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迷恋》读后感1000字
《书的迷恋》是一本由网络与书编辑部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1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的迷恋》精选点评:
●图书馆里借来的最‘’漂亮‘’的书
●在阅读的森林里摸索前行需要热情,在摸索中不致你试方向需要主张
●不经意处的感动。
●不错,开了眼界了
●网络与书系列,真心不错。
●“当心急火燎地想继续往下看的时候,还得翻来覆去地寻找头绪,那可是再讨厌不过的了。”“中国书店收购科-北京虎坊桥路口,4层书楼,早先的京华印书局。”
●A guide for book collector.
●好不容易才网罗到手
●我想给这本书打7个星。
●精美的图片,有质感的纸张,看看也是享受……
《书的迷恋》读后感(一):很喜欢这套丛书
或许是中国大陆在图文书这方面刚起步,好的图文书不多。非常喜欢这套书中每一本书的选题,很独特,希望能够一直做下去,也算是消遣书中的极品了。
《书的迷恋》读后感(二):里面有些内容很好
这本书算是不错的,虽然算不上是学术类书籍,但是里面关于毛氏之书和对比中西估计的对比图都是好的。只是里面有几篇作者显然对于我国古籍知识不够丰富。大家可以配着商务的《中国古代书籍史话》和《这个藏书史话》来看
《书的迷恋》读后感(三):有些距离
哪里看——黄图 如何看——快看 为何看——好奇
“网络与书”系列看下来,这本似乎是最无趣的。可能因为我不喜欢“藏书”这个主题,而且这期的写手也没写出什么特别厉害的文章。而且台湾编的书,始终存在“隔阂”,另外这书已经有了些年头,很多内容已经明显过时。比如,网上购书,那时当当还要运费,但现在因为卓越的关系,运费几乎是不要了。
8.8.4下写于客厅
感谢点击
《书的迷恋》读后感(四):一切由书开始……
潘步钊
思考和感知能力中,有一种时空推移的意识和习惯。我指导别人创作,常说这是重要的招数;读历史的人,也要有这种习惯,才可以产生历史感。甚么是时空推移的意识,那是指我们站在时空的一点,但有足够的时空视野来观照四周,作出思考和比较;除了空间,还有时间。于是我们才不会为耳目感官所限宥,也不会受着文字表意的局限,而停留在狭浅的层次。
吸引我迅速翻开《书的迷恋》,就是它提供了这种满足我此方面意识的材料。文字、印刷和图书的发展,在东西方起步各有因缘。中华文化的甲骨文和闪米人的拼音字母,文明在地球的两半,各走各路。数千年发展过程中的歧异和暗合,是一段段迷人的故事。
《书的迷恋》是台湾网络与书系列的第十本书,之前其实已有《阅读的风貌》和《阅读的狩猎》两本以近似主题写成的书。我向同学推荐这本书,因为它从不同方面描绘爱书人的情貌,感性之余,也有很多理性的成份,知识层面和深度都不弱。例如分别以1174年的中国古书和1673年的西方古书为例,说明两者结构分析的不同,至于郝明义的一篇〈中西藏书文化之别〉,瞻前顾后,视野纵横,可读性甚高;冼懿颖的〈如何照顾书〉,也趣味与实用兼具。
虽然整本书的阅读和文化背景是台湾,书中作者也多是台湾人,可是我仍然希望以推荐此书,作为「风檐展书读」的第一篇,因为它开宗明义地推使我们走向书本。正如此书发行人,也是台湾著名出版人郝明义说:「相对于西方世界,中文世界对书的迷恋,还停留在一个单薄的地步」。我希望同学真正的喜欢和尊重阅读,有一天蓦然回首,你会惊觉得着—不管是理性或感性,竟然是如此的多。
《书的迷恋》读后感(五):书痴与书架
陈韵琳
安·法第曼(AnneFadiman)在《爱书人的喜悦》(ExLibris)其中一篇章(图书的结合)(MarryingLibraries)中曾提到,她和丈夫本来各有自己的藏书,后来决定把二人的书架合二为一,就好比夫妻开一个联名银行户口一样成为财产的共同拥有人,象征着婚姻关系的稳固、人书结合的意味。问题是,合并后她发现自己和丈夫对书籍的分类法是不同的,“必须要从他的‘英国式花园’方式和我的‘法国式花园’中,找到一个共同点。”
巴斯班斯(NicholasBasbanes)在《温和的疯狂》(AGentleMadness)中说:“每一位藏书家都是一位讲故事的人;每一种收藏都是一种叙述。”
我们从书架上看到藏书,看到的不是作者,而是藏书者。书籍的摆放,是藏书者的生命历程,它的排列只对藏书者有意义,蕴含藏书者的回忆,是属于他自己的世界。
~~出自《书的迷恋》,网络与书
我其实去朋友家时,最喜欢观赏的是书架。我从书架可以认识这个屋子的主人。
我知道很多人都喜欢将屋子装潢布置到最美丽最舒适。他们屋里的窗帘、桌巾、柔软的地毯、精美的壁饰....一切都是如此的精致完美。
我尽管羡慕,但基于两点原因,我会放弃这样的装潢布置。其一,我的生活中不能没有动物(以狗科猫科为主),牠们一直是将我从复杂的人文思索中,拉回纯真童心世界的原动力。其二,我不能没有书,而且是大量大量的书。
人过四十,已经没兴趣跟他人比较了,因为人已老到该知道自己是谁,自己要的是什么,以及,该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了。
我要的就是现在这个家,以及家中四面墙上的书,还有猫。他们深深扎进我的生命史,成为我的历史与回忆,并且继续累增我的历史与回忆。
在《书的迷恋》中有一句话说的好:“书痴由小尾转大条,病情由浅转深,良性变恶性的关键,往往就是‘入错行’。一旦选择以教书为业,或甘愿编辑过一生,病情加剧,势所难免。”
写此话的这家伙,没有考虑到做网络媒体的企画总监,是得“书痴癌第三级”的开始。
我的每一面墙都标示着一个阶段的成长,这些成长又跟心灵小憩的成长史有关。
走廊有一整面墙,放置的是神哲学、思想史、政经理论方面的书,那是1990-1995阶段的我。现在距离那个回忆中的我,已经很遥远也日渐模糊了,可见那些书摇撼了我的理性思维,却不曾摇撼心灵深处的我。
书房有一整面墙放的是中国文化、与60年代以后的后现代文化、网络文化的书籍;中国文化是20年前就开始有的兴趣,90年代以后,后现代文化书籍比例越来越多,中国文化部分维持原状,并开始涉猎禅宗,这意味着,随着跨入网络传媒,我更开始着重网络文化、后现代文化研究。这些书中尤其以会让我思考到网络人格特质的,最让我喜爱,总会信手翻翻。
客厅一大面墙放的都是艺术、与艺术思想史、美学研究。这是1997阶段的我,它们已经有很多都转化成幻灯片的艺术节目,在通识教育、小区活动、社团活动、办公室活动等等展出。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在大学演讲,因为广告做的很大,大学到处贴红布条,会场竟然有二百人到场。还有一次是受邀在艺廊演讲,那次到场的人都是经常沈浸艺术中的人。倒也奇怪,我总是在台上一点都不紧张,是下台跟听众聊天时,开始紧张。这是我的独特自闭个性。
可能是因为有太多机会演讲,这方面的文章反而写得少。
前几天刚把众多艺术幻灯片全送给年过四十五不爱用计算机、却喜欢艺术的老人家了。因为我现在再接的艺文活动,会场都没有幻灯机这种机器。最夸张时,竟然有人问我:“什么叫做幻灯机?你是指投影机吗?”
这一面艺术书籍的墙,每一本书,整片书架,都是无法抹去的回忆。我相信每一个从事传媒的人都一定有过这种经历:就是为了媒体的提升与转型,昼夜匪懈矢勤矢勇,最后泪与笑浑然合一。
客厅另一面墙就是文学了。它的历史可悠久了,从1977直到如今,不少绝版书。如果说艺术是强迫自我提升下的泪与笑,文学则是我生命底层最深的律动,它在深渊中响应搅乱,表面却不起一丝波澜。因为我从头到尾,就是个说故事与听故事的人。这面墙是最有灵魂、最有情感的一面墙。
客厅还有一面墙是音乐。包括CD和音乐研究的书籍。我集中研究音乐是在1999-2000,那时也是刻录机面市之时,所以我有非常古董、只有四倍数、怎么操都不会坏的刻录机,宝贝般收在抽屉,准备做传家之宝。当时研究音乐还是为了心灵小憩。做企画总监,即使不能样样专精,重要的专栏,好歹也该有点识见,才能掌握心灵小憩该有的方向。当时我还做了很多曲目汇编,便于出外散步、来回车程上听,倒没想到这些曲目汇编如今是大大贡献了我的广播节目。
卧房有两一面墙,非常恐怖的放了一大堆DVD,我才于2003年发狠将收藏的录像带全送给竟然还有录像机的某位友人,清出来的地方一年间全被DVD占满。这些DVD只有我知道,为何有些DVD按导演收藏,有些DVD按地域收藏,有些DVD按主题收藏。它将一样的构成我的后现代趋势文化研究的史观素材。
最后则是轻薄短小的可爱温馨书籍,当然是接了广播节目的后遗症。
入广播是入错行后的再一次入错行,它使不管是温馨小品,或任何八卦小道、没营养的笑料……全都得一一珍藏,因为文字视觉可深、纯听觉却得轻薄短小;人们以文字进入思想情感,绝对比不见肢体表情语言的纯听觉,要来的容易。
就这样的,这些墙上的书架构成了我、呈现了我。它的分类,是按我的独特方式。
若你将我任何一面墙上的书偷偷抽下,信手插入另一面墙,我将永远找不到它。
会喜欢来我家面向墙壁闲逛的,一定是同道上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我到朋友家,第一件做的事总是:“找书架”。
班雅明说:“书籍的摆放位置会随着个人生命的进程、成长的际遇而有所转变。……当藏书失去它的主人,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藏书失去主人,就失去它的意义,但终生藏书之人,失去书,一样会有失去自我之感,终究那已是他不可抹除的回忆、不可替代的生命成长史。所以我们总会见到那些个坐拥书堆的老人,书已泛黄生虫,却不肯舍弃、甚至不肯更换新版本的执着狂热,他其实爱的已不只是书,而是自我的生命。
当然也就可以想见,黄宗羲收藏毕生的书,一把火烧光以后,他惨然泪流满面道:“嗟乎!甚于丧我也。”没多久,就真的真的与世长辞了。
我是很能体会这种感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