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思想史》是一本由钱穆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思想史》精选点评:
●博学而返约、广大而精微
●一般,史家的思想史。
●豁然开朗
●入门很好,混着西方现代思想史看的,收益颇多
●四星是自己水平有限,不能通畅地通读古籍,使阅读乐趣与效果打折扣。实则钱宾四先生的评论确实精彩,尤以戴东园“杀人的意见”和剖析近代中国思想颓靡不振而又学西方失败的原因这里最应一读再读。
●以国家民族计,自己的身心或应站在东方、中国一边,而近年不论看书读史还是研究航运、供应链,都发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必要。要真正做到这点,首先要求追求真理的信念、不先抱成见和跳出身处时空看历史及现实的眼界。多数活思想(如科技、哲学)一直在变化发展,拿某种先设范围、定论、国别、语种、学派、偏见禁锢住自己的头脑实在不明智,这与研究后形成某种观点不冲突、强调研究前别歧视和排斥。人类现有的文化尚觉不够,在知识积累和学习迭代方面,自己更希望做一位世界人(当人类的脚步真正走出地球、宇宙人会比地球人更合适,名称只是方便阐述的标签、大胆地无视它忘掉它),真正应在意的是类似视野、思辨能力与发自内心的渴求、清醒。这点与人道主义也是相通且契合的。
●喜欢读钱穆的书,多有创见,能启人思想。本书中佛教经由竺道生、慧能而中国化之见,及儒之传统转变之评论,使人印象颇深,亦对于我常听闻之中国化议题有多思考。
●我忘记了为什么我高中读了三遍
●“若把西方思想界的格套来看中国,容易感到中国思想界…所有只像是平庸、浅近、软弱与雷同。不知这些正是中国思想在世界人类思想中最超越、最独特、最灵动的智慧…中国所以能…广大的民族…久长的历史…和平文化之种种成绩,应该从其思想史上来体认。”(语出《四一 戴东原》)
●始于子产,终于中山,钱大师言简意赅的讲述了中国思想史的概要,虽限于篇幅未能展开,但仍不失为了解中国思想历史的必读书目,除论近代及中山处由于作者所处历史时代所限,主观性偏强外,其他部分极为客观且立足点够高。 私以为,国人读史必读钱穆,五星推荐。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一):试着读,想着读,其实离我们并不是遥不可及
为儒家思想沿革理出主脉,试图找出未来儒家方向,可惜的是在当下社会背景,儒家思想根脉延展所需要的传统人文土壤已渐失,加之现代社会多元化思维冲撞撕扯,已很少有人能回到那崇万至尚无涯的道德境界。儒家乃至中国历史是不可复制具有独特性的财富,只是当代社会人已很难发现重视,这里的面原因可很复杂。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二):言简意赅
《中国思想史》的最明显特征是文风简洁干净,常常是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思想家的思考脉络。叙述由春秋中晚开始,至民国止。每一时期各只提及主要的几家,每一家各只提及主要的几点,由此呈现出一个明晰的思想史线索,前后承继,颇为生动、壮观。旨在简易通俗,各家思想之内在精义,未能详尽阐发,只求以简阔透辟的语句,就扼要处约略指点。旨在指出中国思想之深远的渊源,抉发出中国思想之真实的生命。学者由此窥入,明体可以达用,博古可以通今。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三):没读明白
中国思想史这种论题是很大的。
我才疏学浅,当然也读不明白。
注意到两个人:六祖慧能,船山
******************
儒学的“修齐治平”四个字我觉得厉害,而六祖的“心即是佛”四个字实在是通透。
本书中钱穆讲到了儒学孔孟都是修心而来,发人性自然的东西推而广之。修心实在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大学问。
六组的心即是佛,则通了儒学和佛学在修心这块的共识。
******************
看到毛z东的老师杨昌济修习船山学派(湖湘学派)
王船山的思想,主要继承自张载。张载是北宋五子里,最有大儒风范之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很多人口口相传的话,就出自张载之口。这才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真正的大儒精神。
.....不一而论
思想文化,从多个维度上,高度、广度、深度都要兼顾,要学贯中西,志念通达,才德兼备的大人物,才能想明白,说明白。
未来关于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大学问再研修很多年之后,很多东西大概能说明白,想明白。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四):起自先秦的人文宗教
宾四先生的《中国思想史》实在不是给毫无根基的人看的。起码,要有一定的古文根基,才能看得懂先生摘录的各家文本;要有一定的阅历(阅读和历练)才能懂得先生寥寥数语里的感悟。
这本书看了两个星期,脑海里塞满了各种仁、义、理、气、性、心等等概念,什么[性即理],什么[良知即理],什么[气即理]……慢慢的我都不知道各家的主要分别是什么了。大约也是自己的学问实在有限,而这些思想又是极深邃的——虽然宾四先生一直强调,中国传统思想跟西方不同,是自实践经验中来而非纯理性思辨,更多关乎人文界而非自然界,但我依然力不从心。
然而饶是如此,读宾四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依然让我懂得,大陆所谓的“新儒家”,连儒家思想是什么都不知道,连儒家分为先秦、秦汉、宋明、清代等几个阶段都不知道,更不要说弄懂儒家的“仁”究竟是什么,对人的本身修为有什么要求,最终的理想又是什么了。
宾四先生说,中国传统思想的代表儒家所追求的就是积极入世,就是重实践,就是注重自我修为之余要为天下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
而此书我觉得最值得一读的,还是宾四先生评现代思想和评国父中山思想的那两篇,可谓振聋发聩,指出了为什么现在中国(不仅当年,现在依然如此)的思想混乱,越学西方越迷失,既振兴不了新学又丢失了旧学。联想现在,简直字字血泪。
虽然我们一直尊称逸仙先生为国父,但对他的思想又了解多少?其博大精深处,人文关怀处又了解吗?真为自己的浅薄而汗颜。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起家、治国、平天下——中山先生当年大声疾呼,要恢复这些中国传统思想的旧智识。
如果几十年里都这样教育民众,还会如现在这般道德沦丧人人自危吗?
最后,摘录一些有感的句子(王阳明、戴东园、现代思想和中山先生那几篇妙语太多,不能一一摘录)。
1.“孔子論[仁],指的人心內部之情意與態度,此種情意與態度,如何求其表達到外面實際的人生界而恰到好處呢?於是孔子纔又注重到[禮]。”
2.“[命]”指“外面一切的形勢與條件”,屬於“宇宙界”;而“[仁]”用來“安定人生界”。“儘在不可知之宇宙裏,來建立必然而可能之人生理想。”
3. “禮是人生相處之種種節限。人往往為個己求利的目的而逾越了此種節限。但逾越此節限,未必就是利。”
4. 孟子所謂人之性本善,是說人性旣便開始並不善,但不能說“人性是不能為善”的;從人類歷史大趨勢而言,人性之向善更自然。人性趨[惡]是外[勢],人性向[善],則是內在之[情]。
5. “於是將來的中國思想界,遇盛世積極,則講道德人生,都崇尚孔孟儒家。遇衰世消極,則賺講藝術人生,偏向莊老道家。”
6. 中庸之道提倡的,並非在善惡兩端都打折扣,而係“只在一點一節小處上計較,步步走向善的一邊。”
7. “明明德,卽止至善,內包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親民,亦卽止至善,內包齊家、治國、平天下。”,而成就這一切者乃“修身”。
8. 莊周的消極指的是“把消極處不得已處一切委付於天於命,正要人在理想可能處積極處下功夫”,而非一切託付於自然。否則“只要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而且不可逃,如是則有自然,無人生。有遭遇,無理想。有放任,無功夫。”
9. “小乘偏教偏信”(類似西方宗教),“大乘偏理偏悟”(類似西方哲學),“台(天台)、賢(賢首)、禪(禪宗)偏行偏證”(類似中國傳統思想),“佛學在中國愈盛,卻愈富中國味。”
10. “宋儒不墨守先秦,只把自己意思來發揮先秦,正因經過佛學一番波瀾,只有乘勢向前,再不能回頭故步自封,這是宋儒偉大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