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林外史读后感精选
《药林外史》是一本由郑金生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15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0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药林外史》精选点评:
●一过,通俗易懂,用药风潮,本草插图与药王传说有启发
●因为本书的描写现在对《草木春秋》兴趣盎然,还打算试试虎杖与甘草煎水后冷却所得的消夏饮品冷饮子。本书的切实引用以及诚恳的态度让人极富好感,觉得可以信赖!五星感谢我的中医药入门书
●鄭先生走過的橋比我們走過的路還要多。書中甚至還有歷史人類學的方法。最近看到的專著和文章,材料都沒有超過這本書涉及的。
●本草史入门。。有不少有意思的史料。
●基本是外史
●真正所谓闲书,配合假期,风味尤佳
●專業人士寫的本草科普讀物,非常推薦~
●上研究生后才接触到了中国药学史,这本书可以说是打开了我学中药学文献的大门,学会了根据时代背景进行中医药的学习,把各类知识串联起来。没有特别难的部分,稍有点中医药学基础就能看懂,可以作为科普读物来看待。四星给内容,多出来的一颗星给情怀。
●神农本草经真实药经之祖!中医精华很多糟粕也不少啊!文化大于科学
●关于中医中药,通俗而严谨的入门书。
《药林外史》读后感(一):大家小书
此书适合信服中医药的人读,别开生面,精彩。中医科学化那帮人就知道做实验,怎么没人着力整理一下中药的科学药效和文化药效。
书前附了几十张彩绘本草图极为精美。读完书中关于本草书中的插图历史再回头看,便会发现中药是如此的可爱。
《药林外史》读后感(二):推荐~~
这是一本从社会、文化、人文思想等角度探讨中医药学发展脉络的专著。
从古到今,社会上不断出现一波又一波时髦的用药风潮,就像演戏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一出出戏的导演并不是医生,而是不同时代的社会风尚和思潮。坦率地说,历代本草书记载的共物功效,并不全来自医生的经验。三教九流,都曾或多或少地对药物的使用产生影响。同样的药物,医学用来治病,道家用于长生,染家用来染色,江湖术士用来变把戏……
古代文人学士,也不时借助药名玩弄些文字游戏,各种药名诗应运而生。乡曲之间,还流传着药物剧,于是一个个草木虫鱼之类的药物,被塑造成不同性格的人物,演绎着一部《草木春秋》。还有诸多小说中出现的蒙汗闷香、仙草灵芝,就如同武术中的点穴、气功一样,神神秘秘,似真似幻。
《药林外史》读后感(三):药林外史读后感
刚才一看,这书只卖10元……真是,这也太廉价了,写这么一本可是颇为不易啊……
回到正题,这书刚开始翻看纯粹出于最近听中医讲座看多了,就想多了解一番。
最开始的几十页,讲什么学术学风,让我一阵头疼,该不会是学术著作吧……于是想早点结束看完,就草草翻过都没什么大兴致。
看到中医药效的发现就看到好玩的东西了,比如说一个女子因丧夫发狂,被关在屋子里,然后晚上她爬上桃树,把树上的桃花都吃光了,第二天早上家人给接下来,病就好了。
或者什么有麻风病,一条蛇掉酒坛里,人不知,久喝痊愈。后见蛇骨,方知其因。
人患转筋,喊木瓜,或者写这两个字,就能停止。
我看到这些小段子,一个个觉得好玩,也算是寓教于乐么。
然后就是我觉得有意思的章节了,说的是古代用药潮流,轮番上阵。
秦汉时候用仙药丹药,丹砂,云母,汞啊,假外固内,用坚固的外物来让自身强大,因为草木这类都不能自保,何况保人。
魏晋就用寒食散了,吃完发汗,发热,要冷饮食,冷将息,燥热亢奋。不过没别的选择,这个也不差啦,毕竟材料就是什么钟乳石,平民也可享用啊。
宋就有什么香药了。妇人出行,二小鬟持香球于旁,而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想想也挺美好的。还有就是什么走街串巷的卖用各种中药熬的汤水,不过就是都有害啦,哪有无害的中药。跟现在那些各种保健物品都一样呢。。
下面就是以人补人啦,女人月水,人乳,尿液,胎盘的。因为外丹药不行了,就考虑人自己身的内丹。各种的手段,就为了哄骗上层的欣赏。种种恶劣的手段就不足道也。
之后就是鸦片,烟草的天下了。
之后的章节提到了中药的制法,我也才知道了原来这一个个的不是拿来就要用,要经过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制,才能发挥药性。
说到那些中药插画,真心觉得,画的真好看,不过要凭这个寻找到哪种草药还是挺难的,可能是我对于抽象理解不清吧。
对了,后边提到了中药与文学,看的让我觉得前人的智慧让人拜服,诗句,句句包含药材,且意思无损。
到了戏曲这块“你吃些人中黄,善解热毒。你吃些人中白,能治牙疳。还有那白丁香,能破毒结。还有那两头尖,也治头风。还有那童小便,滋阴降火。还有那五灵脂,调血止疼。还有那望月砂,退翳明目。还有那粪中蛆,肠结能通”
看到这些那时流行的唱腔,真是觉得,通过这些,让百姓也能了解简单医学,出问题自己也能稍微诊治一下,功德无量啊……
不过现在人也不差啊,看说明书也全能了
这书放了半个多月断断续续看完,以后会再看几遍吧,有许多细小的我没注意的东西。
《药林外史》读后感(四):神农笑了
《说文解字》对“药”的定义是“药,治病草。”这个解释显然是来于神农的伟大功绩。
中药是神农发明或者说发现的。可是,神农尝百草,最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寻“药”,而是为了找“食”。最初的说法是“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人最初的最初,也是想做食肉动物的,然而牙不锋,爪不利,眼不尖,腿不壮,实在是捕获不到足够填饱肚子的肉,只好放弃了吃肉的狂想,不再奔跑打猎,而是脚踏实地,弯下腰低下头,做一个食草的顺民。
神农找“食”过程的艰辛,几把鼻涕几把泪也说不清楚。《淮南子》里说他老人家“一日遇七十毒”,就是每天工作八小时,平均不到七分钟就被毒一下,神农马上要处理这个CASE——给植物命名,记录植物的特征,描述中毒的反应,迅速调整自己的身体,进入下一个发现之旅。我有时想,武功应该也是神农发明的,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清理掉身上的毒,除了运用内功,将毒逼出体外,恐怕没有效率再高的办法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个“一日遇七十毒”的“毒”,就是“药”。在中国古代,“毒药”是药物的泛称,如《周礼》“医师掌医之政,聚毒药以供医事”。流传千年,我们现在还说“是药三分毒”。就这样,神农不惜自己的身体,以身试毒(药),成了中药的滥觞。我有时也想,可能正是这个伟大的痛苦的高尚的行动,把神农的身体搞坏了,他最终败给了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的黄帝。但是他的子孙还算有些良心,说自己是“炎黄子孙”(炎帝就是神农),还是把他排在黄帝的前头。
神农因此而成神,但是每七分钟尝试一种植物随即中毒自救的高尚行为对于一个神来说还是有些愚蠢的做法。到了晋代,干宝在《搜神记》中就掩盖了神农以身试药的行为。《搜神记》的开卷第一篇,写道“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温寒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干宝给神农手里添加了一个道具,赭鞭,就是一种涂成赤红色的鞭子。据说赤红色可以驱邪,所以鞭打百草,百毒不侵,而百草则在赭鞭的神力下尽现原形。即使是按照这个版本,武功也是神农发明的,你想想看,神农手持赭鞭,高唱着“我手持赭鞭将你打……”那气势,如同萧峰大战聚贤庄。
还是回到神农采取行动之前,他本意是要给人类弄些吃的,所以吃饭问题,是最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在找食的过程中,发现了药,这就是“药食同源”——只不过神农没有想到的是,若干年后,在他曾经奔波一生的中华大地,他的子孙们真正做到了“药食同源”,只要是吃的东西里,都有这样那样的毒啦药啦——神农,你听见后代的呼唤吗?——老天爷,现在还敢吃什么呢?!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令神农欣慰,那就是他的子孙什么都吃过了,遗传个几代,百毒不侵的梦想终有一天会到来。
神农笑了:狗日的,我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