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德尔马契读后感摘抄
《米德尔马契》是一本由乔治·爱略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两册5.95元,页数:9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米德尔马契》精选点评:
●当年摘抄不断,如今想想,乔治·艾略特的确说了大部分人的人生轨迹~
●激进而保守的女性主义,有空写读后感吧
●我挚爱的书,又多一本。也许乔治·艾略特骗了我,因为她未必写了一本书。
●《傲慢与偏见》+《简爱》+《飘》
●我的忧愁在前面,快乐在后面 illusion but true love 我永远爱她,真的,这不能忘
●爱略特是十九世纪女性作家的良心,软而有力。译者序里提到:“在池塘的一群鸭子中间,偶尔会出现一只天鹅,它在那里落落寡合,觉得自己这类蹼足动物,无论如何没法生活在那样的水流中。”在众多作家中间,有时也会出现一个爱略特。
●很有意思,狠狠嘲讽了卫道者,角度很新颖,佳作。
●三分之二,字滚字,太难读下来了。英式古典小说实在不对我胃口;但是序言写得非常之好,全部存进了印象笔记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这套书各方面质量都很高。
●4.2 19世纪英国的幻灭,放到现在仍然是几种基础人生样板故事,从学校走上社会的人,都可以在从中找到自己。写法克制和过于絮絮叨叨,阅读体验痛苦,多线只有女主线较为清晰其他线略逊,然而依旧是经典
●明天回国了再看一遍
《米德尔马契》读后感(一):看穿人性,尤其是弱点
没看到结尾之前,还一直以为这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因为各种介绍都说这本书表现出社会环境对人的压抑与阻碍,让人的理想破灭。虽然最后利德盖特确实很有点悲凉,但多萝西娅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幸福,看来艾略特也不想那么现实,还是要给读者一些希望。
因为看的是译文,所以经常“出戏”,看不下去。艾略特也确实喜欢长篇大论,不过翻译过来带了些翻译腔读着总不是那么感兴趣。到了快结尾的时候,看到一句说罗德蒙莎的话,大意是,她总是把不合自已心意的当做是错的。这时候我才特别遗憾为什么没早一点看到这本书,因为凭着我这迟钝的思维到了二十岁才自己总结出这句话,这时候看到艾略特一笔带过,实在让我挫败而又惭愧。我又想着前面内容中肯定还有很多有道理的话,可惜有些没有经历过也算不上了解,有些不以为然。我的这种心理是很多很多人的通病,也和书中的主人公有些相像。
首先,多萝西娅开始时是不大能够听进去别人的建议的,她对很多人的话都“不以为然”,进行批判,结果是固执地嫁给一个糟老头子之后才知道后悔。说实话,我一直没怎么同情她。艾略特把这个女主的弱点暴露得太彻底太明显太早了点,从一开始就让人想看她结婚后的笑话。后来,对她的各种美貌的描写我也就匆匆掠过,总觉得和她不相适宜,怪不得作者后来说那些没见过多萝西娅的人总觉得她没有传说中的漂亮,要不她不会嫁给卡苏朋先生,也不会嫁给威尔。
利德盖特也是很晚才意识到自己以前的行为多么幼稚,竟然光凭外表就认定一个人的品格。罗德蒙莎实在不是一个合适的妻子,除了长得漂亮看着养眼之外。对于她的行为,艾略特经常会用“装”一类的字眼,让人看着不由得就反感。而且,这种女人最讨厌的一点的是无边的自信,总认为别人会轻易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总以为自己是所有人目光的焦点(其实很多长得一般的女人也这样,完全不知道这种自信由何而来)。如果这种自信不会影响到别人也没什么,但她们往往甚至说总是在影响别人,自已一厢情愿,还自以为已经俘获了傻男人的心。这种人还有一点致命伤是,她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是错的,尤其是争论的时候。她们的脑子完全不是在想对与错,而是所谓的尊严或者权威或者面子,结果总是让双方不愉快。如果对方道歉了,她们更会觉得自己有理,更加抬高自己,如果没有道歉,只会觉得委屈。跟这种人生活在一起一定要有个宽大的心或者敬而远之,不过我想利德盖特不能对罗德蒙莎敬而远之,所以只好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其实上面的内容我在看书时只想了一点,写着写着就发现有很多东西跑到了脑海中。不得不说艾略特对人性认识得实在是太深刻了。这样一来,觉得自己第一遍读得是有些快了,还有很多人物值得去挖掘,还是细细看一遍之后再来讨论好了。
《米德尔马契》读后感(二):19世纪英国的苦难教育
有钱人真的爽,快死了中产为了遗产跪舔兢兢战战。 特别是打肿脸的已经是中下层的这对父母。为了孩子的好前途(英国当时还是贵族无所事事观念,就是歧视这类实用技术的阶层,哪怕是自己人都会很看不起,更不用说中产医生律师基本上跟庄园仆人差不多了),就让儿子去学了教会方面的专业(上流社会公子爷一般所选),可惜儿子是跟我一样的蠢货,还不喜欢。银行家羞辱父亲说你都穷成这样了,还让儿子读教会啊,父亲说这也没办法啊。(按照银行家尿性,大概还会说怎么不让你儿子找个寡妇嫁了呢)后来儿子觉得自己是废柴,和底层越来越有钱的园丁姑娘倒是两情相悦,终于等到男方有钱了两人结婚了。 确实如果按照豆瓣的苦难教育,那个学了钢琴在家做家庭主妇的妹妹真的挺讨厌的。她妈都劝她医生很穷的,你嫁了要吃苦。姑娘天真觉得对方是人中龙凤,有思想有行动,完全不理家里有房有车地主家的傻儿子。等到结婚后就欠债了,认为爱一个人就应该给她想要的医生再不忍心也气不顺了。相比之下,是不是会有种男女对比呢?小说的19世纪作者还处在女性也需要社会价值,而不是门当户对在家带孩子的社会思潮中,更不用说有钱(有房有车)才能结婚的观点跟赵国当前真是一模一样啊。我有考虑过如果妹纸假如在现代,出去工作至少就不用考虑陪一个贫穷医生前十年在家一起禁欲,跟她哥哥一样自食其力就是了。 相比之下女主角作为禁欲派,从小被政治家舅舅养大,但认为艺术这种美就是虚伪,我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医生真应该跟女主角凑一对,两个人从而为资本主义伟大事业舔砖加瓦,建立米德镇的医疗体系和新兴生产线。不过女主角做寡妇后嫁给了前夫哲学家的外甥画家。画家妈妈就是白富美下嫁(唐顿庄园完全是童话,什么打破阶层这种鬼话算了吧,三妹妹那种找了爱尔兰司机的,父母姐妹亲戚等上流圈子可能就是永远断绝来往了),结果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后来父母没办法让他寄人篱下,舅舅没事就给他算账,出入走后门,上流圈子那是禁止出现。当时刻画画家生存环境多么恶劣,给我留下深刻的心理创伤。还好这是个水瓶座,心大得完全不在乎上流社交的处女座伤害。对比下豆瓣苦难教育只是在超市过节,送孩子去教会学校的大局富养,面对万恶的资本主义贫富差距,赵国父母那是的确比较柔情了。 不过这一对,我特别阴暗得想还好画家人也傻乎乎的,加上女主角禁欲派圣母心为了结婚连庄园都不要(哲学家遗嘱女主角嫁给外甥就没有遗产,此时两人都没啥牵扯的),这种脱离圈子还是搞政治,结婚了没房没车的cp绝对是赵国一线来自中产的嘲笑来源了。但话说回来,真苦难教育长大下的这对给我的感觉却不是豆瓣所谓的苦难感觉。可能是我的幻觉,再说我代入了我小时候真的不懂什么金钱观,我总觉得西方人会自己给孩子做纱裙做蛋糕,而不是说别人有的你不一定有这种明明用点心就可以办到的装逼大道理。为了孩子的前途这种奢侈品付出,但面对阶级壁垒的实力嘲笑,却从来没想过孩子深层精神需求的匮乏会让这个孩子在所谓爱的虚无世界里迷失自己的快乐。
《米德尔马契》读后感(三):我是如何被一步步毁掉的。。。
“在米德尔马契的词汇中,坦率的意思就是指争取最早的机会,让你的朋友们知道,你对他们的才能,他们的行为,或者他们的地位,抱着并不乐观的态度;真正的坦率是不必别人前来征询意见的。那就是对真理的热爱——这是广泛应用的词语,但是在这场合,它的意思是:看到一个妻子过于愉快,跟她丈夫的品德不能相称,或者看到一个妻子过于幸福的时候,立即仗义执言,让那个可怜的东西察觉到,要是她了解事实真相,她就不能为她的帽子,为她晚宴上的精美饮食沾沾自喜了。尤其重要的是,应该关心一个朋友道德上的成长,而不顺耳的话对它是有益的,这话要伴以对着家具若有所思的目光,以及含有深意的语调,这语调的言外之意是,说话者考虑到对方的情绪,本不想直言相告。总之,我们可以说,一颗善良的心之所以要让友人不快,那是为了她好,是出于热烈仁慈的动机。”——作者对传闲话的描述。。。。
译者序说认为此书的主题是幻灭,种种幻灭,婚姻和理想的幻灭,我觉得利德盖特真是幻灭的最彻底的一个。
就算多多没有做成她想做的事业,就算威尔最后面对的还是失败,他们起码都自己做了选择,他们都有尝试过,在人生的逆流里奋力前行着。。。利德盖特就太可怜了,他放弃了抵抗,然后进行了一场20年的自杀仪式。。。等着惯性把他推到终点。。。
每天都"有一个怨恨的声音经常在他耳边萦绕,,我现在想的是这些,可我应该想的是那些"。。。然后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流逝,越发积重难返。。。。
干脆就投降好了,就这样算了,可是他又还有怨恨,认为自己的失败都是因为罗莎蒙德。。。说她是罗勒草。。。
这样有意思吗?互相怨恨的生活?
据说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能热爱生活的人才是真的英雄。。一次试错就下一次咯。。。居然就掉坑里掉到死。。。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难道这就是村上说的喜欢的事自然就能坚持吗?
在我眼里,婚姻就是两个人签订了协议,不出意外的话的就会一直共同生活。这就是为你的日常生活找一个合伙人,找一个观众。。。
所以,这个观众务必得对你感兴趣,你才能得到回馈,从被观看中寻得了部分生活的意义,也从对方的反馈中不断修正。并且这感兴趣的部分是持久的,核心的。。。(罗莎蒙德对利德盖特有兴趣是因为他的贵族身份和样貌风度)
所以,双方最好对理想的生活是一致的,这样双方才能目标一致,力往一处使。。。(从某种程度上,这两人想的是类似的,正如译者所言,罗莎是典型的淑女,而利德盖特也是典型的绅士,可惜,形似神非,两人真正的追求,差的太远了,风平浪静时还能和平共处,一遇到利益纠纷,自然分歧就出来了)
所以,这个观众不能太严苛,这样会消磨你对生活的兴趣,不能太宽容,这样会放纵你对生活的要求,他应该具有智慧,懂的分辨,能与你讨论世间万物,又有仁慈的耐心和无限的温情,以供人歇息。。。。(现在我们看到了玛丽的形象出现了,如果利德盖特娶了玛丽呢?不,他不会的,正如玛丽所说,他从没看过她一眼。。。利德盖特心高气傲,思维简单的令人发指,两段感情上看不出他有了什么进步。。。)
因为女主有点圣玛丽苏,书中一些颂扬她的地方,一些她行为的细节描写,读地图啊,要帮助利德盖特啊,超级小言的感觉。。。。因为对生活的天真和热爱赢得了他人的心??。。。质朴和真诚,热情。。。o(╯□╰)o。。。也不喜欢玛丽,因为她对孩子很好。。。呃,每当看到作者用孩子最喜欢某人来表达某人的聪慧善良的桥段我就很无语。。。
这些女性里面我最喜欢的居然是西莉亚。。。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她是罗莎蒙德那个感觉的,实际上她也有点是,不过她选的对象靠谱多了,和自己很配。。
至于书中三个男人,我没一个喜欢的。弗莱彻就是个心地不坏的富家子,没什么能力。。家里没钱后只剩下长得还行,一片真心了。。
利德盖特太理工男了,缺乏生活经验,也不会识人。。。
威尔我也不喜欢,他那种理所当然的想法我实在没感,那种年轻人的优越感透露出一股子愣头青的味道。。。
我最喜欢牧师,打牌的那个,因为他聪明又宽容,行为上既能变通又乐于助人,有一种成熟的感觉吧。不知道他后来怎样了。。。
《米德尔马契》读后感(四):《米德尔马契》:走向人间的善 ——多萝西娅的心灵成长
前言
《米德尔马契》(Middlemarch)是19世纪英国女小说家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创作鼎盛时期的成熟作品,被视为“最完美的伦理道德典范”,副标题为“当地生活研究”,其中的主要人物多萝西娅是菩提顿庄园布鲁克先生的侄女。此外野心勃勃的年轻医生利德盖特也在本书中占有重要地位。
多萝西娅希望找一个能够指引她通往更高道德境界的丈夫,于是不顾众人反对,和比她年长27岁的学者卡苏朋结了婚,并认识了卡苏朋的表侄威尔·拉迪斯拉夫。卡苏朋冷漠的性格使得多萝西娅的婚后生活愈发孤独,他虚荣的学术事业也令她感到失望,与此同时,随着多萝西娅与威尔的频繁来往,二人发现了彼此内在的高度一致。卡苏朋突然去世后,留下禁止多萝西娅与威尔继续来往的遗嘱。在舆论压力和自我审视的内心斗争后,多萝西娅最终选择冲破束缚,放弃财产与威尔结合。
1994年,小说由BBC改编为六集连续剧《米德镇的春天》。
在米德尔马契这个充满了喧嚣与骚动的外省城镇,艾略特安排了各种各样具有戏剧性的舞台和人物,但是,尽管全方位的描写使得小说的内容显得庞大而错综,小说却实在可以看做作者道德意识的形象化阐释,正如亨利·詹姆斯评价艾略特所说:“我们总能感到她不断地从抽象走向具体;正如她自己所说的,她作品中的人物和场景更多地是从道德意识中发展而来,而不是来源于观察的直接产物。”但艾略特又以其精妙的心理分析和导读使得这部小说免于沦为枯燥的道德说教,将审美和道德融为一体,无论是作为道德寓言还是单纯的故事来看,都不会让读者失望。
小说的序言就预告了女主人公的一生:“在女人中间,有时也会出现一个圣德蕾莎,只是她的一生无所建树,她的善良心愿无从实现,她那博爱的心灵,那阵阵的叹息,也只得徒唤奈何,消耗在重重阻力中,而不是倾注在任何可以永垂青史的事业上。”多萝西娅不仅是艾略特塑造的道德典范,她的身上也展示了艾略特一生因一段备受争议的婚姻被上流社会流放,到不断超越自我,致力于达到“更高的自我”的心路历程。因此,这部小说又不仅仅是艾略特对一种伦理道德观的图解,还是一部为自身正名之作。
小说的每一章开头都有一段意味深长的题词,其中最经典的题词之一来自第四章:
“甲先生:我们做的事是我们给自己铸造的镣铐。
乙先生:说得有理;不过我想,那铁还是社会给我们的。”
从表面来看,多萝西娅的两次婚姻只不过是一个幼稚的小女孩成长成熟、收获真爱的故事,但在这个过程中,多萝西娅心态的成熟同时交织着她对“至善”认识的升华;同时,这个过程不是理论上的正误辩论,也并非一夕之间的简单决定,而牵涉到人在现实生活中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人应该如何与社会的相处?又应该如何这个过程中保持真正的自我?
一 追求“偏激”和“伟大”的少女
生来是女儿身无力为善,
我只得终日里尽心而行。
——鲍蒙特和弗莱彻《少女的悲剧》
甫一开篇,艾略特就把多萝西娅描写成一位美丽而不同寻常的少女:当别的少女对镶嵌花边和提花图案有着浓厚的兴趣时,多萝西娅却把精神生活视为最崇高的问题;她醉心于偏激和伟大的事物,愿意为理想献身,充满了上代清教徒的受难精神——她思考的不是“我的爱人在哪里呢”,而是“我能为这个世界做什么呢”。
尽管如此,艾略特却说“人的心是比表皮组织微妙得多的,表皮无非是一种纹章或者钟面而已”,如果说西莉亚的好是只要接触一两分钟就可以定性的话,那么多萝西娅的美则是有层次的,立体的。她坦率热情却不自知,擅长推理却又单纯坚定,对世界天然充满好奇同时富有奉献精神。这样的品质在米德尔马契人那里是不适合结为夫妇的,但艾略特对此是赞赏的。在序言里,艾略特就表示了对多萝西娅的担忧和欣赏:“在污浊的池塘里一群小鸭中间,偶尔也会出现一只小天鹅,它在那里落落寡合,觉得自己这类蹼足动物,无论如何没法生活在那样的水流里。”因为在这个角色身上有着艾略特自己的影子,多萝西娅无疑是理性而独立的,带有女性解放的色彩,但是和现实中的艾略特一样,多萝西娅备受米德尔马契人的非议。
她是一个太有主见的女子,对自己的青春、婚姻都有了清晰的规划,决定“把她的全部青春热情灌注在这种心灵的饥渴中”,“她所向往的是那种婚姻,它能够帮助她,让她摆脱年幼无知的困境,自觉自愿地接受指导,走上庄严崇高的道路”,因此詹姆士爵士无法打动她,甚至连示好的举动也被多萝西娅无视了。
卡苏朋则使多萝西娅看到了生活的转机,她认为为这个世界做贡献的办法莫过于把青春献给一个伟大的学者。詹姆士爵士追问她为何要放弃骑马的爱好,卡苏朋则帮她解围;詹姆士爵士总是过于热情地曲解她的冷淡,卡苏朋则彬彬有礼,谦恭温良。在多萝西娅眼中,这个拥有广博知识储备的学者和她一样不被世人理解,却同样有着崇高的内心生活,她深信,与这种人结合才会有精神上的共鸣。
这种带有浓烈少女心幻想色彩的推论,对于当事人来说似乎理所当然,从见心上人第一面就已经想好了所有的未来,但是艾略特冷静地看到了这种推论的夸张之处。多萝西娅被彬彬有礼的表象和几句富有同理心的交谈冲昏了头脑,或许还考虑到了卡苏朋的学者身份,这些已知的信息与她对未来婚姻的预设是相符的,于是她把卡苏朋比作弥尔顿,而她则是那站在背后辅助他创造伟业的女子。
而那些未知的、甚至是不那么符合想象的信息呢?多萝西娅“用想象填补了各种空白,以致他的一切都变得十全十美;她像阐释上帝的圣谕一样对他进行解释,把她看到的不和谐,一概归咎于她本人对更高的和谐还缺乏理解。这样的空白在订婚以后的几个星期中,出现了不少,但都消失在爱的信念中,被幸福的展望所代替了”。
她再理性,也仍旧是一个恋爱中的少女,会为热恋发高烧;她又很固执,以至于坚信自己的幻想就是现实理所应当的预言。
不久,她的美梦就破灭了。她所指望的能从丈夫心中找到的远大前景和强大的牵引,她所向往的两颗心的相互扶持,都没有到来,她一个人在曲折的死胡同里打转,看见了另一个影子,跟了过去,却发现只通往更加阴暗的深处。艾略特写得很精准:“一个满腔热情的年轻人,最苦闷的就是接触到一颗冷若冰霜的心,在这颗心里,多年积累的知识,已把他的兴趣和同情统统埋葬掉了。”
这不仅是多萝西娅选择恋人的失误,也是她自我预设的失败。他不是那个孜孜不倦的弥尔顿,她也不是那个能默默站在一旁听凭教诲的女子。因此,当她意识到这段婚姻给她带来的烦恼,不再自怨自艾而是开始倾听自己的声音时,不仅意味着多萝西娅对于卡苏朋的认识更加深化,对于并不明朗的未来的接受,更意味着对理性自我的辩证和感性自我的承认,对自我个体的独立性的确认和走出自我小天地的开端。
可贵的是,尽管她愤怒、失望,但她心中有一条潜流始终没有停息,把她的一切思想和感情都引向了最公正无私的善。
二 当崇高遇到崇高
“丰富的心灵是双面的明镜,
一面照见以往的种种事实,
一面仍能展望无限美好的前景。”
第一次莽撞的婚姻使她陷入了道德自省的痛苦之中,第二次的婚姻则使多萝西娅由一个“坚定而罕见的女子”成为“一位贤妻良母”。伍尔芙把多萝西娅和威尔的结合称为比悲剧更为压抑的妥协,但是,二者结合的基础并不是多萝西娅从上一段婚姻或是在与社会的相处中发生的变化,而恰恰是二人最根本的内在一致。
卡苏朋和威尔作为两个截然不同的结婚对象,一个是不通人情、狭隘固执的老学究,一个是热血洋溢的年轻人,但都是多萝西娅用同一根水平尺测量的选择。正如前文所述,卡苏朋之所以能成为她的丈夫,是作为“知识”的象征吸引了有着崇高道德追求的多萝西娅。婚后的愤怒和失望起初让她陷入了自我怀疑,但没有改变她的毕生追求。威尔也是如此,“对生活中所谓有形之物,一向不大关心,却极其重视微妙的精神力量”。
他们的初见那么不起眼,两人都没有对彼此投入太多的关注:多萝西娅只把他当做一个需要鼓励的表侄,威尔则以为多萝西娅的自谦实则委婉地批评了他的写生。即使相爱,那份感情也显得那么漫不经心:对于威尔来说,在窥见多萝西娅身上那种微妙的精神光芒后,她的地位是“永远高踞在他的心灵中”的女神,是精神的崇拜和尊敬(是给予性的而并非必须的),而不似卡苏朋的基于独身问题和整理笔记的需要(索求性的);对于多萝西娅来说,这种情感更是在压抑和混淆中成长,最终由一个误会揭开了面纱,“对不公正的指责的抵制,从一开始就跟她对他的同情混合在一起,现在随着她的心情在消沉之后的重新振奋,这种抵制比以往更强烈了”。这时他们才水到渠成地明白了彼此的心意。
是他们心中始终不变的对道德至善的共同追求,让两个灵魂最终走到了一起。小说中不止一次表露过多萝西娅对至善的追求:“我相信,只要我们对真正的善怀有希望,哪怕我们不知道怎么办,也不能做我们所要做的事,我们已成了对抗恶的神圣力量的一部分,因为这便将扩大光明的范围,缩小跟黑暗斗争的规模。”这不正是善的基本真理吗!当多萝西娅问威尔他的信念是什么,威尔回答说“爱我所看到的一切善和美的事物”。此时此刻,他们达成了内心的一致,因为多萝西娅说“如果你喜欢善,那么那是一回事”。
在小说的尾声部分,米德尔马契人始终没有停止他们的偏见,“多萝西娅的第二次结婚是错误的”。但是那又如何?她从一开始就不被理解,为了难得的知己再做一件不被理解的事情又何妨?
他给她的勇气,不仅使她冲破了社会舆论的压力,也让她接受了不完美的自己。艾略特这样解释:“当然,她一生中这些决定性的行为,并不像理想的那么美好。这是年轻而正直的精神在不完美的社会条件下挣扎的结果,它们不是没有缺陷的,在这个社会中,崇高的感情往往会采取错误的外表,伟大信念也往往带有幻想的面貌。因为没有一个人,他的内心如此强大,以致外界的力量不能对它发生巨大的决定作用。”
同时,她的接纳和信任也给了他巨大的力量:“他们静静站着,没有彼此看一眼,只是望着窗外的树木,树木在风中摇曳不定,天空在逐渐变暗,在它的衬托下,书页的反面显得有些苍白。威尔从没对暴风雨的前景如此神往,它使他不必立即离开。”——最好的爱情,会让彼此成长。
三 从壮烈的施舍到“平庸”的至善
仁慈、怜悯、和睦与爱
是人们在忧患中所祈求的,
人们也会怀着感激的心情,
答谢这些带来欢乐的美德。
因为仁慈有一颗人的心,
怜悯有一张人的脸,
爱具有人的神圣形态,而和睦穿的是人的衣衫。
——威廉·布莱克《天真之歌》
米德尔马契人的议论声,从小说开始到结束从来没有消失过;公共生活对个人的影响力,也从来没有也不敢被忽视。
多萝西娅也不例外,纵使基督的奉献精神赋予了她高尚纯洁的情感,但随着她与威尔灵魂相惜相吸的加深,她越来越感觉有一股“铁面无情的,不可违抗的”力量压在身上。可以说,多萝西娅起初的自我行为规范,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她对这种社会舆论合法性的承认,她起初以为这种道德陈规与奉献精神之间存在一致性;而后来决定多萝西娅与威尔在一起的决定性因素,即她意识到这种来自社会的压力正是她所排斥的俗物,于是决心推翻它对她的奴役。
在推翻社会压力的权威性、决心拥抱爱人的同时,多萝西娅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也重新认识了自身以及与他人的关系。她始终没有忘记追求至善的理想,不同的是,她不再以幻想的形式组织理想,而是决心到生活中去支持人们的劳动,支持社会的健全:“她感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人们正在纷纷醒来,迎接劳动和苦难。她便是那不由自主地、汹涌向前的生活的一部分,她不能躲在奢华的小天地里,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也不能让个人的痛苦遮住自己的眼睛,看不到其他一切。”这段欣欣向荣的描写,让人联想起《战争与和平》中安德烈与天空、大树和世界的和解,又让人联想起皮埃尔重建了自己的理性,可见艾略特所关心的问题不仅仅是爱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妇女解放的问题,还有作为个体的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对于过去的多萝西娅来说,追求善的目的是个人的道德境界,因此她疏离那些不理解她的众人。当西莉亚不经意地把她的绘图事业说成“嗜好”时,多萝西娅大发雷霆——一切不理解她那些崇高的道德事业的语言和行为,都会刺激到她敏感的神经。甚至可以说,她嫁给学者,期盼与卡苏朋共同成就事业,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她追求的善是小阁楼里俯视众生的善,是依附他人的善。在彼时,慈善是给予,是施舍。
但当多萝西娅选择成为“平庸”的贤妻良母,一心一意为另一个人而去生活时,她已经意识到,真正的善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不是带有功利性的远大计划,也不是普度众生的诺亚方舟,而是深入众人、深入生活的援助,是独立的、渺小的。她拥有大笔的财产、新农舍的图纸和广施援助的心情,却恍然发现“我根本干不成我要办的事。我的任何计划从来没有实行过”。青春的热情又像潮水般涌来,冲破了阻挡她的一切障碍,她终于大喊道:“我对贫穷根本不在乎,我恨我的财产。”
詹姆士想让多萝西娅成为一位女王,西莉亚想让她成为一位绅士的太太,米德尔马契人不管多萝西娅做什么都不能停止荒唐的非议,但是多萝西娅知道,慈善不是一种壮烈的行为,慈善是平淡的,也因此而趋近于至善。
固执会让一个人走很多弯路,但好在充分的主见精神也使其始终能够保持自我。
她的行善终其一生也没有让她青史留名,但艾略特说得多么好:“她对她周围的人的影响,仍然不绝如缕,未可等闲视之,因为世上善的增长,一部分也有赖于那些微不足道的行为,而你我的遭遇之所以不致如此悲惨,一般也得力于那些不求闻达,忠诚地度过一生,然后安息在无人凭吊的坟墓中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