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读后感摘抄
《坟》是一本由鲁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50,页数:23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坟》精选点评:
●單說一下《科學史教篇》。 這大概是第四次閱讀,終於能暢通無阻地理解下來了。 魯迅藉著梳理西方科學史的機會,闡明了科學為實業的根基,根基不牢,僅炫惑于外表的功用,發展是難以長久的。中國曩時,鼓吹軍火實業以自強的論調大興,謂非此不足以救國。然而魯迅卻憑著自己的科學哲學素養,看到了這種論調的弊端,加以調和。文中所論,舉凡蔑古與崇古、技術與理論、歸納與演繹、科學與藝文,無不中正而不偏倚,所見甚深。 以此文而觀之,二十七歲的魯迅有著很系統很深厚的科學史哲學史知識,又加以苦苦思索,形成了自己獨到而深刻的理解,見識不凡。我生三十年,讀之汗顏。
●头四篇感觉有些晦涩难读,文中夹杂了许多学术性的引用。读完后看了些相关论文,才看明白了一些。《我之节烈观》对迂腐的礼教狠狠批判,《我们怎样做父亲》和《论***》都是对中国的祖宗观念予以讽刺。不过“父亲”更多论述和批驳,很有针对性。“***”则多了几分戏谑的意味。《娜拉走后怎样》讨论的是女性独立问题,鲁迅更多的是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探讨,所以持一个很悲观的结论。走后怎样?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而这个问题感觉至今都未解决。与之相似的还有《未有天才之前》,天才的诞生绝对不是个人的事情,和当时的环境同样有关。之后诸篇如《再论雷峰塔倒掉》说中国人的破坏与建设,《看镜有感》说中国式艺术与审美,《寡妇主义》再论男女平等等,莫不是从某个现象出发,洞穿并狠狠批判中国这长久以来的弊病。而这些弊病,人们至今也在迷惑。
●鲁迅还是很幽默的,不过是悲凉深沉的
●补记
●家里有本这版本的《坟》
●做梦的人是幸福的
●劲太大,看完后且得缓一阵
●文言部分没读下去……
●法海不过是履职尽责而已,雷峰塔倒下不是因为愤恨恰恰是因为喜爱;镜本是正衣冠之物,奈何有变成找茬之物;革命具有煽动性,裹挟无知者的无畏,只不过是追求利益而已,还要看是怎样追求谁的利益;留给新女性的路很窄,除了极少数成功之外,其他不是堕落,就是返回原生家庭,能选择一个好男人就比其他人更成功;自由不是钱能买到的,但是能为钱而卖掉,果腹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需求,做到经济独立已经很难,自由却是最高的;看着宰羊高兴的人终究有一天会面带笑容站在菜市口看着宰人,他们还等以更残酷的手段取得微笑的权利;S城难道就是绍兴?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对科学的容忍态度,决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速度,殖民地总是奇迹般突出;孔孟文章先生读的最多,又似乎不相干,难免心中有顾虑,我们极易变成奴隶,变成奴隶之后还乐此不疲,关键是看谁做主子。
●“这小小的丘陇中,无非埋着曾经活过的躯壳。”《坟》里的鲁迅并不那么尖锐,更多是温暖,先生一直在给世界以体温。
《坟》读后感(一):稍微超出字数的短评
前面几篇旧些,是文言的,我看的时候难免就心浮气躁。乱看一通,草草翻过。大概都是一些西方文学和中西文化对比的东西。因为看得不仔细,也不很通,所以心里想着看完后面再回头重看这几篇吧,心里有些愧疚的意思。
不料看到了后记鲁迅讲自己虽然将集子命名为“坟”,可是却虚伪地不舍得将文章扔掉,最后出了这么一本合有文白篇章的集子。所以我大概就要以此为借口不再回头看了吧,那几篇文章也只有有缘再见了。
后面看得很顺的那些篇,真是让人享受。一则我当然也愤世嫉俗,而鲁迅老头子批判的那些,至今中国的社会也不算改了,所以享受他斥骂的内容本身;二则他真算得上天才的段子手,那些巧妙的比方和精致的刻薄话儿,都可以算作一种美学了,于是形式的艺术也是令人享受的。
《坟》读后感(二):坟
《坟》(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一版)
重读鲁迅杂文,于这非人间的黑暗看得愈发清楚,然而我还是苟活着。《坟》是一种象征,过去的追悼与怀念都在其中,而鲁迅的偏激、刻薄、恶毒也都在其中。《坟》所收的文章写于1907年——1925年间,鲁迅之所以要出版这些旧文,是因为“有人憎恶着”;同时也作为生活一部分的痕迹收敛起来,“造成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是留恋”。“伟大”已成为鲁迅的祭坛,我并不想再说什么“伟大”,在鲁迅种种的“奇谈怪论”里,我分明看到一个不合时宜的人。“娜拉走后怎样”,当代思想家顾准重提此话,对社会主义的将来满怀忧虑,然而“娜拉走后”依旧还是一个现实问题。鲁迅在“题记”的结尾如此写道:“那满足,盖不下于取得富家的千金云。”我读《坟》一书,“那满足,盖不下于取得银行百万钞票云。”
《坟》读后感(三):坟
书的名字叫《坟》,所谓坟,是古法埋死人的地方,现如今死人大多化成灰,再想想流行语有“落地成盒”,怕是该叫《盒》了。
很多年以来就听过一种说法,说鲁迅若是活过来,能不能感觉到对现代这个世道满意,那个时代中国的大厨房终于换了一套崭新的现代化家具,古法吃人和老一辈一起进了坟堆,也没有专门的寡妇和拟寡妇来教导专门的女校,烈女也不再被吹捧,只是孔老夫子经由过去一百多年的闹腾,终于不再向以前那样搞得人浑浑噩噩,还带着几分虚伪了。所以综上所述,好像应该满意。
但我还是不同意这种说法,每每想到这个问题,我总想到索尔仁尼琴,如果政体是个人,某个具体的人是狗,那索尔仁尼琴和鲁迅都是养不熟的狗,都会随时准备掉过头来反咬一口(绝对不带贬义,因为我也想当这样的狗,只是能力所限,咬两声竟然也不痛不痒)。他们有基本的反思精神,反思的事情不是我当时的目标是否实现,而是先看“目前的世道到底有什么不平”。
吃人这一回事儿,鲁迅先生诚然看不到古法吃人,中国这个大食堂换了和西方一样甚至比西方还高级的一套设备,煎炒烹炸一应俱全,吃相好的还有摆盘,甚至还有生吞活剥的食物,吃人还是照样吃人,不过这样的社会大抵还是进步了很多,人们的生活毕竟得到了保障,这一基本前提下,他的一声声“棒喝”也会软绵绵的引人发笑了。
不过荒唐事自然不会再少,这些年人民生活好了,那些迂腐的被打了一百多年的念头竟然有抬起头来了,放弃现代教育一心追求私塾教学的闹剧刚刚过去,转眼间女德班又你方唱罢我登场,想必这些都是小鬼儿,人凶他的时候他们跑的远远的,人不凶的时候他自己又乖乖儿的回来了。
无论时代怎样变化,鲁迅先生的立场终究是不变的,这立场想必不是某种主义,也不是某种彻底的“战队”,我记得在《坟》的最后一篇文里他说“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正因为这种烙印,所以他对这青年的责任,确实是始终都不变的。希望我们的时代,也有这样的人啊。只可惜现代人的买书钱都是从网上支付的,非但体温,就连形体都没有了。
最后还是再猜测一下,若是鲁迅先生当时将故旧的填进坟里,只为了那个“费厄泼赖”的结果,那么现如今,怕是准备去追求“利博瑞忒泼赖”了吧。
《坟》读后感(四):谈鲁迅白话及其他
《坟》这本杂文集我读得比较吃力,主要吃力在开头的四篇用文言文写的文章(《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鲁迅写的文言杂文语言是比较规整的,很有晚清学究的样子,他在《写在<坟>后面》里说自己受了很深的古的东西的影响也可见一斑。
《我之节烈观》以后的杂文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鲁迅白话。鲁迅白话作为一种白话写作形式经久不衰,虽然在民国诸多写作者中,他的写法只是有效方法之一种,各人都在创造各人的白话写法,那时候的白话是多元的。但,新中国以后毛确定了一套完整的毛文体(其中也有借鉴鲁迅白话的部分),打破了白话写作的语言多元状态。长达二十余年,中国读者只有毛文体和鲁迅文体两种白话可读,而后者成为文革时代成长起来的作家们在八十年代进行对政治话语反拨的武器。如果没有六、七十年代对鲁迅的阅读,八十年代的小说家或许就只能依赖毛文体、翻译腔或两者的杂交品种写作,更难找回汉语本身的活性。鲁迅的存在让汉语避免了和中国其他的一些事物一样陷入现代化的陷阱,而这种力量是对于现代人已经陌生了的古典文学难以达到的,非鲁迅这样的半文不白不可。
虽然鲁迅在民国时期说过“只读外国书,不读中国书”这样宣言要把天花板拆了的言论,他自己也在《写在<坟>后面》强调这不是开玩笑——来表示自己的坚决,但鲁迅又真的是“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的。比起他的同代的学西的文人们,他的白话反而是最靠近传统的,他的杂文也相当体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学具有的艺术魅力:错落有致的长短句,春秋散文式的思辨、典型化的抒情。这些要素在鲁迅杂文里随处可见,也让鲁迅的文字对于熟悉古典文学的中国人而言格外亲切。即使鲁迅讽刺着孔孟,叱骂着同时代的“复古逆流”,但他类推的笔法,又是如此的孔孟,他洗练的旁征博引,不也是像韩愈。
鲁迅在杂文里批判的问题,是今天依然存在的问题,而那样精彩、犀利、直扼咽喉的语言,今天却难以再现了。这两个问题同时存在着,无疑是非常悲哀。《灯下漫笔》中说到的关于奴隶的论断两句,现在看来还是沉甸甸、血淋淋的;《我之节烈观》、《坚壁清野主义》、《寡妇主义》几篇讥讽女德、反对迫害女性的文章,现在发表出来又是何等的实用;《论照相之类》、《春末闲谈》、《论睁了眼看》、《从胡须说到牙齿》等几篇批驳了民粹主义、无脑爱国的文章,小粉红们估计看了也难以自觉是在骂他们。鲁迅的文字貌似是情绪化的、痛打落水狗式的,但不然,他绝大多数时候是仁厚的、痛心疾首又好心教你的,比如今的一些只会唱衰的公知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一百年过去了,鲁迅写杂文的方法依然是白话杂文最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最艺术的写法。王小波写的杂文在当今很火,但他所写的往往是对典型现象的展示,而非对本质的议论,这就与鲁迅有很大的差距。王小波的小说或许称得上自成文体,但他杂文的贡献只是提供了一种较容易把握的写法。后来即新世纪做文章的人大抵学识不足,学不好鲁迅者,退而求其次学王小波。
鲁迅杂文有几个显而易见的优点值得今天的写作者学习:1、准确使用关联词和程度副词,把情绪和立场融入文字的细节处;2、善于从典型展开联想,由形象的典型直接切入抽象的本质;3、不写废话,忌讳黏着,话锋转得干脆利落;4、讽刺或批驳时没有炫耀的意思,且就事论事;5、绝不玩弄庸俗的辩证法,给自己写的言论找可以下的台阶。
胡了了
2018.6.20
《坟》读后感(五):关于鲁迅的一些感想
鲁迅,在中国思想领域,是很难撇开的人物。每次我,闲来没事百度“鲁迅”的新闻,总是听到社会上,很多声音,在说道着先生,推崇他精神的,还是咒骂他人格的,讲着他风花雪月的,还是温情感人的,林林总总。臧克家说的好,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现在很多人谈论先生,都是受着这些人那些人的左右,在中国这个社会,对鲁迅的评价是两极化的,爱鲁迅恨鲁迅的人,到处都是,还有那些曾经喝过鲁迅“奶”的人也骂起鲁迅,而曾今对鲁迅偏见的人,也在某一刻读鲁迅而有所改观。这都是很正常的。 鲁迅受过尼采的影响,尼采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说道;“现在我命令你们,忘记了我而找寻你们自己,我等到你们都背叛了我的时候,我再回到你们这里来”,鲁迅很受这些思想的影响,死的时候,去把自己“埋掉,拉倒”,并说“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可见,在他死后,他是不希望别人记住它,也是要等别人都背叛他的时候,他再回来。 鲁迅就这样的回来了,虽然他从没有离开过我们。这就是鲁迅的孙子,周令飞所做的事情,和陈丹青《笑谈大先生》所做的事情,就是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鲁迅就这样的回来了。不是在神坛上的鲁迅,也不是被某些人贬低得不值一文的鲁迅。 我看过很多人对先生的印象,总喜欢引用他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说他冷峻着脸孔喜欢骂人。但他们往往忽略他的另一句“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温情洒脱。说他“一个也不宽恕”,却忘了他还说过“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是个矛盾体,但我们该说,对他的一言一行,应该具体到有所指。就像毛泽东曾说过,评价一个人,要放在他当时的具体情境之下。 而在中国,被奉为当代圣人的鲁迅,因为很多人的研究,在“鲁学'这个领域里,鲁迅的点点滴滴是很通透的,对他的举例论证也是很多的。因而关于鲁迅的孰是孰非,将是很容易见分晓的。但我们也该看到,很多人就是看什么人不爽的。苏雪林就在鲁迅生前对其一阵鞭尸,骂他的卑劣,小人,在文苑里没有他的位置。胡适马上批评她,说鲁迅自有他的功绩,不该这样的责骂他。 还有李敖对他的责骂,说他因为是旧时人物,写的东西难免沾着文言气,在行文就如放脚的媳妇,畸形。而鲁迅是早就认识到这点的,鲁迅在《写在<坟>后面》也说道:“....别人我不论,若是我自己,则曾经看过许多旧书,是的确的,为了教书,至今也还在看。因此耳濡目染,影响到所做的白话上,常不免流露出它的字句,体格来。但自己却正苦于背了这些古老的鬼魂,摆脱不开,时常感到一种使人气闷的沉重”。 这是鲁迅精神上的自觉,勇于剖析自我的表现。而李敖把这当做对鲁迅攻讦的一点,是很可笑的,因为他自己的作品,也常有很多文白杂糅的句子,鲁迅因为所处的时代,耳濡目染成这个样子,李敖是远在提倡白话文后几十年的人,又该如何说了。 再则,鲁迅是认识到这点的。李敖曾批评在厦大申讨他的一位教授,说,我在《李敖有话说》拿出证据证明鲁迅的不足,他没去留意,反而再次提出,是多么不明智。试问李敖,鲁迅曾说了自己的不足,你再次提出,是没留意吗? 很多人批评先生还一点,是没写出长篇的著作,因此受“伟大的文学家”有愧。鲁迅何尝说过他接受什么帽子。再则,有没有长篇真的和文学家有关联。像吴敬梓所写的《儒林外史》,鲁迅评语“虽云长篇,颇同短制”,正是一个个故事,将讽刺的魅力施展的大快人心。鲁迅虽有两本短篇小说集,但对整个时代的描绘,其深刻程度,并不比那花大手笔写的长篇巨制差啊!因而,我们想说,对一个人的评价,是依赖他的作品在说话。面对众多对先生的的不理解,先生已遽归道山,再多的言辞,只能是一群人对着死去的人大骂,真是很戏谑。 我有时突发奇想,觉得鲁迅的气质,就像《傲慢与偏见》里的达西。(当然有种不恰当的对比),有些品评鲁迅的人恰似伊丽莎白,伊丽莎白也是优秀的,但她听了某些人,譬如维克汉姆的诽谤,再加上对达西冷落寡情的外表不满,就衍生出偏见来。看过《傲慢与偏见.》的人都知道,达西是个不轻易在表露自己感情的人,但他的心肠是好。 拉拉杂杂说了很多话,唯一的初衷就是希望大家,多看看鲁迅的书,在文本阅读中,了解鲁迅的风骨,与他讽刺幽默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