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说课堂》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小说课堂》读后感摘抄

2020-11-07 04:26: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说课堂》读后感摘抄

  《小说课堂》是一本由王安忆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3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课堂》精选点评:

  ●补课自学第二弹

  ●把上海的金茂大厦写成经茂大厦王安忆你还真有文化!

  ●作家之眼看小说——另一种视角

  ●写书的时间比读书的时间长就是这样

  ●后几篇内容相似,讲《悲惨世界》鞭辟入里。

  ●只是还好。

  ●王劳斯的讲课书,粗略的看了一下><

  ●好看。

  ●喜欢她分析《婚礼的成员》的时间意义那一部分。

  ●确实是我喜欢的东西。第一是内容,第二是语言。 其中以“小说的当下处境”和“小说的创作”最好看。 “小说的当下处境”以“生计”作为小说要处理的“母体”(就像寻找、争夺一样),以所谓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为线索划分为四个阶段,从时间上将各种作品分类。“小说的创作”则分别三个层面解析小说这种文体及其创作。第一是外壳,小说的突出特征是叙述,这与电影、绘画、诗歌去比较,就可以显示出来;第二是内容,要讲故事,是俗的,表现生活常态,要有人间趣味。第三是思想,一定要有一个“核”,要从人间常态出发,达到一个非常态,大概小说最难的就是这一点了,前面的似乎都是铺垫,为的是最后这个非常态。 我这里是提炼,王安忆却是引入作品做例子来讲,而这些作品大多都是我们熟悉的,所以往往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小说课堂》读后感(一):小说是不是谁都可以来写

  书是下午到的,当当物流还是比较给力。新书到了自然是迫不及待地想要拿在手中翻看起来。

  我一直认为看电子书和纸质书籍的感觉根本就不相搭。电子书可以带来更快捷、更多的信息,但无法带来阅读的愉悦感。倚在床头一盏孤灯,整个人沉浸在书本中的感觉,是不停拨动鼠标滚轮,双眼直盯LED显示屏而使双眼发胀是完全不同的。

  当读者面对那一行行的文字,也就仿佛面对着作者。听他们讲一段故事或者谈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的是作者的内心和体会,而我则完全被他或者她的谈话而吸引,不知不觉的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而《小说课题》恰恰最适合这种聊天式阅读的。书下午到,晚上夜静时候翻看,没有按照顺序按部就班的去,而是随意的找出几篇比较轻松适合睡前阅读的篇章。

  虽说是讲座整理的,但王安忆在讲课的时候就没有把自己放到一个高高在上的传道者的位置上。而是用一种交流的方式,通过讲述自己对所阅读作品的感受而传达自己对小说和写作的理解和看法。不是教条的分析和严谨的论述,仅仅是体会和自己的感受。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于一个作品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写实的作者,他只是给了你一个现实的场景,具体场景里面的人物对错与否,只能自己去判断了。

  所以王安忆在讲解这些小说的时候同意不去妄加定论作者的想法。她只是给你一种方法让你去自己感悟文章所包含的意义。

  《小说课堂》读后感(二):小说要做的,就是把常态引渡到非常态。

  王安忆十分偏爱细节,写小说中如此,讲课评论也都是条分缕析。书中文章大致是备课资料、演讲之类的集结。有些讲得很细,手中没小说文本的话很难把握,但观点可高可低、可虚可实,显示出了一个专业作家对文学的深刻理解,并且普遍具有独创性,这点非常重要,缺乏独创性的大师是不存在的。

  印象最深的是评论苏童的一篇,作者在去中提出了“谜面”与“谜底”的说法,苏童的小说常常带有一种隐喻性,使事物不同于日常事物,而如何扩展事物的内涵,就在于处理“谜面”与“迷笛”。而隐喻性的张力,就是当谜底和谜面最终合二为一时,谜语解开了,可里面什么也没有,就好像什么都未能解开。这个解读称得上行家里手、目光如炬。恰好最近在读苏童的小说,值得细细揣摩。

  文学观点上,有提到小说的叙述性,小说是一种叙述的艺术,语言是间接的,需要通过想象才能赋予丰富性和复杂性;提到了时间与空间,小说的优势在于时间上的叙述,局限性在于空间描绘,小说易于写心理,难于写动作,空间唯有在进入叙述中才能发生含义;谈张爱玲时提到了俗与雅,小说需要有一点世俗的喜好,但弄得好就是趣味,弄得不好就是恶俗。又不能汲汲于趣味,小趣味的路窄,大道才恒常如新。

  关于小说本质的思考,不成系统,但几乎闪烁着天才的火花。例如讲卡尔维诺的《弄错了的车站》,主人公夜里要坐车回家,可是雾蒙蒙的,怎么也找不到车站,拐过无数个街终于登上巴士时,发现自己原来走进了机场,登上了一架飞机。就此引申,“这个故事可以说明小说要做什么,就是从公共领域走入禁区。或者说,把一个人从常态引渡到非常态。”、“常理是生活本来的面目,违反常理则是生活应该有的面目,这就是小说的思想,或者说小说的理想。”精彩!

  《小说课堂》读后感(三):小说故事会

  本书共十八篇讲稿,是王安忆二千年后在复旦大学、香港岭南大学的讲课稿还有公开场合讲的一些发言稿,都是围绕怎么写小说的。文章有专门讲一个两本书的,或者讲一两位作家的,就是名字里面有书名号或者人名的那些。也有围绕一个题目讲,但里面也是用了很多篇小说。与其说作者在讲小说写作理论,倒不如说她是在给大家讲故事,文章里大部分篇幅都是复述别人小说的故事,然后再点出一些理论。

  本来讲故事没有多大问题,她讲故事也讲得很好,说不定比原小说还要好看,而且边说边点评,基本上可以当成是书评来看,如果你去看原小说,估计没能看出那么多门道来。就是书里的各种小说各种故事,我好像都没看过,连侦探小说和电影都没看过,那就肯定没有看过的人得到的收获大了。

  王安忆之前还出过一个类似的讲稿集《心灵世界》,九十年代的了,二千年后的重版改了个名字《小说家的十三堂课》,内容是一样的。我没看过,但看目录好像很多题目像红楼梦、巴黎圣母院等,本书里面也有提及,只是没有专文详写。本次的讲稿避开了上次已经重点讲过的那几本小说,例如复活、红楼梦等,这次就不讲了,换了一些没讲过的。似乎王安忆研究的题目重点还是那些名著和那几个名家,在本书里的十几篇文章里就重复出现了几个例子和故事,不过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受众的发言,提及同一个故事也是正常的,只是把讲稿集结成书的时候,相同的故事甚至几乎一模一样的表述就让读者觉得有点太重复了。

  讲稿比起文稿,可读性是增加了,加之王安忆本身的功力,一般人读完没有什么问题。但一般人可能没读过书里面出现的那些例子,那就收获有限了,只能当是听了一些故事而已。如果你不想买书或者不想读完,就把前面那两篇讲《悲惨世界》和《战争与和平》的看完就够了。

  欢迎没看过的读者留言提问。

  《小说课堂》读后感(四):虚构与非虚构

  虚构与非虚构——王安忆《小说课堂》读后感

  商务印书馆 2012 北京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卡通片,里面有个女孩会把自己稀奇古怪的想法,写在笔记本里。突然有一天,警察发现一个平静的小镇上莫名其妙地出现了大规模的死亡。接二连三的奇异事件紧接着发生,大火焚烧大楼,却怎么也调查不出纵火犯;失踪案件在近期猛然增长,派遣办案的警察也被莫名杀害。这个小女孩看着新闻里的时间,惊异的发现这些案件和受害者的离奇死法,竟然和自己所写的内容如出一辙,她惊恐地来到警署报案。原来,这个女孩可以将写出来的东西变为现实,至今为止,笔记本中所有的惊悚杀人案件都出自一个杀人狂魔之手,这些案件是她想要为后来创作的热血警官破案而做的铺垫。警察在几番交涉后,看出了端倪,想要制止她继续创作。但是她知道只有让那个正义警察登场后,这些案件才能被侦破,杀人狂魔才能被拘捕。于是,她瞒着众人,仍旧在同一本笔记本上继续创作。最终的结局当然是理想的,正义警察逮捕了杀人狂魔。而这故事所有的起因都只因这个女孩在创作这个故事前,在笔记本的扉页上写下的一句话:让这里面所写的都变成真的。

  这样的期许在经历了那么惊悚的一系列事件之后,当然会被视为罪恶的源头。当然,故事本身就是纯虚构的,世上不可能会有哪个作家写出来的东西,可以变为现实的。可是,这里确实说明了小说创作,或更大范围来看,即艺术的本质是什么。简单来说,文学家们一直不断地在做一个艰难的选择题,究竟一部作品表现的是“生活是这样,”或是“生活应该是这样”?当叙事者的文字真的转化为现实时,我们的生活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我很欣赏王安忆对于小说这一题材矛盾点的归纳。小说是虚构与非虚构的集合体。非虚构的部分提供的是创作经历与题材,但是虚构的东西是赋予这些干巴巴,散漫的零碎内容——新的生命。一年三百六十五日,茶余饭后,我们听了无数的别人家的故事。这些琐碎的耳语,令人应接不暇,但是听过之后,又有多少人会记得在自己生命中的一瞬间,也曾有意无意地讨论了一个不相识的人和发生在他身上的事。非虚构的生活可以是无意识的,每天都可以散漫地度过。但是虚构,借助形式,能使这无数个零落的瞬间产生了质的飞跃,这些不相关的人事,成为了人生叙述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形式,这是王安忆强调小说创作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叙述的方式,往往取决了一个说故事人,能否吸引听者的注意力,好的小说家也是如此。优秀的作家是有着“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写作能力,将合理的逻辑推理,放入一个假定的世界里,将真实的情感赋予创作的人物,使其丰满有张力。这种在形式包装下的故事,不再是只有开头,中间段,和结尾的平铺直叙,而是有戏剧冲突的小说。

  关于如何虚构一部作品,王安忆给出的答案并不直接,这毕竟是因人而异,每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思路。但是,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要善于观察生活,不仅是人世,还有大自然,去领悟万物生长的定律。这其实是一个不易的操练,需要大量的时间与耐心,不排除有时候人会有醍醐灌顶般的领悟,但是这毕竟是属于少数人。务实主义在经验积累上,还是有其一席之地的。第二,是广泛的阅读,同时也要学会精读。这一点,全然体现在王安忆自己的阅读经历上。单看这些洋洋洒洒的讲稿,真的惊叹于一位作家要读那么多书。从西方长篇巨著《悲惨世界》,《战争与和平》,阿加莎的侦探小说系列,多次点名的《尼罗河上的惨案》,还有当代中国作家,莫言,苏童等人,当然也包括与王安忆时常并名的张爱玲。即便这些讲稿都几经整理,她在前期也必然做了许多预备工作,选择哪一部小说来讲,概括小说内容,分析情节与小说形式,中心思想的挖掘。这一切当然也离不开她长年累月的阅读习惯。我觉得她应该是个不错的演讲者,很会引用内容,相互印证,涉及文学、历史、电影、音乐等等。

  王安忆是一个有很好阅读视角的人,她对于名篇的诸多刨析,让我对这些作品也有了新的认知。很喜欢她对于如何塑造小说中空间与时间的想法。诚然,空间是很难用文字精准地展示出来的,她用了红楼梦中,宝玉跟着贾正游大观园并提联的情节,说明了空间是可以随着人物的刻画,顺势带出来的。她强调时间对于小说的重要性,因为时间对于小说的依附性(见129)。她很好的总结了时间在小说中的特质,[时间]“可能比自然时间长,容纳超乎寻常的情节和细节;它也可能比自然时间短,冗长的过程只在一瞬间里(129)。”小说中几回的是空荡的时间里,没有任何东西将它填满,这里王安忆还给出了另一个例子,是莫言的短篇小说《牛》,在老头和小孩一同往镇上走的路上,他们用对话,抱怨和牢骚填满了整个旅途的时间。

  最后,还是想要提及写作中“写”的重要性。王安忆在第一篇讲稿中,虽然开篇想要和听众分享“读书假”的喜悦,但是她坚持每天不停地写,在不同的地点写,这样的生活态度也是令人钦佩的。好的作品,只有下笔成文了,才能可能获得“好的作品”这样的评价,不是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