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论人生》读后感锦集
《培根论人生》是一本由[英]弗兰西斯·培根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40 元,页数: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培根论人生》精选点评:
●天大图书馆翻看。没想到这本书最多的竟然是何新的译本。以现代的眼光看,古人的书还是糟粕多于精华。
●很宏观普世的道理,需要每一个人在各自一生中摸爬滚打将其证明。
●父亲的书,拿来看了很久,删减了很多文章。后来独立一些的时候,买了一本更厚的。
●有些观点老旧了 也不太赞同 但在那个年代写出来 真挺伟大
●读起来非常的流畅舒服 果然经典
●我写书不是为了消度空闲时间和供人娱乐消遣。 我所关心的是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这乃是我愿意借助于正确和健全的理智思考加以改进的。
●我確定我一個屁都沒讀進去,弗朗西斯。好無聊,好無聊,好無聊的人生。不可能,不可能是你寫了莎士比亞。不可能嘚!
●最爱谁觉前看,五星满足不了我
●爸爸年轻时买的。很薄一本。翻译流畅通顺。有些思想可能有时代局限性。读的时候好像和作者聊天一样,很轻松。
●好正。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一):好书好书经典
我靠 连封面都有
太经典了
这本书是特别时期的特别翻译版
但是
其中的思想真的很好
论健康的一段
很精辟
很经典
很好很强大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二):偶得
我是在旧货摊上淘到了这本书。一打开就爱不释手。每次读过,都会有新的体会和启发。文章短小,干练,却针砭问题的本质。这样的小册子现在很发现有再版的了。不论现在的书多么的精美华丽,但总觉得还是比不上有些老书的亲切,和可读性。这本书的翻译本读了不少,也发现很多不同的翻译效果,这本基本上还是不错的。但有些翻译,比如论读书一篇,就不如原文来的亲切,优美。这也可能是翻译本身的退化吧。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三):读《培根论人生》
总的说来,这是一本循循善诱,引人向上的书。可以作为思想启蒙,是青少年时期的必读书目。另外读者反映,对他们的初高中作文写作很有帮助,拿分很好。 本书是培根在文艺复兴时期创造的作品,在那个时期,甚至很长一段时间,这本书都是一本大书,影响深远,历史意义重大。我看的这本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培根随笔选,只取了其中26篇文章,很简,是一本小书。由何新翻译,很多读者反应译文的很精彩,我没有感觉很多,可能这就是译文很自然精彩的点所在。过程中我读的很快,因为看了前两章,想验证一下自己一分钟能读多少字,所以对译文做的评论也不算公允。至于为什么我读的很快,下文中会给出解释。 同样是一本大书,影响深远的著作,为什么《培根论人生》读完给我的的感觉不如《物种起源》恢弘震撼呢?这是我读完之后感到疑惑的。可能上文所介绍的节选的少是一部分原因,有所遗漏,另一个原因我想可能是研究领域的不同,一个是科学研究客观世界不变的东西,一个是主观分析内心世界因人而异的东西。特别是处在那个一切都在萌发,在开始的时期,如今400多年过去了,必不可免的有部分落后于时代。有些理论发展成了今天思想的基础,有些理论则过于陈旧,最后濒临淘汰,例如对“信仰”的讨论,这点上培根是信仰上帝的,同时又是“英国唯物主义的先驱”,却对“无神论”讨论的很片面,甚至是不解。 书中的很多道理发展成了现在的基础,所以常见,而又没有深入下去,狠狠的切开。所以读的时候会感觉到有些泛泛了,些许还偏了题。一个读者留下评论说:“每章感觉都像是刚开头没写完,很多地都是不痛不痒。”这就是我会看完两章后,反复又读了一遍,才决定拿此书测试一下我一分钟的阅读速度的原因。4万多字的书,我读完用了两个小时多一点,平均每分钟300字以上,算是略高于大众的平均数。不过它的意义也只有这么多,让我看完心里安稳一些。大部分好书我是不追求速度的,特别是我看书也不快,算是慢的。 最后,本书还有很多至理名言,依旧闪亮着。读完之后感觉“论求知”和“论习惯”是本书最好的两篇,其中就有我们经常看到的,并且会一直看下去的箴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辨。”在论习惯中,“人的思考取决于动机,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而他们的行动,则多半取决于习惯。”是令人深思和警惕的。还有其他篇章,论旅游里的“对于年轻人,旅游是一种教育的方式。而对于老年人,旅游则构成一种经验。”、论天性里“人的天性虽然是隐而不露的,但却很难被压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绝。即使勉强施以压抑,只会使它在压力消除后更加猛烈。只有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这些都是不老的,或是还未曾老的思想,当然这也是我看到,没看到的只会更多。 就写到这里了,书是常读常新,希望以后有机会再读的时候,会有更多的收获。
《培根论人生》读后感(四):枕边的《培根人生随笔》
枕边的《培根人生随笔》
书评人: 李多
枕边的《培根人生随笔》
李 多
“我写书不是为了消度空闲时间和供人们娱乐消遣。我所关心的是人类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这乃是我愿意借助于正确和健全的理智思考来加以改进的。”这是写在《培根随笔选》这本小册子扉页上的一段话。我认为这也是培根关于好书的定义。
最早认识培根是在1987年。那一年,我从辽宁省的一个村子考入辽宁省实验中学,学校的图书馆成为我最喜欢的地方。作为从农村出来的孩子,第一次看到那么多的书,简直不知道如何是好。正是在那里我发现了《培根随笔选》,并喜欢上了培根。后来自己陆续买了该书的其它几个版本,但还是将最早买的、最薄的《培根随笔选》放在枕边,偶尔拿起来翻一翻。这虽然是一本20余年前出版的书,尽管它是那么薄薄的小册子,尽管它还散发出一种陈旧的味道,但是我却是那么的喜欢他!
在该书中,培根以随笔的形式,分别讨论了真理、美、善、求知、家庭、婚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忍耐能使灵魂宁静。无论是谁,假如丧失忍耐,也就丧失灵魂。人决不可像蜜蜂那样,把整个生命拼在对敌手的一蜇中。”“就人来说,要慎听幼稚轻率者的献策。就事来说,要慎听那种过激的言论。”书中处处可见这样通俗易懂的好句子,充满着真知灼见,闪烁着智慧之光。正如黑格尔所言:“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象、有力的机智、透彻的智慧”,“他的著作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议论”,“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来当作格言”。
我喜欢《培根随笔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非常喜欢该书的译者何新先生。
何新先生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只有初中文凭,却凭借艰苦的自学,成为在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皆有建树的学界奇人。他的《中华复兴与世界未来》、《为中国声辩》等书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性格和灵魂。
最有意思的是,关于《培根随笔选》的翻译,何新先生在《思考—我的哲学与宗教观》中说:“我的英语十分糟糕。但是这本书似乎的确译得还可以。……许多朋友问我,你英文并不好,是怎么译出此书的。我告诉他们,不是靠语言,而是靠心灵,靠哲学上的感悟和理解。”这也是翻译的一个境界吧!
这本书已经读了多遍,但当我有烦恼时,我郁闷时或是有想不明白事情的时候我就会打开其中的一个章节读一读,细细地品味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感受着自己或是身边的人所经历的是与非。每次都像是重新洗涤了自己的心灵一般!
最后,用一段名言与所有爱书人共勉:“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取决于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全民的阅读水平。”希望出版社多出些好书,读者能够多读些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