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尔马修道院》读后感1000字
《帕尔马修道院》是一本由司汤达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帕尔马修道院》精选点评:
●故事是吸引人的 反应很多当时
●法国人可以为了钱复仇,但是转瞬即忘 意大利人从来只为爱复仇,却深深记着一辈子
●法布利斯一直在跑路。从滑铁卢开始他就为自己的一时冲动和轻浮的天性付出代价,一次一次隐姓埋名躲避宪兵,一次一次靠着爱他的姑妈逃脱险境,读的过程中甚至在想,失去深爱丈夫的伯爵夫人是否把下半辈子活着的意义都给了侄子,她的爱是复杂的,甚至是不道德的,但同时也是纯粹的,不求回报。法布利斯、吉娜、克莱莉娅甚至莫斯卡伯爵他们对于爱情高于自己、高于生死的的人生观看着又亲近又遥远。帕尔马那个小小的宫廷一帮人为政治斗得你死我活,法布利斯若不是因为姑妈他早就在拿破仑失势后就入狱了,但也正是因为姑妈处在权力漩涡中心,他才会被关进塔楼,被死亡威胁,他的爱情是空中楼阁,成就他的只有吉娜无限的爱。老实说这本书的政治比爱情有趣,吉娜比法布利斯更吸引人。喜欢最后一章结局的仓促,炽热的爱情已成冷灰,尘归尘,土归土。
●“一个贵族不能做律师也不能做医生”...紫袜子..结局比较不幸。对爱情故事本身没有太多兴趣,想了解的是何谓贵族精神,贵族生活..小公国的宫廷、教会各种...
●虎头蛇尾 可惜了
●最后两章是开火车的节奏么我凑
●这算是个被异性宠坏了的男孩/男人的故事吧?有的人确实天生讨人喜欢,但却惹人伤心。直到遇到个让他也能伤心的人儿的时候,他才长大。 感觉司汤达写的男性都多多少少有点这样的少年感。让人愁他什么时候能懂事呢。 开头读进去有点难,中间看得挺顺畅。但这结尾不太好,有点被敷衍过去了的感觉。 看了译后记,自己理解得还是有点偏。还有,这居然是那么短时间内一气呵成的作品!~
●如布鲁姆所言,吉娜是司汤达塑造的最成功的角色。
●前面的铺垫太长了,全是关于历史战争的描写,几乎占了一半篇幅,后半才稍微渐入佳境,不过结尾也太草率了,真的感觉不及《红与黑》的一半
●少数人获得幸福
《帕尔马修道院》读后感(一):评论《帕尔马修道院》
司汤达的书我总共看了两本,第一本是赫赫有名的《红与黑》,第二本就是这本《帕尔马修道院》。这两本书我都觉得不太好看。写的故事像流水账,无法感动我的心灵,里面描写的爱情,也没觉出它们的伟大。《帕尔马修道院》里面法布里斯的姑母凭着自己的美貌、金钱与任性,将帕尔马这个君主小朝廷搅的乱七八糟,她还恣意玩弄着别人的命运,比如:侄儿子法布里斯、克莱利亚、莫斯卡伯爵,还有那个为她着迷,不惜抛妻弃子、不惜失去生命,为了她去毒死亲王的诗人。这个姑母很可怕,她畸形地爱着她的侄儿子,想尽一切办法阻止法布里斯与克莱利亚的结合。克莱利亚徒有美貌,但是蠢得可以,把人世间的事情无法看透,她被宗教牢牢地束缚住,葬送了自己与法布里斯的幸福。个人评分3.5分
《帕尔马修道院》读后感(二):隔膜,勇爱
看这书我感到隔膜,大概因为我对那段历史缺乏必要的了解。众所周知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终于战胜了专制的君主主义这是历史的进步,虽然作者对于这些自由主义分子表现出了明显好感,但是以我现在的观点来看,仍不明白躲在这勇猛正直的资产阶级后面的阴谋、金钱、自妄,有什么值得欣赏的地方。对爱情呢,照样是风流少年悬崖勒马立地成佛的故事,里面不乏真诚和痛苦,但这种贵族式的爱情,离我等草民实在过于遥远,以至于我不得不对它感到隔膜。最打动我的是法布里斯和小女孩在监狱里传情达意的场景,奇怪的是,那时候的法布里斯不是贵族,是一名阶下囚而已。作者脱下了他华丽的衣服,我才看见平易近人的纯洁。
总的来说,此书还没有达到普遍性作品的那种程度,逊于《红与黑》,不明白帕慕克为啥那么喜欢它,也许帕慕克也有贵族情结。另外,我对于司汤达的英雄主义情结本身是欣赏的,不过要是成为了自恋,就不大能够接受了。
《帕尔马修道院》读后感(三):to the happy few
这本书号称是司汤达活着的时候评价最高的书,因为巴尔扎克对它的评价很高,书的名字来自法布利斯最后隐居的修道院。相比《红与黑》,这本书前面几章侧面描写了滑铁卢战役的过程,正文以贵族的视角来展现了帕尔马小宫廷君主党和自由党之间的政治斗争,而造成了法布利斯的一段不幸又幸运的经历。
法布利斯作为一个有志青年(崇拜拿破仑),遭到打击(滑铁卢战役失败),意志消沉,又发现自己爱上姑姑,转而游戏人间,频繁换爱人,直到被抓到监狱才真正爱上了克莱莉娅,以至于为了天天能见到克莱莉娅都不想逃狱的地步。
莫斯卡伯爵夫人的魅力大得所有男人都为之倾倒,两代帕尔马亲王都想占有她,小亲王甚至想让她做首相,她在每次法布利斯遇到危机时都能迅速冷静下来思考解决办法,而正是她这种性格和美貌吸引了所有男人。
所有男人都爱莫斯卡伯爵夫人,莫斯卡伯爵夫人心里只有法布利斯,法布利斯心里只有克莱莉娅,克莱莉娅发了一个永远不看见法布利斯的愿心。法布利斯屡遭牢狱之灾,莫斯卡伯爵夫人屡次运用自己的人脉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来解救心里只有克莱莉娅的法布利斯。如果把莫斯卡伯爵夫人当作主角,这很像是个宫斗玛丽苏虐恋文。
这些人对于爱情看待的如此之重,甚至比生命还重要,以至于一个接一个的死去。
to the happy few.
《帕尔马修道院》读后感(四):波西米亚狂想曲
...好像自己坐了飞车那样,最后在列车完全停了之后心跳才加速到最高那样。说也真是巧,今天在听 滚石100首经典英文歌的时候,偶然点到了 queen的经典歌曲《Bohemian Rhapsody》,今天才真正感受到了它的震撼。一边听着一边不由自主想到书里的情节。
在某种程度上我发现自己有些方面跟主角确切的说跟作者很像。Mama, just killed a man,
ut a gun against his head,
ulled my trigger, now he's dead,
Mama, life had just begun,
ut now I've gone and thrown it all away -
Mama, ooo,
Didn't mean to make you cry -
If I'm not back again this time tomorrow -
Carry on, carry on, as if nothing really matters -
Too late, my time has come,
ends shivers down my spine,
ody's aching all the time,
Goodbye everybody - I've got to go -
Gotta leave you all behind and face the truth -
Mama, ooo -
I don't want to die,
I sometimes wish I'd never been born at all -
....
《帕尔马修道院》读后感(五):司汤达的世界——帕尔马
当小说家写作时,它们的头脑中有时会出现一个完全不存在或罕为人知的世界,他们会在这片围场里创造出反应自己精神思想的产物,而不会去顾及真实社会上的一些琐事。这一看法有理有据。单拿巴尔扎克来说,他是一位有着罕见的天才的人,他在有生之年写下的 著作最后汇集成一个残缺但意义深远的社会。他笔下的世界无疑盛产思想,但更加精通于储藏在众多的人物。在他忙于丰盈想象中的领地的同时,他真实存在的事务却由他可怜的亲戚照管,他得这样潜心于写作,才能写出名著。
在像巴尔扎克一样有作为的小说家中,有一个人,他纠合自己的经历和思想,砌造出来一个又一个美丽的世界。在这其中,有一个风景独特、神秘迷人的世界,它叫帕尔马。
我读司汤达的《帕尔马修道院》一书时,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在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中所描写的城镇——马孔多。有关这一引人遐想的地域的描写我忘却了许多,但我还记得阅读那本书时生发的感情,我如今又体会到了那种感情:既心灰意冷,又热情澎湃。心灰意冷,是因为书中的故事离我的现实生活太远,热情澎湃,是因为书中的情节振奋人心。
在帕尔马这一个由于极端君主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之间的斗争而硝烟四起的国度里,上文所述的感情在我心中复活了。对帕尔马的描写让我感觉到,帕尔马仿佛早已与意大利“脱节”,我想着可能是由于意大利王室过早地在它属下的市镇封王定上,从而导致地方上隔离的专制,城镇之间的敌意把一个国家扯得支离破碎。
正是这种极端的“与外人间隔”的情况使帕尔马和马孔多一样迷雾环绕,令人捉摸不透。不过,帕尔马的怪癖并不影响整个作品的质量,“小说出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认为本书的情节描写快慢相结合,详略得当,不致于让读者跟不上节奏,或者对情节生厌,再配合着作者诙谐的文笔,相得益彰,赏心悦目。
对于帕尔马,我已不想再多写些什么。据我了解,它离生活的遥远所产生的不足,均由精彩的情节补缀,就像很难为人理解的马孔多由神奇有趣的故事情节润色一样。总之,这一个司汤达式的美丽世界,是有待深入研究的。我在这里写下的拙劣言论,是不足称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