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的错误读后感1000字
《笛卡尔的错误》是一本由[美]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著作,湛庐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9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笛卡尔的错误》精选点评:
●相比于用神经生物学来解释情绪和感受影响理性推理和决策,生命演化中处理个体与环境的情绪,如何作用于自我、文化和秩序,更有理论洞见。
●超棒的认知神经科学著作~
●躯体,大脑,心智。
●情绪的神经倾向与特定表征相关联,表征与躯体反应关联形成躯体标记,特定躯体标记出现激发情绪反应的替代回路(乱写的)
●情绪和理性一样,是人类大脑实现世界认知的重要工具.
●笛卡尔不知道演化论而已。偏学术,想提高情商改善生活直接读实操类的书吧。
●看完真的是要彻彻底底抛弃二元论了。意识是依托于大脑的,大脑有一点创伤也可能让人格发生巨大变化。
●翻译极其烂
●情绪和理性相互影响这一点,还没有普及
●越看越觉得Lucy的假设合理性||深度神经网络配上生物级传感器,会不会是不一样的指数发展||翻译看得我晕,有些表意真晦涩
《笛卡尔的错误》读后感(一):翻译是加过密的么?
如题。
例如:
“我所设想的具身心智,并不放弃那些构成灵魂和精神的最精妙的层次上的运转” -- p237:三个“的” 有人能明白译者(不是作者)在说啥么?
书很赞:躯体的感受 - 反映到 -> 下丘脑&脑干 - 形成 -> 躯体状态 - 标识 -> 一个表象(representation)- 筛选 -> 决策选项 -(潜意识的)提高 -> 决策效率和准确性
《笛卡尔的错误》读后感(二):几点收获
1.决策并不是单纯的理性,也是以感觉,情绪为基础的。躯体标识假说告诉我们其实每一次推理都是一次头脑运用表象与躯体标识的场景预演。
2.自我是大脑时时构建出来的,实时在刷新。生命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意识也是。我们通过当下的状态(躯体状态,环境状态等)构建自我的时候,下一个时间状态已经更新,我们又继续构建下一个时间自我,可以说“自我”永远是延后的。
3.我的一个假说:“我”应该是脑中制高点的一个表征,也应该是预先存在的倾向表征,大脑提前塑造了“我”可能的多种倾向性表征。大脑只是选择了一种而已。
切除前额叶治疗疼痛证的患者,在问及感受时说:疼痛还是一样的,但是现在好多了!似乎感知到疼痛表象和感受到实际疼痛是两回事,这确实让人匪夷所思。作者观点是疼痛表象感知之后,随之必须有躯体状态的改变,也就是躯体标识,躯体状态改变后,然后对躯体状态进行反应,才能感受到疼痛。我觉得对躯体状态进行反应,涉及自我构建的过程,前额叶的切除,好像阻断了疼痛表象和对应躯体状态参与构建自我的过程。一个瞬间疼痛的“我”没有创建成功,就好像一个演员,灯光,特效都准备好了,但演员最后塑造没能塑造出那个角色。“我”应该是脑中制高点的一个表征,也应该是预先存在的倾向表征,大脑提前塑造了“我”可能的多种倾向性表征。大脑只是选择了一种而已。
《笛卡尔的错误》读后感(三):精妙的大脑
本书写于90年代,到现在情绪的生理机制已经被人广泛接受了。在读这本认知神经科学著作之前,我已知道情绪与生理之间有极为紧密的互相联系,并以此指导着自己的诸多行动。这本书是用更系统的方式构建了统一大脑、躯体、心智的精妙体系,解释了情绪和感受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作者想要传达的机制并不复杂,简单地说,心智的实体就是躯体感受本身,大脑与躯体通过神经信号与化学信号的互相反馈,使人“感受”到情绪。情绪是人类进行生物调节的核心,通过躯体状态的标记来调配注意力,以积极或潜在的方式参与所有决策过程。 第一部分是motivation,稍显冗长。第二部分是本书核心,特别是第七章“情绪和感受”、第八章“躯体标记假设”,介绍了诸多基础概念和理论,初步提出了作者对人类认知生理机制的观点,即“躯体标记假设”。第三部分介绍了对假设的实验检验,并继续阐述了人类心智的形成(第十章)和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第十一章),个人读起来觉得最有趣的也是对相关实验设计的介绍。 后记部分很值得一读,对西方医学“身心分离”的反思和对“安慰剂效应”的探讨很有意义。第十一章和后记中对社会文化在情绪和感受中作用的探讨,也让人觉得有启发。《跨越边界的社区》中对“网络促进信任”的观点有过探讨,波尔兹认为集体中的个人会有更牢靠的相互信任,是由于:1,人们认为集体对个人的制约会带来长远的利益;2,如果你违背集体规则,你将被驱逐。项飙认为这两点解释的逻辑实际上有问题,至少没有讲清楚是个体之间的基本信任发生在前,还是集体的共同意志产生在前。本书阐述的社会文化机制对情绪生理机制的影响、继而对人类决策的影响,实际从非常微观的角度解释了上述奖励和惩罚机制。 个人的阅读体验上,作者对他论点的阐述使用了过多基础概念和解剖学专有名词,不够精炼,因此阅读时要建立共识会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对论点的证明过程又篇幅稍小,论证不足,说服力不够。也许是因为这是科普,输出观点更为重要吧。能够坚持读完,一方面是训练自己对社科类读物的阅读和知识摄取,一方面是生理性的解构情绪让人能够跳出当下自身的情绪状态,有意外的疗愈作用。
《笛卡尔的错误》读后感(四):在情绪中找到精妙的决策推理系统
关于如何理解人类的躯体与心智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对立观点。在20世纪之前,笛卡尔提倡的身心二元理论长期占据着主流地位,该理论认为人的躯体与心智是不相联系的两个部分,心智完全可以独立于躯体而存在,所以才有了我们经常听到的、独立于躯体之外的“意识”、“灵魂”等说法。
这种观点一直持续到20世纪后期,达马西奥躯体标记假说的提出如同一季惊雷,直指笛卡尔身心二元理论的弊端,在身心之间架起了切实可感的一座桥梁。
达马西奥,现就职于美国加州大学,是著名的神经科学家,心理学家及哲学家。他一直奋战在神经科学研究的前线,以情绪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研究情绪对决策的影响,从生物演化的角度重新阐述躯体和心智之间不可分可的关系。达马西奥提出了著名的躯体标记假说,被各个学科领域广泛引用,同时还启发了诸多欧美神经实验科学的研究。
在《笛卡尔的错误》一书中,达马西奥通过对具体的神经疾病案例的研究,从躯体情绪的角度研究了情绪对决策机制的影响,验证了心智与身体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01神经疾病带来的启示
在神经科学研究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案例—盖奇的案例,盖奇曾经是一名铁路包工头,在一次施工爆破的过程中不幸被一根铁棍刺穿了头骨,幸运的是,经过治疗,盖奇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并且他的智力、思维能力看起来与以往没有太大的差别。然而,他却再也不是从前那个令人尊敬的包工头了,他的性格发生极大的转变,经常口出污秽语言,做事情毫无头绪,他制定了很多关于未来和工作的计划,却没有一件能够真正执行,更诡异的是,他总是积极地做出对自己毫无益处的选择,于是,恢复以后的盖奇成了一个浪迹街头的行为怪僻的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盖奇的案例似乎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人类大脑不同的区域对应着不同的功能,盖奇正常的智力、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表明他大脑内部的这些区域没有受到损坏,而相对应的与决策有关的大脑区域已经被损坏,才导致他总是积极做出错误的选择。
这些推测在汉娜 达马西奥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通过对盖奇的搭配闹进行三维重建,汉娜 达马西奥得出结论,铁棍损害的是盖奇大脑的前额叶区域,这以区域刚好分管着他规划未来、行为和做出决策的能力。因此才有了我们前面所说的惊人的转变。
02情绪和感受
情绪和感受是生物调节过程的核心,也是连接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的桥梁。达马西奥将人的情绪分为早期体验到的情绪和成人的情绪。
早期的情绪也被称为基本情绪,当人们感知到外界或躯体内部的刺激的时候,会产生先天性的预期反应。比如,当我们走在路上的时候,感受到一个黑影飞过来的时候,即使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也会自发地产生恐惧情绪,引起躲避反应。
早期情绪的感受可以让我们迅速而果断地采取决策行为,那么如果遇到复杂的情况呢?情绪是否一样可以影响决策的产生?回答是肯定的,不过这时候的情绪我们将之称为次级情绪。
所谓的次级情绪,就是当个体开始进行感受,并在物体、场景等之间建立系统的联系的过程。次级情绪明显比基本情绪要更加深刻,它可以对周围的一切展开深思熟虑的思考,然后产生相应的感受,最终影响决策。
达马西奥认为,情绪实际上就是躯体状态的的改变,这些改变被特定的大脑系统所控制,这写改变都可以被我们的躯体所感知,然后产生不同的决策行为。
03躯体标记假说
达马西奥认为,当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推理的时候,躯体会不自觉地体验不同的情绪,如负性的或者积极的,这就是躯体标记。
在面对负性情绪感受的时候,躯体会驱使我们注意结果可能带来的不良结果,并对我们发出警告,从而使我们的决策行为发生改变。如果是积极情绪则是相反的反应。
因此,躯体标记就像是一个自动检测系统一样,它可提前产生预期评估,举个例子:
为什么会有人熬夜加班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来工作呢?
这就是因为躯体标记可以预知其在未来的积极反应,熬夜加班工作虽然暂时牺牲了身体健康,但是它可以让我们将自己的成果置换为金钱或理想的职位,这才有了愿意忍受当前不愉快,争取将来更高回报的决策行为。
而在我们前面说到的盖奇的案例中,盖奇的前额叶区是受到了严重的损伤,他无法产生正常的情绪反应,因此对一切都显得满不在乎,无法产生正常的躯体标记,所以才有了决策行为的毫无根据。
虽然说达马西奥的这本《笛卡尔的错误》通过躯体标记假设理论,提出了情绪与推理机制的关系。这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很有借鉴学习的意义因为生活中面临太多的选择,鱼与熊掌不知如何取舍的困难处境也是层出不穷,这个时候,我们也需要倾听内心的声音,根据情绪的反应,做出相应的决策,提高决策行为的效力。
《笛卡尔的错误》读后感(五):思维与情绪的整体性
知晓Antonio Damasio是之前查关于OFC的文献遇到的,他写文章的时候OFC还没被联系到Economic Currency上来。印象中Damasio的文章综述了一些关于ventral PFC损伤的研究。再就是还看过他做的皮肤电传导的文章,具体做的什么实验记不清了。
后来在网上看汪丁丁给北大学生上课,提到了Damasio,说是领域大佬,用汪的话讲,他是专门研究“情感脑”的大师。最近看了这本《笛卡尔的错误:情绪、推理和大脑》 便是汪的研究生译的,汪还写了译序。从内容上看,汪在课堂上的讲述和理解与本书内容思路一致,可见他关于“情感脑”的认知科学知识,很有可能来自本书。
理智与情感,理性与感性,灵魂与躯体…… 这样典型的说法,在西方思想传统延续下的语汇里不胜枚举。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歌颂理智的风尚,到笛卡尔,更是将这种二元发挥到了一个高度——“我思故我在”,思想和思维成了存在的基础。西方知识分子强烈地推崇理性,这在躯体和心智之间划分一道认识上鸿沟。直到今天,尽管很多人都了解到神经系统的存在,而将脑壳里小人的剧场视为一段趣谈,但在日常,绝大多数人依然很难想到,所谓心智,是如何产生的,又如何是与躯体联系在一起?人们虽然在嘴上,“我想”和“我觉得”可以互换,但在认识上,思维和情感往往还是分家的。
Damasio试图回答这些问题,这本书可以算是他核心思想的概括。心智的思维层面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接收的信息,以及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思维和情感二者虽然在外在表型上有差异,可以分离,但对于正常人来说,为了实现正常的生理和社会功能,二者密不可分。
本书前半段从著名的脑损伤病人菲尼斯·盖奇着笔,通过描述好几个典型的病例,介绍了前额叶损伤造成的异常行为。这些综述我觉得值得一看。虽然较早之前了解过,但是细节忘了,再看一遍有助于加深理解。另一方面,做presentation的时候,如果有需要,这些病例和研究历史可以拿出来讲,一般听众反应都比较好。通过介绍这些病例,作者不仅强调了正常的情感功能对于人的重要性,还阐述了脑的整体性,以及组织学和功能分块性。读起来饶有趣味。
之后,作者直接给出了自己的hypotheses,稍微有点复杂。由于翻译和一些领域内专有名词的原因,不了解认知科学的人也许读起来会有些费力。
Damasio首先阐述脑对输入信息的表征。以这种表征作为基础,提出在表征之上的联系,重构,复现等机制,可能是复杂的心智活动的来由。这其中涉及多种高级功能,如感觉整合,记忆,注意,决策等。
乍看上去,我看不出明显的错误或不合理之处,但缺少具体的研究证明,还只能说是一个假设。但不做深究,听上去我还是蛮喜欢的。
中间部分,呼应主题,作者着力写了“情绪和感受”。情绪和感受是分离的。感受来源于躯体的状态,初级情绪在此基础上产生。作者还试图厘清一些具体的概念,诸如,perception,primary emotion, secondary emotion,mood等等。在说明生理过程的内容上,作者既说了脑内activities的功能,也强调了化学信号的作用。脑的信息输入,通常我们认为来自于外界刺激引发的信号。但本书的视角着重于躯体本身。脑的信息输入,可以看做都是来源于躯体各个部分的自身状态信号。
为了强调躯体对于心智情绪的重要性,有一样例子我印象深刻:一个愤怒的人,如果他的心跳脉搏没有加速,血压没有升高,肌肉没有一点紧绷,也没有什么青筋暴起,那么,这人能是愤怒的吗?所以,愤怒感有可能是躯体状态信号造成的。这里面有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我持保留态度,但不可否认,脑无时无刻不在接收躯体的传入信号,可能是一个recurrent的过程,难讲因果。
结尾部分,又一次抨击了笛卡尔的二元论。实际上我倒是不觉得,除了一小部分学哲学的中二病患者,谁还能拿二元论说事。不过,Damasio的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力。我看现在的认知学派对脑的理解,依然在忽略“情绪感受”对于心智的重大意义。尤其是做生理的,做数学模型的,只看到了现象或者fit了数据,管中窥豹,缘木求鱼。要谈理解心智的“insights”,我认为很难,还需要整体的认识。大多数科学家的工作也很难再像之前这些领域大师一样,从一个认知问题入手,逐渐绘制知识和理解的脉络,形成一个哲学体系。
想起Tversky和kahneman所描述的决策快慢双系统,这两个系统也绝不是相互分离的,慢系统的工作也受制于情绪等变量。
全书整体不错,给四星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