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村》观后感精选
《美食村》是一部由高文东执导,全超 / 黄靖博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食村》精选点评:
●大二的时候独立电影展上看的,当时2选1,选了这个是因为我以为它讲的是食物的故事= =|
●
●
●
●当你刚刚看完《美食村》时,会有一种很平淡的生活感受留给自己,这也正是些电影能成功的一个方面吧,正www.meishicun.com里说到的一样!
●烂到死!我连一星都不想给!
●音乐搭配也很好。
●那个全球首映
●独立电影的又一个走出去的国际化行为成功!跟一个好朋友一起去看的。窄小的空间里,陷在沙发中。看电影的感觉。屏幕近在咫尺。这个电影虽然没看出什么特别,但好像老有什么堵在心理出不来。
●
《美食村》观后感(一):出乎意料的剧情片
现在看多数电影已经越来越没话可说了,不管大片还是小片,国内还是国外,独立还是主流,都大踏步朝着同质化的方向急速行军。所以在看完这部《美食村》后,准确的说是看到这部片的第二个镜头起,在看片的过程中我就有很多东西想说,可看完后一时却又不知道说什么好。
可以说,这是一部我看过的电影里最简单的剧情片,但同时又是最复杂的。
拿这个故事来说,说实话不少见,剧情简单之极,叙事严格按照时间顺序。换个导演可能就拍成很有刺激性和充满剧情悬念的电影了。可这部片不是这样,这种简单的剧情这样拍的,的确少见。
怎么个少见法儿?基本上是把剧情中省略不掉无法隐藏的东西留了下来,其它的叙事电影常见或者必须的东西统统删除掉,全剧中的设计对白可能不超过30句。再把这么个故事放在一个遍布垃圾场的贫民区,如此便产生了一种出其不意并且奇异的效果。可以说,所有的剧情你都可以用想象来填补,而不告诉你过程一点也不妨碍对故事的理解,反倒显得很凝练。
可能这个叫做美食村的贫民区是城市中即将被整个拆除的一个城中村,与导演上一部电影《西海村》中的渔村一样,最终将会被无情的拆除掉。影片中大量的纪录片式的段落,这些段落加起来比整个叙事部分要多一倍的时长。这些段落用纪录片的方式来描绘村中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状态,打牌、骂人、打架、收废品、捡垃圾、只要是中国的这种典型的贫民区可以看到的东西,你都可以在这里看到。大量的镜头都是长镜头,一动不动的描写一些看似无聊的生活片段。配以大量的广播、电视里传出的声音或者是一些流行音乐。
影片里阴沉的天气和这杂乱村子氛围结合的很好,有两段剪影印象深刻,姑娘在背对天空乌云中出现,面目漆黑。
在网上看到导演有个城市题材三部曲的计划,从前两部看估计第三部也会是这种城中村的生活状态的描写,以及在被拆除前的“留念”。这样这部片就又成了一部半纪录片半剧情片。再猜测一下,那些所有纪录片式的段落,都不是设计的场景。
这部片子有一些问题,声音的处理,不是太真实,比较糙,具体说就是环境声音有时候喧宾夺主,不知道是不是刻意。在剪辑的过度上有一些过早有一些过晚,也许是比较“正常”的电影看多了,猛地还不太能适应。纪录片式的段落对剧情的节奏的把握是一个挑战,由于所有剧情段落都特别短小,纪录片段落又特别长,显得电影的节奏老在变。这片子如果打磨一下会是一颗宝石。但也许导演就是希望它有那种棱角分明的粗糙感。
《美食村》观后感(二):你很难看见的影像之《美食村》
如果说在环境音里让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小公园念叨完“最厚的一本武侠小说《战争与和平》”还能被当作善意却笨拙地致敬,那么在出租屋里照顾生病的“小姐”,从倒水暖胃到“你给我唱个歌吧”,则是令人厌烦到你简直能想象到一个自信满满却辞不达意的小伙儿做在你面前跟你说:“Hi,你看我在向他们致敬之外,简直无其想法”的惨淡画面,除了无言以对,你别无他途。
从《苹果》那个片儿开始,我个人总是不自觉地将那些镜头对准底层的新导演保持警惕,因为在他们的偏冷色调里“贩卖底层,贩卖苦难”的质疑声总是挥之不去,我不能也不愿意肯定我的判断,但这个质疑的声音令我困扰,也令我面对它们的时候有点儿烦躁不安,好像我在迫使自己做一件不愿意却不得不做的事。
我要特别一提的是,在贾樟柯的小武三峡好人或者李扬的盲井盲山时,我无一点儿不安地质疑,他们有足够的令人信服的诚意,而说到诚意这回事儿,那又总是模棱两可没法儿清晰的,所以困惑到最后依然只有困惑本身。
年轻的新导演高文东在网易的专访里提到这样一件事情,使事情似乎能清楚一点儿。去年高文东得知了柏林电影节的选片人来北京选片的消息,于是赶紧地将自己的《美食村》邮寄过去,不料那个选片人在离开北京的前一天打电话来,说他收到的影片碟片在DVD里无法读取,高文东因此“吓出一身冷汗”(落实了我曾自以为不妥的假想,而且那么生动可爱地。),接到电话的高文东连夜邮寄了另一张碟片过去,几经波折终于接到了柏林电影节青年导演论坛单元的邀请,后来的高文东提起此事,他忍不住得意于自己的“押宝成功”。
所以,在那些完全不鸟闷蛋小片,或者对文艺片保持情绪化的“不屑”的人以为找到了依据时,拜托保持一点儿感同身受的理解,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的无奈。
而我想到的是,“无奈”才不是借口。
回到片子罢,《美食村》的主线是个令人难堪的故事,在两个主人公在争执中说些“我爱你”之类的玩意儿时,我甚至为演员感到尴尬,那真是糟糕到羞于出口,羞于入耳的对白,导演兼编剧的高文东一脚将执迷不悟的观众踢出影片:“你以为我在干嘛!”事实上,我不得不替导演说一句话是,《美食村》本来确实不是个试图讲故事的电影,他的主角是那个城中村和生活在其中的人,影片的前段都是无立场无介入的呈现式的静物,这个拍片思路完全不费力地教人联想到《三峡好人》,而后段导演似乎尴尬的意识到这些似乎说了点儿什么却又不是到底说出了点儿什么的静物镜头显然无法支撑起整部影片,于是前面漫不经心的“无业青年与卖淫女”的故事被提上台面,影片由此为转折,从一部至少有记录功用,且打动了像我这样的观众的片子转向了拙劣的、虚假的、令人难堪的境地。再说一次,我试图,至少曾试图去为他找些借口。
在此之外,我仍需要大声赞美高文东先生,因为他,将镜头对准了那些城市的阴影里生活着的人们,那些被亢奋的时代有意无意地遗忘掉的人们,他们在垃圾遍地的路上赶路,他们在污秽的洗衣粉水里洗桃子,他们在又窄又暗的阳台走廊吃水果,他们在小卖部里摆起麻将桌,他们在出租屋外看热闹,他们的快乐与烦恼,他们的付出和收获。
他们在替我们受苦,他们在替我们死去。
《美食村》观后感(三):惊艳——《美食村》
好友氦因为工作的原因没能参加这次活动,在电影放映结束和导演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时候她发来短信问电影怎么样?
我的回复就是——惊艳。
她又问:“你不是忽悠我吧?”
我再答:“真的好。”
用“惊艳”一词来形容《美食村》,绝非标题党行为。
来看《美食村》的前一晚我在土豆上看了高文东导演的《西海村》,对于我这个纯粹的电影门外汉来说,《西海村》算是比较硬的骨头,我完全没有搞明白导演想要表述的到底是什么。甚至还认为这和电影学院学生的作业没啥区别。所以,也没对《美食村》抱很大的期望,但是看过《美食村》之后真是由衷地觉得好,热烈地给导演鼓掌来着。在大连这片文化的沙漠里,有人敢拍并且能够筹措到资金拍独立电影,实在是令人惊艳的一大壮举。为高文东这个敢于实现梦想的人大叫一声“好”!
美食村位于我们大连开发区五彩城G区,开发区五彩城在我们70后77前的这一批大连本地人心中是一个有如童话仙境一般的地方,我们这代人在小学和中学的时候谁没有合家来此一游,并且在那些风格独特、壁绘绮丽的建筑旁边留影为念呢?升学就业后,我们就没有再来过这里了,甚至我就在开发区上班也不曾再回到这里看一眼。因为周围太多雄伟高大的各色建筑雨后春笋般地耸立起来夺走了我们眼球的注意力。影片最后的那个全景展示了美食村就坐落在高楼鳞次栉比的商业街旁边,住在美食村里那些人就生活在那些川流不息匆匆忙忙走过商业街的我们的邻街。
《美食村》的镜头引领我们再次回到这里,如今的美食村建筑破败不堪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早已不再是我印象里的那个童话仙境一般的五彩城了。那些看似零零碎碎的镜头——收破烂的老头在垃圾堆里面拆卸东西;男人蹲在地上串金针菇;卖水果的小伙在一大盆泡沫污水里洗桃子;中年夫妻两个并排啃香瓜;还有猫家族在椅子上集体酣睡,其中的一只小猫挤走同胞兄弟拱猫妈妈的奶……这些镜头汇集在一起给我们展现了那些生活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这条洪流底层的那些人们真实的生活。那些平日里只在卖废报纸时才见能到的老头、在街头流动小摊买水果时才遇到的晒得黝黑的小伙、在电影院前流连穿超短裙黑色连裤袜的女人原来是住在这里的。
这样的镜头自然不会是大多数的人都喜欢的,或许有的人看了会觉得厌恶,也有的人会怜悯这些人,有的人会觉得这是给大连的形象抹黑,可是我特别喜欢导演的镜头,这些镜头就如同眼睛,客观地注视着美食村的环境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没有猎奇没有批判也没有娱乐观众的谄媚和故作上帝的怜悯,而是平静而真实的记录着,把思考和判断的权力留给了观众,观众有怎么样的人生观,那么他看完这部电影就会有怎样的评论。朱朱(和我一起观影的朋友)对我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立刻答她,同感同感。
《美食村》的故事感很淡薄,后来在放映结束后与演的交流中得知导演是故意要弱化故事情节对观影者的影响,而希望观众更多地通过镜头语言来理解影片。窃以为导演并非不会讲故事,看他剪片子的手法就知道他很会讲故事的,只不过他想表达的不是故事而已。高文东导演还谈到参加柏林电影节时放映的五场观众场场满,香港放映的时候只有几十人而到韩国时就只有十几人,并且COPY一个也没有卖出去的事情。呵呵,毕竟观众对电影语言的理解力不同,不能期望太高。建议导演商业片也要做,只有有了钱才能拍自己风格的电影,有钱才可以自由地用胶片表达自己的主张。话又说回来了,一旦拍了商业片也很有可能迷失自我变成了商业片机器,嗯,双刃剑。
:八卦一下。
和我们一起观影的绝大多数都是大连艺术学院的学生,因为电影工坊正对着大连艺术学院的大门,这些都是20岁的小盆友,和他们一比我们简直就是太婆和太公级的文艺“青年”了。艺术学院的学生嘛,个个都长得高挑俊美,我前面的美女坐在椅子上也比我高半个头,所以电影幕布至少有八分一之都被她的蘑菇头占了,有机会要再看一遍《美食村》无蘑菇头版的。
不过,我们文艺老年也有很大的优势哦!因为导演高文东是73年的,所以我们发现了电影中很多70后的元素,例如男主角三宝唱K时候的歌是童安格的《耶丽亚女郎》,这是我们中学时代放学路上引吭高歌曲子,还有影片最后女主角婷婷一把扯下那金黄大卷的假发令我们想起了那部曾经看了无数遍的《重庆森林》里面林青霞的装扮。我不知道那些艺术学院的小盆友能否读懂导演这些精致的细节,但是我和朱朱都高兴得喜出望外,仿佛导演给我们的特别礼物一般。
还有,我和朱朱去得比较早,由安盛一直北上一转弯拐入残破的五彩城时那种感觉对我们的冲击为看《美食村》做了很好的铺垫。在电影工坊里四处遛达,朱朱看见书架上一排的古龙高兴得直跳,古龙是她的最爱呢。而我则更喜欢书架上那盒录像带版的《暴雨将至》,当年我和朱朱一起看的就是录像带版。还超喜欢他们的小白狗,可惜没来及问小狗狗的名字。
期待高文东的下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