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茨威格小说集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茨威格小说集读后感100字

2020-12-13 00:36: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茨威格小说集读后感100字

  《茨威格小说集》是一本由(奥)茨威格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70,页数:6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茨威格小说集》精选点评:

  ●内心的揭示

  ●茨威格文风纯正,技巧扎实,作品经得起各种译者的折腾,实属不易,

  ●2010-08-26;读了《巫山云》(又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热带癫狂症患者》。描写很很细腻。 刚读完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知道徐静蕾拍过同名的电影。但是,我读茨威格,是从他写的人物传记开始的。上次看复旦大学陈果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视频,才知道《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的作品。茨威格的作品都不错。 从图书馆借了《茨威格小说集》(1982年百花文艺出版社),上一条推的内容提要就是引自这本书。书有点破旧,目录页没了。有一位读者在前言的最后一页手写了一份目录,字挺好看的。看到这份手工目录,我感觉很开心,呵呵。 最前面的内容提要:“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抨击了法西斯的暴虐,揭示出资产阶级的精神空虚和腐朽没落,渗透着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大爱茨威格

  ●这书快被翻烂了。

  ●我最喜欢的作家就是他

  ●我那不成熟的浪漫情怀,多多少少受他的影响。 知道茨威格是因为悲观的乐观,他告诉我一个关于他喜欢的小女孩的故事,那个高中的女孩问追求她的某男生:你读过茨威格的书么?对方一头雾头:茨威格是什么?于是小女孩很不屑地哼道:连茨威格都不知道还敢来追我。 前段时间翻出悲观的乐观写给我的信,他说我们早晚会殊离,而当时坚持着说绝对不会的我,却是导致两人真正殊离的原因。 现在的我已经不会再说幼稚、不负责任的话了,这到底是更成熟了呢,还是应该说失去了单纯的信仰呢? 我不知道,也不想再做评价。只是有时候回到贴吧里,看到悲观的乐观和那个已经长大了的小女孩曾经的留言,会想问现在是否还想在星期四的傍晚自杀? 我想,那时的我们是被渐渐落幕的傍晚吞噬的一群孤单而骄傲的孩子。

  ●爱死茨威格

  ●“被无名的情欲困扰”/偏执而又疯狂 真正自己读完它 觉得我两的想法可能又不是很一致了 /

  ●大师啊!

  《茨威格小说集》读后感(一):茨威格

  这位奥地利作家的伟大之处在于将人物内心活动以及下意识的活动刻画的非常逼真,人物性格塑造得非常鲜明。读他的作品会让读者的心里活动跟随着作品人物的内心,常常产生与小说人物共鸣的感受,比如《棋王》、《桎梏》、《是它吗?》等等小说,看得过程中,我感觉气压很低,喘不过气来,精神纠结。以至于读的时候,感到作者是不是自杀的结局,上网搜索后发现这位伟大的作家确实是自杀的。

  《茨威格小说集》读后感(二):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读过几本映象深刻,萦绕心中,为剧中人物动情之深难以自拔!

  《家庭女教师》~在孩子的眼中家庭女教师悲惨的命运

  《火烧火燎的秘密》~在男孩的心中真是火烧火燎的为了保护妈妈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段卑微低贱的女孩初恋

  《象棋的故事》~是一部反法西斯的小说,无形无声的酷刑,对人的精神的摧残,甚至比严刑拷打还有过之无不及。

  《茨威格小说集》读后感(三):人性中就是存在奴性的?

  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女仆雷泼莱拉》单独印刷版,但是这个故事真的很耐人看。

  说实话,我是无法理解女主人公的情感的,如果非要说理解的话,难道人性中就是存在奴性的?那么如何理解这位风流懦弱的男爵呢?女主人公难道是这位男爵的影子,或者说是懦弱背后的残忍和冷漠,他最后要把这个女仆赶出去,无非是不愿面对自己丑陋的一面?

  最喜欢其中的一句话是,“有谁会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呢?人们感觉到它有时忠实而沉默地尾随着自己的脚步,有时急匆匆地在身前滑行,像一个还没有意识到的愿望。但是人们很少会花力气去细看这相似而稍微走样的影子,认出那扭曲的图像竟是自己本人!”

  《茨威格小说集》读后感(四):一个悲天悯人的好人

  读茨威格的作品,总感觉他多少受了一些弗洛伊德的影响,无论是他的传记作品还是小说创作,在略显繁琐的行文中,对于人的深层欲望进行细致和反复的阐说,因此他的人物都是敏感和神经质的,优柔悲悯的。作品中一个比较突出的情感是同情,无论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因同情而致辱,《心灵的焦灼》中更是反复在爱与同情的辨析和迟疑中纠缠(因此另一个译本直接将书名改为《爱与同情》);第二个比较突出的是欲望,《来信》自不必说,《一颗心的沦亡》、《马来狂人》,尤其是《相似又相异的姐妹》更是把美德和放荡放在了同一个欲望的锅里蒸煮。同情和欲望交织,造就了人物鲜明的耻感。这种叙事风格似乎恰好反映了他的性格,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与现实世界的疏离,使他不得不慨叹自己对严酷现实的无法适应,也预示了他自身的人生结局:自杀。

  《茨威格小说集》读后感(五):a loveletter to Zweig

  18岁的我走在小胡同里竟觉得全世界都是自己的,爬个景山都觉得是欲作新词,眼光带刺儿,总想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挑出点毛病才不愧对自己年轻气盛的脑子;19岁竟像已被磨平了棱角,用宽容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所有事物和人,小心翼翼怕变成了锋芒毕露的人,在家里发了霉的旧书里随便翻出来一本就可以读得饶有兴致。

  18岁的我看不上茨威格写的小说;19岁再翻这本集子,竟越看越顺眼了。

Authors

It is extremely common mistake, people think the writer's imagination is always at work, that he is constantly inventing an endless supply of incidents and episodes, that he simply dreams up his stories out of thin air. In point of fact, the opposite is true. Once the public knows you're a writer, they bring the characters and events to you and as long as you maintain your ability to look and to carefully listen, these stories will continue to seek you out over your lifetime. To him who has often told the tales of others, many tales will be told.

  作家真是可怜又可鄙的人,他们缺乏想象力却又渴求别人的认同,只好卖自己和他人的秘密为生。他们都是天生胆小的暴露癖,怯懦地把自己藏在花里胡哨的文字后面犹抱琵琶,但终归是无法经受住那种诱惑和刺激感的,使他们总忍不住把自己的人生写进自己的故事里。

白玫瑰

《巫山云》18岁看了很多茨威格,虽然觉得不以为然,但生日竟收到了对方毫不知情的白玫瑰,还是非常惊喜的我最喜欢的童话故事爱丽丝漫游仙境电影版里,爱丽丝把种错的白玫瑰涂成红色在华盛顿的National Gallery of Art看到梵高的玫瑰花,原作本来是粉色的玫瑰,颜料褪色,现在是一瓶白玫瑰了

昨日的世界

茨威格自传,也是18岁的夏天读的。一个热爱那片土地的欧洲人看着自己的家乡反目成仇,饱受一战,接着又是二战的摧残。

  后来才终于明白为何这个我当时看不上的作家对我仍然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我如此像他。

  “欢乐的悲观主义者,渴望死亡的乐观主义者”,不谙世事,国际主义,理想主义……

太阳高照,阳光炽烈。我走回家去突然发现我自己的影子就在前面,就像我看见另一场战争的影子跟随在这一场战争后面。我这影子,经历了所有这些时间,没有再和我离开,它不分白天黑夜去依附在我的每一个思想之山。也许它那阴森森的轮廓也附着在这本书的有些篇页上面,但是每一道阴影说到底也是光明的孩子,只有经过光明和黑暗,战争与和平,繁荣与衰亡,这人才算真正活了一场。只有天色变得黑暗时,我们才能意识到,我们头上的永恒星辰是多么灿烂,也只有这黑暗的时刻面临我们时,我们才能意识到,我们灵魂的自由像空气一样,与我们的肉体是不可分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