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的轨迹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历史的轨迹读后感1000字

2020-11-28 03:04: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的轨迹读后感1000字

  《历史的轨迹》是一本由祁伯尔著作,校园书房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HK$167.00,页数:5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轨迹》精选点评:

  ●通读下来对西方基督教会的发展历程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浅显易懂,没有加入艰深的宗教哲学和理论,只是单纯的介绍历史。同时书中配有各种插图和时间轴,帮助读者理解。但有一点非常影响我个人的阅读体验,大概是因为我不信教且倾向相对客观的历史描述,所以有时作者在字句中流露的虔诚教徒的情感让我不舒服。特别是涉及到伊斯兰教、神圣罗马皇帝(德)亨利四世、十字军东征、宗教改革等问题时,明显地偏向了教会一方。好歹叫“The Church in History",Kuiper你敢不敢写得像历史读物一点。

  ●入门~

  ●台湾人翻译得有些文字漏洞 但是黄博士讲述得十分生动 原本对中世纪那段教会历史不怎么感兴趣 其实还蛮有趣

  ●祁伯尔因为爱看电影,影响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人因不知道历史而无知是何等可悲

  ●目前读过的比较不错的教会史

  ●深入浅出的教会历史好书

  ●走出中世纪那一刻就像终于出了埃及般大快人心!

  ●好书

  ●非常好的一本教会历史的书,感谢赵魏姊妹送了这本书给我,有空我会拿出来再读一遍,呵呵。

  《历史的轨迹》读后感(一):历史

  1890年的时候,基督教在上海开了个会,谈论圣经的翻译问题,英国的圣经工会认为应该把耶和华翻译成上帝,美国圣经工会认为翻译成神,两边互不相让,于是各出各的,我香港版的圣经记得翻译为上帝,可能是因为香港是英国殖民地,而刚买到的这本基督教会2000年史由台湾1986年翻译出版,用了神版。

  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天主教,一般刊物都是免费发放的,这本书很奇怪,中国基督教会出版,装帧印刷特别精美,有300多幅图表,仅仅印了5000册,定价29。

  我曾在店里接待过两位女信徒来传教,很年轻,情绪激昂,然而对于教义的理解不深,很容易激起别人的反感。

  《历史的轨迹》读后感(二):浅显易懂,主观性强

  通读下来对西方基督教会的发展历程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浅显易懂,没有加入艰深的宗教哲学和理论,只是单纯的介绍历史。同时书中配有各种插图和时间轴,帮助读者理解。但有一点非常影响我个人的阅读体验,大概是因为我不信教且倾向相对客观的历史描述,所以有时作者在字句中流露的虔诚教徒的情感让我不舒服。特别是涉及到伊斯兰教、神圣罗马皇帝(德)亨利四世、十字军东征、宗教改革等问题时,明显地偏向教会一方,多少有些不顾客观现实。好歹叫“The Church in History", Kuiper你敢不敢写得像历史读物一点。

  《历史的轨迹》读后感(三):适合速读,快速了解教会历史基本大事,关注欧洲、美洲的教会史

  花了一天半时间快速浏览。本书极其简略的记录了两千年来的教会历史,关注焦点在欧洲教会史以及改教之后的欧洲,和美洲的教会历史,对其他地区(如非洲、亚洲)教会历史基本没有提及,对于某些历史记录得过于简略,比如重要的十字军东征只用寥寥几笔带过,也没有提到1480-1780年的女巫审判。另一个缺憾是只写了教会历史而没有平行提到“世界历史”,对于教会事件缺少同时代的背景资料(猜测是不是因为写作的对象比较了解欧洲历史,故此省略)。适合速读,快速了解掌握教会历史基本大事。需要再深入阅读其他教会历史书籍进行平衡和补充。另外,此书成书于1964年,如没有记错,1977年之后历史学家已经普遍认为“儿童十字军”乃为“农民十字军”之误。

  《历史的轨迹》读后感(四):浸润于宗教史的尝试

  最近,我很急切地找寻自己的方向与根基,到头来发现着急是千万不可的,还是要随缘,踩着让自己感到舒服的节奏。希望某天,当有了一定积淀之时,我会在某个时刻突然体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那时必定能舒心释然地笑吧。

  感谢only师兄借我这本书,还有一A4纸的宗教书推荐,在帝都第一次感到了被关怀的温暖。《历史的轨迹》简明生动地梳理了两千年教会史,翻译是虔诚的基督徒李林静芝先生,因此书中的教会专业词汇描述得很到位,creed——信经 layman——平信徒,等等。

  这是一部以新教徒的视角写的教会史,其中我能感到祁伯尔淡淡的悲观。教会在中世纪末一步步堕落,是宗教改革的众多教徒阻碍了变恶的大流。而大流终究是不会逆转的,五旬节后产生的属灵教会是再也回不去了。今天教派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却“有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属灵还是属物,教权与俗权的关系,这问题一直为人们激烈讨论。教权与俗权无非四种关系:平等,前者高于后者,后者高于前者,完全独立。在我国是最后一种,或者说”教权“根本没有与俗权相提并论的实力。而欧美国家也希望是最后一种,可是当美国对待其他国家问题时,他又希望那儿是第二三种。而中国是否有宗教?我想中国没有西方式的宗教,中国有的是汉文化大而统之的认同。基督教中最让我心动的是他深刻却又自我享受的孤独感,深夜里自我忏悔的心境。孤独,个人深刻的孤独,我想我们的汉文化中缺少这点,或者说不强调这点,人伦社会关系才是汉文化关注的主题。

  另,我在书中我发现了几个颇为有趣之处:

  1.”君士坦丁御赐教产喻“(Donation of Constantine)是君士坦丁一世于4世纪将罗马一带的土地赠送给教宗。教会一直以这份文章说明教会拥有土地的合理性,教权应该高于王权。15世纪的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瓦喇(Lorenzo Valla)是如何证明”君士坦丁御赐教产喻“是伪造的?

  经过简单查找,我发现原来是通过文献中的文体来判断。这份文件中的用词可看出这份文件不会是四世纪的产物。虽然其中的部分用语符合帝国时代的文体,但是有些用词却不属于四世纪。像采邑制的被提及。

  2.儿童十字军,以及中世纪教会中儿童形象的作用。一直对儿童话题情有独钟,可能是因为童年太美好,总想回到最美的日子吧。童年细节历历在目,而当下却记不住。难道是我反射弧太长如浩同门所说的记忆神经输出有问题?

  3.奥古斯丁的转变;加尔文的转变

  后面两个问题待考。虽然只是零碎的问题,但我相信不断积累的问题是大问题的基础,也是形成思路与根基的关键。记性差的一有问题就要记录,并争取把它们串连起来。如果一个问题对应一块砖。。那么现在慢慢造砖,不久再搬砖,终究能造成楼房吧。

  最后送自己一句话,当然也希望能鼓励到和此时的我有着同样心境的你们:

  L'absence est à l'amour ce qu'est au feu le vent. Il éteint le petit, il allume le grand.

  做一个悦人悦己的好姑娘吧~

  《历史的轨迹》读后感(五):纲要整理方便回顾

  脚崴了,在寝室看书的一天1.初期教会

  1.1教会诞生的预备

  1.2教会在风暴中(33-313)

  使徒时期受逼迫,来自于犹太人,之后是罗马政府对基督徒的逼迫,

  64尼禄,大火,嫁祸基督徒,传说彼得和保罗在尼禄逼迫期间相继死于罗马

  68-161殉道者:安提阿主教伊格纳丢,士每拿主教坡旅甲(86年来,我侍奉他他未尝亏负过我,我怎能咒骂这一位曾经拯救我的人,我是基督徒,祂是我生命中的王),伟大的护教士游斯丁。

  马克奥热流皇帝逼迫(沉思录),非基督徒

  311加利流准许基督徒恢复聚会

  1.3教会内部的成长

  使徒后期教父:罗马的革利免,黑马,安提阿的伊格那丢,士每拿的坡旅甲,亚历山大的巴拿马。

  信经,正典,教会组织。

  1.4教会全面得胜313

  312年,君士坦丁,靠着记号,就必得胜

  313米兰敕令,容忍基督徒

  影响:正面,反面(量上的得着变成了质上的损失)

  背教者犹利安(转瞬即逝的一片云)

  1.5教会日行稳固325-451

  325尼西亚会议:亚流的看法成为异端(次位论),基督为格的教义形成尼西亚信经。亚他那修的观点被采纳:基督具有神性。

  381君士坦丁堡会议:圣灵具有神性。三位一体的教义是基督教信仰的基本教义

  加帕多家三杰:凯撒利亚的巴巴西流,纳西昂的格利高力和尼桑的格利高力。

  431以弗所会议:人类全然堕落

  451加克敦会议,基督具有神性和人性

  拉丁教会之父:

  安波罗修,

  耶柔米(70子译本),

  奥古斯丁(用许多祷告托住的儿子比不失落)(罗马书13:13-14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忏悔录》《上帝之城》

  1.6教会渐趋腐化

  罪人,错解教义,异教

  修道主义的产生

  1.7教会历劫而存,继续增长(376-754)

  2.中世纪教会

  2.8教会丧失领域632-732

  570默罕默德出生,回教,

  都尔之役,法兰克福胜利,铁锤查理。

  2.10教皇权势的发展461-1073

  矮子丕平之子查理征服伦巴人

  查理曼时代君士坦丁御赐教产谕

  和伪伊西多尔文件都为赝品

  2.11教会被政府控制885-1049

  圣职买卖

  2.12教会分裂1054

  2.13修道主义和克吕尼革新运动

  教会灵性生活的失落,促使人们迫切追求属灵的满足。西方教会发展成修道院,修士和修女过禁欲生活,他们弃绝了世上的财物,饮食绝不超过最低需要量,每日仅以白水和面包度日,而且经常禁食,他们也用鞭子鞭打自己,刑罚自己,修士和修女绝不结婚,在禁欲主义中,他们专心祈祷,读经和默想。

  错误观点:修道主义的骨子里认为本性罪恶的人可以接着逃避世界,而达到圣洁的地步。到了公元九世纪,许多修道院的修士不再过禁欲生活,受当时腐败风气的影响,竟变成了罪恶的所在。

  2.14教会为自由奋斗1049-1058

  利奥九世,东西方教会分裂

  东方:希腊教会

  西方:拉丁教会

  2.17教会发起十字军运动1096-1291

  背景: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陆续攻占圣地耶路撒冷,贵格礼,是第一个想到十字军东征的人,虽然没有一位教皇亲自真正带领过十字军东征,但后来所有发动十字军的教皇都是受到贵格礼的启发。教皇乌尔班二世发动第一次东征,号召群众一同前往圣地,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回耶路撒冷和耶稣之墓,在袖子上,缝一个红十字,于是形成这只十字军。十字军东征一共有八次,只有一次,儿童十字军前后共持续200年之久,没有一次东征达到目的,长久以来,教皇越来越不易激起东征的热情。因此,直到公元1200年中期自动消失,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人才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得巴勒斯坦。

  3.改教时期的教会

  3.21教会开始动摇1517.10.31

  告解礼 赎罪券

  路德:义人必因信得

  他将95条论纲钉在维登堡教堂的门上,使所有人知道他对赎罪券的看法。张贴是一件尝试,路德这样做是为引起一些神学博士的注意,说不定他们愿意公开为赎罪券辩论,这样他可以打到澄清真理的目的,路德是天主教的一位好信徒。当时印刷术刚发明不久,这95条以拉丁文写成的条文立刻被译成各种语言以无法置信的速度传到西欧各国,这95条即使而巨大的影响:是几乎停止了赎罪券的出售。

  3.22教会大大骚动1517-1521

  莱比锡之战

  论德意志基督徒贵族书,教会的巴比伦之囚,论基督徒的自由

  慈运理

  加尔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