达深深敬意。在书中,他用闪电比喻构思。讲到俄罗斯语言魅力丰富多彩内容时,拿描述泉水、雨、花草等等大自然事物的语言做例子,甚至作者想编纂出“既可提供有关我国自然界知识,也可使人们体会到俄语词汇丰富和取之不竭”这样的辞典。在《洞察世界艺术》中,作者用在火车画家跟他讲述对大自然色彩变化观察来说明绘画诗歌音乐领域的知识对散文写作的益处。当作者坐在卡车前往战争前线时,在爆炸声下,在车厢里,依然冥想着远方那片自己所爱的森林,神游其中,回忆漫步森林时不断变化的风景

  作为苏联文学界的一份子,作者也关注当时文坛风气。在《车站餐厅里的老人》中,他提到当时苏联国内小说界不注重细节的问题,并且指出细节的意义是“小事往往会被我们的眼睛忽略掉,却能在众人眼里闪耀出光芒”。在《白夜》中,表示对文学界搞几个人合写一本书这样做法的质疑,作家要一个人自由地在文字间驰骋。他在本书的第二篇《摩崖石刻》中甚至发出了“我们应当把那些仅仅因为美的存在不依他们意志转移便对美切齿痛恨的伪道学者,逐出我们的国家”的怒吼。

  作者在书中还提到很多其他作家的轶事传闻,这些故事很有趣很生动,特别是《似乎无足轻重》和《早就打算写的一本书》中集中展现作家们的个性和写作风格。在写作家的使命感这一章时,作者用“摩崖石刻”做标题,仅仅这四个字就展示了文学家英雄气概。作家要不畏惧苦难障碍,在心灵和时代召唤下去创作。作家周国平对本书鉴赏文章《活着写作是那么美好》有着很深刻解读总结。“金蔷薇”和“活着写作是那么美好”,一词一句道出了作家的心声和欢乐!

  《金蔷薇》读后感(二):一本总结创作经验的美文集

  拿到《金蔷薇》时,正好是中秋节假期第一天,雨后的天气,还没有彻底的晴空万里,而是大朵大朵的云漂浮天空,太阳偶尔露出脸来,马上就有云朵来将它藏起来。拆开塑封后,不由得惊叹,好轻啊,捧在手里,有一种父母年代书籍感觉喜欢。带了只铅笔,坐在湖边,开始阅读这本慕名已久的《金蔷薇》。

  不知不觉中暮色四合,抬头看见微风吹过湖水,仿佛湖中有一头怪兽呼吸一样波纹一圈儿又一圈儿的散开,垂钓的人们也稀稀落落的回家去了。我惊叹自己沉浸在一本书中竟然可以如此的专注,完全被书中的美所吸引,而除了美之外,还惊叹于作者竟然将自己和众多著名作家的创作经验巧妙的阐述出来,完全没有一点点说教或生硬的感觉。

  作者不仅用自己的创作经验,还结合其他著名作家的创作过程,展现了关于创作的艰辛快乐,以及决心和技巧。

  创作本身就像是一朵金蔷薇的制作。老清扫工人夏米一贫如洗,但是他为了给心爱的苏珊娜制作一朵金的蔷薇花,他怀着异乎寻常温情,每天从收拾作坊的尘土里收集金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给苏珊娜打造了一朵精致的蔷薇花,虽然结局是苏珊娜已远走他乡,夏米没能将金蔷薇送给她,而夏米也悄然离世。但是那朵成形了的蔷薇花,以及夏米打造金蔷薇过程中的温情,是让人感动的。那就是生命的意义。而创作也是从无数的尘土里积攒金粉,日积月累,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金蔷薇,获得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情。

  创作者首先要具备使命感,“不把自己视作特殊的、独来独往的人,而是做一个和一切人一样的人。”带着使命感出发,到生活中去,体验生活,用现实生活的内容去充实构思,避免用形形色色华而不实词藻堆砌那些无意义的句子。在对生活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开始创作。

  作者谈及创作的过程,将构思比作闪电,而下雨就自然而然是创作的结果。他在对人物把控上,是创作中的人物带着剧情发展,自然而然,这个和春上村树的经验一样,不是特意去安排人物命运,而是让角色自己往前走,非常的妙。在创作中,必须要严谨实事求是。作者也说到了关于语言,不仅要准确、还要活泼生动,他举了大量民间的例子。必须赞叹的是翻译很到位,那些词读来一点都不觉得陌生译者将其本土化。当然,标点符号也是同样的重要,一篇文章逻辑不清,但是不动一个字,只是将标点符号进行修改,读来就非常的清晰了然

  作者本身的创作经验和很多著名作家的创作历程,在本书中就像是一个人的骨骼教会我们如何去做,而本书的语言,就像是一个人血肉,让整本书充满了活力和生命力。

  句子非常的优美,读来画面感非常强烈,似乎山川湖海就在眼前。《钻石般的语言》章节中关于雨的描写,简直让人惊叹,就“蘑菇雨”而言,作者从其形态温度声音味道等几方面来描述还不够,还写了“蘑菇雨”之后的场景,即蘑菇不慌不忙的长出来了。读来美好的感觉油然而生

  很多时候,美好事物的逝去总是让人伤感不已,但是看到作者将此比喻为“就像那朵在一个阴冷的早晨未及开放便已凋谢的感伤的花”时,还是惊叹不已,如此的贴切

  非常喜欢《夜行的驿车》,不管是故事本身还是讲述的方式,就像是黑夜中的霓虹灯,美的惊心动魄,美的自然而然。而安徒生选择想象让位于现实,但是在其逝世前不久,他在除了怀念那份爱情之外,还有后悔。所以不管生活还是创作,既不能让想象占据主位,也不能让现实抛弃想象,而是要平衡,做到恰如其分

  微风吹拂,读《金蔷薇》,就像是一场美的旅行和探索。所有这一切,对一个文学爱好者而言,收益颇多。

  《金蔷薇》读后感(三):用生活充实自己用心感受自然之美

  艺术的形式从来都不是单一的,在文学作品中,在绘画中,在音乐中,在雕塑中,在所有的声与光的交融中,在世界的每一片树叶中、每一条河流中、每次一太阳升起又落下中,都可以感受到艺术的美。

  这本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便出版了中译本,当时尚且作为“内部读物发行,这事儿细想起来值得玩味,如今是没有发行限制了,而书中的不少观点则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我虽做不了当下思想潮流代表,但我的种种思考是在当下这个大环境产生的。这本书的此历程,印证了时代的些许变迁

  帕氏在这本书中分享了自己多年的创作心得,而分享方式并非在那里侃侃而谈,让人望而却步。他像是一位多年的老朋友,沏一壶茶,悠长地跟你讲着自己过去的创作经历,从何而起,将一个个由来娓娓道来。在那每一次创作经历中,再告诉你作为一位作家应当保有怎样的品质,怎样才能写出有生命力的作品,让人感受到至高无上的艺术之“美”的作品。

  除此之外,帕氏还带着我们认识了一群如群星闪耀在夜空中的伟大作家诗人),各有千秋,又同时追寻真实纯粹,洞察着世界的艺术。

  在第一个故事《珍贵的尘土》中,帕氏讲述了一个关于金蔷薇的爱情故事,一位清洁工收集金饰作坊的灰尘,从中筛出其中微量的金粉,日积月累,用收集起来的金粉打造了一朵蔷薇花,只因怎么也忘不了她说过想要一朵金蔷薇。结局是悲伤的,若只是这么结束了,这就是一篇情节丰富的短篇小说,但在最后,帕氏指出了创作的真谛,从万千生活的点点滴滴筛选出那些闪光时刻,连续成故事。

  之后,帕氏便一次次通过切身体会告诉我们,创作要有使命感;创作要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周围的一切;创作要真实、质朴;创作要用生活充实自己,不可脱离生活,素材在于平时的积累,不是刻意地追寻素材,要储存脑海中,到了需要用的时候自然会浮现出来。最关键的创作的灵感则是一种严谨的工作状态

  在书中,能看出帕氏对俄罗斯语言的热爱,对俄罗斯的自然环境的热爱,爱着那片土地人民,这种情怀,我亦有之。说到语言,我自然是觉得汉语是这世上最美的语言,从小便开始接受几千年的传承,先贤虽逝,文字千古。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是说别的语言不好,只是对我来说,是无法感受到别的语言的魅力和力量。每每品读中译外文作品时,都只能读到译者眼中的作品,而看不到原作者眼中的世界。特别是用词不同的语言,越是具有美感的词,越是独特,越是难在另一种语言里头找到相同意境词语。无论译者素养如何,翻译的终究是翻译的,对于我来说,只能模糊地去看故事,而无法体会到原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可惜我既没有学习语言的天分,也没有愿意脚踏实地去学外语的决心与毅力,只能在此哀叹。

  在书中,为了展现俄语钻石般的动人,帕氏提到了他最喜欢的俄语里头的一个词——“霞光”,然后倾尽全力从拂晓时分的霞光初升讲到夕阳西坠后的晚霞,从春夏到秋冬,展现出了一幅醉人的画卷。对此,我不能不同意,因为在我的脑海中还浮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千古绝唱中的福临心至之美。原本,越是有诗意的文字越难翻译,越难传达,但对于这个词,是共通的。

  这世上富有哲学意味的语言,不仅仅出自那些哲人贤人之口,也会从那些普通人嘴中讲出来,可能他们在说的时候体会不到自己的话有多么深刻,但在听的人心中,无异于醍醐灌顶。所以,若是写作,写人物对话,就更要深入到生活之中,去听那形形色色的人的对话,去积累不同的语言。

  书中的文豪轶事,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创作风格都很有代表性,陀氏总是竭尽全力使他未完成的小说尽可能在脑海里多逗留一些时间,以便随时修改、充实。因此他总是延长写作时间,因为人的想法总是在不断变化,随时都会有新的想法或者点子诞生。这让我又想起尾田荣一郎,《ONEPIECE》到现在已经连载二十余年了,但依然活力四射,创意不断,以为看到了一半,其实连一半的一半都没到。尾田也是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使故事更加丰富,使人物不断丰满。不过话又说回来,陀氏又因生活所迫,往往不得不将作品匆匆写就,就没有那么多时间给他充实。回首再看时,却是发现早已无从修改。托尔斯泰是属于那种思想较之笔更为神速的类型,谓之意识如闪电,稍纵即逝,就像一场梦。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故事,说的是谁记不清了,那位老前辈为了记住自己在睡梦之中想到的事情,每天睡前在床旁放着个沙盘,夜半梦醒,赶紧把梦到的在沙盘上记下,以待后用。梦往往是在醒来那一瞬还有记忆,但随即马上就忘了,忘得一干二净了,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因此,要抓住那一瞬的灵感是很有必要的。

  帕氏通过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他无尽的才华,展现了他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对“美”最深刻的感受。创作要保持对这世界最本初的认识,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感受力

  《金蔷薇》读后感(四):时间能使爱情消失殆尽,却也能够使真正的文学永垂不朽

《金蔷薇》

  其实每一次看书都像是一场精彩历险,翻开任意一本,有些是精致小巧花园,有些是人头攒动游乐场,有些是富丽堂皇皇宫,而有些是你无意间路过的世外桃源,而这本《金蔷薇》很明显就是最后一种了。

  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在此之前,我没有看过这位作者的书,对于他的代表作也是完全没有听过,机缘巧合遇见好书,就像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只能化身埋头苦读不知今夕何夕书虫,一门心思都在这本厚厚的书里,无法自拔地沉迷。

  本书作者康·帕乌斯托夫斯基,苏联作家,1892年生于莫斯科,热爱旅行和大自然,当过电车司机、售票员、卫生员、铸铁工人、水手、士兵、报社编辑等,见识过各种各样的人,在他到处旅行期间,创作了许多作品。

  而这一本散文集,收录了作者对写作的一些看法和他的创造经验,虽然不是理论性的学术著作,但是却能从中学到很多你在别的书里看不见的东西。

  用作家周国平的话来说,

这本谈艺术创作的书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作品,它用富有魅力的语言娓娓谈论着语言艺术的魅力。传递给我们的不只是关于写作的知识或经验,而首先是对美、艺术、写作的热爱。它使人真切感到:活着写作是多么美好!

  现在把我阅读之后觉得必须分享给大家的一些文字记录下来,希望也能给人带来启发,对这本《金蔷薇》感兴趣的小伙伴,推荐去实体店或者当当购买哦。

《金蔷薇》

  关于金蔷薇

“每一分钟,每一个在无意中说出来的字眼,每一个无心的流盼,每一个深刻的或者戏谑的想法,人的心脏的每一次觉察不到的搏动,一如杨树的飞絮或者夜间映在水洼中的星光――无不是一粒粒金粉。“我们,文学家们,以数十年的时间筛选着数以百万计的这种微尘, 不知不觉地把它们聚集拢来,熔成合金,然后将其锻造成我们的‘金蔷薇’――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或者长诗。

  这是本书的第一个故事《珍贵的尘土》,头一个故事就如此抓心挠肝的动人,让我仿佛醍醐灌顶般,对于伟大的文学家们肃然起敬,对作者的匠心独运倾佩不已。

  那些惊心动魄的作品,何尝不是作者在漫长岁月中,在日积月累的微尘中,精心筛选的金沙中,用心打造而成的金色蔷薇花。

  而聚沙成塔有多难,只有作者自己才明白吧。而写作就是一个把自己榨干,奉献自己所有精神和热爱的工作,需要百分之一的天分,和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吧。

《金蔷薇》

  关于作家和作品

一个作家若不能使人们的视力增添哪怕些许的敏锐,就不能算是一个作家。但一个人之所以成为作家,并不仅仅是由于心灵的召唤。我们大都是在青年时代能听到心灵的声音。那时我们的感情世界生气蓬勃,还没有什么摧残过这个感情世界,将它肢解成碎片。而到了成年时代,除了自己心灵的召唤外,我们还能清晰地听到另一种强有力的召唤, 那就是时代的召唤,人民的召唤,人类的召唤。使命感和内在的动力激励者一个人去经受磨难,创造出奇迹。

  我小时候就有一个梦想,就是成为作家,可是随着年纪的增长,看过的书越多,经历的事情越多,反而离这个梦想越来越远了,我曾经也感受过作者所说的关于心灵的召唤,我自己想写一些东西,然后写出来觉得幼稚,又给删掉了,成年之后,沉醉在自己的日常而琐碎的生活中无法自拔,消弥了那颗初心,可是我转念一想,只要我一直还在写作,能不能成为作家这件事,我已经不执着了,我的执念不在于表面的浮名,而是更深层次的,成为我自己,看更多更好的书,然后给大家安利我喜欢的书,这也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情吧。

  作者从一件件身边信手拈来的小事,就能引发出一系列的联想,他的观点并不遥远,是我们跳起来也能碰到的稍纵即逝却经常被忽略的灵机一动,我可以说作者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是真的用他文字里的作家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所以他的真情实感才会那么动人,而不像我看过的某些无病呻吟,或者故作高深的文字,同时让我在眼前一亮之后,会忍不住打开文档奋笔疾书,就怕也错过了这些我生命里的金粉,错过了我也能打造的“金蔷薇”。

  End。

  《金蔷薇》读后感(五):早就打算写的一本书 之 契诃夫 (《金蔷薇》选读)——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著

  《金蔷薇》,[苏]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著,戴骢 译,浦睿文化 出品,2019-09

契诃夫

  我们许多人都有一个坏习惯,喜欢把电话号码、一些想法和印象,用三言两语记在香烟盒上,可往往事后就把这些香烟盒丢失了。于是我们生活中的不少日子就一股脑儿随着香烟盒一起,从我们的记忆之中消失。 其实,一天的生活完全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那么短促。你们不妨试着去回忆回忆随便哪一天的情况,一分钟也不要漏掉,把所有在那天遇到的人、谈过的话、产生过的想法、有过的举动以及所有发生过的事情和精神状态,既包括自己的,也包括别人的,统统都回忆出来,那你就会深信,要再现这样一段时间,就得写一整本书,如果不说是两本的话。说不定甚至要写上三大本! 有一天,契诃夫的传记作者亚·约·罗斯金建议我们这些聚集在雅尔塔作家之家过冬的人,都来从事这一如他所戏称的“写作”。 我们欣然接受了罗斯金的建议,每个人都开始写起各自的《一日之书》来。但很快大家都撂下笔不写了。原来这项“写作”极端困难,连那些写作技巧高超的、卓有经验的巨匠也几乎力不胜任。它要求不间断地进行紧张的回忆,尽管免去了作家呕心沥血地思考题材、情节和结构这类伤脑筋的事——因为这一切都由生活本身向我们提供了——可仍要花费许许多多时间。 我也惯于把自己的想法随手记在什么东西上,包括香烟盒上。我总是打算把它们保存好,可一转身就把它们弄丢了。 有一回,爱德华·巴格里茨基给我朗诵他的诗“小船从鱼儿和星星身上划过……”,他就是对照着一只揉皱了的“黑塞哥维那·弗洛尔”牌香烟的盒子念给我听的,由此可见,随手记下的札记是有用的。 幸好有几只香烟盒我总算保存了下来,其中一只跟契诃夫以及他在雅尔塔的住宅有关。这段札记不但简略,而且有一半字迹已经磨损,我这就试着把它们“破译”出来。

  我答应一家报纸写篇有关契诃夫的文章。可我才写了几行,就深信,现在再用我们称之为“文章”的这种体裁来谈契诃夫,已非常困难,也许几乎是办不到的。我觉得俄语中凡可用于契诃夫的词汇都已说完、用尽了。对契诃夫的爱已超过我国丰富的语汇能胜任的程度。对他的爱,就如一切巨大的爱一样,很快就耗尽了我国语言所拥有的最好的词句。因此我今天再来写文章,势必要冒拾人牙慧和雷同的风险。 关于契诃夫,似乎一切该讲的都已经讲了。不过,直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人谈到契诃夫为我们的性格留下的遗产,也很少有人谈到契诃夫怎样以他的为人影响着今天所有敬爱他的人的生活。 也几乎从来没有人谈起过“契诃夫情结”。契诃夫对我们来说是永远活着的,永远亲切的。这种“契诃夫情结”是一种强烈的感戴之情。 于是我决定不写文章,而去琢磨我写在香烟盒子上的那些札记。说不定从那里边能找到我还不能确切说明的那种“契诃夫情结”。 这些札记,我前面已经提到过,是极其简略的。举个例子吧:“一九五〇年。住宅里仅我一人。那条毛蓬蓬的小狗在花园里狂吠。它照例叫小黄。” 记忆经这几句札记轻轻一推,往事便历历在目地浮进脑海。 那是一九五〇年秋天的事了。我到契诃夫在雅尔塔的住宅拜访玛丽亚·巴甫洛芙娜1。她不在家,上邻居家去了,我便待在寓所里等她回来。一位年老的女工作人员领我到凉台上去坐。 雅尔塔的秋天是迷幻的、异常美丽的,使人闹不清究竟是暮春还是明朗的秋日。柱形栏杆外一丛不知叫什么名称的花,洁白得犹如处子一般,被阳光照得光莹四射。 花已经盛极而衰。只消一阵轻风拂过,或者更确切地说,只消空气吐出一口气息,花瓣便纷纷飘落。我知道这丛花是安东·巴甫洛维奇2 亲手栽下的,因此不敢去碰它一下,虽说我非常想摘下哪怕是最细的一根枝条留作纪念。 后来我还是决定摘一枝,便把手伸向花丛,可马上又缩回来,因为一条叫小黄的毛蓬蓬的狗,从下边,从花园里,朝我汪汪大叫。它用两只后爪扒拉着泥土,完全像契诃夫所描写的那样朝我狂吠: “呜——呜——呜……汪——汪——汪!呜——呜——呜……汪——汪——汪!” 我不由得笑起来。小狗蹲下身去,竖起耳朵仔细听着。阳光一直穿透它善良的黄眼珠。 周围暖和、寂静。在大海那边,一片照满阳光的瓦蓝色的氤氲腾空而起,就像是一道宽阔的帷幕,而在帷幕后边,有艘内燃机船正威风凛凛地拉响着强有力的高亢的汽笛声。 我听到屋里响起玛丽亚·巴甫洛芙娜的声音,心突然一下子揪紧,我好不容易才忍住夺眶欲出的泪水。为什么?因为我觉得生活太无情了,它至少应当让少数人(缺少了他们我们就几乎无法生存下去的那少数人),即使不能永生不死,至少也能活很长很长的时间,好让我们始终感到他们给人带来幸福的手按在我们的肩上。 我立刻竭力想驱走这些想法,但悲痛并没有消失。心不肯听从理智的呼声。我觉得,在那一瞬间,只要能听到门外响起这幢住宅主人安详的脚步声和很久以前就已从这里消失的咳嗽声,我宁愿付出我下半辈子的生命作为代价。是呀,很久了!他逝世已经四十六年。我觉得这段时间既是短暂的,又漫长得令人难以忍受。 栏杆外面,花瓣在静静地飘落。我一面望着轻盈的花瓣舞旋而下,一边担心玛丽亚·巴甫洛芙娜在这时出来,看到我这副激动的样子。为了使自己平静下来,我转而去想这丛花的每一根枝丫中都有某种永恒的东西。树皮下的浆汁在永不停息地运行,就像夜间繁星永不停息地运行在轻轻地喧闹着的大海上空一样。 玛丽亚·巴甫洛芙娜走了出来,她同我谈起了列维坦,告诉我她当年爱过他。她在给我讲这件事时,像个小姑娘似的羞红了脸。 玛丽亚·巴甫洛芙娜讲了这件事后,我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搞的,竟然会冒出这么一句话来: “每个人都必定会有自己的《带小狗的女人》。如果过去不曾有过,将来必定会有。” 玛丽亚·巴甫洛芙娜宽容地微微一笑,没有接我的话头。 此后,我曾多次拜访过契诃夫的住宅,各个季节都去过。屋子里边我很少进去,多半是靠在院墙上站一会儿就走了。 这幢住宅一到冬天尤其引人入胜。深沉的夜色低低地悬在海上。黑暗中朦胧地亮着轮船的舷灯,我听海员们说起过,从轮船的甲板上,有时用望远镜可以望见被一盏绿罩子的灯照亮的契诃夫书房的窗户。 想想也觉得奇怪,这盏灯会燃亮在我们国家的尽头,俄罗斯就是在这里遇到大海戛然而止的。再往前去,在大海彼岸,已经是夜色笼罩下的古老的小亚细亚诸国了。 我又辨认出另一行札记来:“雅尔塔的冬天。雅伊拉山上的雪。雪光映在阿乌特卡河上。”是呀,每到冬天,雅伊拉山上就积起薄薄一层好似花边一般的白雪。积雪映照着月光。夜的宁静从山上降落到雅尔塔。 契诃夫跟我们一样看到了这一切,了解这一切。据玛丽亚·巴甫洛芙娜说,契诃夫有时候把灯熄掉,独自一人久久地坐在黑暗中,望着窗外静静地闪烁着的积雪。 有时,他走到花园里去,不过是悄悄地去的,生怕惊醒和吓着母亲和妹妹。失眠症折磨着他,他独自一人在漆黑的夜色中久久地徘徊,仿佛被所有的人忘却了,尽管那时他已享有世界性的声誉。在这样的夜晚,这种声誉是不会成为他的累赘的。 在他身旁,是他那幢白色的住宅,它已成为俄罗斯文学的栖息之处了。在这幢房子里,库普林、高尔基、马明西比里亚克、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蒲宁、拉赫玛尼诺夫、柯罗连科的声音久已沉寂,但他们的余音似乎还回荡在这幢房子里。房子在等待他们归来。主人也在等待,他只有独自一人度过长夜时才会忧思丛生,而在这种时候,是不会有人看到他的愁容的,在这种时候,他的疾病、忧伤和焦虑是不会使任何人不安的。 在有关契诃夫的卷帙浩繁的回忆录中,几乎没有人提到契诃夫什么时候哭过。 但还是有人看到过契诃夫的泪水,譬如作家吉洪诺夫(谢略勃罗夫)就曾看到过。那是在契诃夫逝世前不久由萨瓦·莫罗佐夫陪同来到乌拉尔的时候。这是一个孤独的、实际上已经药石无效的、濒临死亡的人避开大家在深夜里流出的泪水。 契诃夫是个善良的、极度勇敢和高尚的人,所以他隐藏起自己的眼泪和痛苦,免得亲人难过,免得把不愉快的阴影投到周围人的生活中。 我还辨认出另一行札记:“俄罗斯始终是看不厌的。”于是我立刻回想起我同诗人卢戈夫斯科依站在契诃夫书房的壁炉前,观赏列维坦的画《干草垛》的那个傍晚。 灰蒙蒙的暮色中,苍白的月亮挂在雾气腾腾的沼泽上空,长脚秧鸡在啼叫,一望无际的森林又将要虚度这个夜晚以及其他千百个夜晚。因为谁也不会看到它那湿润的、时不时闪出微光的桦树叶,谁也不会听到它的谜一般的沙沙声。 森林被遗弃了,变得满目凄凉。夜形单影只地、徒劳地步过森林上空,向着遥远的黎明走去。契诃夫觉得万箭钻心,因为此刻他需要,急切地需要待在那边,待在俄罗斯,待在北方,以便久久地眺望夜的反光怎样投到农舍的木板屋顶上,或者故乡沉寂的湖泊的旋涡上。可是他却把时间虚掷在这里,虚掷在克里米亚,什么都看不见。 他迫不及待地要去俄罗斯。他由于看不到俄罗斯的难以描摹、难以揭示的美,只能在想象中加以揣摩,而感到痛苦、懊恼和伤心,从而戕害了他的健康。 在这幢舒适的住宅里,他备受痛苦的煎熬,因为他觉得生命过于短促了,而且据他看,短促得几乎结不出任何果实来,只是用它迅捷的双翼轻轻地碰了他一下,就飞逝而去了。 而且不止使他一个人痛苦。不知为什么,几乎所有瞻仰这幢住宅的人,都会思索起自己的命运来,尤其是虚度年华、直到此刻才猛醒过来的人。 显然,是契诃夫和谐而又充实的一生,促使人们来对照自己的生活。 另一行札记说:“一系列照片。”这使我回忆起我一下子获得契诃夫许多照片的那个晚上。 我按照年代把这些照片加以排列,从他中学时代直到弥留时摄下的最后一张照片。 我从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益。我看到了契诃夫走过的整个道路,看到了他怎样从一个庸庸碌碌的市民和爱开无聊玩笑的思想浅薄的人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惊人的心灵美、高尚的性格和沉着英勇的气质的人。这条道路是异常直观的。 他自己教育自己,同时也严肃地教育我们应当正大光明地对待人,对待所从事的作家事业。 最后两行札记极为简略,都只有两个字,一行是“天才”,另一行是“善良”。 但是这两行札记对我来说,丝毫也没有不清楚的地方。 契诃夫是一位天才的作家,这是无可争议的。但是由于尊重他的高度谦逊,在他生前,任何一个人写文章谈到他时,都没有直说这一点。甚至契诃夫故世之后,我们也觉得不便去谈论这一点,免得激怒他。是契诃夫本人严禁把这两个字用于他的。

  契诃夫是谦逊的,只有真正的伟人才能如此谦逊。他无法容忍自高自大、自我吹嘘和傲慢。 他在文章中说过,一个没有才能的作家的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举止傲慢、目空一切,像个牧首一样。谦逊是俄罗斯人民的伟大美德之一。所有优秀的普通俄罗斯人都是谦逊的。他们谁也不自吹自擂,谁也不恶毒地讥嘲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谁也不自封为所有人的表率。 谦逊是人的道德力量和心地纯洁的表现,而自吹自擂则是渺小卑劣和智能低下的表现。 关于“善良”这行札记,可说的话非常之多。 我们可以谈契诃夫本人为人的善良,然而远为重要得多的是契诃夫作为一个作家来说是善良的、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在我国文学中,大概没有一个人比他更关怀人们、为人们而痛苦、力求帮助人们了。 是的,他是善良的,但又是无情的。他善于憎恨,并不是一个原谅一切的慈悲心肠的宣教者。但是他作为医生和作家,深刻地理解人类的苦难,理解人们对灾难的恐惧,他要求人们仁慈相处。 契诃夫在这方面的影响,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巨大的。几乎所有优秀的意大利进步影片,如《罗马十一点钟》《偷自行车的人》《火车司机》《警察与小偷》《途中的幻想》等,都渊源于契诃夫的人道主义。 而我们有些文学作品却缺乏契诃夫的这种善良和他的严格的人道主义精神。这就使这些作品减少了或者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感染读者心灵的力量。 以上便是我对写在那只旧香烟盒子上的全部札记的破译。正是由于这几行札记,我才得以把我对契诃夫这样一位富有魅力的人和优秀的作家的想法与读者分享。 他的一生告诉我们,人类真正的幸福并非空想,而是能够得到的。我们正是为了这种幸福而工作、斗争,并去夺取胜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金蔷薇的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