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脚的鸟》经典读后感有感
《没有脚的鸟》是一本由心物不二 编著作,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没有脚的鸟》精选点评:
●【在 @雨枫书馆 翻书120】就像周丽说的:在有生之年做自己喜欢的事。裂帛的这些人就是这样,不论是作为清洁工的闫惯惯,还是创建裂帛品牌的汤大风。
●就还行吧,有几篇写得挺知音的
●“这个世界,看似周遭复杂,各色人等,泥沙俱下,本质上,还是你一个人的世界。”
●裂帛出品,值得信赖。
●
●没有脚的鸟
●吾亦愿为无足之鸟
●理想主义之死难再议。
●官方发行,独立态度。
《没有脚的鸟》读后感(一):没有脚的鸟
书,是买裂帛家的衣服送的。
5月开始断断续续看到现在结束。
上班的时候,看了书的前半部。
对他们追求梦想的生活充满了向往,
也暗叹自己,活在人生最精彩的时间段,
却连梦想都没有,傻傻的问周围的人,
对于你们 梦想是什么呢?
大部分回答想当然的是嗤之以鼻。
我们生活在钢精铁片的都市中,
以前只有读书,现在只有赚钱。
梦想是空谈,梦想是奢侈。
在家读后半的本时,突然对于这种梦想的生活产生厌倦。
他们的生活确实跌宕起伏,确实变换莫测。
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感受 只是孤独的一群灵魂。
他们追求梦想,独自奔跑的在旅行的道路上。
即使路上风景无数,旅伴无数。
最后留下的只言片语,却只让我感受到了寂寞。
……
《没有脚的鸟》读后感(二):【雨枫试读】没有脚的鸟
最近几天跳出了固有的思维,专心在家过年,享受在家妈妈永远不变的爱,和爸爸的纵容或者严厉教导,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
假期之前,男人说把吉他给我,音质很不错,因为更闲了些,我便张罗着想要学会弹琴。问过经常唱歌的朋友,说最好有位老师经常指点着,学起来靠谱。我是个唱歌时时跑调的人,对音乐只停留在可以听,并且跟着摇头晃脑的阶段,20多年都不曾进步过,仍旧保留着胡乱改词换调的消极习惯。朋友说,一个月的时间,换个生活方式,其实也不错。我便心动了。可惜自己没有勇气就这样出走,觉得心里的牵挂也是个借口,其实是真的没有“背个书包就出走”的豪情。不过,在海边吹着海风弹吉他唱歌这件事,倒是在我心中成了个极其浪漫和霸气的景象。
偶尔把这事儿说给人听,更没了勇气。难道日子过得还不够滋润么,竟去想这么浪漫的事儿。
幸而得了这本试读书,于是【梦想】两个字在心中无数次翻腾着。裂帛在女孩心中是个独特风格的网店,我偶尔也会买两件衣裳,满足下心灵和物质的贪欲。一则是鼓励自己生活态度积极一些,添件衣裳也要选质感好些的,二则,即使穿衣打扮,也希望自己能够顺带体现出自己的心灵特质。在微博上也有关注裂帛的朋友,终究是两个世界,似乎就这样默默地偶尔观望,便可满足。有时,人的心里,总藏着些梦想,看到别人在过梦一般的生活,也会有各种感慨。
记得十年前在高中时代,每日在课堂上课堂下都忙活着写写画画,一沓纸一支笔,便是全部。如今即使有了感慨,也不总都依次记录。年少时候的心思,都在一本本各色的日记信件中,沉淀过去。似乎在等待,又似乎只是自己在等待。
然而生活,有时候,等不得。
这本书拿到手里,是独特的质感,是丰富的触觉,是不一样的人生。可是这些不一样的故事里,有着一种纯粹。而一个人的生活中,如果可以留住纯粹,便可以更贴近理想。
小时候的理想、梦想,似乎都渐渐模糊。而生活在眼前,培养一些足以坚持自我、坚持内心的勇气,仍旧是最难得。
我相信梦想是真善美,我相信,只要真心,便可以如愿。
《没有脚的鸟》读后感(三):【雨枫试读】滴水成河——读《没有脚的鸟》
滴水成河——读《没有脚的鸟》
晚上八点半,马哥进来:“看什么书呢?”
我亮出在雨枫书馆 新领的《没有脚的鸟》的封面。
马哥歪头看了看,问:“讲什么的?”
我说:“几个人写的个人的生活片段。”
“噢,你喜欢看人家隐私啊!”
唉,这个马哥,真是一语中的,不留情面啊。
难道我看的真是“隐私”吗?
既然 敢于写出来公开发表 ,就不能算隐私了。现在流行口述历史、个人记录,就是对大历史的一个补充。看大人物的传记、口述是看传主在历史中的表演,看传主对当时当事的行动、态度,传主与相关人等的关系,从而给自己对那段历史一个参照,尽量让自己客观公正地看待那段历史。看小人物(平凡人)的生活记录,尤其显得珍贵,因为历史总是偏向于大事件、大人物,对于沧海一粟的小浪花、小细节、小人物时分吝啬,不肯着墨 。看他们的生活,可能更贴近我,更容易体会,容易感动,容易共鸣。就像编者萨克达在序中说的:“在这里, 23 个人的生活切片,就是 23 块形状各异的镜子,看过去,就看到你自己 23 张不同形状的脸,而鲜活的那张,在你的头上。”
施坦丁:她不想故弄玄虚,哗众取宠。她要的就是踏踏实实地去采风,去录音,去收集,不求发扬光大传承传统,只为了喜欢。这样的活法没有压力,也活力四射、动力十足!
闫翀:有些人在混日子, 混着混着 人就浑了。而闫翀不是。他是“混过”这些混日子的人,去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接近自己喜欢的生活状态。
梁黎:不管是大明星还是普通人甚至一只猫,都能从他们的生活态度中学习感悟到让自己学习的东西。
汤大风:也许生活就是一个玩笑,但是她对待生活的态度绝对不是开玩笑。
……
就像周丽说的:在有生之年做自己喜欢的事。裂帛的这些人就是这样,不论是作为清洁工的闫惯惯,还是创建裂帛品牌的汤大风。
在历史长河中,如果没有这种个人的叙述,后人可能无从知道每一滴水照见的世界,但恰恰是每一滴水汇聚成了江河湖海,造就了大历史。
用《南方周末2012新年献词》结尾的话收尾:
我们在一起,就像一滴水融入另一滴水,就像一束光簇拥着另一束光。因为我们知道,唯有点亮自己,才有个体的美好前程;唯有簇拥一起,才能照亮国家的未来。
《没有脚的鸟》读后感(四):自我的裂隙
自我的裂隙
没有脚的鸟,停止不了飞翔。
不停奔跑的人,忘记了行走。
当一个城市的灵魂被掏空,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即使空洞、麻木,也会因为这巨大的虚无而获得安全感。安全感如同一个黑洞,吞噬,蒙蔽,让人看不见未来,甚至是无法正确地判断现实,当然,也包括理想。人人都说,在这个社会,谈理想是件奢侈的事。而对于我来说,它只不过像狡猾的动物。有时候突然出现,露出谄媚的笑,有时候悄悄躲起来,消失的无影无踪。
于是我常常投机取巧地观望他人的理想。对我而言,旁观他人的生活,减低压力,也不失为一种乐趣。大部分时候,能够保持距离,事不关己。除非在某个时间,被某一段故事代入,竟把别人的故事,当做自己的投影,悲悲戚戚。可世界上就是有这样一群人,读到他们的故事,就像镜中反射出自己的懦弱,突然找回自己,发现他们过着我想过而不敢过的生活。他们的勇气,像是一种嘲笑。我不敢真的模仿这些人的生活,因为我知道,最终会因为自己的患得患失而进退两难。
于是我只能沉迷于叙述。模糊地观察他人的生命。
我是他们的片段,他们是我的分身。
我不会追究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理由。人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只是在阅读其他人的生命故事时,我自己,就像站在一间房子中央,周围开了无数的门。等到自己活累了,就推开其中的一扇,进入别人的房间,静静旁观。看得多了,就会发现,无论如何,再多的激励与诱惑,如果没有转化为自己的选择,都是徒劳。就像在别人的房间兜兜转转,总归都要回到自己的房间。等到所有的门都关上,你只能去开自己的那一扇。
这样做也有好处,即使最终还是要独处一室,只有一条命,至少不会觉得孤独。
在连接自我与他人生命的通道里,阅读是最为安全可靠,可近可远的方式。每当读到与自己类似的人群,就是一次反观自身的机会。同样的艰难,执着,痛苦的分裂,同样的快乐,卑微,不折不挠,都像一些碎片,慢慢的裂开,剥离,最后成为新的自我。
这个过程有可能让人向往,或者让人害怕。因为它们总是反射出我的懦弱无能,以及对理想的疏远。在读到斯坦丁的漂泊,闫翀的“混”,大风的执着,以末的自由之后,我在想,他们的生活多美,而我多卑微。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他们都可以有饱满的灵魂,干净的笑,即使吃路边摊,住地下室,身无分文,前途渺茫。
他们替我去了很多地方,唱了很多歌。
而我还蜷缩在城市的一个小角落里,不敢做梦,害怕失败。没有开心的笑,也失去了哭的能力。这个城市里,有多少像我一样的“橡皮人”,连寻找自己生活方式的勇气都没有,只是一天一天周而复始,默默等待世界末日?我们失去了自由,脚步沉重,只会低头前行,让自己尽量跑的飞快,或者停滞不前。什么时候才能抬起头,看看路,想一想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呢?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归零。当身边有各种规范约束着,眼前的世界越来越萎缩的时候,阅读总能缓解我的困顿。我也想去藏区的蓝天下,和孩子们睡在脏脏的床上,醒来后,全是孩子们最纯洁的笑。我也想在郊区荒废的地下室,弹着破旧的吉他,唱着沧桑的歌,被自己感动落泪。所谓幸福,我想就是心灵的安逸,而现实的苦难,那时都会成为乐趣。
会不会在某一天,我也放下手中的书,就这样开始。带着别人的故事和时光,一发不可收地去走很多很多地方。
会员ici 288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