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原人》读后感锦集
《新原人》是一本由冯友兰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原人》精选点评:
●划分人的四种境界,用儒释道、康德、边沁、黑格尔、斯宾诺莎作注,岂止六经?
●四星半,11年2月2-6日
●尽伦尽职
●此书才是接续《新理学》而作,继续讨论哲学问题者。若说新理学中没有心的位置,那么应该说那是因为冯先生把心的问题放在本书来解决了。本书对唯心论的评论虽简短但却击中了要害,但也正因为其简短、不够细致,所以最终还是缺乏说服力的。所以某仍以为不如用唯识论来调和唯心论和实在论。另外,从本书这个主题来看,四境界论其实是唯心论内容在冯氏哲学的变种。
●此书值得一生中反复读!
●关于人生的境界.
●所谓“四重境界”或可视作冯氏所理解的哲学史。真羡慕这种能够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学养与能力。ps腰封真美,据说这套精选集的美编曾至鄙局传授经验。
●经过金岳霖与汤用彤的洗礼,冯友兰在昆明郊外龙泉镇似乎又重新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觉解,重启其天地境界之说。带着对贞元前三元的自限,芝生再继新理学以六经注我。觉者自觉,解者了解,自我意识与辩证外化认识的内外之和合,不亦曲折乎?理一分殊,如众明灯,各遍似一,参乎机缘。君子之道费而隐。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中间底大全分别,道家看得很清楚而儒家不清楚。自然境界、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的反身其诚,儒家看得比较清楚。至于自然境界与天地境界底浑沌分别,道家却也有搞不清楚。至于其他诸家则更为浑沌与实用理性之流俗。佛家与道教讲方内方外,后者不过神秘于功利,而前者惜大神秘主义。不可思议与不可了解之大全者,三才之人亦以大言大体之思议觉解乃可入乎天地而化为同一。然则知天事天以至于吾与点也之乐天可欲也,同天其果可欲耶?善美为中道
●十年后再读这本书肯定是另一番感受了
●知易行难。
《新原人》读后感(一):人生升级指南——浮光掠影说贞元四
前两本显得更闲散,新原人又回归了较系统的哲学体系,冯友兰先生自己说这本是紧跟新理学的。全书的核心,在于提出了人生的四重境界说,即自然,功利,道德,天地。而这四重境界之区分标准,则在于全文开头所讨论的“觉解程度”
《新原人》读后感(二):竟然看完了
在图书馆偶然翻到的这本书,当时看了第一句就被吸引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迫不及待地看下去,把书借出,之后差不多一天十页的看,中间有间隔。写的太好了,虽然看到一些地方有不同意的,有些地方也过于繁琐,但这是一本好书,开阔了我的眼界。
《新原人》读后感(三):很有启发性的一本书
值得一读再读。
是开拓眼界的一本好书。
——尽管冯友兰做的基本上是梳理性的工作。
现在已经把书买了下来,准备再看一次。
感觉有些地方讲得还不够透彻,不到位。剩下的,得靠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了……
《新原人》读后感(四):质疑人生时就读读书吧!
每当心情不好时,我就会质疑人生的意义。每当质疑人生的意义时,我就会读一本书。那一天很晚很晚的时候,心情糟透了,止不住的怒气往外冒,像一只炸了毛的猫。我又在想,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于是,我的悲观主义情节又开始占据我的脑瓜。
在黑暗中,我抱着ipad,在百度网盘里搜索《新原人》。不知什么原因,我突然想起了冯友兰这本哲学书。曾经在大三、四最迷茫纠结的时候,我认真地拿起来看过,却只看了前面一点点。在这大好的愤怒黑夜,与其浪费时间,不如给自己一个时机开窍吧!曾经读过的地方,又一次加深了印象。我们说一件事有意义,也许是说它具有什么性质,也许它可能达到的目的、它可能引起的后果,也许是它与别的事物的关系。一件事的性质是它本身就有的,它可能达到的目的、引起的后果,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些可能也是原有。但一件事的意义,则是对于它有了解的人而后有的,离开了对它有了解的人,事便只有性质等,却没有意义。所以,一件事的意义生于人对它的了解。人生亦然……但每个人的了解不同,深度、广度、宽度不同,所以人生对于他们有不同的意义。所以多读书,多去了解人生吧!
突然想起了《小王子》,B612星球上他亲手摘的玫瑰和地球上千千万万只玫瑰都不一样,她对于小王子的意义非同一般,因为他了解她,他浇灌她,他为她捉毛毛虫,他听她的闹骚……但他却可能误解她,他只读了她的话,没了解到她话语背后娇嫩的心。所以,在人生中,也许我们也会误读,因为我们看不清,我们了解不透,我们看不全……
前几天朋友写的读书笔记说到“名”,说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怦然心动》里谈到过)。最近也突然明了一些事情,关于世界的样子。由于人本身感官的限制,我们只能看到二维世界,而大脑会帮我们构建三维世界,但它真正的样子我们不一定能知道……比如,你看这是一个“点“,他看是一条“线”,她看是一支“笔”,再“看”还能是由“长变短”。这一切都没错,都是它的一部分。分别是二维、三维和时间。也许还有,我就不知道了……那么我们再推一下,关于对事物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都只能看到从自己的眼光出发看到的样子。你想过么?你所见的,你笃定地说着你的观点,也许也仅仅只是这个事件的一部分,你看不到它的真相,因为你逃脱不了你自身的桎梏。所以所谓的对错好坏也许都是一时的,在时间的长河里,这些都会变化……多包容吧,多开放心态,多去接纳,多读书,多做好事吧!
关于人生的意义,我还是不知道,因为我正在了解它的路上……
《新原人》读后感(五):反思之乐
一日,朋友说最近对一事比较纳闷:一旧日同窗,为了拉点小生意好“供养”大房子,闹得周边一圈鸡飞狗跳。她想不通从前那么蕙质兰心的一个人,缘何至此?我说我也纳闷好久啦,瞧瞧祖父母辈活得那叫一个从容,父母辈那叫一个坦荡荡,我辈怎么就一副仓皇狼狈相?只会大呼,这世上再没有一个不抱怨的人啦!
近日读了冯友兰的《新原人》,不禁豁然开朗!倒不是老先生把我说明白了,而是借他的见解,我自己似有所悟。这本书简而言之提出了人生有四境界: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先生以为自然、功利境界不必用心即可有,但若要到达更高境界,就惟有靠自我了悟一途。对万事万物加深觉解,如此人生才可别具意义,也就天高海阔任逍遥了。
依我的浅见,祖父母辈是在天地境界里。打个比方,他们是虽穷至日日吃冬瓜,却照唤“大块大块,吃痛快咯”,一如眼前放着大碗酒、大块肉,浑然忘我,有自得意。父母辈是在道德境界里,虽穷至偶尔吃冬瓜,但邻人更有冬瓜都吃不上的,分其一点。为人所当为,无所计较。小孩子呢,只要冬瓜在桌,管它,只管吃之,是在自然境界里。此三者,各有所乐,自得其乐。独独我辈,不容桌上有冬瓜,非惦记着人家碗里的肉不可,是居于功利境界。得之也忧,失之也忧,患得患失,总没有消停的时候。即使有乐,恐怕也不过皮笑肉不笑而已。
但话又说回来,老一辈有这样的境界似也不是有意修养来的,更不是“人老精,鬼老灵”之故。若论各样条件之先进、学识之易得,我辈自优于前辈,但境界为何偏偏反不如了?思来想去,惟有冯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的一段话解得通,“在思想的时候,人们常常受到生活环境的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他就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因而他的哲学也就有特定的强调之处和省略之处,这些就构成这个哲学的特色。”如是,环境不同,个人的哲学也不尽相同,境界自然不同。
祖父母辈多居于乡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直接感应到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个人。我常听祖母说,有一条虫就有一张叶,这正是天地之见。劳作之后坐在田埂上吹风,也是祖母之大乐,竟至忘近身之忧。此境界与曾点之“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如出一辙,已臻化境。
父母辈就没什么泥土味了,但大家庭还在,旧俗节庆未改。圈子小,生活安然,邻里相亲。人人都看着你怎么行事,所以最讲安分守己、光明磊落,所谓“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也不惊”。小心恭敬的样子,惟恐声音大了吵了隔壁。因而父母最自豪的事情莫过于:你到处打听打听,我的名声如何!克尽己任,过得了自己,过得了别人而已。
到了我辈,石屎森林住着,彩虹、萤火虫甚至于蚱蜢都难得一见,要顿悟到天地那上头去,真有点奇哉怪也。单门独户,又多为一枝独出,朋友可以虚拟谓之网友,恋爱可以虚拟谓之网恋。说是地球成一村,可举头三尺,掘地三尺,似无处不在的只有一个“我”。吃亏的事别找我,不占便宜就算很有道德了,如此想来岂非合情合理?要真正放下自己,以求人生的进境,谈何容易?
至于现在,虽有乡间而不似乡间,虽有小城而不似小城,大拆大建,老老少少统统掉落到功利境界里,又另当别论。
冯先生之强调个人了悟以得天地之至乐,固然不错,但他似乎忽略了特定的环境所起的正面或负面的作用。鱼儿对水有觉解,说得上是日子有功,自然而然。但要蚯蚓也产生近似的觉解,只怕有点妙想天开。并且,蚯蚓也不会以鱼之乐为乐,因为它根本见不到这种乐。我辈的可笑是注定的了,只是有人连这种可笑的觉解也没有。
掩卷沉思,更高的乐未有,但也有一种乐。一如该书出版社之名,生活、读书、新知,反思自己有所新知,亦不失为一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