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读后感100字
《在这里》是一本由淳子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90元,页数:1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这里》精选点评:
●去上海的时候把这本书也背上了
●这种研究精神是极佳的,分析也是有道理的,只是我未曾看过张爱玲的书,亦不知其生平过往,因此共鸣之感尚弱,不可否认的是语言的优美。
●淳子最好的书
●【3.5】
●在别人的城市 °你的故事。
●感觉无处不在
●文笔及其一般,作为女性的优越感太强,居然陈子善作序,大概因为序里说的那几次咖啡馆之约?不过创意还是好的,所以给了两星。
●8月吧,或者9月。
●拿上书,去找寻张爱玲在这座城市生活过的痕迹。
●一晚上读完,许久没有那么畅快过。
《在这里》读后感(一):张在这
曾经从图书馆里阴差阳错地看到了这本书,只是信手翻了下,纸张非常好,图片也很棒.没有借.
过了一段时间再想起来,觉得还是要读这本书的,便急忙在书架堆中去搜索了好几次,总算找到.
是一字一句读下的,淳子自己也是一个绝对的张迷,所以对张的很多感触都源于自身对张由来已久的.句子十分的美,又不乏考证.书中谈到去美丽园一百余次时也让人惊讶不已.可见作者苦心对书亦是对张.总是让人想到:因为是女子.所以去看一下也是好的.
只是,书中强调了张的际遇是由于恋父情结,我以为不够全面,诚然这是一个重要契因,但太过狭隘,我认为这正是因为笔者太过钟情这个作家的缘故,反倒受此限制.文美处因此,文漏处亦因此.
纯为个人意见,如若偏激,请见谅.
《在这里》读后感(二):两小时的张爱玲和上海
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读这本书,漫不经心的,两个小时的光阴,薄薄的一本.厌倦了数字的世界,跳出来,透口气,信手的拾起这样一本小书.
总是在炎热的夏天读张爱玲的文字,一直觉得是不合时宜的事情.无法定义,不知道她的文字到底属于哪个季节.如今,秋高气爽的天气,读着关于张爱玲的文字.一个遥远的上海女子的轮廓慢慢变的清晰.
她站在那些老房子的阴影处,纤细而婀娜.没有言语也没有笑.
这个痴心的女子,这个病态的女子,如同那些老房子的名字一样即华丽又飘渺.
女人一爱起来就傻了.特别是像张爱玲这样的女子.不仅是傻,而且是"疯".
上海这个城市布满着她的足迹,我用两个小时踏过她的足迹.她生长着,蔓延着的却是忧伤.贵族的忧伤.抹不去,剪不断,伴随着岁月和文字.
上海,于我,不过是一座城市,停留在那些缤纷的图片和妖艳的文字中.于张爱玲还有作者淳子,也许是一段情,一个回忆,忘不了的,华丽而深邃.
我想,也许是明年的夏天,我会去上海,一个人.坐在一个临街的咖啡馆里透过大玻璃窗以一个过客的身份观察这个城市,这个城市的女人,想象着张爱玲忘不掉的飞达咖啡馆和绝顶的香肠卷...
《在这里》读后感(三):《张爱玲故居底下的“Colorful”》
从波特曼踱去瑞士酒店,见常德公寓楼下新开张了一家店,Book & Café,倒也灯光幽幽,名字叫作“Colorful”,还好,还好,是软着陆,不是硬接轨。
书店铮亮的落地玻璃门由司阍拉开了,已经不是门童的年龄了,倒是西装革履艳红领结,蛮彬彬有礼的。象时下新开的咖啡店一样,里外装潢比较考究,祗是,四壁书架比较空荡,书不多,除了张爱玲的文集,就是关于张爱玲的论著,以及一些外文的鉴赏类以及旅游类的硬皮精装书了。一个客人也没有,我也没坐下。
张爱玲的文字风格colorful 嚒?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张爱玲笔下的 color 一点儿也不 full,这幢大楼的名字还叫爱丁堡公寓的那阵子,张爱玲在这里写下了《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等几部小说。那个时期,张爱玲的心情不见得怎么艳丽了,不见得怎么明朗了,她笔下流露的颜色是绛紫、宝蓝、墨绿、咖啡那个格调的,总是被一团灰黯的薄雾,淡淡地,严密地,囫囵裹挟着……
Colorful 就Colorful吧,管它呢?反正,祗要不揩张爱玲的油就好了,张爱玲,是属于她的读者的,是属于中国人的。
*** 替淳子《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这本有意思的书,作个小小的腳注。
《在这里》读后感(四):树,清贞冷艳.
《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表面看来属于张爱玲的城市,实际却圆满了作者淳子的寻愁之旅。记得这本书的前身《张爱玲地图》发表当时,就已引起很大反响,“张学”价值不容忽视。这次经作者更加详尽的描绘,尤其加入不少对其作品的再解读,在丰富作者自身独立性之余,其美学价值开始凸显出来。虽然很多张爱玲当年的日常生活细节基于臆想,但一个“张迷”的关切与殷爱也由此获得了充分的解放。也正因此,越往下看,越是扼腕。原本,建筑,这个城市构建最基本元素之一,可以比人活得更久,但现在,它们只能活在文字里,任人追忆,由人空想。尽管它们曾经活过。
之前的普遍观点,认为城市是属于一个群体的,并不属于个人。但张爱玲的创作就很清楚地表明,她的作品根植于她个人的命运,而她个人的命运又根植于上海。
在淳子笔下,张爱玲所生活过的旧土旧城,富饶而迷人,似乎特别适合于一个文学女青年的生长。比如《金锁记》里曹七巧的家,就安在威海路五九八号,她的三妈妈家。其时同样居于上海的作家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如群星灿烂,凸现在愿意埋头翻阅故纸堆的文学专业研究者的视野中。远的不说,单说和张有过较深交往的苏青,她的《结婚十年》同样曾在不少女性心中引起过长久共响,但又有几个有心读者,可以为她制作出一幅城市地图?她被关进提篮桥监狱前一直居住的自忠路二四四弄七号,“如今成了‘新天地’边上的一块绿地”,多亏淳子爱屋及乌,与张相关联的,尽量表现,以期丰富张的世界。
只是既然这座城市已经受过混血融合的洗礼,难道就无法学会兼容并包,学会平衡新旧?我宁愿认为,是那座曾经的旧城经历了太多,意识到生活和人性正从本质上被覆盖,被重写,它们自甘消亡。说到底,淳子这场倾城之恋,注定无法燃烧起来,她抵不过那些消解的尘土飞扬。
《在这里》读后感(五):荐书在这里张爱玲城市地图
最早遇见这书是在新华书店。伸手触及,随手翻过。张爱玲的传记多如牛毛,而这所谓张爱玲地图却是诚然少见。那时还未到上海,也没有太多触动。
再一次遇见这书才知作者是淳子——一位我很喜欢并欣赏的女主播,好象还是上海市金话筒奖得主。而那时我已离沪入京。遂一气将这书读完了。
书中起首便是一幅幅的上海街景。不是漂亮的人民广场也不是苍凉的外滩,而是张爱玲少年时被父亲软禁的小屋,和姑姑一起居住的常德路公寓,与胡兰成散过步的静安公园等等。一幅幅那样熟悉,甚至有一些地方就是我曾经路过的。于此将这书推荐给所有的张迷和到过上海的人。
淳子作为一位资历丰富的主播,文笔自不消说。亦是张迷。请得了老牌张迷陈子善作序。
淳子的节目听了两年,从《老唱机》《三个女人一台戏》到《淳子的咖啡屋》。她已是中年离婚女人。为人清冷飘渺,作的节目质量很不错,只是始终不太经心罢了。是张迷也是上海女人,喜欢听些老歌,话语间常夹杂些上海话。
她写的《张爱玲地图》虽不比那些考据派的张迷所著,但是其间诚恳真挚可见。
读这书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就是写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恋。
不似三毛对胡还略有怜悯,淳子对这斯大概是恨得咬牙切齿了。所以她说这一份爱本是不对等的。胡兰成不过是找了一个贵族千金,换换口味,而张爱玲却是孤注一掷,飞蛾扑火,甚至搭上性命。
是的。张爱玲生为贵族千金,天才女子,金牌女作家,感情却是残缺的。少年时父爱的缺失使她执迷不悔的爱上了大她十几岁的汉奸胡兰成。那个下午,就因一张名贴,她居然不顾矜持地跑到胡所住的美丽园与他一谈就是几个钟头。电光火石,她就这样爱上他了。她自己也明了,于是说是心低了下来,低到尘埃里,却开出了花。她那样的欣喜,虽然在旁人看来那样的错。
后来,他俩秘密地结了婚。再后来,如所有负心人所为,胡离开了她。后来的后来,张爱玲终于书与胡兰成曰“我已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的了。”一向文笔犀利的张爱玲这字里行间却是那样的单纯幼稚。也许,这便是爱。起码,在张爱玲,那就是爱。
忽而觉得她与王菲似极。都是可以奋不顾身,一无返顾的人。王菲爱上窦唯,从理性的角度来讲,不也是不值的吗?可是,这便是爱吧。
最后说回这书《张爱玲城市地图》。书中也有写到张爱玲探访胡兰成而去到的浙江乡下。但是书中所记主要的还是上海。孤岛上海与张爱玲那样契合。是上海造就了张爱玲,而张爱玲又造就了上海文化。诚然,许多知名作家都与上海有关。然而,我还是认为只有张爱玲才是海派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还有就是这书的名字《在这里》。之前文中一直略去。今天发现淳子的在新浪的博客题名也是“在这里”。才募地想到大概是因张爱玲那一篇《爱》中写的“原来你也在这里。”
后记:本来只想单纯地写一篇书评或是荐书,本来是想单纯地为张爱玲作一小传。但是本人行文还是容易跑,而又因始终敬畏传记难以下笔。遂写完这一篇不伦不类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