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陈寅恪与柳如是》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陈寅恪与柳如是》读后感1000字

2020-12-12 00:11: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陈寅恪与柳如是》读后感1000字

  《陈寅恪与柳如是》是一本由徐迅著作,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陈寅恪与柳如是》精选点评:

  ●題材和角度都非常好,可惜表現得不夠好。按照《人間詞話》的說法,缺點在“隔”,不能讓讀者產生直觀的感受。代言體的作品,最高境界自然是作者和傳主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好像太史公寫《屈原列傳》。否則,寧可作者自己化身為劇中人物去說自己的話,好像郭沫若寫《湘累》,雖然“屈原”與《離騷》中的差距極大,至少是形象鮮明,主旨突出。像本書作者這樣,既要忠實歷史人物,又要表達個人觀點,讓人感覺精神分裂。另外,為什么只要王國維一顯靈,氣氛就陡然變得要么搞笑要么詭異要么陰森可怖,作者究竟是想神化王先生還是想抹黑王先生啊= =

  ●才华还没有达到能够写一个很好的故事。但这种堆垒我还是喜欢。

  ●算是《柳如是别传》以及陈寅恪的导读吧

  ●引申丰富,衔接自然,组织合理。内容面广

  ●唉。看瞎了。

  ●好奇

  ●扫盲

  ●带点严肃性的消遣娱乐

  ●同人水准。才气略逊,只好追求“无一字无来处”,可惜又有生吞活剥之嫌。另外每段台词后边都加上尾注说明出处,生怕读者看不出“我查了很多资料”,也是迂得可爱。

  ●陈盲翁意淫柳如是、著书颂红妆,结果引来这只食尸鬼谬托知音,不知算不算求仁得仁。

  《陈寅恪与柳如是》读后感(一):更多的谜

  看这本书象猜谜,一个谜解了又会生出一个,很好玩。

  先说我看懂的:

  鲁迅写了点新诗: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去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去的在的仿佛都说:“看我真好颜色”;颜色许好,暗里不知;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暗里不知,身热头痛,你来你来!明白的梦。

  于是文学青年都开始写新诗。

  胡风写了点诗:伟大的真理,伟大的真理,你是中国的大地,你是中国人民的亲儿子,你坚定地望着前方,随着你真理的手势,爆发出时代的最强音,你的眼睛射出全人类的希望的最强光,你的每一步,都是时代的脚印,你的每一个声音,都是时代的大惊雷,你宣布,时间开始了。

  于是刚扫盲的工人农民开始写诗。

  赵丽华写了些诗: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

  于是全国人民开始写诗。

  《陈寅恪与柳如是》读后感(二):文化之于我们的意义

  陈寅恪,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文化大师,与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并称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其家学渊源,博学多识,凡涉及的领域,皆以精湛独到的研究成为绝唱。被誉为“教授之中的教授”。而其晚年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耗费十年的时间写成了洋洋八十万言的《柳如是别传》(以下简称《别传》)。柳如是不过是曾流落青楼的一名女子,何以陈寅恪这位国学大师对其情有独钟?学术界曾猜测、争论,莫衷一是。本书作者梳理了学术界对《别传》的七种评说观点,并认为,要解读《别传》,首先要理解陈寅恪其人,进而方可诠释“民族”、“独立”、“自由”之本义,从而拨开笼罩于《别传》上的层层迷雾。

  作者撰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揭开陈寅恪撰写《别传》的心曲。本书以陈寅恪揭示王国维的自杀之谜为主要线索,上溯至明末,下迄近现代思想文化之钜劫奇变的感受与评价。

  本书独特之处在以剧本的形式,让陈寅恪、柳如是、胡适、王国维、鲁迅、吴宓、钱谦益、霍金等相处于同一舞台,这些历史文化名人使本书内容贯穿古今、打通中西,使四百年的历史成为起承转合的一个整体。

  作者通过本书告诉我们:两朝更替中士人的心态及其选择,以及史学家陈寅恪通过《别传》到底要表达什么。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知道,在陈寅恪看来,新文化运动虽然主张个人自由、个性解放,但是却只有观念的移植,没有文化的复兴,结果是异说兴起,祸患剧烈长久,莫可究极。

  作者徐迅说:“文化于我们,也许更重要的,还是一种幸福感的来源,是一种精神的生活方式,是我们爱恨情仇之所依托。没有中国文化,所谓的‘中国人’就没有任何意义”。

  本书用纸非常好,如果在内页边白处标明所属第几幕及名称,更方便阅读,也使书的装帧设计更上档次。

  文字指瑕:第79页注释第一行“宋郞”的“郞”当为“郎”。

  《陈寅恪与柳如是》读后感(三):奇绝 凄绝 冷绝

  以剧幕之形式来编织颇有怪诞的故事,可谓之奇绝。而故事内容又兼王国维柳如是及陈寅恪之生平事迹,又可谓之凄绝。但在奇凄背后作者欲言之道理,更使人观之不由一身冷汗,实可谓之冷觉也。

  对于此书,结构之奇妙构思之新颖姑且不论,王柳陈三家生平之凄也暂且按下不言,如今我们只来看这一身湿衣冷汗缘何而来。那么经济全球化的变革背景下作者持此书登场,其意究竟为何,我们也只能从书中所述剧变之共通之处去寻求答案了。纵观全书,总共记述了三次剧变:柳如是所代表的明清时期朝代的更迭;王国维代表的近代社会性质的剧变;陈寅恪代表的文革文化思想的颠覆。三次剧变于时间性质上虽有差异,然共通之处则都在于对士人阶级思想上的折磨与对传统文化的摧残破坏。

  圣贤所谓“士”者,士大夫也。柳如是,中原诸夏奇变时之士大夫也;王国维,当三千年未有变局时之士大夫也;陈寅恪,国魂无依时之士大夫也。但凡剧变之际,士人或出于守节,常有极端之为也。

  陈寅恪公有言:“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对于王国维的死,至今仍是争议颇多,不少人认为王国维之死应归咎于封建奴隶制思想的禁锢,然则每值神州剧变,常有文人落发壮士死节,其皆出于迂腐欤?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此则士之治学之秉性也,王先生遭逢乱世,不悖初心自沉明志,谓之大儒也。然其死后名节屡受玷污,死因被妄加测度,更显士人置身动荡间之飘摇如萍也。

  柳如是,虽出身烟花之地然于国破之际犹有守节之心,新婚之夜更有“洞房清夜秋灯里,共简庄周说剑篇”之语。然其夫钱谦益贪生,失节而为二朝臣,柳据与之北上而独守南郡,后与人通奸,其意于以情殉志而削钱牧斋之颜面。稽古失天下者有矣,诸臣建义而死节者,谓之忠也。一死固容易,而甘以自身之清白以殉士人之气节者,河东郡实为高士也。

  陈寅恪大师晚年盲目膑足,又逢国魂无依之际,身心内外煎熬甚重,一死以求解脱或显容易。然其终于混沌之间历十年而作《别传》。典有深意,绝非消闲风趣之行也。如大师自言:“既国可亡,而史不可灭也今日国虽幸存,而国史以失其正统。”《别传》可谓之中华民族之精神史也。陈公以残身苟安于乱世,历经年著书明志,于国魂即丧之际传正史于后世,上可无愧先民,下可布泽后世,其功不再司马迁之下矣,无愧大师之称。

  然至于今日,争名利者远甚前世,创异言而求名以至贻害众生之流已非支愍度可及也。仁义礼智信十丧其九,自沉东海自挂南枝者不鲜,然其为德为志欤?呜呼!士道之不存,久已!

  剧变之际,或变或革,于传统文化之冲击皆为巨大。王国维先生自沉之时,便是新旧思潮不断碰撞之际。胡适之提出废除汉字全盘西化,大刀阔斧改革中国文学戏曲。当然,一场改革之功过,非为一时便可澄清。但就结果来看,新诗盛行,白话流传,“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开始为人所欣赏。及至后来文革动荡,郭沫若所说抹去所有前世文学颠覆中国文化,又给中国文化的传承以重重一击,以至于出现第七章中纯科学纯西方的世界,无诗无史,我们生活在科学之中而非生活在中国之上的情景。

  再观今日,莫说士道之不复,更甚者传统文化亦正面临溃散之境。且不论汉字简繁意义读音的时常变更,就连平平仄仄间的韵律能欣赏的也越发稀少。旋转咖啡厅里坐满了新生代的青年,而茶馆戏院却如同里面稀疏的宾客般早已两鬓斑白。或许再逾几时,只怕竖排繁体文言文的《别传》便无人再能看懂了。

  全书阅尽再审视时下,按能不身心一凛冷汗湿襟?

  本人年幼稚拙,对作者之构思行文之奇妙全然无从下笔,就其意义也只能囫囵吞枣抓个大概。至于文中之妙之精内涵之丰厚,唯诸位自行探寻了。

  《陈寅恪与柳如是》读后感(四):一部独特的传记话剧

  由于读过的书不少,所以难得仍然有这样的新鲜感,它实在是庞杂,既然是写陈寅恪,故首先是有史学的成份,而本书却又以一种话剧的形式来写历史上的两个传奇人物,其中一个人物又是另一个人物笔下的人物,最初读这种对话体感觉比纯粹的学术体要容易读得多,但并不指望会一直以这种风格写下去,但出乎意料之外,真的几乎全书都是以话剧体,但我也不指望真的有人会把它当作话剧来拍出来,因为它又比纯粹和戏剧多出了学术的成份,可谓天马行空,旁征博引,多个人物穿越时空对话,且符合人物在特定时空的性格,笔墨往往似庄实諧,亦庄亦谐,读来是饶有趣味

  写胡适与吴宓之争,可看出作者对于这一段历史公案是有着研究的,陈寅恪与吴宓的密切关系,恐怕也是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关,他们可谓是这方面的同道中人,并死死认为王国维是因此而殉难,但在那个历史年代,吴宓们虽然没有赢,未必对于后来者没有启示,他们只是生错了时代,毕竟在那个于国家来说苦难的时代,吴宓们过于清高,就好象被其所追求的女子毛某说的,书呆子,他们考虑的角度多不涉政治,一概是从文化方面考虑的,而那时的当务之急却是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自然大家都要斯夷长技以制夷,而将文化的考虑置之度外的,甚至可以说与吴宓们倒行逆施了,必须的必须,要先发展科技,要了解西方,才有可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哪怕是有些浮躁也在所不惜,故而那个年代可真的叫作全盘西化,才有后来的中国现代文化的兴盛。而当今时代,经济的兴盛已不成问题,但复兴古代文化与文明,反成了当务之急,所以吴宓们的好时代来临,只可惜他早已不在人世,否则就不会象当年一样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了。

  陈寅恪:“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蜚声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其所殉之道,其所成之仁,均为抽象理想之通性,而非具体之一人一事。近数十年来,纲纪之说,无所依凭,不待外来学说之掊击,而已消沉沦于不知觉之间;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声之钜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此观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为天下后世所极哀而深惜者也。”这一段著名的话屡次被人征引,则是几位国学大师的共知,有惺惺相惜之痛,而吴宓与陈寅恪之谊也无不与此有关,这与他们的精神苦难切切相关,当然也间接导致了身体的病痛与苦难。作者认为陈寅恪那不太为世人所理解的《柳如是别传》其怀抱也与此有关,所以在《寻声》章里,将方以智、冒辟疆、吴梅村、陈子龙几位名才子与秦淮八艳的传奇故事用话剧的形式串连起来,几位才子有传统中国文人的典型性格特点,放浪形赅,但虽然多情却软弱,从洒脱方面来看并不如几位风尘女子,故而在爱国方面气节表现也不如几位女子,大约这也是陈寅恪放下历史研究转而写起此别传的原因。他们似乎都有一些柳永的风流,但往往有情而无义之处,多似胡兰成之流。

  在《史辩》栏,作者似乎并没有以故事的形式来写史,而是将人物的话语贯穿于不存在的事件之中,好象时空穿越剧一样,比如将鲁迅书中的人物直接与胡适进行对话,中间有一些人物唱着昆曲,让人似乎有读某些著名的元曲比如《桃花扇》的感觉。陈寅恪与吴宓有友谊专辟一章,这个也是我最近常常读到的内容,比如吴宓日记里刚好读到过有关陈的眼疾的苦痛,以及二人深厚的友谊,但个人对自己这方面的阅读仍深感不足,打算补一补课,读一读二人写的作品,算起来陈寅恪的只读过他写魏晋南北朝的那些著作,对于其他作品则甚少涉猎,最后一章也颇有意思,作者让普通人与历史学家以及物理学家霍金进行对话,其实也反映了作者对科学、艺术、人文的一些思考与担忧,担心世界如果继续科学化,会不会变成〈美丽新世界〉里的样子。于是让历史学家、诗人对霍金进行了一番嘲弄,似乎科学不一定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一样,但也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其实到了霍金时代,科学已经可以用来阐释宗教与精神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