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就我们的国家》读后感1000字
《筑就我们的国家》是一本由理查德.罗蒂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80元,页数:1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筑就我们的国家》精选点评:
●其实罗蒂批评文化左派还是很到位的~ 面对美国目前的政治局面,文化左派们如果不能提出切实的行动步骤的话,的确只能陷入更深的绝望之中……
●“民主先于哲学”的经典论断,读得太爽了。上来就狠狠地抽了从施特劳斯到马克思到福柯所有哲学家一记耳光:“欧洲的问题在于它太努力地追求知识……它夸大了哲学对政治的重要性。” 也许罗蒂对文化左派的指责是过分的,毕竟他自己也公正地指出了文化左派对我们话语的改造创造了一个较三十年前远为文明、人对人的羞辱远为少的社会;但罗蒂的洞见仍然极具指导性:1. 不能为了哲学上的深刻或精巧而放弃了对现实具体问题的关照,或者用一个马克思式的话说,必须以“实践”为先;2.不能因为最高纲领过于长远而放弃了眼前能做的改良;3.左派不能囿于文化批判而放弃经济批判。文化左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现在如果不走出学院成为罗蒂意义上的改良左派,那么左翼运动的事业就面临着严重的危险。我们今天已经从民粹右翼的回潮看到了这一点了。
●好煽情啊,煽得人失眠
●但是啊,福柯和布鲁姆,我还是倾向于福柯。
●有意思
●昏昏欲睡
●罗蒂就这样轻松几招把詹姆逊捶得死死的哈哈哈
●左派大拿罗蒂讲述他与左派、他们家与左派以及左派。
●3.5 罗蒂对比阐述的是改良左派和新左派及学院左派,前者拥抱公民身份、制度内的渐进改革(“筑就我们的国家”、共同的梦想”);后者在越战后兴起,倡导的是一场革命,将“奥威尔式的独白”——制度性的、文化上的施虐逻辑——无效化的革命(“分解美国”)。罗蒂将两者拆解为参与和旁观间的区别,涌入大学的文化左派热衷全盘否定、“不可能性”和“他者”(诶?这不是我吗?),但罗蒂钟爱的显然是改良左派的民族认同感和“左派实现这个国家的诺言”。翻译能译出“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第十一篇论文”就像把德勒兹的plane译成飞机一样震撼我心,有少数地方读不通。
●“左派”二字在美国的境遇明显比在中国好得多。罗蒂的这篇讲演录也只能作为讲演录来读。
《筑就我们的国家》读后感(一):有必要存在真理吗?
我个人以为罗蒂所谓的不存在真理,当然是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真理,即唯一永恒的真理。实质上与西方后现代哲学的破坏真理体系异曲同工而已。但他并不否认真理的存在,只是他的真理放在了一定的条件上,放在一定的目的上,或者实效上面了。如果没有目的,没有其实践作用或不具备一定的历史环境或条件,这样的真理是不存在也没有意义的。
西方世界与美国罗蒂所倡导的这种反真理的言论,实质上--我个人以为,他还是冲着真理的话语权去的。真理作为一种哲学家尚未能探测到的永恒存在,作为一种思想被统治者所选择,而不是真理或思想选择统治权,这样反过来我们以为真理的话语权在统治着我们,让我们在各个方面都受到统治和压抑!所以我们的革命与他们的革命是殊途同归的。
真理一旦被拉下神坛,致力于实用的目的,致力于人类幸福的追求,那就与人的生活--个体的人的---息息产相关,自由与平等的可能性就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了,这特别对中国的现实有很大的意义。
《筑就我们的国家》读后感(二):【读品·浅尝】
罗蒂永远是个充满激情的哲学家,尤其是在他谈论政治哲学的时候。不过,他这本《筑就我们的国家》恐怕把美国学院里面的学者们,从左派到右派得罪了个遍。原因在于,罗蒂既鄙视了认为美国现在的资本主义已经足够好了的保守右派,又大大奚落了喜欢对当代美国冷嘲热讽的文化左派。
罗蒂将自己标榜为一个杜威、惠特曼意义上的“爱国主义者”,一个改良左派。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仅现在美国的主流学院派不会喜欢罗蒂的这本书,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也不会喜欢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罗蒂用“爱美国”来描述他自己的政治哲学观时,从来没有把这种爱国降低到民族主义的地步。罗蒂和德里达一样,将美国视为全新类型的国家,美国的民主是即将到来的世界民主的模板。因此,至少在罗蒂身上,爱国主义和世界主义并不冲突,反而是协调一致的。【文·羽良】
《筑就我们的国家——20 世纪美国左派思想》,【美】理查德•罗蒂 著,黄宗英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年2 月第一版,14.8 元
《筑就我们的国家》读后感(三):左派的爱国
[打卡8/27]理查德·罗蒂《筑就我们的国家:20世纪美国左派思想》 看题目像是本断代思想史,其实是几篇演讲的合集,是作者对美国左派思想的评述。 同样的逻辑和思想亦可借鉴到中国。 文化左派喜好大而无当的理论,似乎理论越抽象,就越能颠覆现有的秩序,概念工具越有气势、越新奇,批判就越激进。他们塑造了一个不可救药的美国形象,培养美国人对国家的羞耻感而非自豪感,从而降低了美国人的政治参与。他们也丧失了参与美国政治的能力。 可预见的未来,尽管民族国家不再是资本主义的基本单位,但它仍是社会福利的保证、社会正义的后盾,甚至是大众政治参与和推动社会变革的唯一途径。而一个国家要有所作为,必须要有足够的民族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建立在知识文化对民族历史和愿景的阐述上。 所谓“筑就我们的国家”,是对一种来自林肯、惠特曼、杜威等人的愿景的坚持与实现,即美国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由人民管理的共和国、第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在这个国家中,人们的收入与财富公平分配,政府不但保证机会均等,而且保证个人自由。倘若如此,美国的民主将是世界民主的样板,美国实验的成功将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爱美国和爱世界并不矛盾。 左派不应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参与者,去推动制度框架内的渐进改革和公众参与。这种介入是以重振国家自豪感为起点的,一言以蔽之,在任何时候,美国人、特别是美国知识分子都应该爱国。
《筑就我们的国家》读后感(四):读 罗蒂《筑就我们的国家》
第11页
美国例外论通常认为,神对美国情有独钟。
第17页
用黑格尔的话说,没有时间和受难,上帝只是一个抽象。
第35页
极左派与其说是社会变革的现世方案,还不如说是宗教。
第36页
黑格尔认为,未来的美国或许远比欧洲辉煌,但财富分配的现状可能会使这个预言落空。
第39页
新一代学生应该了解美国左派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他们应该像惠特曼和杜威一样,把争取社会公平的斗争视作获得国家精神认同的中心环节。
第40页
提倡一种和解下的努力。那些丧失土地的农民一般是种族主义者、本土主义者和施虐狂。那些富有的社会主义者都是些冷酷无情的强盗巨商,而他们却建立了基金会,发起调研,帮助左派的立法获得通过。
第42页
我们需要有人去告知选民事情的真相,让他们知道官方所说的无意义的暴力实际上是英勇的非暴力反抗。越战使得左派的宪政路线改变。对美国的深远影响,同时还有伊战,阿富汗战争。
第46页
他们所说的正义含义完全相同:工资高,工作条件好,没有种族偏见。
第60页
教育体系的作用。通过布置阅读青少年同性恋的自杀故事。这样,学生们就很难产生父辈们容易有的施虐心理。
第77页
我建议左派重操旧业,在市场经济的框架内进行渐进式的改革。这也是本世纪头三分之二的时间里美国左派所从事的事业。
第77页
只有无所畏惧,Numicius,才能真正使你充满力量和自信
贺拉斯,书信集
《筑就我们的国家》读后感(五):筑就我们的学科,文学和哲学中的启迪价值
重读《筑就我们的国家》中译本,新知还不来自正文中关于文化左翼和改良左翼的得失,而在于附录中《文学经典的启迪价值》这篇短文。罗蒂承认分析的价值,但意在呼吁“启迪的价值”,他提到默多克《反对抽象枯燥的哲学风格》,同时写作哲学和文学的默多克却泾渭分明的将“明确化”以及“神秘化”作为两种写作的区别之一。默多克并不纠缠于“学科的任务”,她认为包括纪实在内的文学在做很多事情,而哲学确须专注于其一。她自身可以很好的适应这两种不同的角色和思维方式,而她认为整个历史上也不乏和她一样的哲学家能写出,如果用罗蒂的话说,具有“启迪价值”的文学或者哲学的作品。我相信如果罗蒂坚持认为一些偶然的“潮流”在学科的历史建构中作祟,那么他不会否认在分析哲学传统之前这种区别早已存在。如果非要分类将哲学家们分类,我们可能会说萨特、尼采、克尔凯郭尔也许属于这样哲学家,而康德、甚至她的老师维特根斯坦也许不是。按照我的理解,这种区分可以继续下去,奥古斯丁属于这样的哲学家而托马斯肯皮斯也许不是。柏拉图也许属于这样的哲学家,而亚里士多德也许不是。
当然罗蒂笔下的“启迪价值”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启迪,它的确带有浪漫主义或者另一些人称作理想主义的气息。他自称本科阶段因为柏拉图、怀特海和黑格尔的“启迪”让他继续他的哲学研究。但严格意义上说,黑格尔也许不是一位好的“作家”。他引用小说家多萝西•埃利森《信奉文学》:
有一个地方,那里我们一直形单影只,独自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那里我们必须坚守某种比我们自身更伟大的事物——上帝、历史、政治、文学、对爱的疗效的信念,甚至可以是正义的愤怒。有时,我认为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它们都是信仰的一个理由,与命运抗争的一种方法,此生有超乎想象的意义的坚定信念。
或许根结在于罗蒂自身多样和灵活反而使其浑身不适,罗蒂认为这门学科(或者这些学科)不必如此。就像在康德之前很少有主流的哲学家身居学院教职,如此看来学院其本身和哲学学科的关系的建立像是康德的“偶然”之上。这种偶然类似于乔叟的“诗人角”将神职与诗人之双重身份连接起来的那种偶然。在我的理解中,罗蒂的重点并不只是强调其偶然,而是其历史性,这一切当中其并不稳固的本性。这也成了罗蒂被扣上“相对主义者”帽子的原因。
对学院的失望已经像流行病一般感染了我们时代和其中的许多人。不难看出罗蒂在这本书中有些自许以“启迪价值”的姿态传经布道,又时而像是要充当预言者,但其实我们很难指责他。这种绝望的情绪不止来自于法兰克福和批判理论或者是利奥塔对于“知识”和“真理”釜底抽薪的新看法,可能同样来自于学院范围内的“启迪价值”缺失。不可否认,我们在使用越来越便捷的工具创造新的知识。将学院作为职业并且训练得当,我们能够利用更为先进的工具在任何一个领域的某一细微之处的考据中超越我们曾经崇拜的先人,或者纠正他们的错误,创造某种类型之下的新知识。但这不应该是全部的价值。罗蒂认为欧洲大陆的前人在追求知识方面曾经“用力过猛”放弃了“希望”,而这是“启迪的价值”所应该带来的。
当然,说到英语世界中世界文学、比较文学以及“重写经典”的潮流已经势不可挡,即使罗蒂再怎么坚信“文化研究将成为明日黄花”。或许非职业化的先知和占卜者需要开辟新的阵地,或许他们需要拿上新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