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读后感精选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是一本由瓦尔特·本雅明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精选点评:
●图挺多的,给四星,文章扣一星,还老子钱啊魂淡
●配图和文字完全没关系。而且这本似乎是做了改编的?和我的电子版的好像内容不是太一样。
●本雅明同学你快穿越到大芬村来看!
●Mr.S推荐0 0 这本比较有兴趣
●编者用图片重构了本雅明的文字,似乎不太成功。
●这插图看到后来也没那么令人生厌了,毕竟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素材..
●仿佛近在咫尺却又难以掌握的灵光,它的消逝不仅源于机械复制的技术进步对艺术的直接影响,也来自于技术革新所导致的社会变革——娱乐业、消费主义、大众文化、信息时代等。然而正如波德莱尔所说,艺术作品总是由永恒不变和转瞬即逝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元素共同组成。因此我认为,灵光并非依托于体裁本身,而是对体裁的表达方式。文学与艺术并非过去或当下的纪念碑——它高耸入云的躯体所流露出的崇高感与压迫感,以一种不容置喙的权威性使思想的钟摆停止了走动,这种静止中显露的不过是永恒的假象。对文艺的最终解读应当是一道架构在作品与时代、历史与现在之间的桥梁,在其间极目远眺时的壮美风景正是思想与生命中不朽的灵光。
●该回去重读的一本书。
●从膜拜价值到展示价值,复制性带来了可修正性;原真性和占有关系,复制技术打破的是前者所建立的权威性。电影作为一种群体性的共时接受对象,技术带来的现代生活的第二自然,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化倾向,对技术,对电影与绘画,对战争与意识形态的讨论,光韵的消失意味着独一无二性的流逝。想起那位研究古典政治哲学老师对技术无罪论的否定。
●翻译得不好!零碎,充塞着各种花里胡哨的图片。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读后感(一):这个版本的书很不错
也买了几个版本的本雅明的书了。
这个图文结合的版本确实不错。
翻译的比较有诗意,不故弄玄虚,还有相关插画介绍。
这应该算一本本雅明的合辑书,买了这本。,也省去很多麻烦。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读后感(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小札
1.“光韵”是与礼仪相关的,在这里,主要承载体为西方的教堂,在前机械复制时代,人们是能够通过教堂等实体切实地感受到“光韵”的;但到了机械复制时代,这种“光韵”消失了,这当然与技术的发展有关,不过我想更是和“上帝死了”的思潮有关,虽然本雅明没有说。
2.“光韵”与礼仪有关,而以电影为代表的机械复制艺术则建立在政治的基础上。
3.电影中内含的政治有其复杂性,一方面可以是革命性的,另一方面可以为法西斯所利用而成为消极性的。
4.革命性是指以电影为代表的机械复制艺术可以通过特殊的艺术处理产生“惊颤”作用,使人从机械的生活中产生非机械的关照。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读后感(三):一个门外汉
第一次读有人把艺术与政治结合的这么深的文章,读起来很吃力,因为无论政治还是艺术我都不懂。
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自己的感想(愚见)如下:
首先,当艺术从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高度降下来与庶民同在,肯定会引发很多人共鸣。也许这正是工业艺术的魅力所在,下里巴人。
其次,当艺术反思中的人性思考开始大众化,更具普遍性的时候,便更加与当时的政治口号共鸣。
最后,艺术思考转为人性思考又联系政治号召,感觉更像是一个复杂的哲学命题,到这里就跟不上作者的思考了。
当然,每个时代人们对于生活的思考角度都不同,每个人对人性的理解都恰如其面,这其中的共性,却又总是让人觉得可悲,可叹。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读后感(四):根本不行。翻译十分有问题
看起来十分吃力。也有可能是我智商低的缘故。我在亚马逊上买的,当时就看到很多人在下面评论说翻译不行,建议若要研究就买其他版本。我没听。现在后悔了。翻译的真的很烂。
留下评论,供大家参考: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全译彩图本)2008-06-03 12:25:26
yuyangaimama为此商品评分:
这本书大概翻越了一下,还可以,不太糟糕一般好,我觉得是翻译的问题,书弄的太花哨了,不象是深入研究的东西,如果研究用我建议别的版本,因为我是写论文考虑的,谢谢回应(1)
1/1 人认为此评论有用|这条评论对您有用 没用
LS同学讲的情况属实2008-11-08 10:52:09
伊武为此商品评分:
并且有错别字。回应(0)
0/0 人认为此评论有用|这条评论对您有用 没用
小羊说2008-11-25 19:21:35
wangyangsheying为此商品评分:
翻译的不好 看不懂回应(0)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读后感(五):本真性的退场
技术属于经济基础范畴,艺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在马克思阐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之后,本雅明的这篇短文向探讨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迈出了一大步。
在本雅明看来,一件艺术作品总是可以被复制的。但是,机械复制与人为的仿制归根结底是不同的。起初,人们对艺术品进行创作和仿制。随后以平板印刷术为标志,复制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印刷术使得艺术作品可以被大量复制和传播。很快,摄影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作品的复制更为逼真。本雅明认为,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原始艺术作品当中的”本真性”,“本真性”指的是“当时当地在场的独一无二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本真性”的拥有恰恰是艺术作品作为“原作”的前提。一幅拥有“本真性”的原作对其他的复制品保有全部的权威性。但是在面对机械复制品时,原作与复制品的区别不再明显,因而原作的“本真性”也就受到了扰乱。由此在机械复制时代中,艺术作品上的“光环”正在逐渐凋敝,艺术作品的创作方式也受到深刻影响。乃至于在摄影艺术中,被复制的艺术作品在创作之出就是出于可被复制的目的。
本雅明进一步区分了艺术作品的价值类型。本雅明指出,艺术作品存在两类价值,分别是“崇拜价值”与“展览价值”。前者指向艺术作品存在本身所蕴含的精神追求,而不在意艺术作品被人们所看见的方式,比如在石器时代原始人洞穴中的壁画,壁画所指涉的精神是作为他们的巫术工具。而后者指向的则是艺术作品被展览的价值。即肉眼所见的艺术作品的观感。本雅明强调,从照相术开始,展览价值开始全面取代崇拜价值。事实上在今天,我们也可以感知到艺术的崇拜价值正在逐渐消亡,人们已经适应并习惯了展览价值的艺术。大众艺术与商品经济相结合,使得艺术作品的展览价值正在获得越来越广阔的市场。
以上是本雅明在本篇短文中的核心论证部分。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本雅明对电影艺术进行了有所针对的探讨。本雅明论述道,在电影摄制技术成熟之前,舞台演员的艺术表现是经由自身亲自向观众呈现的。而电影则使得表演者与观众的距离被分隔了。舞台表演的瞬时性被延伸成为电影的可复制性,演员可以在电影镜头中反复调整自身。到最终面向大众时,一部电影已经实现了人工巧智的顶峰,正如外科医生之于患者那样嵌入了现实的织体。此外,电影艺术丰富了观众的感知领域,使得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带领观众进入统觉的艺术欣赏领域。最终,由于电影作为机械复制的艺术天然与大众紧密结合,展览价值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凸显,而崇拜价值则退居末位。
本雅明对技术对于艺术的影响关系的探讨是极为深刻的。他借助“本真性”的概念,阐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摄影技术如何彻底颠覆艺术从创作、生产到为人所欣赏的方式,并成功延展至了作为高度依赖技术的全新艺术形式——电影艺术。然而在文章中,本雅明始终没有明确其关于在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崇拜价值”让位于“展览价值”的态度。在艺术作品中丧失了的“本真性”和退居末位的”崇拜价值”究竟向何处找寻,这是进一步值得深究的问题。
————————————————————-
本雅明的技术发展使得本真性受到扰乱的论证,可以延伸到除艺术作品之外的许多层面。借由“本真性”概念,我们同样可以阐释时间在历史长河中的异化过程。首先,时间作为客观存在物是其自身,拥有其“本真性”。其次,在人类的理性能力和知性能力觉醒后,时间成为了我们测量万物的尺度之一。最后,随着技术革命的进步带来的生产方式变革,原始人逐渐向劳动力转变,时间转化为可计量的资源。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时间最终被异化为资源。由此浪费时间是可耻的。人与人之间的的时间丧失了时间的本真性,被凝结为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必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