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的奥秘》的读后感大全
《痛苦的奥秘》是一本由C. S.路易斯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痛苦的奥秘》精选点评:
●不是基督徒。但当软弱时,才知道坚强的样子。
●太绕
●隔几年再重读一遍,现在的收获少了点。
●译文不理想,前两章还好,中间几章吃得有点晕,也可能是最近吃书过度的缘故= =
●人类以为的爱和上帝真正的爱不一样,这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知识
●读了两次,今年较去年读,有了新的感悟,但对动物的痛苦那一章仍然持保留意见
●让我正视痛苦,拥抱基督教的宝书
●内容干且短到觉得每一句话都需要重复读几遍
●from Ben
●除《返璞归真》外,读过他的两本书都不能够完全理解。建议有一定哲学基础后阅读收获更多。其实他的书,要是读者能够抓住几个点就已经受益匪浅了。他是一个真正杰出的人
《痛苦的奥秘》读后感(一):语言晦涩难懂
在亚马逊上买了这本《痛苦的奥秘》,本来非常期待的,但读起来非常失望,语言晦涩难懂,导致作者思想暗昧不明,向在捉迷藏,读起来很累,很难明白作者想说什么,不知道其他人有这种感觉没,就是每一个字都认识,但就是不知道意思,句子与句子之间意思流动让人摸不着头脑,感觉有点像大猩猩在键盘上乱敲字,可能有点夸张了,但真的很失望。
在亚马逊上买了这本《痛苦的奥秘》,本来非常期待的,但读起来非常失望,语言晦涩难懂,导致作者思想暗昧不明,向在捉迷藏,读起来很累,很难明白作者想说什么,不知道其他人有这种感觉没,就是每一个字都认识,但就是不知道意思,句子与句子之间意思流动让人摸不着头脑,感觉有点像大猩猩在键盘上乱敲字,可能有点夸张了,但真的很失望。
《痛苦的奥秘》读后感(二):天堂
有些时候,你终于遇到一个人,这个人身上有一些迹象,显示他或她拥有你生来渴慕的某样东西,就是你在其他欲望的洪流之下,在喧嚣激情之间的片刻静默中,日日夜夜,年复一年,从孩提时代到衰老垂暮,一直寻找、守望、倾听的东西,一生的知己就在这样的时刻出现,难道不是吗?
然而你却从未拥有你所渴慕的。那深深佔据你心灵的一切,都不过是这样东西的影子——折磨人的瞬间闪光,从未信守的承诺,耳朵来不及捕捉便陷入沉寂的回声。不过如果它真的显现出来——就是说,如果那回声没有沉寂,而是愈来愈响,甚至归回原声,你便知道,是它,超越了一切可能的疑惑,你此刻才能说“终于找到了,这就是我生来追求的东西”。
我们无法对彼此讲述这样东西,因为它是每个灵魂的秘密签名,是难以言传,无法满足的渴望。在我们遇到自己的妻子和朋友之前,在我们选择工作之前,我们早已在心中渴望着它,甚至当我们临终之时,当我们已经不再想念妻子朋友和工作的时候,我们依然渴望着它,只要我们活着,它就在那里,如果我们失去了它,我们便失去了一切。
《痛苦的奥秘》读后感(三):因受苦难得以完全
痛苦与苦难在生活中过于常见了,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相关探索的却非常少,这一本关于痛苦与苦难的思考与西方基督神学挂钩,可以说是一种神义论的讨论,与我们普通人的痛苦有了宗教上的隔阂。路易斯肯定了在苦难的现实面前无法动摇上帝的权威,甚至在人的堕落中将上帝与爱当做唯一救赎,将痛苦的根源挖掘到了人类自己身上,归结于人的自由意志,痛苦的意义也是从宗教的角度,来将痛苦作为上帝的扬声器,唤醒着每个人对上帝的靠近与回归。
但是抛去宗教的视角影响,我们普通人(非信徒)依旧可以从中收获很多启示,如对至善存在(在宗教里化身为上帝与神)的追求,在这一过程往往又充满苦难。我们在苦难发生之时能做的便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直面苦难,并超越苦难。苦难之后,我们才会发现通过苦难我们成就的是一种复杂的善,一种即使身处黑暗等各种糟糕的处境中,我们依然可以选择为善,选择去坚持善意。就如今年的重大疫情之下,依旧有很多冒着生命的危险冲锋在抗“疫”第一线,他们争分夺秒治病救人、负重前行,我们尽力捐款捐物资、配合居家隔离,一起走过了这次苦难,中间闪现的便是这种大爱大善的光芒。
我们人也便是在各种苦难之中不断走向完善,不断走向完全。在宗教里这一过程表现在对上帝的顺服与靠近,并让上帝入住在人身上。在普通人这里便表现为对至善等超越性价值的追求,并使自己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人,更为大写的人,使人不愧为人!
《痛苦的奥秘》读后感(四):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灵性作者C. S.路易斯
刘易斯是公认的文学巨擘,也是公认的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灵性作者。
刘易斯1898年2月生于北爱尔兰的一个书香世家, 9岁时母亲不幸去世,随后他被送往英格兰一所严格的寄宿学校。 他自幼便沉浸在父母的藏书堆中,喜读神话和传统,有敏锐的观察力,不喜交际。对他来说,书里的世界显得比户外的世界更有意义。他很自然地对形而上学和终极问题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到英格兰读书,集中营式的学校生活、暴戾教师和稀松枯燥的课业,重重压抑着他的胸臆。 1917年刘易斯应征参加了一战,后负伤复员,继续在牛津的学业。他26岁登上牛津大学教席,1925至1954年在牛津大学任教,1954至1963年任剑桥大学文学教授。 刘易斯信奉基督教人道主义,主张传统思想和生活方式,反对世俗的现代主义。他60岁遇到一生挚爱,却在两年后遭遇天人永隔之苦。
1944年2月到4月间,刘易斯每天上午在BBC电台发表“超越个人”的广播讲话,向战时的人们,解释基督教信仰。这些广播讲话在大西洋两岸广受欢迎,确立了他作为二十世纪基督教最重要阐释者与宣扬者的名声。 刘易斯一生著述甚丰,包括诗集、科幻小说、童话、文学批评,以及阐明基督教精义的作品,不下50多本。这些作品在他于1963年逝世后,仍持续再版发行,盛况至今不缀。他被当代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也是二十世纪最具领导地位的作家兼思想家。
刘易斯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他的宗教信仰。为他赢得最广泛读者的,却是他的系列儿童故事《纳尼亚王国传奇》。
「我不确定上帝要人快乐,祂要人去爱与被爱;祂要人长大。小时候玩具使我们快乐,而小房间是我们的世界,但祂要我们走出去,被痛苦带出去。 」
「我们是顽石,不经雕琢不能成器。上帝要雕凿我们,祂雕凿得如此深痛,每一刀都让我们痛苦,直到终至完美。」
「痛苦是工具,是上帝的扩音器,用来唤醒世上的人。」——《痛苦的奥秘》(The Problem of Pain)
「上帝借着我们的欢愉
向我们低语;
通过我们的良心
向我们说话;
但祂借着我们的痛苦
向人们大声呼喊;
痛苦是祂唤醒
昏睡世界的大号筒。」──《痛苦的奥秘》
God whispers to us in our pleasures, but shouts to us in our pains. -- C.S. Lewis
《痛苦的奥秘》读后感(五):自然法则,自由意志,神迹,痛苦和上帝的全能
(第一章的整理,不知道发这里好还是读书笔记里面好。)
一、自然法则
“冷酷无情”、有秩序的物质充当了我们的外在环境,于是必有其固定属性,其固定属性不随人的自由意志而改变,也不单单利于莫个人。也就是说,我们外在的环境,有可能有益于我们,也可能是我们遭受伤害,而这样两个方面对于另外的人来说,可能是反过来的。C.S.刘易斯举了火的例子,能让我们取暖,离得太近也会灼伤我们。
倘若外在环境没有这样的固定属性,只凭某个人的自由意志,那么,对于另外的人来说,相对地便没有自由意志。
二、自由意志
这是上帝赋予人的。
但人有自由意志并非意味着可以按意志改变物质的固定属性。为保证所有人的自由意志,自然法则必须“冷酷无情”。
所以,纵使物质的固定属性被用于不好的地方——人有自由意志的结果——比如,可用于支撑房屋的硬木被用来打邻舍的头,比如战争的胜方更加充分利用武器、技术等击败对手,上帝也并不一定会使用祂的大能去纠正。当祂纠正时,便是我们理解的神迹。
三、神迹
上帝有时会如此行,使事物不按自然法则。神迹可以说是信仰的一部分,但也许并非越多越好,自然法则最好维持在稳定的状态。
诚然,规则有时会被逾越。就像下棋的时候,让步、允许对方悔棋的做法,都凌驾与规则之上,有时候,这是很令人高兴的做法。但倘若悔棋可以随意使用,让步毫无节制,每一步都让对手得利,下棋便失去最基本的秩序。
也就是说,自然法则的逾越不可以一直有、随意有。并非说能力不允许,而是一旦如此,自然法则便失去它存在的意义——维持人的自由意志。
四、痛苦
因为这样“冷酷无情”的自然法则,人必然遭受痛苦。由此看来,痛苦便是人拥有自由意志的必要条件了。
神爱世人,也愿意世人爱祂。祂完全有能力创造全然爱 神、全然顺服的物种,不会痛苦的物种。但如果是你,你会因为写好说“我爱你”程序的机器人开口说爱你而心生喜悦吗?
神给予人自由意志,让人选择是否爱神,是否顺服 神;而自由意志会产生罪,产生痛苦。
而没有痛苦——没有自由意志——没有承载自由意志的自然法则——的话,人可以生活吗?
所以人呐,再不要以痛苦为由质疑上帝的全能与良善了。
————
读C.S.刘易斯《痛苦的奥秘》第一章《上帝的全能》。这一章还有“内在不可能”相关的内容,但转述难度稍大,不写了。
比较挑战理解能力、耐心,但读懂了的话,随处能发出赞叹。
荣耀归于至高 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