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地下鄉愁藍調》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地下鄉愁藍調》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05 00:21: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地下鄉愁藍調》的读后感大全

  《地下鄉愁藍調》是一本由馬世芳著作,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 280.00,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地下鄉愁藍調》精选点评:

  ●对于我们些许遥远的年代,很安静的文字。 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显得那么不切实际。

  ●谦卑的人写的小书,居然让我哭了两次

  ●怀旧属于全人类

  ●有意思,大陆版列侬变成了湖绿色

  ●狂躁的青春最终会落下一个句号。Just you let me know Bob Dylan,know the rock,the folk compaign at that time.I was so lucky to read this words.They comfort me,but I think I was a little too late to read it,in fact,I have lost my young soul .

  ●我对彼岸的隔世想象,竟然落在这本书上!

  ●其实我没看。

  ●4.5 边看边听边哭

  ●有些被掩盖多年的声音又重新在头颅的幽谷里回荡。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中,台下的你目光扫过扭动着肢体获得官能快感的人们,与远处人群中的他四目交接的一刹那,你发现原来摇滚就是联系着无数青春孤魂的纽带。 我希望过很多年后,自己仍然不会觉得“尊严”、“希望“这些已有些变味的词很矫情,仍然会觉得”梦想“是所有年龄的人们都能有的冲动和力量,仍然在唱起Bob Dylan的那句”What it was you wanted?"时不悔不怨。虽然这本书里甚少谈到Led Zepplin,但是Stairway to heaven里的最后一句歌词却也是这本最好的诠释之一——"When all are one and one is all, to be a rock and not to roll."

  ●運輸時居然丟了封面,害我第一眼看到以爲DHL送錯了。 很多共鳴。雖然不同地區。與我的九十年代居然那麽相似。青春是這個樣子了。

  《地下鄉愁藍調》读后感(一):我整理了一份《地下乡愁蓝调》歌单

  

只是我在一边看一边随手添加的歌单,看书的时候配合食用更香啦,链接:《地下乡愁蓝调·歌单》

  《地下鄉愁藍調》读后感(二):义无反顾的 五颗

  我不懂摇滚 可还是义无反顾地 给你五星,,也许这

  就是 魅力所在

  《地下鄉愁藍調》读后感(三):★★★★★

  (滚石·音乐时空 2007.04.文/雷旋 aka journalren)

  《地下乡愁蓝调》收录了台湾乐评人、广播人、唱片业者马世芳自1997年以来的21篇文字,是在谈音乐,也是在唠叨他的青春。他曾在访问中提到:“这些青春回忆,不是属于我这个时代,而是属于我父母还年轻时的那个时代。” 马世芳的母亲陶晓清女士是台湾重要的广播人,亲手推动了台湾70年代后半期的“民歌运动”。耳濡目染,加上他自小对欧美老摇滚乐的偏爱与钻研,让他笔下那些父母辈的音乐人活灵活现,数十年前一场场影响深远的摇滚事件跃然纸上。这是怀旧主义吗?马世芳说:“回忆这些情怀,也只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自己从何处来。”

  他用推敲到快有洁癖的文字,从音乐的情绪讲到自己的青春,就像一个优雅从容的文艺贵族,抒发着自己的怀旧品味和儒雅情调。书中提到作者在学生时期就有机会收藏披头士的黑胶唱片、迪伦的“靴子腿”(Bootleg),作者还在自家客厅见证了“民歌运动”的开展。这些“传奇”经历对一般人显得颇难高攀,但经作者之笔却显得亲切富有感染力,总会让读者不禁回忆起自己的听歌血泪史。

  他在书中写到,“摇滚乐看似热闹,实则无处不浸透着寂寞。而那撼动了整个世代的、真正了不起的摇滚乐,便是找到了那条纽带,把千千万万人的寂寞和萧条,串织在一块儿。”《地下乡愁蓝调》也找到了一条纽带,让摇滚乐迷们找到共鸣,纷纷暗自重拾起第一次被摇滚乐撼动时的热血沸腾。

  在台湾,这本书最初和所有音乐书籍一起被归为艺术类书籍,遂又被悄悄归到了文学类书籍。这多少肯定了作者良好的文学素养。

  《地下鄉愁藍調》读后感(四):地下鄉愁藍調‧馬世芳

  不得不說,馬世芳文筆很好。在看這本書的時候。

  我不斷以贊歎的語氣說:「這人的文筆真是好。」但說話的同時,能夠感覺得到的,還有另一種情緒,「這人怎麼可以寫得好像他都經過這些年代一樣。」直到書腰和書衣拿掉後,看到書底,馬世芳那清秀的字跡寫著「獻給父親和母親走過的年代」,心裡才覺得舒坦了一下。

  畢竟,書寫那些自己還未出生,已經經過的歲月,要寫得如此精采,得花上很大的功夫。資料的取得便是一件難事,當然,這對馬世芳來說,應該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然而真的要把它們拼湊成一本讓人停不下來的書,還是得耗點精力才行。

  起初我也沒有太刻意的翻閱,卻在不刻意之間,一字一句的讀完。這對於長期看書速度緩慢的我來說,確實是很難做到的事。馬世芳的文字是這樣,他也沒經歷過,但他陳述的事件,都有畫面,也讓人有想像。也從他的文字裡,明白一些我對於某一種文章無法閱讀的障礙是從何而來。就好比:我明明很愛歷史事件,但我對那些沒有畫面,也無法想像的歷史書完全不能進入;又比方:那些喃喃自語的、不會說故事的文字,也讓人不能久看。

  而我說的:「他也沒經歷過,就寫得像自己活得很久。」究竟是褒還是眨,我也不那麼清楚。不過他確實是個會說故事的人。至少,讓一個無法在一星期讀完一本書的人,讀完了。

  http://www.sun-line.idv.tw/blog/?p=338

  《地下鄉愁藍調》读后感(五):末代文藝青年的老靈魂

  常有人提到文藝青年,也有人試圖稱呼我為文藝青年,但我總是直覺的脫口而出說︰「馬世芳才是最後一個末代文藝青年,而我頂多是文藝青年的熱情燃燒後剩下的渣渣」,自從認識馬世芳以來,我從來沒有認真思考過我這樣的講法有沒有問題,但對我來講直覺上就是,根本不需要懷疑,就像書腰上詹宏志先生寫的一樣,”馬世芳彷彿是一個老靈魂裝錯了青春的身體”,馬世芳的文字是我周圍的朋友當中唯一僅見那麼地重視中文字詞精準、標點正確、文法通達的作者…甚至讓人覺得,這個人搞不好連賦格之類得問題都考慮進去。他就像父親甚至祖父級的作家,用正確、字字斟酌的中文,描寫著我們這一代周遭僅存的一些上一代的美好。

  前兩天下班後在信箱裡發現了一個小包裹,用著直式標準的黃色信封,上頭用工整的毛筆字寫著姓名住址,連阿拉伯數字都轉成中文的寫法,有著一股令人懷念的守舊,將裡頭的書拿出,聶永真的設計就像融進馬世芳這個人本身一樣,讓人驚呼這就是馬世芳的書,封面書腰上的滾石雜誌,書名字體的設計方式,還有紙質和書的味道,彷彿將我直接拉回九○年代初期台大的場景,滿坑滿谷的校園刊物裡面,有一份總是最搶眼,也被當年同時在校園裡面的濁水溪公社拿來當文本挑戰攻擊的校園刊物「台大人文報」。

  翻開書,馬世芳的字工工整整地直式寫著:

  「鏗彰兄雅正:

  青春不再,餘燼猶溫

  馬世芳

  二○○六.十一」

  就是這股青春的餘溫,在我的胸中翻騰,在剛寫完”Elvis”雜誌最後一期的告別稿之後,正提筆(其實是拿出iBook)想要寫T-Mag同樣最後一期的稿子時,這樣的情緒,就當作是音樂文字從實體印刷雜誌消失的紀念吧。

  跟很多人一樣,從馬世芳在建中青年裡面寫披頭四開始,就從文字認識了這個老靈魂,在中廣青春網裡長篇大論地介紹老搖滾的的聲音是後來才認識的,高中剛畢業時在忘了是什麼的狀況下還曾經寫信給他,還把名字寫錯了,上大學後藉口採訪去馬世芳房間作客時還被嘲弄一番。大我三歲的馬世芳在我進大學的那年剛好畢業,濁水溪公社也正好是被退學當兵的時候,不曉得是秉持著濁水溪精神或者是真的喜歡文藝,我也就莫名其妙的進了台大人文報社,那時剛畢業的馬世芳跟學長姐們一起完成的「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一書,我看著他們在校稿印刷,拿著前面幾期馬世芳編的人文報,也跟著文藝青年的腳步,想要抓住那麼一點尾巴,但始終沒有成功。1995年馬世芳退伍後,他和幾個學長姐,大概是認為我對流行音樂有興趣吧,剛出車禍的暑假中,就找我一起編《永遠的未央歌:現代民歌/校園歌曲 20年紀念冊》,那時候總是深夜在馬世芳家裡開會,所以我們戲稱為「熊貓洗臉工作室」,我也是當時才有機會見到他的父母亮軒和陶曉清女士。那段日子裡,我在市圖翻著剪報找尋從李雙澤淡江事件後台灣歷史上的大事,訪問了很多我現在都想不大起來的民歌時代的歌手、製作人,這是我參與過最後一次完完全全有著濃厚末代文藝味道的編輯工作,我也用這次賺到的稿費,請在美國的姊姊,幫我帶了我生平第一把Gibson Les Paul的二手電吉他。

  時間又過了這些年,大家談得話題不一樣了,和馬世芳有聯繫也是斷斷續續,一起編書的SY學長過世的消息也是在隔很久才得知,從馬世芳的字裡行間,我仍然發覺這些青春的記憶的確是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裡的,翻開後,是那麼地真實而深刻,並且如排山倒海地湧現。在馬世芳和孟朮的婚禮上,我跟陳珊妮、林盟山和阿凱同一桌,儘管我們打打鬧鬧地嘲弄馬世芳和家裡長輩們的文藝腔,說我們這桌是搖滾敗類,台上民歌時代的老前輩寶刀未老地為婚禮獻唱,其實我心裡面著實地祝福馬世芳能永遠保有這樣完好的老靈魂和這麼完美的家庭。

  最近常在跟馬世芳聊天,他說他自己的長處是可以銜接上一代的美好,留下來給我們這一代甚至下一代,我百分之百同意他的講法,也覺得他是這時代最適合的人選,而我很慶幸我們生在七○年代初期的這一輩不是無聲的,至少馬世芳是那麼的鮮明,而我們也都默默地做著屬於我們該做的事情,不在乎環境,不在乎上一輩的壓力、下一代的疏離。馬世芳的地下鄉愁藍調代表著對過去美好日子的鄉愁,其實也代表著曾經用力刻畫的青春,書中他描述在John Lennon過世十週年時在校園裡面貼著傳單,嘗試要大家記住,而我在Kurt Cobain自殺的隔日也在校園裡面貼滿了嘲諷唱片工業又要大賺一筆的傳單,也一語成籤,這些共同的背景,不同的人們觀察的事件,馬世芳的記憶透過他的文字,將青春血淋淋的呈現,無論你喜不喜歡搖滾樂,你都該去看看這個年輕一輩的作者裡面,真正嚴謹的寫作方式,這些的文字會重重地擊在你的胸口。

  希望馬世芳能夠記錄更多屬於這個年代的美好,同時也會留下更多。

  *本文即將刊載於t-mag休刊最後一期2006年12月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