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陵五记》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金陵五记》读后感锦集

2020-12-11 03:53: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陵五记》读后感锦集

  《金陵五记》是一本由黄裳著作,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5元,页数: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陵五记》精选点评:

  ●不喜欢没收拾干净的,眉目模糊的文

  ●“艳思已枯,绮语长断。” 四九年以后的文章感觉到作者的求生意识非常强烈了

  ●追求时髦 措辞做作 在前朝大谈“GOD DAMN IT"作为口头禅 到国朝以”新生“作为重头戏 老匹夫行文 正如其为人一般 只能呵呵

  ●初识黄裳,惊鸿一瞥

  ●文史角度写南京游记,只不过碰到的不是时候,暂时不看了。

  ●“甚是金陵古,诗人乱有怀。”

  ●不愧是大师,了了数笔就可以将非主流美的南京描写的恰到好处,虽是历史圣境,可是如今却落败不已。

  ●讲了好多历史和人物,还有文言诗词,绝对超过了我的阅读水平,不过了解南京的故事真的不错

  ●老一辈的文人,笔法很扎实,功底也不错

  ●江苏古籍一版一印,据云此作者较中意之书,廉价购得,书缘不浅

  《金陵五记》读后感(一):一本好书.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在南京上了四年大学。与楼上仁兄相似,也是在图书馆一个角落里遇到黄裳先生的《金陵五记》,惊为天人。一方面,当然是对南京的热爱,二方面老先生从四十年代开始的几十篇关于南京的文字确实挠到了痒处,才识与情怀兼具。特别是与南明一段,尤为让人咏叹。毕业时,由于在书店里找不到这本书,我是从图书馆借出,再花了十倍的重价为它“赎身”,至今还在我的书斋里。

  《金陵五记》读后感(二):穴位丰胸真的有用吗

  导读:怀孕生子,是每个女人最有成就感的时候,有了可爱的小宝宝,女人也可谓是进入了人生最丰盛圆满的季节,可是,烦恼还是有,比如:断奶后,原来丰润饱满的乳^房渐渐萎缩,引以为傲的身材走了形……难道宝宝的降临,就意味着女人美丽“峰”景的消失吗?

  自然丰胸就选【摩亭】,60天从A到C, 全国Tel:4OO-O9O-1685

  穴位丰胸真的有用吗?“飞机场”、“男人婆”是朋友送我的称号。平常跟朋友们出去,永远只能做绿叶;在聚会上帅哥都向胸大的朋友们蜂拥而去,而我却无人问津;身边的男孩子不但对我没兴趣,还把我当他们取笑的对象;就连去找工作因为自己是“飞机场”上司没看不到我的“事业线”而不被公司录取……丰胸渐渐成为了我生命中的唯一目标,眼看身边的朋友都成双成对,而自己却渐渐的被“剩下”了,心里真的很自卑。因心理的自卑,我从爱说、爱笑、爱运动成了现在名符其实的宅女。木瓜怎么吃丰胸效果最好

  为了寻找安全的丰胸方法自己开始研究起各种丰胸的方法,慢慢的日子久了,居然也颇有收获。知道大家不想听我废话,还是赶紧晒晒我研究了这些年总结出来的的方法吧!网上常说的那些什么按摩手法什么的我就不多说了,效果还是有的,可以试一下。既然要秀,就秀一些比较不常见的。我的方法主要靠内调外抹,内调主要是调整生活习惯,饮食作息都健康规律一点。当然保持心情愉快积极乐观也是很重要的哦!木瓜怎么吃丰胸效果最好

  食疗就是要多吃富含维生素E、B族的食物,比如卷心菜、菜花、葵花籽油、芝麻油等等都是。因为维生素E可促使卵巢发育和完善,从而使成熟的卵细胞增加,黄体细胞增大。而卵细胞是分泌激素的重要场所,当雌激素分泌量增加时则会刺激乳房发育。(不建议吃丰胸的药剂哦,市场上各种丰胸丸神马的统统不要吃,因为你不能保证你吃的到底是什么)另外除了食疗之外天然疗法层出不穷,锻炼也是丰胸的良方。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注意锻炼胸部肌肉,使胸大肌发达,促进乳房丰满。平时注意站立和行走姿势,经常保持挺胸收腹,以利乳房发育。参加游泳运动特别有助于双乳健美。木瓜怎么吃丰胸效果最好

  内调之后就是外抹了,外抹就要很慎重了,许许多多像我一样要摆脱贫乳的女人很多都是败在了这一不上,因为目前市场上各种丰胸外用的产品层出不穷让我们眼花缭乱不知道哪一种才是真正有效的,我也是在这些年里用过不少丰胸产品也瘦了不少的罪,直到有一天经过朋友的介绍我遇见了她-“摩亭”,一款真正有效的丰胸霜。我用了大概1个多月就感受到了明显的改变,量了量大了一个罩杯,我真是兴奋坏了,到现在我还在坚持使用,因为她不但能增大乳房还能有效地使胸部挺拔预防下垂,另外胸部的皮肤也越来越好了呢~!

  对了说了半天差点忘了,给大家分享一下摩亭客服的电话吧,大家可以打过去咨询哦,客服是很温柔的妹子呢。

  《金陵五记》读后感(三):金陵诗书

  每至一方水土,若是事先读过些关于此地的奇闻异志,总会平添许多乐趣。

  南京又名石头城,在此地已三年,红楼梦却没读过,桃花扇和儒林外史也不曾一读,秦淮河畔,夫子庙旁,走在如织游人里,少了林黛玉和李香君。退而求其次,黄裳《金陵五记》和叶兆言《南京人》之中的某些逸事异闻也算饶有趣味。

  单是一个个地名,就暗藏了很多金陵旧事。也许在地铁和公交站牌上,它们只是一个个站点,但在往事中就不一样了,此时风平浪静,可那会儿还是风云际会的发生地。南京的别名很多,更名史就是兴衰史,每个名字也有其独特含义,金陵,秣陵,建邺,建康,江宁,南京,天京......

  一个地方,除了景色各异,也因人而不同。这里有李后主的虞美人,陈后主的胭脂井,袁子才的随园小仓山,还有秦淮八艳的传说。连明城墙上的每一块砖都在怀古,十朝都会,六朝兴废。那些诗词歌赋,闲时读来也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北湖南埭水慢慢,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李商隐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

  “孙楚楼边,莫愁湖上,又添几处垂杨。偏是江南胜处,酒卖斜阳,勾引游人醉赏。学金粉南朝模样,暗思想,那些莺颠燕狂,关甚兴亡。”《恋芳春》

  “朱阙双立,驰道如砥。树以青槐,亘以绿水。”左思《吴都赋》

  “梦里都忘困晚途,纵横草书论迁都”陆游

  “一国兴来一国亡,六朝兴废太匆忙”郑板桥

  “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大沼枕山(日本)

  “江南春雨梦无垠,沽酒旗亭白下门。一自樊川题句后,至今人说杏花村。”

  “白门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黄裳《金陵五记》叶兆言《南京人》

  《金陵五记》读后感(四):关于南京的小书

  在图书馆随便浏览,翻到一本《金陵五记》,八二年以来就静静躺在学校图书馆里,却无人问津的小书。而我却和它终于结缘,作者是黄裳,最近刚因关注戏剧读到了他的文字,很是喜欢他的文风。如他自己所说,“涉世渐深,不会再说幼稚的情感的话而已”,这正是我欣赏,而自己尚不能企及的,自己的东西还是太多无谓的废话,甚至顾影自怜。

  翻开书读第一篇,是抗战沦陷时期的南京,熟悉的名物笼罩上别样的情绪。我再不会看见作者那时眼中的南京城了,可现在这个城市不就是曾经的历史层层叠叠积淀而成的么,古人眼中的故都留下的色彩一次次润染积累成厚重的现在的城市,只是这过程“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吧,城市经历过繁荣,也承受过兵燹,这其中什么是不分古今,人人都能看到的南京城呢,一脉相承的文化。即使手里书中异时异境的南京,在我眼里面目也依然亲切。

  我之所以喜欢北京和南京这样的古都,喜欢在城市的街道徜徉,就是和作者一样的情感在驱使着吧。那种“莫名”的激动和喜悦,现在被作者描摹出来了。还有那种作为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情,又想低低的,又实在姿态低不下去。呵呵,毕竟心还是善良的。

  再看作者笔下1947年的两京对比,现在赫然又反过来了,让人失笑。北京现在总有两三倍的南京了吧?在北京呆过了,回南京,觉得哪儿到哪儿都近。在现在的北京也是最怕出门办事,坐公共汽车,怎么也得个把小时才到目的地。

  摘了几段喜欢的:

  《金陵杂记。小序》

  如果只是游记,描写风景,记点琐事,似乎太单调。不敢附庸风雅,说是有怎样的“历史癖”,不过觉得有些地方,的确是历史味浓于风物美。譬如那荒秽不堪的乌衣巷竟能使我流连移时的原因,该不是去看那一堆堆的垃圾与一个个的卖春妇吧?

  《金陵杂记。记者生涯》

  南京是个颇大的城,大约比北平要大两三倍吧。如果要游览的话,那是很不错的。然而如果有什么要事,跑来跑去,那就很不妙。……

  这样一走,如果只是乘了人力车,大概总要有二小时以上消磨在路上了。……坐在洋车上,在古巷中颠簸着,我就时常有这样的幻想,真该写一部“金陵坊巷志”之类的小册子,因为那些古老的巷子,实在给了我莫可言说的感兴,不是凄凉,不是感慨,是所谓“追缅古欢”吧,我总不能忘记这些小角落中所曾经演出过的历史场面。……

  ……

  开始写“杂记”时,早就想有“秦淮”一章,至今没有动笔。文章固然不容易写,态度更不容易确定。我总不愿意象文豪们的写花街,先将自己自定为“人上人”,用了怜悯的眼光去看这一批受难的人们。摆出好象救世菩萨的架子,露出同情的面孔,又要保持了绅士的尊严。

  2005/12/18

  《金陵五记》读后感(五):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

  意外地在网上翻到了一个五年多前写的东西,那时候,写个读书笔记也恶TMD真诚啊,呜呼。

  正文:

  周末逛书店,看到黄裳的一本《金陵五记》。站着翻了翻,是关于南京的游记散文,有很多文史掌故,淡淡道来,饶有趣味。

  曾经看过黄裳写买书、淘书故事的小集子《书的故事》,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的风格,平淡、随意,锋芒不露,更兼旁征博引,能让人长不少文史知识--在和文学男中青年套近乎之际大助谈资。手中的这本也是如此,于是不说二话,牵了回家。

  大部分文章是作者在抗战胜利后任《大公报》驻宁记者时所写,谈史怀古之外,于时事的变迁,颇多讥刺。对于历史上诸多几成定论的人事,也常流露出些属于记者的、冷静的怀疑。每看到文字中那些皮里阳秋的尖酸处,我总忍不住要失笑出声。

  还有三篇写于1949年,大标题是“解放后看江南”,剩下约十篇,全部写于1979年,中间有整三十年的断裂。这断裂的接续,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应永远感谢“使我重新获得写作权利的这个伟大的时代”。没去仔细查作者在那些年遇到了什么,可以看出的是,按时间顺序断成的这三部分,文风有明显的不同:最前面泼辣尖刻,中间热情奔放,末了平淡蕴籍。

  一个人在试着描绘某座古老城市的行进轨迹,不经意间,似乎也涂抹出了他自己的命运色调。

  因为作者的记者身份,书中记载了很多罕为人知的史料,今天看来,别有滋味。

  汉奸陈群,曾任日伪内政部长、江苏省长。酷爱藏书,平生薪水外快,大都用来买书。于宁、沪、苏州三地分别建有“泽存书库”,藏书达百万册以上。服毒自杀前还督促家人整理家中书籍,将编目送至眼前才放心。遗嘱中念念不忘其书库,嘱管事人务必于其死后照常管理,这也算个书痴了。

  周作人收监老虎桥后,作者去访他。问近日可有新作,周写了一首在狱中“为友人题画诗”,诗云:墨梅画出凭人看,笔下神情费估量;恰似乌台诗狱里,东坡风貌不寻常。

  果然不寻常,文坛史坛,难以评说的是知堂。

  解放初期为了确定新南京的建设方向,政府请来旧中央研究院内社会研究所的专家们,仅用了十天时间就完成了对南京工、商、手工业的普查,普查的执行者大部分是南大的学生。此次普查,确立了南京依靠农村,向工业城市发展的路线。

  老辈文人学者,国学底子都极为丰厚。看这本书,想起了曹聚仁的一本《万里行记》,其中亦有关于金陵的游记,同样的纵横古今,信史典故,信手拈来,无不委婉生姿。

  半山寺与谢公墩,王安石与谢安。都是著名的政治人物和文学家,隐居于金陵,生平际遇、人格理想却大为不同。一个罢相退隐,在寂寞与白眼中死去;一个携妓临风,终于找准机会东山再起。二人之间,却有个争墩的故事--王安石《谢公墩》诗之一说:“我名公字偶相同,我屋公墩在眼中。公去我来墩属我,不应墩姓尚随公。”人谓之为“与死人争地界”。荆公的诗看得不少,这一首是在此书中才知道的,读后眼前活生生晃出了个“拗相公”的影子,不由人不莞尔。

  柳如是、马湘兰,秦淮八艳里的著名人物。作者称柳为柳夫人、柳君,又说她是个“女光棍”。在与钱牧斋结缘之前,柳曾追求过当时名士陈卧子,投名片上门求见,自称“女弟”,陈置之不理,柳遂登门大骂陈:“风尘中不辨物色,何足为天下名士!”(这种女光棍,我喜欢!)马湘兰擅长工笔绘兰,常挥金赠少年,柳如是李香君等人年纪上要算她的孙女辈,柳倒追名士,其实是仿效的马奶奶当年作为。

  《桃花扇》中的大反角阮大铖,诗文词曲都写得极妙。看他生平,便知道原来才子也可以同时兼任流氓、奸逆、奴才、刽子手数职。

  书后附有余怀(字淡心,明末清初人,明亡后隐逸不仕。工诗文,擅词曲)的咏古及杂感诗集,一例七绝,清新冼练,秀丽中见儒雅,此种诗风和南京的情调倒非常协调。

  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因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

  这样的金粉六朝古都,想象中应该是每块地砖都堆积着不少历史的烟尘,游人一脚踏上,“扑”地一声就呛了满鼻子的脂粉香、书香还有铁锈血腥气.......

  前年春节曾去了一趟,却大失所望。和别的大中城市没什么两样,不过是在灰溜溜的水泥建筑物中,多点缀了几片湖水、几座土丘。什么知名的景点都看了,也什么都没留下个印象。倒是未曾买到正宗的盐水板鸭,回来后一直耿耿于怀。

  不敢怨南京。现代城市的面孔越来越相似,想了解其中一个城市的现状欣赏它的独特之美,走马观花也好,看图文并茂的介绍也好,都不如搬去住上半年;关于一个城市的过去,特别象南京这样的古城,则即使住在里面一辈子,在文物与故纸堆里浮沉数载,估计照样难以弄个明白。

  对于南京,书中的描述和脑中残存的印象慢慢重叠,人反而有点恍惚了。

  这个城市不是属于我的,合上书,想。

  可是,那些以文史掌故、趣闻逸事面目出现,铺陈在字里行间的历史呢?它们也只属于行走在法国梧桐浓荫下的南京人么?透过洁白脆薄的纸页,我看见它们沉默地坦露开来,而我的手却在抚摸与回避之间,犹疑不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