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贞观长歌》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贞观长歌》读后感1000字

2020-12-02 02:39: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贞观长歌》读后感1000字

  《贞观长歌》是一本由周志方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5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贞观长歌》精选点评:

  ●这本书的高分是给的电视剧吧,作为小说文笔不是一般的烂啊,怀疑直接那剧本随便改改的吧

  ●挺宏大的

  ●大唐的政治开明可见一斑,宫廷斗争也够残酷,几出爱情与亲情故事很感人,最精彩的还是权谋中的斗智斗勇,故事确实波澜壮阔。可是怎么打完颉利就结束了?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别人推荐的书,看完之后,心凉啊啊啊,这社会,这世界,……

  ●十分好看,我很喜欢曾文本这个人,人物塑造的很成功,经典

  ●很厚的一本书,当年买来看主要是想看后面的情节,电视太慢

  ●我是因为喜欢电视剧中的女主角才看这书的,挺不错的书

  ●大学寒假读的,忘的差不多了,只记得李恪的师傅很厉害,以及李恪侮辱嫂子海棠的那段……

  ●反正我是看完了

  《贞观长歌》读后感(一):盛世辉煌,我心向往

  公元627年到649年,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三年,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都得到较好发展,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史学家们把这一段历史时期誉为“贞观之治”。贞观时期的中国,虽然不是尽善尽美,但在中国历史上,贞观时代是唯一的。这段时间虽然不长,地位却极其重要。贞观时代不仅创造了君主时代最文明的政治环境和最和谐的君臣关系,还奠定了唐朝三百年的制度基业,为此后一千多年的中国树立了楷模。李世民凭借什么创造出如此辉煌的业绩?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中国能够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就?天时?地利?人和?这成为唐朝以后历代政治家和史学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贞观长歌》读后感(二):胸中丘壑,心若江天;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是男儿,就要——胸中丘壑,心若江天。

  是女子,那么——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一、忠。为天下臣子本分,不是智,不是勇,而是忠。

  二、不争。成大事者,无不是内修于己,不枉费心思在争权争势的大家风范。

  三、承前,平天下,启后——人生三部曲。我希望我这个认识能好好地伫立在我的心里,最要紧的就是明白,平天下,怎么一平自己心里的天下。就算世界卧虎藏龙,江湖卧虎藏龙,人心卧虎藏龙,自己的天下里,是不是拿得起放的下沉得住气踏得下身子。

  不多说,很震撼。“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德识有多厚才能造就这一曲贞观长歌啊!

  真想对自己说一句越前龙马常说的话,“你,还差得远呢!”

  《贞观长歌》读后感(三):流行的历史小说,只是流行小说而已

  前端时间电视正在热播,看名字也挺有意思的,于是到网上看了看电子版。

  一个朝代的盛衰,牵涉到千万人的生活乃至生命的问题,怎么严肃讨论,怎么往复杂里想都不过分。过分的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唐朝的崛起归因于一两个内部或外部的原因。可惜的是,老百姓们喜欢的就是这样的答案,简单明了么,什么都不用去想了,多省事。

  于是我们的书籍和电影就会更进一步,将历史问题归结为几个帝王将相之间的问题,哦,还有皇后、贵妃、公主之间的问题。

  《贞观长歌》就是这样一本书。对历史多少有点了解的人就不要去看了,它里面说的东西无非是怎么争夺皇位等问题而已,而且都是老生常谈,它只不过是添油加醋把它复述一遍而已,而且毫不顾及这些材料是否可靠。

  柏杨早就说过,唐初的皇帝换来换去,跟老百姓关系不大,经济继续发展,文学艺术继续走向辉煌。真的要了解盛唐,应当去读一些历史书籍。流行的历史小说,只是流行小说而已。

  《贞观长歌》读后感(四):一种望子成龙却不要强过自己的复杂心情

  李世民也有弱点。

  这个弱点和最近《长安十二时辰》里圣人的弱点高度相似。

  他们明白自己的英武与雄伟,所以更加在意这千秋基业的继承人。

  儿子不如自己?

  不行。那会毁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

  儿子强过自己?

  也很纠结,强大如自己,那就有可能发生自己当年对自己老爸做过的事,逼宫,让贤,当太上皇。

  儿子比自己强,理当是种荣耀,是面子问题。培养出什么样的接班人,也是皇帝业务考核的一部分。

  要命还是要脸?

  这是一个问题。

  儿子实在不行,大臣行,能不能传位于大臣?这是长安十二时辰里提出的问题。

  有人说正统是基业稳固的关键,那么且慢,如果把江山交给一个正统的废物,江山还能稳固吗?

  天下之大,有能力者起而管之,不行吗?

  遗憾的是到最后,十二时辰也没真正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能力强者徐斌只能自爆了之。

  天下之大,理应让有识之士有可发挥余热之空间。

  《贞观长歌》读后感(五):宽厚、智慧的李世民和勉力亦不能为的李承乾

  读完了。本非今天的计划阅读书目,但也算完成了计划的阅读。计划还包括写个笔记。

  最初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09年准备考研期间,偶然在广播里听到了电视剧中岑文本的扮演者王绘春演播的有声小说,为其中李世民及剧中各人的权谋手段折服。虽未能在网络上找到完整的音频,但也没想着去看电视剧。直到前不久偶然在网上下载到了160集版的有声小说,才又重拾起这部作品,拿MP3断断续续听着。大概到120集左右的时候,发现音频有错漏:有一集与最后一集重,结果中间就缺了一集。不甘心地去网上下载了电子书来看。这一看就几乎把有声小说抛下了——毕竟还是自个儿看书来得淋漓尽致和高效哈 ^_^ 刚刚看完。

  李世民。最初感兴趣的就是他对李世勣先贬后升以令其为太子所用和他对各大臣恩威并施的手段。之前的部分没有完整地看过,对刚刚读完的后面一部分印象很新、比较清晰。书中似乎着力塑造李世民宽厚的形象——对侯君集的不忍杀、对废太子李承乾的一再容忍。但他又毕竟是一个伟大的皇帝,不管是假房玄龄之手赐死侯君集,还是以天下为重废去李承乾。他同时又是一个很智慧的君主。在张宝相谎报军情一案中安排长孙无忌之一招,泽州刺史一案中安排魏征之一招,均是妙笔。

  立储。许多明君栽在了这个事情上。汉有武帝杀母立幼子,明有太祖立孙而被反,清有圣祖死后仍纠斗不休。书中李承乾在被废黜前,第一次挺直身板对父亲说出做太子,尤其是做一个高大身影下的太子之苦时,显得那么地可怜。海棠有太强的不安全感,误导太子甚多。李世民、长孙皇后均深知李承乾性格之仁弱,可还是让他挑起了太子的担子。这担子又带来了各大臣的期许和推波助澜,终于,这担子把他压垮了。他,解脱了。

  先歇歇眼,下次再读再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