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南方的寡妇》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南方的寡妇》读后感1000字

2020-12-01 00:40: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南方的寡妇》读后感1000字

  《南方的寡妇》是一本由[美]罗伯特·希克斯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方的寡妇》精选点评:

  ●收视率课上看的。。。对不起老师

  ●还行

  ●比起飘实在是差远了,有点骰头重脚轻,点题太牵强了

  ●我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我真的是看了没几页就看不下去了。

  ●蛮吸引人..虽然是战争的事儿..

  ●我感受到了几秒钟书中所说的伟大,可是我想这个题材因该可以更深入人心的,可是就这样戛然而止,人物内心的旁白过多了,对这个故事的精髓没多大作用

  ●看了引子的第一页就被吸引住了,遂买下。虽然这书比较通俗,但是讲了一个很感人的故事,特别是塑造的女主人公,很成功。

  ●为何硬要在事实中加入一段牵强的感情呢

  ●团子去厦门玩逛书店给我买的。故事梗概就是一个管理墓地的妇女的家在南北战争时期被征用为医院以及如何帮助人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上不够用力。交叉描写很多赘述。

  ●看不下去

  《南方的寡妇》读后感(一):我甚至没有读懂

  也许永远都不会读懂了

  挖墓人 守墓人 战争 死亡 残疾的士兵

  他们经历了这些 他们接下来又会如何面对爱情战争自由或是生命

  也许第一次读它的时候我太年轻了,今天应该再把它找出来.

  《南方的寡妇》读后感(二):有多爱

  说是和飘,日瓦戈医生齐名的战争题材小说。其实我向来不是很喜欢战争题材的作品,又刚刚半死不活的看完了日瓦戈医生,本来是不应该再看这一本的。只因为放假前去图书馆大扫荡,爬到高梯上才把她够下来,就这么勉勉强强的背回了家。

  为了不辜负她,开头的几章反反复复看了差不多三遍,终于弄明白了小说的结构了,这才一点一点的看下去,虽然开头并没有引起我的兴趣,还是希望能随着故事的发展渐渐的被吸引进去。然而已经看过去小半了,故事的节奏还是语气都没有任何改变,知道整本书都是这个样子了,也就调整心情,耐心的看完了。

  其实还是可以的,整本书里弥漫的哀愁是有一定的感染力的,而对于那些什么重要的决断,卡丽的毫不犹豫也让我学到了一些东西。在普遍是火葬的今天,墓园有多重要呢?对死去的人的怀念有多重要呢?如果是自己的亲人,当然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可是对于不认识的人呢?那些在战争中成批成批死去的人呢?卡丽的答案依然是:非常非常重要。

  只是,会觉得作者为了渲染气氛的描写过于多了,不知道为什么却会冲淡了人物感情应该带来的冲击。卡丽与卡什维尔的爱情让位于众多死去的人,让位于家庭的观念,淡淡的几乎看不见了。因为这,我实在不能同意她和飘齐名。

  《南方的寡妇》读后感(三):简评:难成经典的《南方的寡妇》

  《南方的寡妇》以美国历史上南北战争时期为背景创作的小说。由于工作原因,用了六天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和以前我看过的《汤姆叔叔的小屋》《飘》《根》《凯恩河》等作品不同。该书的作者没有把本书的‘核心’转向蓄奴和那次战争谁对与错的描写与讨论,也没有停留在白人和黑人的视角去描述,而是把那场战争中,发生在富兰克林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带给读者,让大家去体会那场发生在一个国家里兄弟之间的残酷战争。

  而书页最后那些只有在博物馆才能看到的照片和信件日记,无疑为本书增添里一种真实的历史中的沧桑与悲触。这点和《凯恩河》类似,我非常喜欢。

  本来这将是一本可以传世久远的小说,但书作者‘罗伯特.希克斯’选择了以多主线的写作方式却毁了它!《南方的寡妇》的故事人物主线过多,让初读本作的人读起来感觉松散而没有头序,而不断的切换人物视点更是叫人头晕,书又没有个章节目录。不像以上的几本作品都有一个清晰的故事发展主线,我觉的一本书的故事主线一般不要超过三个,要不是我曾读过以前的一些作品,和对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美国有很浓厚的兴趣,我可能就放弃了。

  《南方的寡妇》可能是本很优秀热卖的小说,但它不会成为经典。因为它缺少让人流畅的阅读感,特别是对第一次阅读该书的读者。以后有机会我还会读第二遍,建议初读本书的读者,先看看最后的人物介绍历史资料可能会对阅读有帮助。

  《南方的寡妇》读后感(四):南方女人的私人墓园

  一个女人为男人的恶战收场,在自家花园里埋葬1500名士兵,直到今天墓园都在——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在小说最后附有卡丽•麦加沃克的照片和生平介绍。

  作者罗伯特•希克斯既是音乐出版人又是艺术经纪人,从事乡村音乐制作二十多年。他偶然发现了卡丽•麦加沃克的故事,便创作了这本书。这是他的第一本小说,并选择了独特的人物章节,令每一个人物的内心独白尽然铺陈,在某个微妙的时刻转接入另一个当事人的心思,这样的写法拥有自由度,能不受限制的表达不同信仰、不同困惑、不同视角的差别,也解决了小说作者在处理外部事件和内心纠缠时的“全知”难题。却也考验读者的立场转换和阅读耐心,对于任何一个想一口气读完惊悚故事的读者而言,这部书是难啃的。但时而会有的警句和妙语,令内心戏码绝不导致厌倦感,反而引出别开生面的较量。

  故事由墓地开场,转入战场,转入由种植园主大屋改建的临时医院,转入战后,直至墓地建立完毕。一切都围绕着死亡展开,因而有充沛的生命力,挣扎于困顿或疑虑,挣扎于爱或醒。

  对卡丽而言,一切都是死亡提醒器,卡恩顿大屋破败的典雅,夭折的儿女蒙着天使光环般的旧照片,甚至富兰克林镇上所有本该有“脸”却在她生活中虚幻成“无脸”的男女老少,这些统统都比她藏在柜子里的鸦片酒更致命。对生活的漠然,就是对生活最有效的慢性毒药。卡丽,穿着成年后不曾改变过的黑衣裙,沉浸在这样的荒芜中,直到战争在最惨烈的那天直接找上她、敲开她的家门、夺去她的大屋和安宁,哪怕安宁是死的。

  南北战争中的富兰克林之战制造了千万人的死亡,在一日之间。鲜血和残肢改写了卡恩顿大屋的面貌、气味、乃至生死之间的含糊性。卡丽和她的黑人女仆玛丽娅情同手足,一起长大,分享成长中每一种爱恨、性情的感受,她们是全世界最了解彼此的女人,但南北战争确实是在黑色和白色的对立下打响的,卡丽和玛丽娅,却必须联手拯救被战争折磨得奄奄一息的男人们。即便战争结束了,玛丽娅也不会走,她俩肩并肩地走在1864年11月30日之后的岁月里,直到自己1500座墓碑中老去。

  卡丽就在地板上的伤员中一眼发现了卡什维尔。这个男人,一心想死。为了救他,卡丽亲眼看着大夫砍下他的坏腿,与此同时,卡什维尔也瞪着这个瞪着自己被截肢的女人。这两人一辈子的吸引,就此开始。“看着卡什维尔我可以发现,我只是假装要死,是个歇斯底里的傻瓜。”

  原本觉得生活无望的她,听说他在战场上夺下旗帜,径直冲到敌人的战壕口,手上拿着枪却没有杀人,仿佛拿着玩具,而北佬的将领也没有直接送上一颗子弹,而是一把拉他跌入战壕,纳为俘虏,这个貌似不要命的男人几乎成了她的希望、理想,不明白却很好奇的吸引源。直到有一天,她会把他当成一个男人来爱,有关生死两难的理想才会解套。

  卡什维尔用死亡作为盾牌,“他生活在死亡的边缘,学会了算计死亡然后欺骗它。”

  每次冲上战场之前,他都假设自己已经死了,“杀人只是不被杀的另一部分。正是我的自愿被杀造成了我杀人的可能。”即便还活着,也是命如蝼蚁。他是个孤儿,没有家,在姨妈的妓院里长大,没有爱,也假装不在乎这条命。可生存本能就像潜伏在意识中最强势的恶魔,让他令敌人震惊,让他从俘虏营中逃遁,让他失了一条腿却得到了一个女人。可生命苟延并没有给他带去什么快乐,“我求生的欲望是我最近才捡起来的东西,就在这个被上帝遗弃的医院里。我感到精力衰竭,血液稀薄,我成了生活中的另一种乞丐,另一个幸存者。”,“再也没什么值得去死了,这让我周围的一切都显得小了,包括我自己。整个世界都低劣、可鄙,只要能够活命,我将跟随这个世界一样低劣和可鄙。这让我变得平庸。我再次成为平庸之人。”此时我们便明白,战场对某些人来说,是生命发光的唯一机会,这和政治、主张全无关系,是无政府的、仅仅听从人性的一场混战。和死于战场中的另一些人一样,留恋战争特有的美和荒诞,臣服于战场的规则和对生死的无度漠视,却最终以仓促的死亡证明了战争的无谓。

  一开始,他觉得奇怪。卡丽是伤者心目中的天使,温柔且严厉,大度且冷漠,可偏偏对他好,让他住大屋,睡床,还对他倾吐了心中从未跟任何人说过的秘密。女人格外坦白和直接,他还来不及意识到,她因他而告别过去,而重新活。“那个女人身上有一种美。不在于她的痛苦,而在于她被痛苦和皱巴巴的黑衣服以及时间的黑线遮盖的那部分。”

  他要和大部队撤离的时候,她宁可打死他也不愿他走。“杀戮、殴打和暴力都是允许的,因为它们由我来施令,它们来自于我。我是它们的持有者,而不是其他任何人。他不能离开,永远不能。我因为开心或轻松而哭了起来。”我当然要明白这暴力和爱之间的逻辑,只有爱强大而爆发的时候,力量才会扩张到疑似暴力的程度。并非占有欲这么简单。女人因此而活了过来,激烈而坚定。

  卡丽和卡什维尔就在这个故事里轮转,一个完成假死到真活的转变,另一个完成空洞英雄到卑微平民的转变,环环相扣,每一步都从“死亡”开始——那是各自心中不可怕、反而被向往的“死亡”之意念。多么诡异而确实的人生。用死亡证明不了的东西,在他人生命力的泄露中却能一目了然。

  他和她是分离过的,没有符合身份的爱能锁住他们。战争结束后,卡社维尔拖着假腿在世间游荡,赚点打工钱,再制造点混乱,兜着圈子不想直接承认自己想回富兰克林。

  而卡什维尔离开之后,卡丽的悲伤是因为“一切都没能持久。我为自己感到可怜:一切都没能持久。那些关于爱情和孩子的脆弱的疑惑消失得无影无踪。” 或许这代言了她对外部和自身的战争的领悟。因此,她需要重新设定人生。卡丽不让地主贝勒占用那片地,把尸骸像蚯蚓一样被耕翻,她想尽各种办法阻止,却没想到命运自有它的解决方法,突然冒出来的少年杀手,不过是因战争而伤的另一个人,不像“寡妇”、“遗孀”这样有固定称谓,那不过是个胸中有恨的少年。“那些死人是拴着活人的链条。他们把活着的人一次次地拉回战争,拉回那块战场”。

  回到了富兰克林的卡什维尔带领一群男人,帮麦加沃克夫妇挖出了1500具尸骨,让他们体面地下葬,拥有十字形素白墓碑。剩下的岁月,卡丽和玛丽娅就将收到无数家属来信。而想要在这片墓地里留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的最后一个男人,注定了就是卡什维尔。这一天迟早会到来,卡丽早已做好了准备。

  南方的寡妇,这是世人对卡丽的称呼,光荣的,被怜惜的,简明扼要的身份。但只需看一眼1500个墓碑组成的白色方阵,任何人都会明白,寡妇是战争吞咽生灵之后吐出来的东西。更多的悲壮由女人来承担。战争貌似让女人走开,其实,是让女人默默地全盘接受,被动的,遥远的,间接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