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影评大全
《偶像》是一部由王大维执导,布衣乐队 / 梅卡德尔乐队 / 何教授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偶像》精选点评:
●不变,不累,不服,偶像从哪里来?不好意思,我本布衣!
●四分给的是顽强不息的天朝摇滚,就拍摄手法和剪辑来说,零分
●以前只是喜欢《羊肉面》《我爱你亲爱的姑娘》《三峰》等,不过这次被圈粉了。
●就算是宣传片也要支持一下,好音乐死的太快了,这种片子是让它续命的一种方式,意义大于形式。
●牛逼!
●只看了我偶像何教授那集,制作一般,但喜欢何教授,就是很喜欢
●现在说到独立音乐人,好像都觉得挺有才的,怎么到处都是独立音乐人。
●这是纪录片?宣传片儿好吧!
●一直看到最后一分钟,从来没有这么认真的看过一部纪录片,全程无槽点。里面是满满的对于那个年代的摇滚音乐的回忆,真正执着的人才是传奇,能影响别人的人就是偶像!
●想要成为却并未成为的自己
《偶像》影评(一):偶像,信仰的假象(闫峰/文)
第一次听到布衣乐队,是那首《我爱你,亲爱的姑娘》。
本以为主唱会是一个戴圆框眼镜、黑色毛线帽子,浑圆肚腩上穿印着图案黑色短袖的肥硕的大叔,在镭射灯下扭动身姿的形象。
第一次见到布衣乐队,是透过网络的Live音乐频道,在保利剧院上演的一场音乐会里,直观地将主唱的形象对号入座,不禁讶异,他如此之朴素。
前几天,在纪录片《偶像》的银川点映场里,我完整地看完了吴宁越的音乐旅程,比以往采访来的更详细和真切。不禁让我联想,偶像本身会不会就是一个伪命题?
我坦言,我已经很久不听歌了。说得再具体些,是我已经很久不听新歌了,我没有办法接受环境突然的改变,也没心情去适应一夜之间被传遍大江南北,不出半年就销声匿迹的网红歌曲。有时候,路过街边放音乐的商店,也会不自觉的加快脚步,克制自己不要被传染,在几秒钟后嘴里就开始哼哼那些魔性的旋律。
对于音乐,我不能中庸,就像法律一样,音乐的世界同样也有秩序评判。我可以保持主观的理性,去给我自己一个标准,去评判好坏高低。事实看起来,今天的中国音乐市场,偶像繁多,歌手很少。遍地会唱歌的人,到处想出名的脸,鱼目混杂的歌单背后,许许多多人都重复在说一句话:“我爱音乐。”
是的,想必世界上极少数的人才会反感音乐,这句话的重量已经越发显得微不足道了。
布衣存在我播放器里,播放频率最多次数的歌,是那首曼妙隽永的《三峰》,在我心里,这才是音乐。是心和心的关联,而不是为了炫耀和包装的道具。
我们往往原意把对自己精神和信仰有启发的人,称之为偶像,几近于神的待遇。然而在今天,人人疑问甚至争辩除却宗教之外,信仰究竟包含什么?事实证明,没有多少智者,可以给出确切的答案,多数人在愚昧和困顿中踟蹰,见庙避雨罢了。仿佛信仰,成为一句空喊的口号,让人们摸不着头脑,渐渐与之别离。而偶像,在当今已化身为信仰的假象,人们为了信而信,认为信了偶像就有信仰,令人不禁唏嘘。
其实,对于这部纪录片所想表达和传递的精神,我是认同和能够感知到的,充满力量,充满挣扎,充满对立。而在标语“这不是你定义过的偶像”发出后,我的直觉感应出难免显得有些悖论之疑。
明白的人会知道,谁也不能去定义偶像。
我们要看到的是更深处根源的问题,偶像需要重新被定义吗?并不需要,也毫无意义,因为,存在即合理。而我们要去探讨和正视的是,偶像的高低大小,法术神通,是否能成为精神的寄托和力量的来源,一个假的介质能给出人一个真实的方向,这算得上功德无量。显然那些短暂的“止咳药”类的音乐,最多能达到安抚皮肤瘙痒,治愈阵痛的作用。而真正是内科秘方,药到病除的,恐怕每个人所附有的焦虑和病痛不同,需要的精神理疗各不相同,。可无外乎,心病难治,精诚所至,方可金石为开,音乐就是心和血液的一种意象流动,真药假药,尚看疗效。
我有时候会替独立音乐感到庆幸,庆幸他们不是那么红火,他们得到的不是过分的虚荣,外在的条件能够促使他们更深刻的反思与觉醒,观察现实,总结自我,摸索方向,从而才让听者有感同身受的满足。我也始终相信,喜欢假象的人不会不清楚假象的空洞,而只是他们还没有看到过真实的力量,有谁不热爱真实呢?
我挺佩服纪录片里吴宁越的韧劲儿,虽然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绝对的清醒。但至少能看到的是,他对自己是一个明白的人,自己的生活也过得明白,热爱也折腾的明白,遵从了自己的心愿,真实的存在,管他三峰四峰五六峰,亲爱的姑娘爱不爱自己,尽量不被假象蒙蔽,真实才令人痛快,目光所及,内心笃定的路途,就是好风景。
至于偶像,本身就是一场假象。
偶尔像人,像只人偶。
然而,信仰的问题。
该由真实,向你解答。
《偶像》影评(二):这是布衣乐队,这是吴老三(丫头de北漂日记)
“我是丫头
摇滚小白
现在
我想去听布衣乐队的现场
而且
有点喜欢吴老三”
以上,如果大出品人看到了
请知晓,这是我看《偶像》第一集后,发自内心的评价。
(后记附上创作过程,碎碎念,请耐心看完)
《偶像》系列第一集“我本布衣”,1小时34分钟41秒
我分三次看完,看了1.5遍
承包了五次鼻酸,两次流泪,还有三次笑点和152张截屏
更多的时候,是在感慨
时空切换下的布衣乐队,23年坚持的摇滚
原来不是我常规认知中的那种“愤世嫉俗”
更多的是一种“沧桑的单纯”
而吴宁越,我觉得他可爱
(不想过多的描述纪录片中的细节,就像某好友所说:“看完才会有感觉,有点耐心啊”)
他是吴老三,这是布衣乐队
视频里出现吴宁越这个形象的时候,莫名感到“搞笑”,真没想到《偶像》的第一集,就给我这么大一个惊喜。
难道摇滚乐队的主唱不应该是长发、纹身和羁傲不逊的眼神吗?
为啥这个汉子,这么土,土的还那么接地气。专访里的交流沟通,每一次自述独白,话语平实,让人不会有过多的疏离感。
纪录片中,当画面切换到布衣乐队成立之初的日本之行时,年轻的吴宁越,还是土土的。用视频中的话来说,很接地气,很老百姓。原来这种气质,生在骨子里,而且只会更深刻。
(生于百姓家,为了老百姓,这就是布衣吧!)
在看《偶像》前,我认为的摇滚(可能也是大多数人认为的摇滚),是呐喊对这个世界的不满与内心的不羁,是一种释放,是小众的,地下的,非主流的,但是吴宁越用他的音乐和经历告诉我,不是的。
独特的布衣风格,不是厌世和悲鸣,而是淳朴和布衣独有的经历诉说,所以每首歌,你所听到的,是旋律之下的一种人生的境遇。
印象深刻的是,日本的演出时,布衣献上的是这首《宁夏川》,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吴宁越有些粗犷的声音,唱出来的是西北土地上特有的一种朴实,辞藻未曾华丽,却让人动心。
如果说当年的吴宁越,自带西北民风的接地气,那么现在的吴宁越,就是经历了大风大浪的那种单纯的接地气。
世事难料里的布衣乐队,经历了北漂,也看到了异于想象的艰辛和阻碍,难得的是,世事难料,世事也在人为。
我们看过很多八卦,也知道很多独立音乐人在经历了一些变故之后,或是过于世俗,或是过于独立于世。
不曾否认,物质的支持是乐队继续走下去的基础,但是,物质不是让你改变初衷的存在。音乐不会骗人,那些旋律从开始到现在,或好或坏,难能可贵的是真实。
这一点,布衣做到了,因为吴宁越的真,因为吴宁越的“顽固”,吸引了年近60依然热爱音乐的funky,吸引了睡觉时都在听着节拍器的秀光,吸引了同样热爱摇滚的日本女孩有希子。
有人说,吴宁越变了,布衣变了。吴宁越是这样回答的,成立了23年,你听过我们多少歌,你看过我们经历了什么,你怎么就说我们变了?
写这个文章的时候,我尝试着尽量多听布衣的歌,从那些成名曲,到默默无闻的现场版,也去了解布衣乐队的变化,看人来人往,看世事评价,庆幸的是,我相信我所听到的歌,从旋律到歌词,那些变化,就是不变啊!
有人问吴宁越,坚持这么久,你累吗?想要放弃吗?为什么会想要去改变?
他说玩音乐就像在恋爱,因为是真爱,不觉得累也不会腻,至于变故,我的音乐作品就像我的老婆,你不能动了,信仰不同,那就不要强迫了。
他是吴老三,他是妈妈的宝贝儿子
追梦,多美好且隐藏着巨大波折过程的词汇,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我有点庆幸,吴宁越的这个人被展示的那么丰满,没有传递给观众一种为了追梦,为了自己,不在乎身边人的思想。(不管你是谁,社会群体中的,总要有一些应有的责任感,你的梦伟大,比你梦想还要伟大的,是支持你梦想的人)
吴宁越说,自己对音乐有追求,一直未曾放弃自己对音乐坚持的底线,才有23年未曾改变的布衣乐队。
他也说,没有妈妈,就没有布衣乐队。
在家排行老三的吴宁越,跟母亲有着特殊的羁绊,小时候的经历,让吴宁越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更难割舍,更加依赖彼此。也是母亲的豁达和支持,让吴宁越当年一句我想做乐队做音乐的梦想没有掉地上。
“我后面才知道,他一天只吃两个干馒头!”
“我跟他说啊,觉得难,就回家!”
吴宁越的妈妈哽咽的时候,我的鼻子也酸了,耗着性子倔强的坚持,我愿意看到你回家,为你重新操办一切,我也愿意支持你走出家门,但是我就是不想看到我最疼爱的你,受尽外面漂泊的委屈!
追梦辛苦吗?苦啊!苦到你只能自己承受……
妈妈心疼吗?疼啊!你不在家的日子,我每一天都在倒数……
妈妈老了吗?老了啊!你就是他的药,你回来她就好了……
哪一句娓娓道来的话,不是真实的回忆呢?
你知道他是布衣乐队的主场吴宁越,他知道他是妈妈最疼爱的娃儿,任你再辉煌或落魄,你回头,都有妈妈和那个被羊肉面香气溢满的家。
《偶像》所呈现的“偶像”,真实丰满,在这个有些浮躁的世界里,平实不加过分修饰的展现了吴宁越的样子。我们所熟知的是他追求音乐,我们不知道的《偶像》告诉我们了,这就是一部纪录片,的神奇之处,光环下的真实。
我本布衣,何需过分华丽……
吴宁越是未加修饰的吴宁越,布衣乐队是未加粉饰的布衣乐队。先是常人,才是偶像。这是我看完《偶像》第一集的感受,不知道是恰好布衣传递了这样的思想出来,还是《偶像》一直会以不同的维度来展示“偶像”,这也让我对之后的每一集都充满了期待。
当然,我的碎碎念并不能道尽这一集纪录片,所以,还需要静下心来去看!
当我们把视角转一转,去看摇滚乐队去看独立音乐人时,你会发现,他们之所以小众,是因为他们所从事所热爱的事物少有人懂,他们之所以普通,是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付出更多去追梦。
独立音乐人的路真的难走,新生乐队的前途也是真的迷茫。吴宁越带着新生乐队演出,就像他所说的,希望可以让他们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让路顺畅一些。
钱?并非没有所谓!但不是决定因素。
理解和认可,真的很重要!但真的难得。
你的歌给谁听,谁会懂,主流音乐市场能否容纳你的音乐思想?
当遇上未知和信仰抉择的时候,如何遵从本心?
《偶像》不一定会给你答案,但是,当有人做这件事的时候,证明,他们需要被关注,需要被理解或者说,被正解!
你想知道偶像的力量,或许你需要先去真正的了解“真偶像”!
(附赠创作后记)
起初,是想“完成任务”,写着写着,看着看着,发现入了坑!
最近每天背着电脑,随想随写,发现控制不了字数的时候,才知道其实有感而发真的很有意思。
当然,也有焦灼的时候,超大杯咖啡几口就喝完,思绪却起不来,然后再去翻图片看视频看弹幕,没想过39个粉丝的我能为《偶像》带来怎样的一个传播效果,只是想说,这一部纪录片,“值得”!
一向很少 social 的朋友,最近总是在晒《偶像》的数据,看着播放量越来越好,才知道,所谓的小众,不是没有人关注,而是少了有心人去做有诚意的事情。
而《偶像》做到了,诚意之作,请你耐心去看!
所谓偶像,做常人想做之事,坚持常人未能完成的坚持,所为偶像,自有力量!
《偶像》影评(三):听了偶像圣诞演唱会,我发现自己还活着
布衣乐队、何教授、Naggy&Trouble、
张尕怂、冯翔、梅卡德尔乐队、耳光乐队,
每个人或乐队都能引起一阵尖叫,
每个人或乐队都是一种「偶像」。
昨夜,这些人悉数登场偶像圣诞演唱会,
共同参与了一场纯粹的独立音乐的狂欢。
这场狂欢是在北京LiveHouse疆进酒举办的
偶像圣诞演唱会,
暨中国第一部独立音乐系列纪录长片
《偶像》发布会。
现场,7个独立音乐人与乐队
连续演唱4个多小时,
送出签名海报、签名拨片等数十件礼品,
引发了一次次跳跃、尖叫与高潮。
///////////
独立音乐和流行音乐有什么区别?
「偶像」和「偶像」有什么区别?
在偶像圣诞演唱会,
我们看到了一群尚未被大众关注
但可以成为偶像的人——中国独立音乐人。
这不是我们定义过的偶像,
但致命程度没什么两样。
这些人的音乐像是他们人生的BGM,
在他们的BGM里没有人能打败他们。
在现场,我们还看到了
《偶像》的制作团队麦潮影业,
他们也是一群具有独立精神,
保持独立思考的人。
麦潮影业将用5年,用1825天,
拍摄100个独立音乐人及乐队,
用镜头纪录大量在角落中发光的
最真实、最有中国力量的音乐偶像。
///////////
人们经常会有一种无力感,
觉得大部分生活都乏味得不值一提。
也许你一直在寻找对抗乏味的方式,
那就来听独立音乐吧。
它不是帮你消磨时间,
而是给你反抗的力量。
你可能挂过科,失过恋,
你可能背过黑锅,被辞退过,
你可能哭过,甚至哭不出来过,
独立音乐人也一样,
但他们还活着,按自己的方式活着,
所以,你也可以。
///////////
有人说,听音乐现场是会上瘾的。
当鼓点和吉他咆哮,歌声穿透大脑,
现场脚下的大地在震动,
我们的身体在震动,我们的心在震动,
我们会赫然发现:原来我还没有老,
我还活着,还可以为了什么而激动不已。
这就是偶像圣诞演唱会的力量,
这就是「偶像」的力量。
现场,纪录片总导演王大维说:
我们不想定义「偶像」,
我们只是相信独立音乐人也可以被称为「偶像」。
因为他们是先去到河的另一边的人,
他们比别人多跌倒又爬起过几次,
他们比别人多一些碰撞后的伤痕。
尼采说:一旦选择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台上的音乐人与幕后的记录者
让我们重新相信:
我们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活着。
《偶像》这部纪录片想必也会有这种能量。
///////////
或许有人没听过音乐现场,
甚至没听过独立音乐,
但并不会感觉独立音乐人很遥远,
因为他们和我们有一样的生活,
有一样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
所以,你能从独立音乐人的歌声中,
听到他们如何出发,如何前行。
所以,你或许能从中
找到让自己迈出第一步的勇气。
听完这场演唱会,
我们已经开始期待纪录片《偶像》。
希望你能看看这部片子,
看看那些活法不同的人,
希望你能从中获得力量,
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热烈地活下去。
2019年1月10日,
这是纪录片《偶像》的开始,
也可以是每个人的开始。
中国第一部独立音乐系列纪录长片
《偶像》
2019年1月10日
震撼上线 优酷独播
听了偶像圣诞演唱会,我发现自己还活着
《偶像》影评(四):嫁给音乐的男人
上次看到这样的话 是来自强风吹拂,有人发誓要爱跑步一辈子。因为,或许只有爱好这种东西可以始终的给人动力。让人不断的汲取,又不断的在这个基础上成长。真的很羡慕吴老师,活出了人该有的样子。
这件事情的意义在于,他不像崔健老师,窦唯老师那样。或者同类型的,逃跑,新裤子,李逼一样。被人捧着放不下去。执着摇滚二十三年。
有特色,但是不讨喜。(逃跑)
有态度,但是不激烈。(舌头)
为了生活,他们也会走进商业。也会告诉自己,不要为了商业改变自己对音乐的态度。这是底线。二十三年的坚持,乐队换血后,依然坚持如一。
哈哈哈 不好意思呀。
金钱观 人人都可以说 钱是身外之物。钱是个王八蛋。但是,关键问题是,你信什么。有的人说,金钱在一处,我要家庭。那你这么说没问题,首先要找一个也信钱是王八蛋的另一半。
当然啊,你也可以说,我单身啊。我可以过得随意一些,但是你如果还有半点孝心,见过住院花钱这些的话,你也不会轻易地说出钱是王八蛋这样的话。
可是,当你有了梦想,有了自己痴迷的事情之后,A在痴迷的事情上不断精进的话。你说,我为了精进,不太在意金钱的话。这个搞不好是成立的。
你说钱是王八蛋的时候,一定有一件事情是你信的。否则,天平也就不平了,不是么。
吴老师讲了这个乘车的故事,一直觉得,他们舞台上风光到不行。可没想到,赶场子乘车的时候,一点也不随性。
这一幕,还以为是在《人世间》和摇滚的关系大吗?
吴老师,虽然是主唱,但也有自己的问题。哪一个人不是这样呢。
琴棋书画这件事情,最起码,这位大佬,对精神世界,孤独这件事情是有充分尊重的。不像很多人,浮躁一世。认不清自己想要的,尊重的,或者觉得牛逼的事情是什么?
同意,这一点。
不潮,接地气。但是,踩在生命上的曲子。
妈妈把高度升华了,有得有失。要艺术,要happy,你可能挣不了钱。可是,您儿子在给观众舞台上表达自己的时候,可能只想着得到啊。
但,妈妈的得失观没一点毛病。
没想到,那个时候的乐队可能就是这样吧。比街头卖艺就多了一只乐队罢了。
老吴,不会写字,可是能写出这样的曲子,那他就是值得被尊重的。
老吴,总是谈选择。这和他价值观有关。钱是王八蛋,我选择我的音乐。所以,你能果断的在能成为你的时刻,选择成为你的选项。这让人很羡慕。
为啥,很多人劝没有成家的年轻人,多闯闯。因为你可能说不出老吴那句话,反正也饿不死,我就有的选。
funky不远万里的来到中国给老吴车和钱以及资源,到底是为了什么?纪录片好像没有回答清楚。是因为喜欢不变的老吴,一个置死地而后生,选择音乐和梦想的年轻人?
步行者这个梗还是挺有趣的,走多了就成了步行者。
变和不变 在摇滚乐中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想起bittersweet syphony
谈梦想这件事情,放在老吴身上,契合度百分之百。没改过行,一个馍一天粮的生活都过去了,但是还是坚持音乐。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想起一个真事,一个日本漫画家为了画漫画全职。然后在家份粮食,分开做饭。一个土豆 分成几天作为干粮的日子。
老吴对自己音乐的自我评价,可是您写出了羊肉面,丢,三峰这样的曲子。惊为天人。或许真的是曲子在写您吧
所以,乐队解散这个事情,老吴定义是信仰不合。从头到尾,你坚持不变。其他的事情出来之后,信仰为了钱,然后改作品的事情时有发生,您不爽。所以,离开乐队吗?我是这么理解的。
但是队友们表示,您变得独断了,可能您坚持的那份信仰还是您之前的信仰。可是这样一份东西,以不变的态度应对二十一世纪的商业社会,是不是就不灵了呢。
您标榜自己是一个好人,为什么最后却是这个样子。
这一幕是我最喜欢的,老吴带妈妈洗脚,侧脸皱眉看完了钱塘江大潮,可能是由于不解。或者是近视。(那一幕,让我想起了我三叔,可我三叔没您牛逼,他是个高中老师,看电视的样子可能也是这副模样。可是,他勤勤恳肯的经营这个家的时候,他应该是英雄。)
如您,孝。
年轻人总是爱拿自己的不出名 归为自己的音乐品味 与众不同 不主流 也不抖音。所以,觉得孤独。可是这种感觉放在生活现实下的,坚守和选择。og 就真的还是og
MARK下,靠音乐往前走,靠xx往前走,混出来靠的上,混不出来呢?和音乐谈恋爱的人……老吴
真的很喜欢这种态度。
和工作谈恋爱
和家庭谈恋爱
和电影谈恋爱
和书谈恋爱
苟且的话,你能苟一苟 边生活边苟。
可人家老吴在恰当的时机选择了自己的一生,就如同很多娃娃抓阄,抓完就不放下一样。
这个是选择。
我们趁酒足饭饱 都可以宣誓能干这么个事情。
可是老吴选择之后,就真的爱这个女人爱了二十三年。
不管贫穷还是富有,忙碌还是闲着,出世还是入世。
您爱着他爱了二十三年。
此杯,敬您。
至于给一星的,我只能说。您用技术论一个偶像。糟老头子坏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