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舞会读后感摘抄
《明天是舞会》是一本由[日]鹿岛茂著作,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天是舞会》精选点评:
●八卦小册子,很有趣~
●参考资源太集中,信息量不够,不过瘾,也就没那么有趣了。不过插图大亮,有单买的画册就好了。
●十九世纪的巴黎风物志
●4.5 介绍19世纪巴黎贵族阶层婚嫁风俗的小册子,附带介绍了几本相关的小说情节,虽然薄但内容不少。那时的社会风尚至少从表层来看还是很梦幻的。语言通俗俏皮,对读者十分友好。翻译略生硬,不过还过得去。时尚画卡插页过足眼瘾。2017.04.24-27
●不学术的很有趣
●回到19世纪的欧洲
●材料不够多,不过瘾
●挺好看的一本小书。
●插图加一星,觉得这本破书可以视为各种史那位睾端人士是没读过巴尔扎克吗?
●买的是ISBN:9789866006425的台版,没看之前期待值过高了,看了之后很失望。干货没有想象中多之外,加上又是这种通篇摘引原文的手法,更觉没有说服力了。另外这个台版令我最不满的是,大幅插图排版非常差使阅读体验很糟糕,经常插在文章段落的中间,很是打断阅读思路。
《明天是舞会》读后感(一):插画欣赏性较强,顺带想了解作者
书名和封面吸引我读此书,内容编排比较有脉络,作为女性读此书,感慨活在当下时代是多么幸运。感谢前人对服饰的解放。19世纪的服饰华丽,适合审美。读完此书,想读一读巴尔扎克的《两个新嫁娘》。原来作者鹿岛茂是共和女子大学的教授,怪不得本书属于女性研究领域。辜振丰在序言中提到的作者新著的第一本小说《一个巴黎男儿》在国内是不是还没翻译出版?
《明天是舞会》读后感(二):披着流行的外衣
于日常生活史、家庭史、婚姻史、女性史、文学社会学、图像史等皆有学术意义。兼具《图像证史》、《文明的进程》和《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脉络(格局和深度自然不如),从行文笔法到设问角度到书籍装帧都更柔美亲切,由此也更“不学术”。译文优美流畅,充满让人震惊并振奋的八卦细节。初春宜读
所附几十页彩图,对研究服饰文化、时尚流变、社交空间布局大有帮助。作者众多注释足见其物质文化史功力。
为啥真正从女性视角出发的行文、设问乃至装帧就会被视为“不够学术”,这本身就是如何做日常生活史的陷阱。
就概念的历史演变而言,本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马丁·盖尔的归来》的巴黎普及对照版。
《明天是舞会》读后感(三):日本文库版后记:为了追求新形态婚姻的女性
虽然男女之间的权力关系千变万化,但是,近几年,在日本成为话题的应该就是年龄颇有差距的男女婚姻,而且,逐渐增加的并不是年长的男性与年轻女性这样的搭配,而是由累积了不少经验的女性和未经世事的年轻男性所组成的婚姻。这意味着什么呢?
或许,因为适婚年龄往上提升,结婚这件事也从传宗接代的“为了性欲和生殖的婚姻”转变为“为了文化和教育的婚姻”。也就是说,如果是为了性欲和生殖,只要年龄相近的年轻男女以“boy meets girl”这样的形式相识、结婚就可以了。但是,如果希望在婚姻里得到文化和教育,就必须要有一个人来担任老师,也因此,就一定要有年龄的差距。而且,近来想成为老师的女性和想成为学生的男性数量正压倒性地增长,这实在是一个让人感到难为情的趋势,但这其实也是文化的必然性之一,因为年长妻子的多寡正是文明进化的指标。
这件事情的绝佳力证应该也就是本书的女主角,《两个新嫁娘》中的路易丝•修律。路易丝在年轻的时候,虽然和拥有年长的包容力的埃纳雷斯结婚,但在埃纳雷斯去世之后,她又突然转念,和年轻的加斯东再婚,试着成为一个同时是“恋人、母亲和老师”的“妻子”,结果她失败了。乍看之下,这个故事虽然像是在描述一个女人的一生,但事实上,却显示了“结婚”这件事的形态演化。而这件事在路易丝这个个体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反映着从“被追求的婚姻”往“追求的婚姻”前进的女性本身的系统性进化。
或许,今后,日本也将朝着这个方向迈进,身为文化教育者的年长妻子的角色也将变得更加重要。但在法国,就像本书所举证的一般,在将近两个世纪以前,这种由女性主导的男女关系就以“社交界”这样的形式存在着,而那也就是所谓被制度化的“感情教育”的场合。
从这层意义来说,描写法国贵族社会的婚姻以及社交界生态的这本书,对以新形态婚姻为目标的女性而言,或许相当具有参考价值。至少,身为作者的我希望可以有这样的转变。
文库版的出版,就一如出版《巴黎时间旅行》的时候一样,承蒙中央公论新社的深田浩之先生鼎力相助,在此特别表达感谢之意。
注:题目为摘录者所加。
《明天是舞会》读后感(四):轻轻一跃“貌离神合”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批评
《草叶集》,放几叶草;《万叶集》,放满页草——未为不可,但何妨稍稍逸出,俗称“跑偏”。
“神”首先在于作品内容、作者气质
封面图并不沾“酒,”但求意境
先提一句,这里说的并非一切封面设计的标准,而仅是一种个人认可的封面效果。
刚入行做编辑时,前辈提点我,封面设计不可太扣题,最好要让读者的脑子稍稍转个弯,才发现此中妙处。当时自以为懂了,其实还不太懂,直到去年做李长声老师的《温酒话东邻》。李老师旅日廿载,眼冷心热看扶桑,博览勤著观社会,这本书是他关于日本文化的最新随笔集。书属“海上文库”系列,设计早有框架,可变仅在一帧主图与一旗书脊。请网友帮忙找浮世绘,开口就说要带酒器或是饮酒者的,无奈找来找去,沾酒的全是艺伎,跟此书风格相去云泥。后来又调换过各种图片,皆不对味。最后终于找到歌川广重的江户百景之一,远水,近桥,风雪夜归人,并裁剪日本传统和服纹样作书脊,颜色与主图相应。虽不沾酒,意境全出。此时再想起前辈的话,试着把它概括为“貌离神合”,姑妄言之。
“貌离”,是尽量不贴着题面走。《草叶集》,放几叶草;《万叶集》,放满页草——未为不可,但何妨稍稍逸出,俗称“跑偏”,如卡尔维诺论“轻逸”时提到的,“卡尔康蒂一跃而逃脱,真是一个身轻如燕的人”。这一跃,跳脱的是那个日渐石化的世界。
话说回来,跳脱也不好全然无关。曾有一位老美编对我说,他对近年风行的“窗帘布风”颇为不屑,丛书装帧为求风格整一、节省时间,尚可原谅;不计什么书都扯一块花布胡贴了事,未免敷衍。如果同一个封面,换给任何一本书都可适用,它本身的设计意味也就相当淡薄。附记于此,以保存封面设计者的一种声音。
一跃,表面上形成脱离,内里暗扣嗒然,则“神合”。“神”首先在于作品的内容、作者的气质,好的封面都能扣住这关键一环。举译林2010年出版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为例,封面松石绿,封底灰色,棉纸上压细纹,双面一色,简净峻切;书脊双色判然,环衬用蓝色棉纸,取毛面迎人,阴翳低调。封面不用图,尽以文字组块,或矩或斜,竖排烫黑,黑块、留白自相映发,空中有声。这封面被很多读者赞赏,认为其“非常卡佛”,可谓得神。
“貌离神合”的好处,还在于封面可以常变常新,即此前身是后身。企鹅出版社在不同年代给《1984》设计了不同封面,每例不一,却无不得其“神”。由此可知,“神”不仅在书的内容、作者风格,更在不同时代读者心中。
19世纪! 巴黎! 图画簿
《明天是舞会》是一本关于文化史的书——或者换一种说法,它讲的是19世纪巴黎的贵族时尚和社交界的生态,而舞会,正是时尚的秀场。
作者鹿岛茂,任教于日本明治大学,专攻十九世纪法国社会与文学领域,是巴尔扎克作品的译者。不过,他不是那种写高头讲章的教授,他的作品多半以法国文学为基础,对法国的历史和社会有细致的考察,文字也平易亲切。《明天是舞会》也是如此,以巴尔扎克的小说《两个新嫁娘》的情节为主线,辅以《包法利夫人》、《高老头》、《红与黑》等名作,讲述19世纪巴黎贵族的日常生活,诸如公园散步、参加舞会、观赏戏剧乃至婚恋嫁娶等等,从穿戴打扮到谈吐举止无不涉及,充满了社交界的时髦调调。
这本小书有许多插图,尤其是数张彩色插页,是法国19世纪画家保罗·加尔瓦尼所绘的时装画。这位画家出身贫寒,在做工的过程中萌发了绘画的浓厚兴趣,在业余时间学画。他的插画细腻而轻盈,色彩雅致,富有情趣。由于画家与所绘对象属同一时代,在今天看来,那些被极为细致地呈现出的帽子、衣裙、鞋子、配饰,更具有了服装史、时尚史的意义。
“貌合”的设计
一堆跟“信”有关的封面
网友介末花花总结过一些“信”主题的设计,书名里有“信”字,封面就出现和信有关的元素:信封、邮票、邮戳……介末花花称之为“贫瘠的想象力”。
这种紧扣书名、“貌合”的设计,神也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