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读后感100字
《审判》是一本由弗兰茨·卡夫卡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审判》精选点评:
●我还是很难读懂卡夫卡。
●审判是弥漫在日常生活里的一种状态,对于我这样的焦虑症患者来说,它可以是任何事。考试,节日,工作,定期体检,忘带钥匙又折回...那些我不得不履行的义务,遵循的规则,强加的期望,有时它甚至假装是我自发的理想(他们管这叫异化),都扰乱地我惶惶不可终日。所以我真的读不下去卡夫卡啊,这就是对我本人的观察日记啊!本来希望汲取到一些超脱的讽刺,然鹅并没有,因为懦弱所以信尼采。 似乎把卡夫卡的写作称作表现主义还是啥的,就好像是他主动打造的风格,但我们病友都懂的,那就是感知到的日常生活啊,一般都只光顾着焦虑没劲絮叨了,你看他能量费多了死的多早。
●卡夫卡的作品始终是写追寻与困兽,充满恐惧感和悖谬。追寻与困兽导向绝望,这就是那种海明威所说的写到最后主人公只能死的小说,世界荒诞以至于麻木,死亡才是归宿。
●K所有的自证都是无效的,甚至是多余的。因为当一种“绝对”的指认卡住你的咽喉时,你无力创造除“绝对”之外的任何可能。K并不遥远,也许就是我们中的一员;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悬挂在头顶“法”给毁灭掉。想想有些上访民众的无故失踪,案件中不利于权势一方的证人离奇死亡,审判和1984一样有着强烈的寓言性:绝对权威下,蝼蚁如何自保呢?
●审判应该是卡夫卡最精致的小说了。
●奴隶,总是受制于自由的人.
●一个人对抗一套国家机器,后果必然是悲剧性的。无论这套国家机器是运转良好还是行将就木。
●每次看完卡夫卡的作品,我都会主观而感性地说到卡夫卡的作品带给我的黑暗气质和崩塌感。物品颇为卡夫卡小说中的怪诞和悖谬,失去逻辑与绝望感而着迷。
●法的门前尽是荒诞 法院所具有的全部职能一个刽子手就能执行
●荒诞而现实,故事中的故事《在法的门前》也是十分无力而黑暗的寓言。
《审判》读后感(一):灯光暖黄
看这本书是两年前了,看的时候没怎么看懂,但事后回想起来却有一股深入骨髓的凉意。整座城市仿佛大雾弥漫的街道,人们的一言一行似乎都时时定格,宛如荒诞走板的木偶剧,却怎么也笑不出来。而今只记得k被处死时灯光暖黄,还有人声,而仅在咫尺却是不能反抗的死亡。现在想起仍觉得是被茧紧紧包围的蛹,明知要面对死亡,却无能为力。
《审判》读后感(二):没有
没有看完 50%以后就直接到结尾了 看来自己和所谓的文学青年已经靠边了 在我看来评论似乎要比原著好看一点 就如同白话文比文言文好看一点点一样 即使已经失去了原来的面貌 通过这本书 了解了一下卡夫卡这个人 以及崇拜他的人 村上春树还有那个冰岛或者挪威的杂种 他最喜欢的三本书是乔治·奥威尔的《1984》 、约翰·密尔的《论自由》和卡夫卡的《审判》
《审判》读后感(三):没有沙艺了。
距初读此书快十年了,隔几年想起的时候,就会重读一次,用钢笔模仿卡夫卡的速写,在纸上画K故事里的场景。第一次读看到了荒诞;第二次读学到了荒诞,用荒诞的手法写故事,悬搁一部分,描写另一部分——比萨斜塔式的美感;第三次读发笑,不是笑卡夫卡,而是笑他是一个成熟的作家,把人的可笑之处捕捉的如此真实;而第四次也就是昨天重读,觉得字里行间每个字描写的没有别的,就是两个字,反犹。
对此我很感谢卡夫卡,真的。我的很多老师都是犹太人。
《审判》读后感(四):审判,还是被审判
我们都深陷审判中:对于他人的审判的一部分,又被被审判着。命运的审判,社会的审判,其他人的审判。为什么是审判,因为存在不同,无知还是不互相了解?那弱势的一方需要反抗吗,反抗意味着要运用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体系,像谷物商那样丧失做人的尊严。那在决定反抗的那一刻,已注定失败。那放弃反抗呢,宁愿消亡,也不愿被改变。
读他,让我充满着无力感,像悲剧中的矛盾,“不过irony使人变深变大,而这成为通往更高境界的救赎的入口,在那里可以找出普遍的希望”。
《审判》读后感(五):吃素菜,彼此相爱,强如吃肥牛,彼此相恨。
我们可以最后再说一句话与弗朗兹·卡夫卡告别。在《审判》结尾,当约瑟夫·K就要被执行死刑时,他瞥见附近一所房子的顶层有朦胧不清的东西在动。“窗户像一道闪电般突然敞开;一个人形,在远远的高处模糊不清、似幻似真,用力探出窗外向更远处伸开双臂。那是谁?一个朋友?一个好人?一个同情者?一个想出手相助的人?它是一个人?它是每个人?”
傍晚有一个时刻,平原仿佛有话要说;它从没有说过,或许地老天荒一直在诉说而我们听不懂,或许我们听懂了,不过像音乐一样无法解释……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倘若一个人从确信开始,他将以怀疑为终结;可是如果他甘愿从怀疑开始,他将以确信为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