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的读后感大全
《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是一本由王文方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精选点评:
●已购。入门小书。
●最近在看海德格尔《时间与存在--面向而思的事》,很是头痛,哲学总是在提问,哲学总是在回答,海德格尔说在现代科技的日趋完善中哲学终结了,我看未必,只要有人,就会有问题,人类自进化出自我意识后,就进入了一个毫无安全感的状态,意识是我们的生命有了新的巨大的发展空间,意识也使人类第一个、第一次感到了绝对的孤独!为此人类不断的提问,向空间提问、向时间提问,向各种存在提问。但却总不满意自己的答案! 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看看书目中的内容,就能感觉到人类的焦虑与不安!自从有了思的能力,我们从不曾停止过思的过程。
●对于这个世界 我很是好奇。台湾哲学教授们出的书,还是很轻松愉快的。
●今日于图书馆匆匆阅毕。通俗易懂。
●纸张质感很好哟~
●/图书馆
●读完我发现这是个纠结而蛋疼的世界。
●想问问读过这本书的读者们,作者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个世界有什么?而2019所在的世界又是个什么世界?
●没啥逻辑思维的我在看一场恶战。
●da yi jun xun
《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读后感(一):这本书挺有趣的
从来没见过有人能把哲学写得这么幽默好玩,插图也很可爱,但绝不是市面上常见的那种肤浅的抄袭堆砌,即便是从来没有接触过哲学的人,读了这本书也会有了解更多的冲动,至少拿给我爸看便产生了这样的效果,它适合推荐给所有的人分享,尤其是认为哲学只能有一副严肃面孔的人
《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读后感(二):愚蠢是种无法抑制的本能
自己对自己的过分认同,觉得自己聪明,觉得自己英明,这是愚蠢的源头,但还不致于产生愚蠢。这种自我的高度认可可能会导致盲目,但也有好的方面,比如内心获得满足。自信和高兴不是坏事。
可是,当自我满足的人不满足于满足自己,开始以真理的口吻关照别人,这时愚蠢就开始发芽。
有人会疑问,这个世界难道不需要真理的辩论?那干脆把想法吞到肚子好了,这样就不愚蠢了!
期望获得社会认同是人性的共性,如何获得社会认同是人性的差异。在这个环节上,人受直觉的支配。这个直觉和智力、知识、经验相关,但最重要的还是本能。
了解愚蠢从何而来的目的不是说能够消灭愚蠢,而是了解“为什么一些人会得到大家的喜欢,而另一些人却让人讨厌”。甚至了解了也没什么意义,喜欢的还是会生出喜欢,讨厌的还是会产生讨厌,因为这是本能。
因此,愚蠢是种无法抑制的本能。
因此,不要对愚蠢无情的嘲讽,甚至也产生自我英明式的穷追猛打,愚蠢不会消停,让他愚蠢去吧,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也无法抑制。
生活因感性而丰富精彩,理性也是人的乐趣与光辉。
《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读后感(三):思维的乐趣
诗人东荡子有一把“奥卡姆的剃刀”,不过,他不用这把剃刀来剃自己的胡子——他从来不剃胡子,也不用这把剃刀来剃马克思主义的胡子——据最近的报道马克思的胡子被评为最美的胡子,更不会用这把剃刀来剃“柏拉图的胡子”——奎因发明了这个词。对东荡子来说,这把剃刀可以剃我的胡子,实事上,我也被他剃了一次,他说:“亦非啊,我看你那本什么书来着?”“《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我赶紧回答。“也是扯淡的,没必要那样弄。”他说。我连说“是是是”。
奥卡姆的剃刀是中世纪哲学家奥卡姆提出的原则,可能以简化成锋利的“如非必要,不必增加”。东荡子认为,台湾学者王文方的《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这类的书,是可以不存在的,可以“剃掉”的。文学作为哲学的死对头,尤其是诗歌,所以诗人们认为哲学是多余的,尤其是认识论或逻辑学的东西。一些不言自明的东西,经过哲学家的折腾,变成了莫名其妙的东西。所以民众干脆认为哲学家就是搞矛盾的人。
但事实上所有的东西都不言自明了吗?世界仅仅是它所呈现出来的这个样子?答案是:不!王文方在书中从逻辑学的角度去论述一些形而上学问题以及日常悖论。诸如共相与殊相、因果关系(我敢肯定佛教人士不乐意见到这一章)、等同关系、自由意志、不存在的事物、可能的世界、必然的存在物、双面真理……读完之后你会发现,世界居然不是我们认为的理所当然的样子。
此书并非高深的哲学著作,可能以当作枕边书,我就是在前些天的旅程中读完了它:从广东到景德镇、婺源、江苏宜兴、杭州……它只是一本入门级的趣味逻辑普及读本,但是,它的趣味性让哪怕抽象思维不发达的读者,也可以津津有味地读进去,所以一向号称不读书的东荡子,也翻了一下此书。
如果你比东荡子手持剃刀更厉害地问我:哲学有什么用处?我可以用书中所引的一个小故事来回答你:
真理国的国王下了一道命令:“凡进入京城的人都得说一个句子。如果他所说的句子为直,他就会被允许入京,并且保证平安离开,但如果他所说的句子为假,他将会被吊死在墙上,以儆效尤。”某一天,吊诡先生来到老太太门前,士兵将他拦了下来,士兵说:“说一句有真假的话,吊诡先生,你是知道规矩的。”吊诡先生想了一会儿,然后徐徐地说:“好吧,就这一句吧:‘我将会被吊死’。”士兵们讨论了许久,发觉无论如何都不能决定这句话的真假。于是最后只好悻悻地说:“国王早就说过,这种命令不适用于专搞矛盾的哲学家身上!”
但是我并没有把这个故事讲给东荡子听,我认为,让一个诗人听这种哲学故事,未免太残忍了一点。
《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读后感(四):这是个我不许你欺负休谟的世界
首先,我要说明,这是一本不错的书。
通常我如果看一篇书评开头来这么一句,那我几乎就肯定接下来会出现这本书的坏话。
对的,我是要说说这本书哪不好,但在说之前我还想表明的事是,一件东西想满足所有人的胃口是很难的,比如苹果吧,有脆一点的有面一点的,拿哲学入门的书来说,有专业一点的有通俗一点的,这很难用好不好来形容。这个王文方不愧是哲学博士,逻辑学的好啊,书写得很规范,问题的提出然后推理接着阐述结论都非常有条理,结构很紧凑,术语和英文对照都用上了,所以看起来就偏向了专业一点点,对于想看那种一个术语没有特别乐呵的入门书的人来说,这本也就费神了一点点,不过哲学不就是用来费神的嘛,所以这算不上缺点啦。
我真正想说的是——作为一个休谟的精神伴侣(当然是我单方面的)——本书的第三章对休谟有一个误用——当然我不是怀疑作者的哲学功底,因为这个误用很显然是根据情节需要,但说到底还是一个误用——书中第46页这么写到:
因果关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所有有关因果关系的讨论中,最著名的就是休谟提出的恒常联结理论,根据这个理论,当我们说“事件c是事件e的一个原因的时候”我们的意思其实是:
1.事件c发生在事件e之前;
2.c属于C类事件,e属于E类事件,而事实上,每一个C类事件之后,总是跟着发生一个E类事件。
(划火柴在火柴燃烧之前,每次划火柴火柴总燃烧。)
而表明了这个理论有缺陷后给出的修正形式为:
1.事件c发生在事件e之前;
2.c属于C类事件,e属于E类事件,而事实上,在其他条件与c、e均等的情况下,每一个C类事件之后,总是跟着发生一个E类事件。
(划火柴在火柴燃烧之前,并且每次划都火柴干燥氧气充足等等满足着的条件然后火柴燃烧。)
接着在举了一个极其弱智的火星人阿布的例子后,作者总结道:
阿布的思想实验所显示的问题是:恒常联结理论并不能够区别真正的“自然法则”与碰巧的“偶然推广”,或者说,这个理论会将偶然发生的事件联结,当做是大自然里的重要律则。
了解休谟的人都知道,这不是扯蛋呢吗,这根本不是休谟对因果关系的看法,虽然我们的确能从《人性论》(关文运译)里找出这么句话来:
第一卷第三章第六节
...这个关系就是它们的恒常结合。接近和接续并不足以使我们断言任何两个对象是因和果,除非我们觉察到,在若干例子中这两种关系都是保持着的。...
...This relation is the constant conjunction of cause with effect. Contiguity and succession
are not sufficient to make us regard two objects as cause and effect unless we see that these two relations are preserved in a number of instances...
但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结论啊,如果你坚持读到第十四节,会发现这样的话:
必然性观念发生于某种印象。一切由感官传来的任何印象都不能产生这个观念。因此,它必然是由某种内在印象或反省印象得来的。没有一个内在印象与现在的问题有任何关系,与现在问题有关系的只有习惯所产生的由一个对象推移到它的通常伴随物的观念上的那种倾向。因此,这就是必然性的本质。整个说来,必然性是存在于心中,而不是存在于对象中的一种东西;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对它形成任何那怕是极其渺茫的观念,如果它被看作是物体中的一种性质的话。或者我们根本没有必然性观念,或者必然性只是依照被经验过的结合而由因及果和由果及因进行推移的那种思想倾向。
The idea of necessity arises from some impression. No impression conveyed by our outer senses can give rise to it. So it must be derived from some internal impression, some impression of reflection. The only internal impression that has anything to do with the present business is the impression of the propensity that custom produces in us to pass from an object to the idea of its usual attendant. This, therefore, is the essence of necessity. The bottom line is this: necessity is something that exists in the mind,not in objects, and we can‘t ever form the remotest idea of it considered as a quality in bodies. Either we have no idea of necessity, or necessity is nothing but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thought to pass from causes to effects (and vice versa) according to their experienced union.
也就是说,休谟可没说“每一个C类事件之后,总是跟着发生一个E类事件。”休谟最后的结论是哪天C完了没E你是保不准的。
休谟的条理清晰论据充足是出了名的,所以他洋洋洒洒用了整个一章来说明这么个结论,而王文山有意或无意(基本可以肯定是有意的,为了剧情需要)曲解了休谟的意思,于是我这里要为休谟鸣个不平:不许***欺负死人啊!
当然作为一本哲学入门书,作者肯定不会把事情搞得那么复杂,每一章都是由一个很容易上手的问题出发,慢慢使读者对本来抱有的观点产生动摇,但最后并不给出答案或者作者自己已经形成的看法,而是让读者自己去琢磨,但一想到这有可能会让人误会休谟我就受不了,尤其是用这么傻的问题,休谟哪有那么弱智啊,还分不清“自然法则”和“偶然推广”,实在太他妈过分了!再说从读哲学入门到去一字一字扣《人性论》原著得过多长时间啊,我可接受不了让休谟被误会那么长时间,所以我必须写明白了还休谟清白。至于后面章节有没有人被误会的我就不管了,那帮我都不稀罕。
于是,你也应该想到了,这真的只是一本入门书,想找什么高深见解的就不用看了,和另外一本入门正好可以互补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227966/
这本里面一个术语没有,更轻松愉快一些,两本都是入门读物里的不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