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想我眷村的兄弟們》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12 03:30: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经典读后感有感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是一本由朱天心著作,印刻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新台币22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精选点评:

  ●《從前從前有個浦島太郎》《預知死亡紀事》第一次读是2013年1月,现在大概老了,读起来更流畅更悲伤了。天心比天文文艺多了~

  ●主题和思想还行,但文人腔还是太重了。

  ●她用笔去刻画出那些城市中的畸零族群。有趣得来深刻。似乎比起朱天文,我更爱她。

  ●看到朱天心从《击壤歌》的蜕变,本书与其说是眷村文学不如说是对中年、同性恋以及人生的刨析。读此书又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观点,所有艺术、文学甚至大而化之到文化,都是对岁月的沉淀、堆积和雕琢,而欣赏这些无非是对光阴的认识、思考及把玩而已。将生命和时间放在天平的两边,哪怕能够让指针稍稍偏向自己,也许正是每个人努力追求的终极目标。另,读繁体竖行版容易差行,羞愧。

  ●了解了六类不同的人在社会的大环境下如何挣扎生活,不知是想象还是具有现实依据。

  ●在《击壤歌》中的叛逆端倪终于开出了正果,借“都市人类学”的考掘方法重拾边缘角落的存在。书后附录的黄锦树有关朱天心的论文,可比照着其论述朱天文的那篇来读。

  ●很温暖。

  ●不是朱天心最好看的一本。后面的故事都与眷村无关有点失望。想过一种《阿里萨》的生活。到时我会寄明信片给谁?

  ●眷村文化

  ●牛X大了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读后感(一):故鄉

  對很多在台灣的外省人(1949年隨國民黨來台)來說,

  除了遠在海峽那面的故土外,眷村即是這群顛沛流離的人們的第二故鄉。

  對於外省人第一代來說,本來的暫居,變成定居而後在這離去。

  對於更多開枝散葉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外省人來說,竹籬笆之內,來自中國東西南北的叔叔阿姨,就是他們想像中的中國,嘴裡和夢裡的故鄉。

  眷村外來自於台灣本省人的敵視和隔閡,也養成了眷村內團結和憂患的性格。

  想我眷村兄弟們,除了回憶,還有更多的鄉愁。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读后感(二):小说其实是亲历者的证词

  最近读了易导推荐的朱天心写的《袋鼠族物语》。

  袋鼠族,其实就是妈妈族,因为写的是台湾,所以指的是全职妈妈族。

  这是一个平凡的,到处都是,无甚惊奇,也没有故事的一群人,

  也是不会被写进电影,浪漫小说,作为题材的一群人。

  她们身上似乎已经不会再发生任何故事,也不再是任何人欲望的投射。

  她们没有生活,没有朋友,没有帮手,没有队友,

  她们可能杀死过自己一次或无数次,却没有人知道,

  直到有一天,也许中间确有一人,选择了死亡。

  作为母亲这一个群体,女人确实被美化了,

  被美化的也包括做母亲的一整个过程。

  似乎幸福感充满每个细节,就像电视广告里漂亮妈妈的洁白笑容。

  被忘却,或者,刻意被摒弃的,是妈妈们的无奈,无聊,劳累,苍白,和绝望。

  为什么产后会有抑郁症?为何从古至今有那么多母亲杀死小孩而后自杀的案例?

  激素,人们说,是激素分泌失控的原因,似乎没有人去面对母亲的心灵:

  因为有太多的不美好,赤裸裸的,是不值得歌颂,也不值得书写的。

  那像一个危险的深渊。

  可是,真的不值得书写吗?

  小时候我较喜欢朱天文,那清冽孤绝的一支笔,

  如今慢慢的更喜欢朱天心,那人间烟火的一颗心。

  小说其实是,也应该是,亲历者的证词。

  每一个平凡的体验里,都有劫后余生的庆幸。

  就比如,一个袋鼠族的妈妈,带着小孩,在田野里游玩,

  不提回家的事,一直不提,直到小孩大哭,直到吵着回家。

  那个奇怪的黄昏,妈妈在心里杀死了自己,没有人知道。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读后感(三):老靈魂

  挑這書的原因是為了想知道"眷村"是怎樣的一回事,看很多書或台灣的東西,知道眷村、眷村子弟在台灣是一個特殊詞語,有特別的意思,但就是不明所以。原來眷村是就是當年國民黨撤退到台灣時那些軍眷所居住的地方。相對於台灣本省的人,他們就像過慣繁華生活的城市人紆尊降貴到鄉下一樣,因為從前的台灣很落後;而且不單生活較從前清寒,又沒墳可上,要知道中國人對"根"這回事又特別敏感;加上國民黨政府常常給他們一種""台灣不過是暫留地"的願境--當身份是這樣地特殊,也難怪眷村要成為台灣的獨有特殊題材。

  我想說的倒是"預知死亡紀事"。她說有一種人內裡藏著的是「老靈魂」,就像輪迴時忘了喝孟婆湯,這些人總擁有著幾世的記憶。由於死過好幾次,所以對死亡很敏感,常常想像下一刻便會面臨自己或別人的死亡,同時會為此而做好準備,而且相信預兆。

  quot;老靈魂們自信他們預知死亡時刻的能力起自出生,也許你、或醫生護士們、甚至他們的母親,都無法分辨出老靈魂呱呱落地的大哭與其他嬰兒何異......他們比誰都哭得兇,只因為實在太過於震驚:怎麼有被生到這世上來了?!

  儘管這聽來頗為玄異,理論上卻是合乎邏輯的,實在是因此自他們成人以來,於今十劫,累積過往一切的經驗和宿命,使他們幾乎可以肯定,甚麼時候又要發生甚麼樣的事了。

  然而這種將會終生追緝他們的能力,對大部份的老靈魂而言並非全然是樂事,除非他以此為業,因此經常必須和人生的陰暗和死亡那一面迭有接觸,比如做個藝術家、預言者、先知、啟蒙大師或靈媒。"

  那我要來妖言惑眾一番了,要是真有老靈魂,我又怎會不是?哈。

  2005-12-22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读后感(四):从绝望里开出花来

  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这样的倾向,起码我从小到大,着迷的总是那些不属于自己年龄层的东西。

  比方说在十一岁的时候看《花季雨季》和《十七岁不哭》;真的到了十七岁的时候,又一部青春小说都懒的翻,开始看龙应台、余杰、王小波……等到现在可以理直气壮的当愤青了,又消极避世般的不谈国事只谈风月;热爱起花草笔记和育儿心得来。

  但我总觉得这应该是个蛮普遍的心理,就像低年级学妹更容易喜欢高年级学长一样,那些比自己成熟的想法总是更有深度,那些比自己超前的体验总是更有魅力,那些自己还未经历过的人生,总是更令人向往。

  如果你也这样想,那千万别看朱天心——我是说,变成文艺女中年以后的朱天心。

  借了两本书,文艺女青年朱天心写的《击壤歌》和文艺女中年朱天心写的《想我眷村的兄弟们》。前者感觉太像《未央歌》,尽管有胡兰成为其作序美言,我还是耐不下性子看纯纯高中生活,便快快放下。而后者,也一直拖了两个月才看完。

  不是不好看,而是不敢看。

  我很喜欢女中年朱天心行文时的散漫笔触,连同她无处不在的括号注解,看似话痨,却让人忍俊不止。

  比如她写“袋鼠族”全职妈妈们:

  “你知道吗,甚至他们计价的货币单位跟我们也不一样呢,她们常以一瓶养乐多、一卷X姐姐说故事或儿童英语ABC或古典音乐入门的录音带、一箱Pampers尿布、一桶乐高玩具、一箱丽婴房打六五折后的上一季儿童外出服、一打婴儿配方奶粉,代表我们使用五块钱、一百元、五百元、一千元和她先生十分之一的薪水(当然我们也常以一辆德国国民车、一张台北–>洛杉矶的来回机票、一张国家剧院的门票、一张国寿股票、一杯咖啡、一份晚报作为货币单位)。”

  再比如她写中年上班族男子的自白:

  “说来也不怕惹得满街喊打,我真是受够了那些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女权主义技术派者(请注意这大大有别于我跟你一样也是赞成的男女同工同酬、子宫权、夫妻分产、子从母姓这类的女性平权主义),例如她们,那些技术派的,会在你一时失察脱口而出哇操***B时,冷冷的纠正你,请改做诸如‘我操他爸的A’之类的,极端者甚至痛恨英文的第二个字母为什么念B,……”

  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是第一人称,即使叙述者并不参与故事而只是冷眼旁观,用这样一种隔壁大婶的口气带出那一个个琐碎的故事,跟你闲话家长里短,八卦街坊邻居。

  所以你怎么能预料到这样漫不经心的谈话,最后却一个个直指悲剧结局。你怎么能想象那些看似乐在其中的袋鼠族妈妈,最后却一个个走上自杀的道路?你怎么能忍受在翻开下一个散漫而快乐的开篇时,心里已经忍不住想“这人不知最后会多么惨”?

  在这一则则看似稀疏平常的生活素描里,处处都暗藏着尖锐的社会冲突,不管是中年上班族、同性恋、全职妈妈、眷村子弟还是政治犯,都是在台湾三不五时会见诸报端,却又常常被社会遗忘的“畸零族群”。朱天心用碎嘴大婶般语言热切讲述的,是她冷眼旁观下的社会人群。

  看了这样的文章,简直让人对未来无法可想。上班的,怕自己在压力下畸变;生子的,怕自己变成走投无路的袋鼠族;结婚的,怕自己的另一半原来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就算不上班不结婚不生子,你也逃不脱有朝一日变老,突然发现自己是浦岛太郎的命运。

  想到暑假里看的《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即将步入老年的朱天心写老年夫妻,简直是为了给“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判死刑,那样的真实感和无奈感,也让人头皮发麻。

  但是把整本书都看完了再回过头来一想,倒也没有那么糟糕。因为我相信在那女中年笔触下藏着的,还是一颗女青年的——放不下国是,放不下人们,放不下这些被遗忘的人的——热忱的赤子之心。并不是因绝望而书写,只是想用那样的压抑来唤人警醒。不然她不会对老政治犯的遭遇报以同情,不会对眷村的美好细节历历不忘,不会用那样带感情的笔,写这些不被理解,不为人知,不受惦记的人们。

  收养了一整条巷子流浪猫的朱天心,应该还没有对人类死绝信心才是?

  张爱玲说喜欢一个人的心情,就像是心都低到了尘埃里,再开出一朵花来。我看这本书的心情,就像是被生生压进绝望里,再慢慢的从那底谷里开出花来。

  以《想我眷村的兄弟们》中最后一长段对眷村夜色的描写来结尾,可以找一找你认识的名字:

  我們開始吧──

  不要吃驚,第一家在後院認真練舉重的的確是,對,李立群……,除了喘氣聲, 他並沒發出任何噪音,因此也沒吵到隔壁在燈下唸書的高希均和對門的陳長文、金惟純、趙少康……

  我們悄聲而過,這幾家比較有趣得多,那名穿著阿哥哥裝在練英文歌的是歐陽菲菲,十六歲但身材已很好的她,對自己仍不滿意,希望個兒頭能跟隔壁的白嘉莉一樣。當然你不會吃驚看到第四家的白嘉莉正披裹著床單當禮服,手持一支仿麥克風物在反覆演練:「各位長官、各位來賓,今天我要為各位介紹的是……」

  別看呆了!你。第五家湊在小燈泡下偷看小說的那個小女孩也很可愛,她好像是張曉風、或愛亞、或韓韓、或袁瓊瓊、或馮青、成蘇偉貞、或蔣曉雲、或朱天文 (依年齡序),總之她太小了,我分不出。

  當然不是只有女孩子才愛看閑書,我們跳過一家,你會發現也有個小兄弟在看書,什麼?你連蔡詩萍和苦苓都分不出?都錯了,是張大春,所以我們頂好快步通過,免得遭他用山東粗話噌,是啊!他打從小就是這個樣兒……

  隔壁剛作完功課、正專心玩辦家家的一對小男生小女生,看不出來吧,是蔡琴和李傳偉。當然也有可能是趙傳和伊能靜.

  第九家,一名小玲默默在洗澡。

  第十家,漆黑無人,因為在唸小學的正第、正杰兄弟倆陪母親去索討父親託人遺下的安家費,他們就是我們提起過的情報村的,打從他們一家遷居至此,村民們 就從沒有看過他們的父親,直至差不多三十年後……

  第十一家……

  (我倆臨別依依,要再見在夢中。)

  ……

  《想我眷村的兄弟們》读后感(五):愿你余生,活出一片深情

  01

  ▼

  第一次在书店里读完了一本书,当我在书店展台上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离我瑜伽课开始还有五分钟。

  我拿起来,又放下了。

  就像某个读者说的,这样一本书,不是不能读,是不敢读。

  这本书是——朱天心《想我眷村的兄弟们》。

  这样的书名,会让你被吸引又深感恐惧,你恐惧和被吸引的是同一样东西:其中饱含的、浓浓的深情,非凡的深情,彻骨的你活至今日未曾体会过的深情。

  练完瑜伽我还是回到了书店,拿着它,读起来就没有再放下。

  当我读着读着看见商场外刺眼的霓虹灯亮起时,我甚至有些心慌,别给我打电话催我回家吧,别告诉我要吃晚饭了吧。

  因为那个时候我刚因为读完那篇“从前从前有个浦岛太郎”汹涌地短暂地流了一会眼泪。

  不知为何,书中前两篇未说任何当下俗事,我却猛然察觉自己当下生活虚空一场。

  一个图书公司的主编?一个年近三十岁还在斗志昂扬的自己?一套房子?一张新的大型商场里上万块钱的会员卡?一个想成为出版人的决心?……这些之于我,瞬间都变得毫无意义,提不起兴趣。

  这些都不及我那一个遥远地缥渺地如今看来还未成形的梦想;

  这些东西平时给予我的烦恼与欢愉,都不抵后者带给我同样感受的千分之一。

  我知道我感到虚空,是因为我对前者的依赖和对后者的无力。

  我败下阵来,甚至我很难像对前者一样奋发向前重拾希望。

  我有了妥协感,尽管在这一年里,它只出现过屈指可数的几次。可是我像是担心会触电一样的警惕它的出现,我担心在屈指可数的某一次里,它将“宿命”带来,让我偃旗息鼓。

  我怕的不是我无力反抗而是我根本不再去想如何反抗;

  我怕我没有像在俗世中一次次被打倒一次次犯错又一次次重新爬起一次次汲取教训再出发的勇气。

  在他人的国中,我做了一个合格的人。

  在我自己的国中,我微如草芥。

  我该怎么办呢?我能怎么办呢?

  我哭了一会儿,来自于书中故事的感动,也缘于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02

  ▼

  你怎么可以没有“家乡”?

  你怎么可以没有“老的灵魂”?

  你怎么可以任由自己有一天成为袋鼠一族,或者明知要成为而无力阻挡……

  你怎么会让那么多讯息挤爆你的大脑?

  你怎么会快三十岁了还再为体面和虚荣做一些傻里傻气的事?

  你有何骄傲?你有何属于自己的本领?

  ……

  这些疑问,每一个都椎痛人心。

  这只是我的问题,我的心痛,不是说你的,也无需你要拥有。只是假如你也向自己问过其中一个问题,我想我们都还有救。

  我想,我们应该试着“放下一切”。

  比如,放下一切怀疑、世俗观念,爱一个人;

  比如,放下一切身份利益,做一个小白鼠,寻找属于小白鼠独有的快乐;

  比如,放下夜里盘旋在自己脑子里挥之不去的工作、人情世故、生老病死的恐慌,安心睡觉;

  比如,放下手中的名包,最新款的手机,昂贵的手饰,衣服,鞋子,穿戴平常的去拥挤的人群,繁华的闹市,看看自己是否觉得不再低人一等;

  比如,放下所有工作的压力、对他人的责任、好胜心,求得内心片刻的安宁。

  假如,在放下一切的时候,能够见自己,我们也许还有救。

  03

  ▼

  这个世界上,在默默无言坚守自己领地的人,很多很多。只是当我们贪恋浮光掠影的那些,就会与他们愈来愈远,背道而驰。

  我们变得越来越好只是我们的一场幻觉,而他们的痛苦和幸福却都无比真实。

  当你不再沉迷新款游戏,不再通宵达旦的追剧,不再攀比她的男朋友比你的男朋友每月多赚三千块钱,当你进入高级餐厅的时候不再担心自己受到不友好的待遇,当你觉得你不需要几万块钱的包百万的跑车陪衬,当你放下一切,当你去书中,去人群里辨别真伪……你才会发现他们,那些安静地决绝地做自己的人。

  当你发现他们,你会和我一样觉得从前以往虚空一场。

  你会和我一样,开始过滤和筛查,这29年来,哪些人,哪些事,有过意义,又值得被保留。

  生命中那些真正的情谊真实的生活突然间变成一个巨大的漩涡,将你不断地往漩涡深处吸。

  去世的爷爷奶奶,你曾为第一次死亡恐惧,第一次永别伤心欲绝,这是对的;

  离别又相聚的十来年的老友,已没有任何暧昧的可能,还在真心相对,是对的;

  不再盲目的指责和怨恨原生家庭,准备好在活着的一生里不断突围寻找平衡,是对的;

  有时候弱小的真诚的面对强者,漏洞百出,惊慌失措,恼羞不已,还是对的;

  发现要远离那个戴着有色眼镜去看每个人包括你的人,是对的;

  发现有一些快速的回报但并不适合你依然在你自己的轨道上勤勉努力,是对的;

  发现你爱的人有很多缺点依然试图在他身上寻找美德思索缺与盈是否值得在意,是对的……

  你在漩涡里发现的愈多,愈接近发现你自己。

  只是我伤感地是,发现自己后成为不了自己的悲凉。

  我伤感地是,成为自己那条路怎么会那么艰难又那么长。

  我伤感地是我不得不在成为自己的长途上紧紧地一次次地按下我已经发现了自己的按钮,不可以再往回走。

  我的伤感还来自于艳羡成为自己的他们,找到了角力生死的武器。

  我的伤感还来自于我的体力不支总是那么容易地半途而废。

  04

  ▼

  那些看似普通如常却熠熠发光的如同朱天心一样的人,剜痛着我的心。

  怎么来形容这种空呢?

  你18岁离家远走,结交更有眼界的朋友,去更开阔的城市,从穿衣吃饭行为举止开始,小心翼翼又拼尽全力地融入;从身无分文仅靠着前赴后继的故事激励和支撑冲破窘境;从读一本书到一百本;从认识一个普通上班族到交往一个有着良好教养的知识分子;

  从用大宝到佰草集兰芝雅诗兰黛sk2;从进入北京动物园西单到王府井国贸奥特莱斯;从房子由北京六环六间隔断的其中一间搬到五环四环的次卧主卧三环的两居室;从存款由零变成比零增长好多倍的数字;

  从终于逃脱家乡的落后父母的啰嗦和困扰用10年在北京这样体面的城市落地扎根;从第一次工作上班晕倒在地铁担心被辞退委屈掉泪到成为如今风风火火能量满身经验丰富机会遍地的中层管理者;

  从长发变成短发再变成长发;从齐刘海变成中分变成齐刘海再变成偏分;从光顾十块的土豆丝盖饭沙县小吃变成四五百块钱眼睛不眨的火锅烤肉;

  从回家车票由普快硬座硬卧变成高铁二等软座软卧;从旅游景点由八达岭长城到日本韩国;从挤地铁坐公交变成打车开车……

  你在做了那么多那么多,改变了那么多那么多后。

  在北京某个不下大雨的夏天,你却突然无比想念老家大雨漂泊的雨天那种芬芳的泥土气息;在多年都不下雪的北京寒冷的冬天,你突然因为想看一场能在脚下踩出声响的雪着急地泪如雨下。

  你如何说服自己,你是走了很远的路还是早已迷失了家的方向成为了一个无根的魂?

  你如何站在一线城市人来人涌的街道上不去裹紧自己的外衣抵挡寒冷而去为自己感到骄傲、沾沾自喜?

  你如何在很多年后,说服自己可以在这里活下去,老下去?

  我都不能,真的不能…

  我才发现最难的最难的事情不是向外肆虐扩张,而是回归问题本身。

  “何为爱情”?

  “何为生活”?

  “何为梦想”?

  想清楚了这些,再去活吧。我对自己说。

  - END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