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小说选》读后感锦集
《契诃夫小说选》是一本由(俄)契诃夫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50,页数:2册(864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契诃夫小说选》精选点评:
●契诃夫真的是俄国宝藏。
●篇幅稍长的:草原、没意思的故事、第六病室、带阁楼的房子、我的一生、在峡谷里,短的:在流放中、套中人、醋栗、出诊、新娘、万卡等都很喜欢。我爱俄罗斯文学。
●下册尤好.这是最好的契诃夫入门.
●绝对经典
●我的意思是,带阁楼的房子。。。。恋恋不能忘
●之前读过一遍,这回听教授专业的分析,契诃夫“短篇小说大师”的更算是坐实了,其中不仅有技巧上的独到处,也有其思想内容上的蕴藉和思索,怪不得让莫泊桑都崇拜不已。汝龙老师的译本真的很赞,去完俄罗斯后觉得他翻译出了俄国人特有的味道。
●读了快两个月 但每一篇都很好看!
●有很强的社会讽刺性,但是……有几篇还是挺无聊的-_-||
●有必要重温
●初中好像读的是这本
《契诃夫小说选》读后感(一):读契科夫
还记得第一次读契科夫的短文是在课本上,当时老师还让我们各自挑选角色扮演,当时只觉得好玩,如同演话剧一般。后来看到契科夫小说选,不禁想细细品味一番,才发觉,原来其中有如此之多的嘲讽,深深感受到契科夫时代俄国社会的状态。或许契科夫改变不了所有人,但是他就好像鲁迅一般,以笔代枪,想叫醒更多装睡的人,让人们打起精神,打破当时俄国社会普遍的僵化,禁锢的精神状态,无论成功与否,他的确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俄国社会,在他的记录下,我们得以感受到当时的情况。
《契诃夫小说选》读后感(二):无题(暂时)
文: 一个官员的死
想:这是否就是所谓的庸人自扰之。他不知道将军心理真的不在意被唾沫溅到身上这件事,他不知道将军反感的是他自以为惹怒了将军这件事,他被自己的臆想所折磨,被自己的无知和懦弱所产生的恐惧给吓死了。
文:嫁妆
想:对于每一个家庭中人来说,自己的家人就是天就是地,家人出了事情,那边是天大的事情,家人遭了难,那边是天塌地陷。
文:胖子和瘦子
想:如果瘦子换做是自己,自己会怎么样呢?是否会比他表现的不让自己厌恶呢?
文:变色龙
想:名符其实呀
《契诃夫小说选》读后感(三):契柯夫说--“简洁是天才的姊妹”
以前读契柯夫的《套中人》,感觉这个作家刻画人很深刻甚至有点尖锐,文章中没有什么感情流露,认为他的其他小说很枯燥。现在重新读契的作品,也许是心境比较平和,积累了社会阅历,所以能欣赏他的小说了。
他的早期作品中,叙事描写人物都充满了幽默感,情景比较夸张。
后来的作品--《跳来跳去的女人》《带阁楼的房子》《忧伤》《未婚妻》则追求单纯的简洁的风格。
这些思想和风格反应了作者的人生的不同体验。刚开始的幽默风格是作家带着自由思想独自的探索。后来成为著名的作家后,他并没有陶醉在名誉的光环中,而是离开城市为了保持自己的孤独,但是此时的心情转化为了的对人生的感悟。我喜欢他后期的作品。
总体看他的小说特点,尽量淡化小说的情景,注意细节和景色的描写,加上适当的评论,为读者创造想象的空间。
他说“简洁是天才的姊妹”。我觉得他的文章风格和内容就是他这句话的最好的注解。简洁并不是简单,他需要作者将复杂、凌乱的情节通过自己的视角,通过清晰可见的描述,表述色彩斑斓的感情,使读者感受到优雅的情感诉说。
他的作品中主人公很多是个忧伤而善良的人,不满意于现在的生活,为幸福和理想而努力奋斗。小说中描写情感和苦恼,没有激烈的暴风雨式展示,对人物命运的分析也没有宏篇大论,有时你还想看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告白,而小说却已经结束了。对人物感情的描写很节制。当描写到感情时,总是淡淡的表达一个人最表层的倾诉,其他的内容是作者的抒情描述和静止的风景衬托,所以读他的作品,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很大。能体会人生中的丰富的、美好的东西,同时又有一种“秋天的忧伤”的审美体验。这和作家的人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他的风格和俄国其他的作家托尔斯泰、屠格涅夫不同,他的文学和柴可夫斯基的交响曲有相同的美感。
他离开我们已经有100多年了,但是他作品中人物似乎就在我们周围生活。让我们多接近这个伟大而真实善良的作家,那是一个令人灵魂得到安慰的人。
《契诃夫小说选》读后感(四):良知
(关于《契诃夫小说选》中的一篇短篇小说)
《花匠头目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备受尊敬的医师被杀死在山谷中,人们却凭借“信任”和“良心”原谅凶手并让其无罪赦免的故事。
起初读完这个故事,我以为作者要表现出一种荒诞感,表现出人类自相矛盾时的无助,但一些细节改变了我的想法。
文章第十一段,人们对医师的评价是“他什么人都爱!”;为人看完病之后,甚至“不收钱”;外出时从来不关门窗,完全相信忍心欺负他的贼是不曾有的。这些细节告诉了我们一个重要信息:他被所有的人爱戴。人民既不是愚蠢地听信宣传,也不是盲目的跟随大众,那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感情。
他成了这座小城必不可少的人。
然而,有一天早上,人们发觉他被人打死了。值得一提的是,原文用的是“被打死”,可文章前后也不曾断定他的死因,更何况这是在人们未发现任何有力证据之前!
在“人们发觉他被人打死了”之后,原文又有如下一连串的叙述:“他躺在峡谷里,满身是血,头盖骨被打碎了。苍白的脸上现出惊讶的神情。是的,他看见面前出现凶手的时候,凝固在他脸上的神情并不是恐惧,而是惊讶。”全文并未给读者太多思考的时间,或者说大多数读者根本没有细想“真相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已直接默认他是被谋杀的。然而这并非是作者的失误,这正是本篇小说的核心。
似乎下面的迹象更是强化了我们对于“这是谋杀”这个答案的信心:一个多次受审、以生活放荡出名的无业游民拿出了医师的鼻烟盒和怀表,他家里还有医师的镀金的柳叶刀,一件帯血的衬衫。
但是,这些信息依旧不能严谨地证明这位无业游民是凶手。但在作证明时,却给他扣上了沉重的帽子:多次受审、无业游民、生活浪荡••••••这些词汇的使用,会使读者丧失思考和理性。或者说,人性本身就隐藏着与“恶”不可磨灭的关系。所以,我的另一个想法是,作者表达了“人性之恶”。人们在智力方面的差异显著,但却有着基本一致的情感。我们的乏味的生活需要刺激与虚假,因为一望无际的平静让人畏惧。如果罪证这个无业游民不是凶手,恐怕会有不少人不能接受。他们宁愿相信医师的死非同寻常并将在最可能的嫌犯定为凶手并加以唾弃,这是无知的表现,也是邪恶的表现。真正让人惊讶的是这群法官和人民。他们集体参与了这一案件的处理并一致同意放了嫌犯3,理由竟是:“歹毒也得有个限度,人不能堕落的太深。”这看似荒诞,实质上却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也是一个巨大的突破口。
小说最后一段这样写道:上帝看到大家相信人是上帝的形象就高兴,如果大家忘记了人类的尊严,把人看得连狗都不如,上帝就伤心。这种对人的信心,反正不会成为死的东西,一定会对他们产生多么良好的影响。生活着,对周围的人和物,人们会抱有一种暴戾的焦躁,却对远方不可触摸的事物产生美好的联想、表现出奇怪的憧憬。
作者在这个故事的伊始便误导我们,正是为了能让我们走出这样的屏障。只有走出这样的屏障,才能真正吧身边的人当成鲜活的、富有内涵的生命。
这样的东西绝非口舌之谈,请不要将知识与生活割裂开来。在生活中,我们都是有眼睛、有梦想的见证者。
《契诃夫小说选》读后感(五):读契诃夫《草原》(转)
本部小说并没有严格的叙述中心,结构松散,有流水叙事的意味,唯一可作为小说线索的大概只有叶果鲁西卡,他在这一路旅行中的见闻事实上构成了小说的主体。叶果鲁希卡离开了母亲和往日熟悉的生活,带着祝福和希望,随着舅舅的商队外出求学。纵然求学之路并非坦途,叶果鲁希卡自身也对生活的小镇充满了留恋,小说中开篇的景致描写还是将叶果鲁希卡心中的希望表达了出来。“这个男孩凝神瞧着那些熟地方,可恨的马车却飞也似地跑过去,把他们全撇在后面了。”其中不难体会出一股感伤的情绪,但事实上,作者笔下的墓园却一扫沉闷肃穆之气,反而是“快活地从墙里面往外张望”,这何尝不是暗示了叶果鲁希卡此时内心的期待之情呢?这种期待经赫利斯托佛尔神甫的一番劝导又似乎显得格外真实。再向前,草原的晨景,露水的滋润下花木回转了生机,阳光的洒照下万物体会到温暖;各种昆虫的鸣叫,鸟兽的飞逐也正暗示了叶果鲁希卡愉悦的心情。纵然是烈日下的草原,闷热令人窒息,途中偶遇大车上的姑娘,简尼斯卡恶作剧似地鞭狗,又给略显沉闷的画面增添了众多动感元素。叶果鲁希卡大概是第一次见到如此的草原景象吧?但一个九岁的孩子对途遇的一切并未显示出太多的陌生感。途中第一次休息时,四周一片沉静。叶果鲁希卡独自一人在草原上闲逛,捉蟋蟀,追蝴蝶,寻找远处飘来的歌声。车子再次出发,一阵狂风之后,四周又归于宁静。“沉寂又回来了。云藏起来,被太阳晒焦的群山皱起眉头,空气驯服地静下来,只有那些受了惊扰的凤头麦鸡不知在什么地方悲鸣,抱怨命运。”不久之后,黄昏来了。出门在外,时遇黄昏,怕是会勾起人种种愁绪的。可恰在这时,昏黄的暮色中出现了一所大平房,原来是一座旅店。店主家的热情显然有些过,但这却也是反应了其与库兹米巧夫和神甫一行人的熟烙。而他以及犹太女人对叶果鲁希卡的夸赞显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客套,这其中更多体现了一种热情和亲切。如果事情仅停留在此,大概还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在这当儿,德兰尼茨卡雅伯爵小姐登场了。“她亲热地吻叶果鲁希卡两边的脸蛋儿。叶果鲁希卡微笑了,可是想到自己在睡觉,就闭紧眼睛。”温馨的场景!伯爵小姐的光临给小说带来了别样的美感和一股清新的空气,甚至于“简尼斯卡都压低声音说话,直到马车走出四分之一俄里,他回过头远远地望去,看不见那个旅店,只看见一点昏暗的灯光时,才敢拿起鞭子抽那匹枣红马,吆喝一声。”
夜色中的草原轮廓模糊,孤零零的灌木和巨石杂乱错置在道路的两旁。“鹌鹑已经不再叫唤,夜莺也不在树木丛生的峡谷里唱歌,花卉的香气也没有了” , “‘睡鸟’的叫声中含着很多的悲苦和怨艾’”,但是“草原还是美丽的,充满了生命”,草地里升起一片快活而年轻的鸣叫声。在这不断的闹声中,叶果鲁希卡大概在回想伯爵小姐的吻吧,抑或是跟妈妈送复活节礼物得到回赠的场面?月亮升起来了,夜色淡去,四周充满了静谧安宁之感。时间好像停止了。在静谧安宁之中,人得以细细品味悠久的传说,尽意畅想灿烂的未来。夜鸟无声地滑过夜空,一切赞美的祥和的辞藻洋溢心头。草原如此亲切,如此令人陶醉。此时,叶果鲁希卡心中荡漾着的温暖恐怕是旅居在外的人所不太能体会到的吧?草原,原本茫茫一片,如今却和主人公的心贴的如此之近,似乎周围陌生的一切原本就是相识,漫漫的长夜旅行不过是走亲访友,草原也成了家的延伸。
然而草原毕竟是草原,“在美的胜利中,在幸福的洋溢中,透露着紧张和愁苦”。无声的长夜,纵然可以沉醉于美丽的神话,也避免不了无言的惆怅和孤独。“久久凝望这深邃的天空”,叶果鲁希卡的“思想和感情汇合成一种孤独的感觉”。夜空中的星星,行进其中的草原,多少年来一直如故,默默注视注视着芸芸众生。而芸芸众生呢?人生苦短,叶果鲁希卡又想到了他去世的奶奶,想象着他熟悉的人有朝一日一一离他而去,油然而生的是难以名状的孤独。一个人独自面对空旷的原野,感叹着吾生之须臾;一群人在狂风暴雨的草原中前进,大自然淫威下人的无能为力表现的愈加明显。“风呼啸着,卷起滚滚的灰尘”,“雷声愤怒的响起来”,“漆黑的天空张开嘴,吐出白色的火来”,“在雷声的衬托下,闪电更显得狰狞可怕”。 “我们家的人在草原上过夜”,老太太的这句话恐怕并不是单纯指他们家的人吧,叶果鲁希卡、库兹米巧夫、神甫,这群押车的人,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人,有谁不是无时无刻在草原上过夜呢?草原的宁静,草原的愤怒,都是其中的人所要经历,无法回避的呀!生活之路忐忑不平,人的生命却又是如此的脆弱。
午夜时分,叶果鲁希卡和车夫们围坐在一小堆篝火旁。四周异常安静,火光中隐约可见二十余步远处的十字架。和墓主人同为草原上的过客,相似的身份大概勾起了这群人的遐思吧?人生一世,各种各样不可预知的事件,防不胜防。黑暗之中,仿佛有人走来,那是“一个微微发白的东西”。“难道是死去的商人在草原上溜达?”人影走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笑脸,“非常善良、开朗、温柔的笑容”。紧张的气氛在这笑容和潘捷列夫“欢迎你”的回答声中戛然而止。陌生人叫康斯坦丁,新婚不久。他无法掩盖自己因幸福而产生的激动,跟这群陌生人讲起了他的妻子和爱情。在他幸福的描述中,一群人陷入了烦闷,对他的幸福产生了嫉妒。迪莫夫轻哼着一支悲凉的歌,但一会儿就又沉默了;叶美里扬独自一人唱起圣歌,虽然嗓子里只发出干哑而无声的喘息,但他唱的热烈而痛苦。叶果鲁希卡又想起了伯爵小姐的吻,这种想法令他非常难为情。四周荡漾着的甜蜜和幸福,冲淡了黑暗的沉寂。旅居在外的人呀,心中也有爱,也要追求亲人的关怀和爱情的滋润。迪莫夫因心烦而跟同伴儿找碴,还和叶美里扬吵了起来。但快要上路的时候,他却又主动向叶美里扬道歉,“我的心里好闷呀,我们这种生活没什么指望,苦透了”。是呀,大概昨夜篝火边康斯坦丁的话还在他的耳边萦绕吧?幸福的人,温暖的家!而相比之下,迪莫夫们却不得不远离温暖,缺少爱情,在月夜中行进于苍茫的草原,一日一日单调的前行,已经经历了还要再经历无数的不确定。这样的生活怎能不使人平生许多怨气呢?迪莫夫将这群人的心声都讲了出来:飘零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什么时候才能安静地享受家的温暖呢?
这群人的生活经历、人生命运本身就如此奇异,甚至使得传说和神话的离奇怪诞也苍白失色。但是他们并未因此拒绝故事,甚至连潘捷列夫明显胡诌出来的故事也不例外。他们听着,想着,体会着这些故事给予他们的真实感受。他们从这些故事中味出了命途多舛,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飘过的丝丝暖意。在这些故事中,那些过往一幕一幕在眼前回放,曾经的生活多么美好,如今的飘零又显得如此无奈。“俄罗斯人喜欢回忆,却不喜欢生活”,这句话恐怕不应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他们并不是不喜欢生活,事实上他们都算得上生活主义者。但是他们于生活之外还有梦,还有追求,而梦和追求的源头,与其说是回忆,还不如说是当下和未来,过往不过是一个引子。单调如一物的大草原,瓦夏看到的是“玩耍的狐狸,用小爪子洗脸的野兔”,平淡之中有生机和活力;迪莫夫感叹到“我好烦啊”,其中不正也意味着他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吗?这群人始终都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只要这颗心没有麻木,只要这颗心还有能力来感悟,只要旅行还是继续,生活还在继续,他们就能发现美,发现幸福,发现温暖和亮色,因为这个世界‘是上帝造的美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心中有寄托,生命便有希望。
小说的结束部分,叶果鲁希卡“用悲伤的泪迎接这种对他来说还刚刚开始的,不熟悉的心生活”。这生活会是怎么样呢?作者没有说。对叶果鲁希卡而言,往后的生活大概也会如这一路草原之行一样罢,有宁静温柔,也有烦恼怨恨,但在上帝的关照下,追求在,生活总会充满乐趣,充满美。
作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