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摘抄

2020-12-02 01:19: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摘抄

  《设计结合自然》是一本由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著作,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0.00元,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设计结合自然》精选点评:

  ●old school but classic

  ●慢读细品,读了六年都还没读完

  ●看看

  ●被排除在经济模式之外的那些成分,却是人类最重要、渴望得到和实现的东西。

  ●作者以一种理性的思维和人道主义的观察,理想主义的激情结合浪漫主义的写法,对抗以经济利益为内核、以空间形态为外衣的城建模式,受益反思颇多,只也许是我急于啃书而无心细读的焦灼,语言太过繁琐

  ●这不是一本单纯的技术书籍,而是一本理论与技术兼论的书籍。作者以熵变的理论理解自然系统、城市系统、以及创造活动等。并综合了地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建设实践。上至方法论价值观,下到图纸实践,系统性的生态规划的介入,让人很受启发。

  ●园林景观第二次浪潮的代表人~ 俞孔坚没法比~

  ●设计真的应该以人为本吗?本书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应当把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设计应以自然为本,因此,设计结合自然。

  ●专业性比较高,可惜年代有些久,大家有些错误意识应该已经纠正,时代在进步,复杂度也在增加,景观需要做的事也应该更进一步。

  ●当年的前瞻性书籍,但少有新出版的书继续深入这个话题,因为考试缘故接触,饶有兴趣地看完之后,顿觉自己知识之贫瘠,生态知识几乎没有,环保生态并不是绿色就足够了,还需考虑很多问题,成本最低社会价值最高便是最佳方案。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一):我相信书的本身内容是好的 但是这个翻译实在让我很难坚持看完

  故能玄虚的名词,不通顺的语句,译者是故意想炫耀自己的专业性?还是压根对于生态恢复景观规划行业知识一无所知。 这本书的专业含量是相当高的,涉及大量的专业名词,本应在翻译过程中多加推敲并尽可能让内容变得整体连续。而本人看后却觉得是翻译片段的拼凑常常让人摸不到头脑,对于译者的不负责任,没有严谨的翻译态度实在感到遗憾。以至于这本书的价值大打折扣。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二):景观规划设计经典之作

  本书是景观规划方面的专业书,语言的简洁、生动,深入浅出,高屋建瓴,也分析了自然资源怎样最好的使用。读起来引人遐想,如果按这些理论来的规划,城市村庄会非常美好,作者也认识到现实不可能这么简单,许多因素影响城市等等规划。

  案例丰富,解释了抽象的规划线条怎样慢慢清晰。

  作者非常善于讲故事,可以想象,他上课是时一定非常善于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三):经典书籍,然而看不大明白,硬着读完了,做了些笔记与大家分享

  自己已经忘了很多地理,物理知识,虽然很多看不懂还是硬着读完了,做了些笔记与大家分享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四):关于新生态空间的小设想

  本书从广义的角度下考虑社会和场所的问题,一个一个美国的设计案例来介绍设计手法。

  自然与活动的结合通过各种生态平衡进行。其中甲方和群众利益矛盾也是需要平衡的。

  小生读后有一个关于分解动物园穿插于城市空间中的想法,想分享一下看看是否可行

  城市现状:

  1甲方做生态没有太大的经济利益

  2动物园人气下降,浪费社会资源

  解決辦法:

  1分解動物園,抽取草食动物,例如鹿,孔雀等观看类动物到城市空间中

  2建立生态岛,视野开放但与外界隔离

  3树立地域特色吉祥物形象

  研究目的:

  1通过提高生物多样性,利用生物过滤细菌的功能,提高城市卫生指数

  2建立吸引人眼球的生态系统

  场所位置:

  1高层建筑之间的地面或者架空层

  2滨水岛群

  3住宅小区内

  以上,希望看到的人给些看法,多多指教小生

  《设计结合自然》读后感(五):人和自然

  补充读后感1:此书中间间夹的思想,用黑天鹅作者最新的《反脆弱》来说,就是你可以意识到少数的一些人,特别是开发商和权力者,如何通过增加普通民众的脆弱性,来增加自己的反脆弱性来获益。

  现在的社会是如此浮躁,读这本作者亲抚自然的书,让你对自然心存敬畏和感激,调整内心平静。的确适合这个时代在地球上生活的人都读一读。

  读到30页,本来想写笔记的,但忍不住还是当是书评来写了。

  当我看到那一幅幅上个世纪美国的图片,当我读到到处都是修路、工厂、房地产开发时,无不想起我们的国家。

  有一句话,说:现在我们的风景,走到哪里都一样。配插图,房地产。真让人觉得深深的悲哀和愤怒。

  本来想说,这本书真应该作为学校的教科书!但细想,不知道现今的孩子还能有多少自然的概念,特别是在城市里出生的孩子,而他们,不得不说,的确有更大的机会成为引导将来社会的主流。没有这种概念的对比,能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情绪吗,我很怀疑。只有那些体验过当年美好的人们,才对现今的失去和不能把握的自然的痛心疾首。

  失去才知珍贵。

  因为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以,从别人的经验那里学习显得如此重要。我们国家的根源不在于闭关锁国,虽然现代科技是慢慢接轨了,但几乎全是引入。在理念,好像并没什么更新换代。嗯,从教科书上那个称为闭关锁国的时代开始,并没有。而在某个XX漩涡里,一直就是熵的状态,各种原罪被无法控制的放大。殇啊。

  别人国家经历过错误,这是多么难得的经验。而那些本应该立意是去考察、却是去旅游的,根本就忽略掉这些黑暗了吧。有麻烦别找我,有得捞不用你说我也嗅得到。

  真理就是,不是看一个人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做了什么。

  怪不得1970年美国国家人类健康研究院的理查德·韦克菲尔德(Richard Wakefield)和本书作者说,如果能把生态学延伸到人类生态学中,就付给他100万刀。但我觉得,如果这本书能够重新唤回人类对自然这个朋友的尊重,那便是无价的啊。

  虽然只看了一点点,但仿佛真的让我听到了自然的声音。说作者是自然的翻译使者也好,协调者也好,但我想,每个在这个星球上生存的人,都应该读一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