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的读后感大全
《忧郁》是一本由(美)安德鲁·所罗门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3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忧郁》精选点评:
●你无法挽回时光。你的生命不会更多一点,以弥补你受难的日子。
●收获甚丰。
●看几页自己的忧郁又跑出来了
●看了两年之久了,还米有看完... 我就不信了嘿..看不完它!
●据我所知,这是第一本著述成册关于忧郁病症的书,作者本身就是重度忧郁症患者,看看吧,那是个不被人知的世界~~~~
●看到中间的时候,差点陷进去了,有那么几天,一直在琢磨。我自己到底有没有也和书中主人公一样
●xw推荐,我很喜欢
●翻过···
●值得忧郁症和非忧郁症的人阅读。
●想要重新读,图书馆寻找中~~~
《忧郁》读后感(一):忧郁何以为症?
适当忧郁是正常美丽的,但是如果成为病态确实很可怕.
两者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呢?
那些敏感的头脑,为人类带来更多的思想,很可怜地更容易受这种病的侵扰。
尽管有很重要的天生遗传成分,但是,忧郁转化为症难道就不能自控预防吗?
很同情
《忧郁》读后感(二):抑郁症者的自白
我也不知道看明白这本书是不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只是太多的事情,除了我们,别人没法了解。作者不愧是畅销书作家,自己的经历写得栩栩如生不说,并且颇有实践价值,可以作为轻度抑郁的治疗指南。欣赏他对于吃药的科学态度。
大部分篇幅没有这么多意义,只是倾诉而已,对特别的能明白的那部分人倾诉,他们的反应不是斥责你吃饱饭没事做装忧郁扮小资逃避人生责任。即使,你的病只能吃药看医生,至少,这本书能让你得到被理解的快感。
《忧郁》读后感(三):忧郁没那么可怕
忧郁没那么可怕。
“在忧郁中成长的人,可以从痛苦经验中培养精神世界的深度,这就是潘朵拉的盒子最底下那带着翅膀的东西”
如作者所言,能够探索到一些自我内部东西,让你能以另外的眼光看待世界或他人,尽管这个代价有些高。
“哀伤是因为在某种处境下产生了忧郁,而忧郁症则是无处不在的哀伤。愁苦就像秋风吹拂的风滚草(产于美国西部),在地面被折断后随风滚动,却越滚越大,无休无止;不断恶化的情绪又像风吹过的涟漪,一圈又一圈地扩散”
困扰,有时就是一时一事的,能否切断负面状态,不过度持续关注这种状态,才是关键。锻炼,外出,与他人多交流,转移注意力,都是些解决负面情绪的办法。
有时也许会怀疑能否摆脱,但是不能气馁,这时需要的是坦然接受自我,想想再坏又能怎么样,焦虑害怕于事有补吗?
《忧郁》读后感(四):其实也还行
其实还挺忙的,三十了按说不该想些东西了,但知道最近确实不是很好,以前在不好的时候,就会去做很多努力想要有一些改变,直到看过了《忧郁》,和一两个同样经历的人分享,也知道了这是一生的战斗。
现在会淡一些,心/灵类的书是最近的一些伴侣,静坐,让自己从武装得太好的头脑中解放出来,回到身体的感受中...还有,占星的部分,次限月亮来到处女座,关注生活中的细微调整,对于家庭对于生活的方向...
这两天,早上起来的时候,这种感觉就在那里。幽幽的一股,随后就是应对性的一堆现实生活中的焦虑,我的防御还懒懒得没有起来,奇怪为什么要为些和生命其实很远的事情去花费心思,也为很久没有来的快乐而失落。想到了《忧郁》,想到了那个迷失的繁灯街头的夜晚,无意识的走到了图书馆,拿起了它的时候的难以忘怀:
在忧郁中长大的人--哦,恶魔离开你后会感到胆战心惊和意志消沉--...,脆弱的性格是深邃心灵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亲切。
有的时候,需要的不是理智,不是建议,而是关怀,理解,更重要的是自己对自己的理解,包容,放下,而这一切的基础,你需要认识,认识自己,认识自己这是忧郁了,认识其实也还行。
《忧郁》读后感(五):忧郁
看这本书的是时候是在南京,那时候每天状态很差,晚上睡觉头痛,半夜躲被子里哭,白天脸苍白被人说像个死人,浑浑噩噩的。
现在离家近了,我自己租在外面,每个星期回家一次,但是反而不像以前那样厉害了。
有时候回到我住的地方,躺在床上我起不来,可以说是我懒也好,懒死也好,躺着的时候看着墙,脑子里响着起来吧起来吧,你必须起来啊……
晚上我也会失眠睡不着,随便想个东西我也能哭个半小时以上。
…………
这本书我看了一半,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完,最近看书也觉得好累,反正就是,有气无力。
打这段字我也已经热泪盈眶的那种一眨眼就掉泪了,真不知道我泪点怎么这么低,笑点也低,呵,说好写书评的我又在乱七八糟的写什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