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打瞌睡的女孩读后感摘抄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是一本由鬼子著作,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页数:2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精选点评:
●不是淡淡的阳光,而是刺眼的阳光下一个人寂寞
●活着里福贵的一生中都有爱他的人,就算命运悲凉,我还是觉得温和而坚韧。瞌睡的女孩我看不到一点有关爱的未来,全程致郁
●这家伙骨子里有我相通的情感。。
●文笔有点难以接受。仿佛在看以前大家一起哭的苦情节目。特别特别底层,又特别特别惨。
●最初不过是一块脏肉,或者一次生日
●苦难小说
●看完了 觉得好难过 有点想哭 心里真的超级不舒服 不愧是“鲁迅文学奖”压抑
●有点受不了“吃错了药了”这句话反复出现,强迫症感觉要抓狂,为故事加一星
●建议这位女孩加入豆瓣Anti-parents小组
●仅仅看到苦难是不够的,它需要深刻的思考苦难的源头以及出路。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读后感(一):小植物大根系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
这是我读鬼子的第一篇,光看题目,容易让人联想到青春,纯爱类的读物。我大概是怀着这样一种心境进入的。
鬼子笔下的这个人物如他写文的方式一样。悲悯却不消沉。
他的题目《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下衍生的是打瞌睡这件事儿下广袤幽深的生活和人性。浅入深出……
主人公寒露本身就像一株植物,沙漠里的植物,那种从浅表上看来孱弱,周遭的恶劣环境也让人为之担心,但正因为此,来自外界的击打与压力是她不得不从更深的土地中索取养分,以使的自身坚韧下去……
这是可贵,
这也是可悲。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读后感(二):人生少不了苦难 但苦难不全是痛苦 痛苦也不等于苦难 为鬼子的故事点赞
瓦城里有家乡罗城的影子, 说的话 也带着乡音的亲切。 社会底层的生活,没有那么多光鲜和亮丽。 露骨的现实,或许让很多人不愿意去接受和面对。但社会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
个体的不幸也许是宿命,也许是体制。 苦难不全是痛苦,痛苦也并不等同于苦难。坚强的寒露,在黑暗的人生轨道上虽遭接连的重创,但也伴有些许的星光。 活着就要有希望,想更好的活着要靠自己。或许接下来的她会找寻到属于自己别样的人生。主人公的视角能留给读者更多的遐想空间。
很好的故事,给鬼子点赞。十几年前看了开头,现在才把它看完。把鬼子其他的小说都翻出来挨个看~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读后感(三):天注定
又是一个可以成为贾樟柯《天注定》的角色,面对这样的故事我绝不敢提 坚强 希望 勇敢…之类的励志高频词 。
本科的时候,一师兄听完我滔滔的职业规划,说:“我再努力三代也就是你现在没开始努力的程度,所以我为什么要那么在意?”那位师兄并不是消极怠堕之人,一番话也是为了安慰我毕业的焦虑,但其中的确透露着:遇上某种天注定的人,不一定抱着幸运的人想象中攻坚克难的态度,他们甚至不以此定义困难,试想举目皆是难,事事要翻身,日子还如何过下去呢?寒露脑海想象着早茶,继续啃着的馒头并不会变得难下咽。所以,有时我也想,同情是否只是幸运人群的高地呢?
当然,生活需要目标,尽管目标不一定是美好,就像寒露踏上火车要去找寻的父亲,但生活要继续下去,迈出的下一个脚步需要方向。
谢谢家人……我是喝早茶的女孩。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读后感(四):到底是谁吃错药了?
下午仍然一直在埋头计算画图,终于感到熬不住了。百无聊赖中在网上搜到了人民文学在线阅读的一个网站,随机点中了1999年第6期,然后就看到了此文。
1999年,那是15年前了。文中描述的应该是15年前的中国社会状态或是更早些时的吧?遥想那时的我初中要毕业了。我还是蛮乖的一个学生,可是由于我所处的中原某市一些国企经营不善,员工下岗严重,黑恶势力开始横行。再加上《古惑仔》的影响,中学男生也染上拉帮结派打个架收个“保护费”之类的恶习。这似乎与本文无关,但至少也是开放二十年后中国社会的一个状态。
文中的寒露在那个年代也在上中学,她的父母也受到了下岗的冲击。在这样的冲击下,她的家庭开始破碎,她的人生开始一步一步走向悲剧。
记得文中出现最多的话就是“吃错药了”,我都记不得出现过几次了。几乎所有人都“吃错药了,仿佛记得她妈妈”吃错药“的次数最多,最终”吃错药“而死。而寒露的命运最终怎样?从看到”至于后来的事,那是后来的事,跟美容屋里的那些客人没有关系“这段,我心头便是一震。再后来,看到貌似开放式的结尾,已然确定她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为什么会有这样悲剧的结局呢?肯定是有人”吃错药了“。可到底是谁”吃错药了“?有人说,至少年少的寒露认为,自己家庭的悲剧始于一块儿坏肉,可是谁造就了这块”坏肉“?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因为如果搞不明白这个问题,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块肉照样得坏下去,仍然会有人不停的吃错药。回头看一看,这15年来,吃错药的人还真不少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