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生活》读后感100字
《我的生活》是一本由夏加尔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生活》精选点评:
●原来蓓拉也早已"亭亭如盖矣".SIGH~
●艺术家的敏感和骄傲
●初识夏加尔 是因为一个孩子提到的《生日》这幅画 后来是因为偶然看到的 他的大量宗教类的画作 于是对这个人产生了兴趣 于是找来了这本自传 不足之处在于 这只是前半生……
●没想象中的特别。
●夏加尔总是这么惆怅又温柔
●一本可以随身带着的书,这样的书真是难觅呵.
●画作~
●特别美好的一本书,我看到一个更广阔而美好的世界
●夏加尔原来就是名画《生日》的作者。 夏加尔终归是画家。教师则是热衷于政治的社会人。 夏尔丹真的那么呆板嘛?
●2006年1月第一版。06年在广州购书中心买的。第215人读过。
《我的生活》读后感(一):真
夏加尔的这本自传很有意思,只是记载了他当时已经过完的有半生经历,却也让人能够真切地体会到唯一只属于他的生活。
他的文字真实而自由,常常如老友般贴近胸前,又如画面留白般荡开,独留观着自想。
他的画儿小时候一见就被迷住,那些色块和身体自由扭曲着的走上半空的人体实在难忘,以致后来写东西时常常会让笔下的人和物莫名其妙地飞起来,脑袋里飘浮着《生日》或者《我和我的村庄》。
喜欢封面上他的自画像,刀削般的面庞,安静的眼睛。
《我的生活》读后感(二):我爱夏加尔
夏加尔的画里充满了回忆:小母牛、羊羔、挤奶人、提琴手、绿脸拉比、小镇教堂……他的回忆里则充满画意,不仅有时间地点人物,还有光影和颜色。每个人物都是一副肖像画,他记住了他们眼中泛着怎样的光泽,身体是怎样的线条,神态又有着怎样的层次。
阅读这种画家的传记会让我的心蹦蹦跳,或者如夏加尔所说,“一头豺在我心中苏醒了”。化作语词的激情如画布上的浓墨重彩,一样让人神迷。夏加尔的文字精炼,读起来很让人温暖,一如他的画,有一种梦寐般的幻美。
画家的世俗生活往往颇多波折,但他的精神生活可以保持一种不受侵扰的纯粹。这种精神生活或许充斥着痛苦与挣扎,却是完全属于个体的强大的世界,而最幸福的是,他能用纸笔将两种生活融通。
《我的生活》读后感(三):我的生活
俄罗斯绘画似乎除了列宾外几乎默默无闻,但进入二十世纪后,康定斯基和夏加尔横空出世(当然同时代文学音乐也是众星云集,被誉为“白银时代”),不仅享誉全球,甚至还开创了艺术流派,千年帝国的底蕴果然非凡。 夏加尔出身底层,又是犹太人,这在沙皇统治时期可真是太不幸了,严格来说随时有生命危险。但其奋发向上,终成一代大家。而且寿命极长,几近一个世纪,其人生也就跨越人类最黑暗的时期,一二次大战,俄罗斯革命等等。自身经历都算得上一出人间喜剧。 这是作者前半生的自传,写于苏联成立后夏加尔再次出国为止。表现了作者的少年时代以及最初的艺术生活。人生虽苦但一直努力过来了。作者很具有个性特征。感觉颇为梦幻,倒是与作者的画有着相仿的感觉。我想那时代没有代笔者,一切都是作者自己的内心。可以看看。
《我的生活》读后感(四):忧郁的母牛
去年,看了个展“从塞尚到波洛克”,当时展览中最为昂贵的作品,就是夏加尔的《生日》,估价2亿元。
马克·夏加尔(Marc chagall,1887年-1985年),俄罗斯人,法国国籍,出身于犹太人家庭;作品深受印象派、立体派、抽象表现主义影响,介于其中,又独树一帜。
这本《我的生活》写于1922年,他年纪尚轻就回忆起自己的前半生,很像咱们现今写博,个人感觉读到后面越发精彩,大概是他的经历和写作时间完全契合了吧,提供童趣是老人写回忆录的专利,年轻人正在遭遇的已经够丰富。
作者的成长经验由挨宰的“母牛情结”贯穿起来,作为犹太人在沙皇统治时期受到的歧视,还没出名受到的冷落、不肯定、质疑,是个穷小子在岳父母家受到的讥讽,作为没有政治头脑的艺术家在苏维埃时期受到的排挤,他都会想起那头在他小时候见过的被家人宰杀前的母牛,那种因为出身而受伤而无力回天的挫败感宿命感,以及面对死亡自觉的躲避,他否认自己是犹太人逃过了一劫。
1922年,夏加尔在当权者的帮助下离开苏维埃,此时,他在西方已小有名气,说他开创了一种表现主义。
《我的生活》读后感(五):我的生活
《我的生活》
作为一本旧书,今天也看不到这本书重印的可能,因为作为名画家,夏加尔的文字笔调并不优秀,也绝没有译者余中先先生所写的"如诗歌一般富有丰富的节奏感,读起来如同散文诗一样朗朗上口",我认为是一本糟糕透顶的书,也许是译文的问题,夏加尔原文的书写是意第绪语,中文译本又翻译法文本的,经过周折,也许与原文的遣词造句大不相同。当然,作为伟大的画家,夏加尔肯定有他独特的一面,那便是思维方式,这一面,需要从他的画作去欣赏,但以文字的表达上,夏加尔是一句一段,随性写到,像画作一样一笔一句来填补,肆意发挥,甚至前言不接后语,词不达意,意思点到为止,没有直抒胸臆。只有在不经意间,想象丰富,喻意深远,带你到一个色彩造就的花园。他拥有自由奔放的心,敏感,略显脆弱,纯净,却又独到的理解方式,这似乎是一个创作者不可获缺的。这本书写于1922年,当时只有35岁,正是俄国政治环境复杂的时期,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共产主义占据了一切,反倒物质匮乏,精神压抑,本书写于离开俄国,飞去欧洲之际。夏加尔描述了他的上半生,一个真正的俄国人的一切,经历与学习,家庭与传承。可惜,写得前言不及后语,连接性不强,让读者头痛,更多的是他一厢情愿的自由发挥,而不明背景,不了解情况的读者,确实遭罪,也许,在原版中,存在着许多有意思有见地的好东西,可惜,无法读到。画家仍是以作品为主,下半生的夏加尔,入了法国籍,成了欧洲人,活了97岁,是画家中,理性不糟蹋生命的一个人,同时还学而不倦,做了版画,插画,玻璃画,舞台美术等创作,得到了一个完整的人生。幸好,他没有年老之时再写一本书,让声望降下来。