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公司的读后感大全
《罗马公司》是一本由斯坦利•宾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公司》精选点评:
●与戏说三国谈管理一类
●用世界上第一个跨国公司的角度,来解读或者细说罗马从崛起到共和国,从鼎盛的帝国到思想和道德的衰落,的确是个很新颖和有趣的视角。不过从内部本身来看,缺乏作者自己的观点,只是简单的解说历史而已。
●简短的罗马史,翻翻,可供聊天用。
●: F276.7/3080
●视角新颖,深度不足。
●这个翻译的实在有些。。。
●请问作者你是在模仿水煮三国吗。。
●只看了一半,不太喜欢这种写法。
●比较喜欢作者的腔调
●很好看
《罗马公司》读后感(一):罗马公司,一本不严谨的罗马史,一本讽刺诗的公司史
这个一本独特的书,将历史上最伟大公司比作公司,将现在的历史时空驾驭到过往的千年中间:
1、历史的从来没有改变,在历史的每一个时期,都会出现疯狂和骚动、躁动、忙乱和堕落,但是也有规范和冷清的时刻,历史从来都不是按照人们理想的方式进行演进。
2、从野蛮到现在进化过程中间,我们还残存着诸多野蛮和不屑,我们民众一如千年前的前人一样,缺乏理性和智力,会不自觉的将自己送到独裁和暴力之中。
3、人性从来没变。
4、制度让我们进步。
5、暴利从来都是改变人类文明的重要手段
《罗马公司》读后感(二):让我怎么跟你说呢,作者的语言太逗了
说罗马最初建城时还不能吸引各类精英,来的都是流氓无产者,为了让他们定居下来成为第一批居民,狼孩之一也就是他们的头头决定去他们的邻居萨宾人那,抢女人。但是抢回来产生了感情,生儿育女,他们的父兄再来找罗马人报仇时,她们该如何选择呢?站在中间,阻止双方的战争。劫持萨宾妇女也成了《罗马公司》一书的封面。
让我怎么跟你说呢,作者的语言太逗了。虽然是借公司来说一个国家的历史,但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个隐喻。实质还是以罗马历史为主,简单易懂,能理清诸多罗马文化中名人的关系渊源。关键是,他真的太逗了。虽然有借现代词汇来解释古代的事情,但他用得并不过分,不给人一种形式盖过内容的僭越之感。
国家与公司都是要人来驾驭的,国家需要价值体系,公司也看重企业文化,描述分析CEO们比如凯撒、安东尼、屋大维的性格成为切入点。罗马的伟大在于它的精神的吸引力,在于它提供的公民身份。像一个古代版的美国梦,虽然物质条件也很丰厚,但使之持久的是精神力量,其它一切都是表象。
http://smallsmile1984.blogbus.com/logs/14472120.html
《罗马公司》读后感(三):如果你想读一本历史书,又不想打瞌睡,可以买这本书
1、
如果你想读一本历史书,又不想打瞌睡,可以买这本书;
如果你想读一本企业管理书籍,这本书肯定不是首选。
所以,有人评论这本书中,作者写的是关公战秦琼,或者提及“厚黑学”的味道,我没有读到这种感觉。(本来,书评就是个人感觉,我不赞同别人的评价,不代表我的感觉就是正确的)
总而言之,读一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妄想通过此书,了解企业管理,或者期望成为一名成功的CEO,我想,只可能是没有 企业管理经验者才会这样理解。
如果你是一名公司职员,或是管理者,肯定会以 一种看看“开玩笑能开到什么程度”的心态来读此书的。而读书者,也一定是因为不太了解罗马帝国兴亡,才会购买此书、或借阅此书的。而不是去寻找 将罗马帝国 比作 跨国企业 有什么缺点。(本来,没人会严肃到将这种写法认真到、上升企业管理境界的,玩笑归玩笑,没人会将玩笑当作事实)。
2、大凡书籍、电子书、文章与论文,对于个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关注圈”的,另一是属于“影响圈”的。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持续地在影响圈中学习、进步,而关注圈的知识,则是为了娱乐与消遣,避免因为过于专注影响圈,而导致神经衰弱、偏执或精神崩溃的。(何为影响圈,就是说,你能改变的、你能施加影响的;而关注圈是你所不能改变的,甚至是不能施加任何影响的。例如,印尼海啸,如果你不打算捐款,也不组织捐款,那么,它算是你关注圈的事,因为你无论如何关注,都改变不了这一事实;如果你打算帮助他人,决定捐款捐物并组织发起这些义举,则这些事务是你所能影响的,可以归于影响圈)。
这本书,只能提供一两点道理,用于商业社会(影响圈),例如
1)公司规模越大,越有可能失控;
2)事后来看,成功的CEO必然是 大量高效创造性冲动,与政治技能高超的综合体,而且要找到最理想的平衡点。
其他的所有,都可以认为是 关注圈 的事实。你可以藉此了解到罗马帝国的源头、兴旺、波折、灭亡等全过程,让企业人娱乐化地看待此书。
3、是一本很轻松的通俗读物。我更愿意将之归类为 历史书籍。
《罗马公司》读后感(四):罗马公司和当今公司的共通之处
恺撒遇刺后,恺撒指定的三个继承人中,屋大维和安东尼是势均力敌的对手,均有夺得独享终极权力的机会。但在两巨头争夺权力的过程中,安东尼败北,屋大维胜利。
原因何在?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安东尼沉缅女色无法自拔。这个恺撒生前最得力的助手,外表英俊、脾气暴躁、能量巨大的英雄,陷入了对埃及女王克利奥派特拉的疯狂迷恋。这个富有魅力的女人当初也被恺撒迷恋过,并且双方共同生有一子。
当安东尼与屋大维最终通过战争一决雄雌时,安东尼如此受他所心爱的埃及女王的影响:埃及女王喜欢海战,喜欢战舰布满海面的壮观气派,本来擅长陆战的安达尼因此选择了海战;在战斗中途,当安东尼看到埃及女王坐着自己的舰逃离战场时,他也无心恋战,尾随着埃及女王的舰而去,将数十万正在战斗的士兵扔在了战场上。
这是一个男人真正的悲哀时刻。当安东尼偷偷爬上埃及女王的舰后,他羞愧得无法面见女王。后来听到女王自杀的传闻后,他更是失去了生存的意志,将利剑刺中自己的胸膛。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成为惨美爱情悲剧的主角。
屋大维远远没有安东尼那么大的个人魅力。他外形丑陋身材矮小,但他有冷峻的内心,及非凡的战略眼光。他后来取得胜利之时也见到了提出投降的埃及女王,她美艳迷人、风韵犹存,但他不为所动,没有像恺撒和安东尼那样,陷入温柔乡里无法自拔。
正是在屋大维获得罗马的终极权力后,罗马迎来了历史上的奥古斯都黄金时代,更名为奥古斯都的屋大维以其领袖气质,成为罗马史上罕有其匹的一代雄主。
一部纵横上千年的罗马史,有多少值得人深思的启发和教训。不过也正因为这段历史太过庞大,现代观众很少有耐心有条件去深入了解。以恺撒为分界,前500余年是共和史,后500余年是帝国史,浩浩荡荡1000余年的这段历史,记载它的史书可谓汗牛充栋。
所幸一本美国人写的新书《罗马公司》出现了,可以充当这段历史的入门教材。它可称为一本现代人视角的简易罗马史,而且娱乐效应十足,阅读起来很轻松。作者斯坦利·宾(Stanley Bing)长期盘踞在美国主流财经杂志《财富》专栏作家位置上,这本书也是以一个现代商业管理者的眼光在打量历史。
老实说,尽管作者语言辛辣诙谐地经常将美国现代一些大公司及明星CEO拉入那个时空进行对比分析评论,动不动将恺撒与比尔·盖茨这样的现代商业巨头相提并论,但我并不认为“罗马公司”与现代公司有太多的可比性。毕竟是存在环境与存在目的太不一样的两类组织,颇有些关公战秦琼的意味。
不过有一点我认为作者抓住了核心,那就是:组织中的人性。无论古代的国家组织,还是现代企业组织,都是一小部分上面的人与一大群下面的人的博弈关系。上面的人如何搞定下面的人,这叫领导力,上面的人如何搞掉对手保存自己,这叫权力生存智慧。在亘古不变的人性之中,只要有组织的地方,这两样东西都是相通的。因此,古罗马公司与现代美国公司,最具可比性的便是这些方面。古代的谋杀,与现代将对手排挤出局,属于同一性质的事物。古代的征服扩张,与现代的企业兼并占领更大市场份额,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此,对于现代观众,阅读这些古代公司里“高管”们的人性优劣表现及其结果,便也可以获得启发,看看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高管,可以借鉴前人的哪些经验,需要克服前人的哪些弱点。
斯坦利根据罗马公司历史推演出的某些观点,不乏厚黑学色彩(或者马基雅维里主义色彩),比如对待对手要冷酷无情地根除后患,这样才能确保自己在公司的稳固权力,有了稳固权力,才能施展自己经营管理改革的雄心。因为没有根除后患而遭到反扑,导致落败,成为悲剧主角,历史中的血的教训可以车载斗量。因此,冷酷无情可称为组织领导者的美德。
领导者显然是那些善于克服人性弱点之辈。雄心往往是帮助个人达到权力之巅的动力。但到达权力之巅后如何使自己不过度膨胀失去自我,似乎是历史的永恒话题。因为任何人随着其权力地位的上升,都不可避免地开始某种程度地膨胀。上面提及的屋大维,他比恺撒和安东尼要强出一筹的地方是他能克制性欲,因此,他更加显示了领导气质。而另外两个家伙不能克制性欲。你甚至可以认为安东尼的挫败和死亡太不男人。而恺撒之死,是一系列因素的综合结果,但恺撒的荒淫无边,好色无度这一点,一定也是惹来杀身之祸的重要原因,因为在刺杀他的那些元老院贵族里,有很多人的老婆就被恺撒勾引上床过,在他们将匕首插进那个家伙的心脏时,他们一定也为洗刷耻辱而感到大为快慰。
现代企业里的高管们是否需要警醒自己不要重蹈前人的这些覆辙?简直是一定的。现代企业高管的人性悲剧发生率一定不比历史伟人更低,其程度也不一定比他们更小。只是比较隐蔽,没有像历史人物的悲剧这样被客观的历史记录者清楚无误地记载下来。
有人的地方,有组织的地方,人性规律就一定在发挥作用。因此,像《罗马公司》这类书籍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为观众提供了对组织中人性进行观察和借鉴启示的一面镜子。
本文源自 吴阿仑博客
htpp://blog.sina.com.cn/allenw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