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先秦诸子十二讲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先秦诸子十二讲读后感1000字

2020-11-23 00:09: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先秦诸子十二讲读后感1000字

  《先秦诸子十二讲》是一本由鲍鹏山著作,上海科文出版的231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0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先秦诸子十二讲》精选点评:

  ●读着读着发现了原创

  ●比想象中好懂有趣

  ●文笔好,很感性,很动人。

  ●这类型的入门而又深沉的国学书还需多读, 接下去就要好好读原文。

  ●1.18。永远的东方智慧,大成至圣的先师,挑战帝国的剑侠,指画天下的先知,守望月亮的孤树。于济水苑。

  ●本书为首图讲座整理出版,本来是十五讲。因《商君书》一章争议很大,所以删去。其实精华在此。应该说鲍鹏山老师对于孟轲有不虞之誉,对于卫鞅有求全之毁。但这种偏执出于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心。因此鲍的书凛然、浩然、 俨然。所以我推荐。

  ●很久以前读的,近来读的书中已经几乎没有此类作品了。 这类书,文采是斐然的,对于快速体会中国文化精妙之处是有益的,但这类书有个巨大的缺点,就是缺乏严谨性,这也是一个怪圈,不管你是否受过现代教育,是否有科学的手段,一旦你的研究基石是古代中国文化,那就没可能严谨。这些年,我日益觉得古代中国的精神世界是历代文人虚构的一个大泡沫,这也是为什么鲁迅等人一直说“少读中国书”的原因了——看起来五彩斑斓,实质上没有什么质量。 我在少年时期,受我母亲的影响(她深爱文人),对古代文学是有很深的爱好的,李白杜甫是我的心头好,宋词元曲也不知翻过多少遍,史记战国策找来读过,传奇小说通俗小说也看过不少,到后面的金庸古龙梁羽生,连看电视我都只看古装剧,可以说深受旧式文化文人的影响。

  ●先秦文化入门必备

  ●读了老庄墨,弃了孔孟。。。

  ●大一下看的。就了解了些典故,不是很有收获。。。。。

  《先秦诸子十二讲》读后感(一):庄子,守望月亮的孤树。墨子,挑战帝国的剑侠。

  刚翻书就被标题吸引:庄子,守望月亮的孤树。墨子,挑战帝国的剑侠。

  关于诸子,喜欢庄子和墨子,因为鲁迅的故事新编。

  书里面,庄子一发善心把人变活,又被人抢衣服,吵架,太可爱了。觉得他比老子有激情,也超脱风趣许多。墨子就一直在走啊走啊,吃咸菜,用裤腰带跟人摆啊摆,阻止了一场战争,回去在城门下躲雨还被守卫赶,真是男人。

  先前看过鲍鹏山的再读圣贤,对他有敬意。

  这样翻起来,翻到墨子,好勇,自苦,兼爱,尚贤,跟着一百来号人,原来是个黑社会,小小激动了一下,喜欢。

  把孔子也写得很生动,也会骂人,也会尴尬,也会为难和热血。

  关于老子的东方智慧,可能是年纪有了,这次读起来,关于进和退,强和弱,自私和无私,都还是有点感觉的。

  《先秦诸子十二讲》读后感(二):短评字数超了……

  很久以前读的,近来读的书中已经几乎没有此类作品了。 这类书,文采是斐然的,对于快速体会中国文化精妙之处是有益的,但这类书有个巨大的缺点,就是缺乏严谨性,这也是一个怪圈,不管你是否受过现代教育,是否有科学的手段,一旦你的研究基石是古代中国文化,那就没可能严谨。这些年,我日益觉得古代中国的精神世界是历代文人虚构的一个大泡沫,这也是为什么鲁迅等人一直说“少读中国书”的原因了——看起来五彩斑斓,实质上没有什么质量。

  我在少年时期,受我母亲的影响(她深爱文人),对古代文学是有很深的爱好的,李白杜甫是我的心头好,宋词元曲也不知翻过多少遍,史记战国策找来读过,传奇小说通俗小说也看过不少,到后来偏爱金庸古龙梁羽生,连看电视也只看古装剧,可以说深受旧式文化旧式文人的影响。今天看来,这些东西都不足道也。

  真正让我觉得受益最大的,还是数学、英语、计算机。文学与科学之间,我庆幸自己选择了科学。

  网上有句话流传甚广:“我学习工科、技术,是为了儿子学习商学、法律,这样我的孙子,就可以学习文化、艺术、美学” 我倒觉得,科学、技术还是必学的。

  科学的发展总是向前的,它能被证伪,总是在寻找正确的答案,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却总是让人难以理清头绪,因为它的判断是模糊的。理解复杂,寻找简单,这个复杂就是各类知识,这个简单就是科学。

  当然能了解其他就更好了。

  《先秦诸子十二讲》读后感(三):老子是个无用的东西

  所谓东西方智慧的差异,前者是能够辨证看问题,后者是能够去解决问题。用老子的哲学来阐释,能够解决的问题都是低级的问题,不值得去解决。若想和看都能解决,岂不是最高级的无为。这样的逻辑下去可以扯得很混沌。

  中国人有多少人读过老子呢?很少。不读就有,这是基因。在我们的方言中,“老子”是“我”的意思,老子今天很忙,老子今天没事做,意思就是我今天很忙,我今天没事做的意思。和“我”的差别,“老子”有抬高自己的意思。人人都想当老子,这不是遗传是什么呢。我们今天落后,因为我们不习惯去解决,因为我们骨子里就只有“想”和“看”的基因。走到顶峰肯定下坡,跑到前头的肯定先死,老子的智慧是,只要俺够老,先进有个球用。

  老子讲道德,道德不是我们今天谈的意思。道是规律,首加走之,开始那一下,起因的基础,就是基因,规律是什么呢?什么规律呢?规律就看起因,规律就是不可改变的,不可改变的你去改,比如基因,不是蠢么。所以什么生物基因工程,就是蠢人热衷干的事,我们有时候很无知,还要努力去研究一下,但骨子里你就是中国人的基因,所以很难获得诺贝尔奖。

  既然不可改变,个人的价值几何呢?这就看德,双人旁也是行的意思,十目一心,在人生路途中,看多点,想一点,就够了,还是不要动手的好。这就是气功。“气”是由“三”而来,三生万物,其实是气生万物。气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无。无才能生万物,有能生万物么?不能,装满水的碗还能再装东西么?你都做了,后面的人做什么?不做那么多,只做一点点,说了不干,干只一半,悠哉游哉,这不是智慧么。

  扯这些东西有用么?无用。老子就是这么个东西。

  《先秦诸子十二讲》读后感(四):笔记

  《先秦诸子十二讲》鲍鹏山

  【老子 永远的东方智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果说儒家代表着阳性的、刚性的力量,那么道家就代表着阴性的力量,代表柔弱和柔性。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有所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士,也就是智慧层次比较高、认知水平比较高的,听到和了解一个道理后,了解了自然、宇宙和人生的规律,会按照这样的规律去行动、实践;一般的中士好像没有听到一样,没有什么感觉;下士层次更等而下之,会嘲笑这些东西。但是,真正的道、真正高深的学问并不是让所有人都能够接受、了解、认可的。有时候,层次比较低、认知水平比较低的人对一些东西表示反对,反而恰恰证明“道”的价值。(孔子: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6个主要的学派,即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他认为道德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无成势,无常形”,“圣人不朽,时变时守”。

  “道德”二字如何理解?

  老子著作文字不多,总共只有五千来字。刘勰称之为“五千精要”,共分81章,前37章叫“道经”,后38到81章叫“德经”。从字形上看,走之底和双人旁都有行走的意思(如街、行、徒步),所以道德二字都有路和走的含义。道字是走之底+首,首是开头,世界万物的开始和最初的规律。德右边是十+目+心,十+目表示人的感觉系统,心表示心灵系统,即感性认识经过心灵过滤和理性思考最终上升到理性认识。可见道德家研究的是纯粹的哲学问题,一些非常“玄而又玄”的规律性的东西,而不是技术层面的东西。

  道是一种总体的规律;德是所有的个体在这个大的规律里面所获得的个人的、个体的、本质的特点。德者得也,德就是从道中获得自己的本性。所以道家研究的就是两个问题——宇宙万物的整体规律以及所有个体的本质特征。

  (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儒家一直鼓励大家冲向世界,有所作为,而道家一再说“不要不要”,要退守,永远保持弱者的地位,不要走向强大。为什么?因为老子知道,任何一个事物到了它最强盛的地位,就意味着要开始转向衰败。(庄子:物方生方死,日方中方睨。)(中国最大的数是九,因为如果到十就开始往下走了。)

  老子发现宇宙中存在一个规律,但是他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只好勉强给一个名字,“只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这几个字都是走之底,表示运行,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

  老子是谁?

  《史记》中有一篇《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考字形相近,老子之名可能源于长寿。

  聃者,耳大也。

  老子与孔子的交往

  《孔子世家》中记载,老子对孔子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已,为人臣者毋以有已),一个人很聪明,把一切都看的很明白,这样的人往往很危险,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一个人知识广博,善于辩论,但他可能难保生命,因为他喜欢揭发别人的缺点和隐私;毋以有已就是说不要太有自己。

  葛玄《道德经序》(老子生而皓首)不妨将此看做文化现象,老子生在一个历史很悠久、早熟的民族里面,一生下来就必须面对漫长历史的种种文化上的负担,所以他的思想才那么深刻,那么有穿透力,同时也才有那么多阴暗和消极的东西。(马克思把人类各民族分成几类:正常的儿童,如古希腊;晚熟的儿童,如日耳曼人;早熟的儿童,如中华民族)

  老子的思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宇宙——宇宙是怎么形成的,由什么构成;政治——理想社会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类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和秩序来生活;人生智慧——谈为人处世、人生哲学。

  “无”和“有”

  本质的东西是看不见的,是“无”,是内在的奥妙;而外在的形状叫“有”,是看得见的。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庄子: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也。)

  在这段话里,他讲了8个“不”,4个“无”,一口气读下来就像一个人在那里说“不不不”“别别别”“千万不要怎么样”,有愚民倾向。

  老子认为技术的进步往往是人性的退步,人类的文明史是一个退步的、衰败的历史。(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不希望人们有过多的社会性交往,而是回到原始的状态去,回到血缘关系中,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交往是不利的,会产生很多破坏道德的东西。(王安石评价《桃花源记》:有父子,无君臣。陶渊明的这一思想就来源于老子。)

  老子非常具有生存智慧,但实际上老子是反对功利,反对实用的。哲学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一种形而上的智慧。(孔子:君子不器,君子不能成为一个器具和工具,应该有更超越的智慧。/好好学习以应付考试,天天读书以应对人生/《最好的我们》——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

  经典能够供我们作无数的、无穷的阐释,就是因为它并不给我们提供一个答案。哲学是提供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的;是启发人思考,而不是给出一个现成的答案的。

  退守还是进取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功成身退,天之道哉)(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

  中国的禅宗分为两派,神秀渐悟(北方),慧能顿悟(南方)。老子的境界实际上是神秀的境界,他希望人们能够时时排除主观的干扰,然后更好地去认识世界。

  无私还是自私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陶渊明:心为形役)

  刚强有三个层次,体格上的、性格上的以及道德上的。(孔子:无欲则刚)

  祸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韩非子《解老》——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谓之福,而福本于有祸。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死夭,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

  示弱还是争强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柔弱胜刚强)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自大还是自卑

  (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荀子: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孔子 大成至圣的先师】

  孔子在20世纪曾经遭遇两场不幸:新文化运动、批林批孔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对社会上所有人的要求,而且是先对强势的一方作要求,然后再对弱势的一方做要求。从逻辑和理论上来讲,国君首先要像个国君的样子,然后你才有资格去要求大臣们对你忠诚;父亲首先要像个父亲的样子,尽到父亲的责任,然后你才有资格要求子女孝顺你。后来这种要求变成了单向的,鲁迅概括为“吃人”。

  儒家讲究“内圣”和“外王”,内圣就是内在的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圣人;外王就是一种修养,把内心的仁德、仁爱推广到政治上,实行王道。孔子更侧重讲内圣,即贵族化的道德修养,孟子侧重讲外王,荀子也讲外王,还能接受外霸,指出王道之外还有所谓的霸道

  性情圣人

  孔子不仅可敬,更可爱。

  (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其实孔子和平常人一样,碰到他不喜欢的人和看不惯的事情,也会发火、骂人、发脾气。

  Eg 宰宇 三年治丧 白天睡觉

  樊迟 请教种菜

  冉求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是一个性情中人,而不是非常冷静理智客观,整天板着面孔的人。

  原始的儒家,孔子孟子,都非常可爱,到了汉代董仲舒还有一点倔脾气,到了宋明理学就一点都不可爱了。所以读《论语》,首先要学到的就应该是孔子快乐的一面。

  自嘲 丧家之犬

  在孔门弟子中,子夏有孔子的严肃,曾参有孔子的沉重,子路有孔子的勇敢,子贡有孔子的智慧,冉求多才多艺,但有些算计,子张才高志广,但是太自负。得孔子快乐精髓的,只有两个人,曾皙和颜回

  由凡入圣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孔子内心的寂寞,一个人境界越高就越寂寞,曲高和寡。

  孔子先由凡入圣,然后又由圣入凡。否定之否定,完成了这个过程,才是最终的进步。孔子达到了最高境界,但同时又在凡人的境界里,和常人达成一片。所以孔子是圣人,也是凡人,他让人敬,也让人亲,让人尊重、景仰,也让人热爱。

  儒家的“内圣”仅仅是一种内在修养,按照孟子的说法,儒家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推恩的方式,把自己的内在的仁德修养与仁爱之情推广到社会上去,体现在国家的政治和政策上,然后让人民享受到仁政所带来的好处,即“外王”。(eg:修身是内圣,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王)

  孔子主动地屈服于体制,向体制表示了他的忠诚,所以他不是一个革命者,他从没有反抗过,他甚至有意识地想让自己成为体制中的一个分子,然后改造和改良这个体制,让苛政变成仁政。

  (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里包含了两个内容,从心所欲是自由意志,矩是外在的体制和约束。孔子从“十五而志于学”到逝世,就是个人的自由意志向体制的一种妥协。他一直在磨砺自己,克服欲望,到了70岁,他已经不需要有意识地克服自己了。虽然从心所欲,但是不逾矩;虽然不逾矩,但仍然是从心所欲的。这句话表明孔子通过自身的修养,最终使自己的个人意志和社会的体制完全和谐。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很伟大崇高的精神,所有古典悲剧里的伟大人物,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人物,就是因为他们的人性非常高贵,能够“知其不可而为之”。当一个人作一个理智和功利的判断时,当他明知道一件事情没有好结果的时候,普通人肯定会弃之而去。只有伟大的人格才能做到只追求努力,不追求成功,甚至他知道最后必定是要失败的,但是仍然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成功,仅仅是为了证明人是伟大的,人是不愿意向命运屈服的。所有伟大的民族都有这样的精神,一个绝对功利的民族是没有出息的。

  (庄子:知其不可而安之若命)儒家和道家分别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两种不同的精神,儒家显示出人类面对命运时的勇气,而道家则显示出人类面对命运时的智慧。不同的选择都有价值,恰好可以体现出人性丰富的一面。

  (君子固穷)对于君子而言,道德带来的好处不是让人畅通无阻,它的好处是,当人走投无路的时候,仍然可以不堕落。道德不能保证我们命运挫折,他唯一的好处就是让我们在遭受挫折的时候不堕落。

  辟人之士 辟世之士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圣人决不仅仅是追求自己一己的道德修养,他要救世。看到苦难,他有仁慈心,看到丑恶,他有杀伐心,这就是圣人。中国虽然没有宗教,但是有孔子,他广大的慈悲,和释迦牟尼、穆罕默德一样。

  (不仕无义)仕不是简单地出来做官。一个知识分子,仅仅坐在家里做所谓的纯学问,是不符合道义的。知识分子必须参与公共事务,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孔子在政治上可能是失败的,但是他“施于有政”,最终成了万世师表。孔子告诉我们,好的政治是仁义的政治,人民有革命的权利,有起诉这个世代的根据,有反抗暴政的理由。

  【墨子 挑战帝国的剑侠】

  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非常大,被称为显学,但到汉代以后,几乎失传。直到清代以后,学术界开始重视。(孟子骂墨子“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恰恰说明墨子在那个时代影响太大了。)

  “以自苦为极”,非常有吃苦精神和宗教式的自我牺牲精神。(梁启超,墨子的思想和境界,简直可以和释迦牟尼相比 古今中外哲人中,同情心之厚,义务观念之强,牺牲精神之富,基督而外,墨子而已)

  墨家学派非常讲究正义,倚仗自己的道义,反抗压迫和国家机器

  “墨子之门多勇士,孔子之门多君子”

  其他学派只有学问上的传承,老师带学生,只有学问上的联系,没有组织上的联系。但是墨家学派有严密的组织架构和严格的制度。组织里最高的首领叫“巨子”,双重身份,既是老师,也是首领。

  墨家学派组织严密,有宗教的特征。

  《公输》侠客精神 天下不义的事情都和我有关,天下不道德的事情我都要管

  任侠 (士损己而益所为,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

  墨子反对一切主动的战争,所以叫“非攻”,而不叫“非战”。他反对进攻而不是战争。

  在《墨子》传下来的53篇著作里,有11篇讲军事。

  “善守御”

  比较;

  《孙子兵法》里谈战争,往往是从哲学和政治的角度来谈,能认识到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手段和延伸,所以孙子能成为一个大军事家。

  墨子是从纯技术角度来看问题,更像一个兵工厂的技术人员。

  孔子反对战争,避而不谈。从政治角度来考虑战争,如果是天子发动的战争就是正当的战争。

  墨子反对进攻,讲究以战反战,以守反攻。把战争作为一个道德事件来考虑。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里,最讲究思想的标准,最严格地按照逻辑的方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与他人辩论的就是墨子。(在先秦最善辩的,名声最大的,可以说是孟子,但他也是最不讲道理的。他经常偷换概念,挖一个陷阱让别人跳进去,但从逻辑上推敲往往都是错的。)

  墨子在辩论中非常讲究逻辑的严密性,是逻辑学的大师。(三表法 言必有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墨子眼里无周王

  孔子讲“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墨子肯定会说“自天出”,少了一个字,实际上少了政治里面最高的一环,删掉了一个政治实体(周天子)和一个王朝(周王朝)。

  亲戚(男方叫亲,内亲;女方叫戚,外戚)

  【孟子 指画天下的先知】

  大时代 大人格 大丈夫

  那个时代,几乎没有知识分子被杀,只有韩非死于同学之间的嫉妒。没有一个知识分子因为思想罪被杀,因为思想与国君不符合不统一而被杀、被逮捕、被囚禁、被流放。(残忍与宽容并存)一个乱世,但又是知识分子最充分、最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的时代。

  孟子的主要活动在齐国,齐宣王创办稷下学宫,孟子的主要工作就是没事把齐王叫来教训教训,你该这样,不该那样。齐宣王经常被他骂得非常难堪,但他仍然能够容忍,给他很好的待遇。而孟子还稍微有点不高兴就扬言不干了。

  孟子的思想在专制时代不可能出现。

  有人问孟子有什么优点?他自认有两个——吾知言、吾善养浩然之气

  知言就是了解天下所有的言论和学派思想,并能判断出哪些地方是有道理的,哪些地方是错误的。

  浩然之气就是正气。

  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自己的自由,如果自身的自由没有了,思想就不会自由,观点就不会独立,只能依附于某个集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对塑造中国民族的民族性格有两方面的贡献,一是建立中华民族的道德基础,二是建立了中华帝国的政治理论。

  孔子以自己的伟大人格和个人了不起的修行达到了高尚的境界,但是孔子并没有对道德基础进行具体的论证,普及的工作是靠孟子完成的。

  先秦时期,关于人性的观点有四种:

  孟子 人性善

  荀子 人性恶

  告子 人性没有善恶,善恶是后天的结果

  人的本性是不同的

  前三种观点都认为人的本性是相同的,也就是承认人与人是平等的

  仁和义其实是有区别的,孔子主要讲仁,即内心的修养、一种贵族化的很高的道德修养,大多数人达不到这种境界;孟子主要讲义,即所做的事情,适合不适合,该做不该做。

  (仁者,人心也;义者,人路也)

  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如果用仁来判断,就要追溯到这个人的内心,如果是出于真心想做好事,就是仁。从孟子的角度来说,不管你怎么想的,只要做了好事,就是好人。

  仁评价人的内心,义评价人的行为。

  先秦诸子里,文章最好的就两个人,庄子证明了天道的伟大,孟子证明了人性的尊严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儒道互补。老子和庄子证明了天道的伟大、高邈难测,让人生出一种敬畏之心;而孔子和孟子则证明了人性的伟大、高贵,让人有自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完善,可以成为像尧舜这样的圣人。

  苏轼说,先秦诸子的文章是黄钟大吕,后来人写的文章是秋蝉时鸣。因为先秦诸子堂堂正正、有正气、正义和立场,有价值坚持,敢于和统治阶级争是非,讲道理。

  【庄子 守望月亮的孤树】

  身处乱世——仁义失尽

  庄周很像一种人生境界,当人的思想能真正和道融合在一起,人生道路就是康庄大道,周行不殆,故而称之为庄周。

  (鲁迅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应《申报》的要求,推荐一些必读书目,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读和少读中国书”,但千万不要以为鲁迅自己不读中国书,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太熟悉了,他才有资格这么讲。)

  庄子身处的那个时代,列国以攻伐为上,治国以能攻强国为高,朋友道绝,天伦恩尽

  庄子和诸子的区别:乡野饿夫,安贫乐道;独居江湖,傲立诸子

  先秦诸子大多抱着一副救世心肠,他们认为只要不懈地努力去推广道义,这个世界还是有救的,而庄子对这个世界有救失去了信心。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其他人是“穷而不贫”,庄子是“贫而不穷”。

  贫也,非惫也。(我是贫困,不是落魄,我有精神人格境界,谁说我落魄呢?)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刘熙载:有路可走,卒归于无路可走,屈子是也;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庄子是也。

  孟子“正”,庄子“大”

  孟子正派,坚持原则,绝不妥协,往往不够包容,所以他喜欢跟人辩论,而且辩论时一定要压倒对方

  庄子很大,能包容万物,眼界胸襟大。庄周梦蝶,“物化”,万物通融没有界限,世界没有隔阂,这就是庄子的大,这种大,古今中外,只有庄子拥有。

  老子强调“无之用”,庄子将其形象化,把哲学变成了人生哲学。

  庄子实际上深刻地认识到了一点:生命自身并没有给别人使用的义务。他认为个体的价值高于群体的价值,个人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为群体作出牺牲。自然万物有它自己的生命历程,并不是生来为别人所用的。

  在庄子的时代,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选择自己的行为自由。人总是被命运拨弄着,被统治阶级逼迫着去做事情,所以人越有才,越有用,就越不能摆脱被使用的悲剧性命运。

  人类所有的人共同的共性叫做道,每个人不同的个性叫做德,庄子讲的“乘道德而浮游”,就是说要适应自然万物社会运行的规律,同时还要保全自己个性的特征,从而达到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

  《逍遥游》的核心词是“无待”,有待——无待(待无)——待道

  绝对的自由只有在“无”的地方,人本身就是“有”,所以只能追求有限的自由

  讲究养生、存身,保护个体不受侵犯,让个体能够按照自然的生命历程自由地发展,这是庄子哲学里最重要的价值。孔子孟子把社会规范搞得很明白,但是他们对个体、个性和自我追求是忽视的。

  人生有四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有用有才,第二个无用无才,第三个才与不才之间,第四个“乘道德而浮游”

  真正的大智慧不是压缩个人,而是改造社会,不是把个体压缩得没有什么厚度,而是把社会的自由空间撑大

  关于自由,自由就是“由自”,由自己,不受外力所迫;自由永远是人的自由;自由永远是个人自由;一切他人的自由是我们自己自由的前提。

  道德和自由,这是人类生存的两大基石,被孟子和庄子论述得如此完美

  人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是有限的,但是世界、宇宙和社会的问题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东西去自以为是地判断无限的,就会变成可笑的行为。

  庄子嘲笑的不是小,而是“小之用”,是“用小”。庄子肯定的不是大,而是“大之用”,是“用大”。所以庄子没有“小大之辩”,而是“小大用之辩”。

  一曲之士 得到了部分真理,又拘泥于自己的所得而不能够认识真理的全部,不能认识到世界的丰富性和宇宙的无穷性。

  庄子的思想可以这样理解:意识到世界的无限性和自身的局限性,知道真理并不一定在自己这一边,承认别人也有可能是真理的一部分,然后给异端思想和持异端思想的人以宽容和尊敬。

  每一个个体都是自足的,自然是有局限的,所以个体本身有权利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同时也没有任何个体可以代替别人去思想

  孔子:君子不重则不威。

  但庄子就是不庄重的,是放达的、自由的、随便的。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孔子这样的人告诉人们做人做事要有规矩,社会才能运行;同时也少不了像庄子这样的人告诉大家要学会放松,要有自由的心态,社会因而才有创造力,才能发展。

  (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用生活让人劳作,用年老让人休息,用死亡让人安息。所以死亡不是一个惩罚,而是对人们的奖赏。这是庄子对大地所唱出来的赞歌。

  孟子有激情,但不够超脱。他有极强的是非观,动不动就要和别人辩论,别人不听他的,他就很生气,骂别人是禽兽,孟子很正,但不够大。孟子眼热心也热。只要出现不正常的现象,都会引起他道德上的痛苦,进而激起他道德上的义愤。

  而来自眼冷心也冷,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他愤怒了,他什么都看透了,最后弃世而去。

  庄子眼是冷的,心肠是热的。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这一股热肠把他挂住了,他对世界万物还是有爱的。

  薪尽火传,不知其尽。对哲学和智慧的爱,是我们内心的原始冲动,只要这份爱在,人类就还有希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